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学案-(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doc

上传人(卖家):大布丁 文档编号:2045397 上传时间:2022-01-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学案-(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学案-(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学案-(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学案-(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学案-(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第 17 课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程标准学习目标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1.了解中国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并分析户籍制度改革的原因。2了解乡里制、里甲制等历代基层组织,了解什伍组织、邻保制度等社会治理举措,分析其演变趋势及特点。3知道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的基本史实,了解社会救济与优抚产生的原因及其作用, 结合常平仓制度、义仓、义田、善堂等具体举措,认识社会救济与优抚的特点。相关知识链接( 本课相关内容可参见中外历史纲要(上)第 2、3、4、6、11 课)一

2、历代户籍制度演变战国时期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始于战国时期;公元前 375 年,秦献公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无论男女,都在政府的簿籍上有登记秦朝秦朝的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汉朝汉朝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会定期进行人口调查。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户籍散乱隋唐隋建立后,命州县官“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唐承隋制,管理更

3、严,户籍三年一造宋朝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到 1072 年,为国家承担赋役的主户人口所占比例上升元朝元朝的户口类型,按职业可以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明朝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清朝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由于政府赋役越来越倾向于向土地摊派,户籍管理相对松弛。到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此后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1基层组织形态(1)秦汉

4、时期: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掌教化;设啬夫,掌狱讼、赋税;设游徼,掌捕盗。里设里正。乡、里之外有亭,设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后代沿袭这种乡里制度,稍有变化。(2)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3)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2基层社会治理(1)秦汉:秦汉时期的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2)唐宋: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北宋王安石实施的保甲制即源于此。(3)明朝:王守仁任南赣巡抚时推行十家牌法,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开列各户姓名,由十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

5、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4)清朝: 清初实行里甲制, 后来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 从城市到乡村,以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至此,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1沿革(1)社会救济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隋唐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隋文帝置仓积谷,预防荒年,还鼓励民间自置义仓,令各州百姓在收获时按贫富分三等出粮,于当地造仓积蓄。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宋朝以后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影响深远。宗族通过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

6、冢等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2)优抚: 中国古代一直有优抚老弱贫苦等弱势群体的传统, 尊敬与赡养老人,保障鳏寡孤独的生活。2原因和作用(1)原因: 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 每逢自然灾害发生时, 人民生活缺少保障,这就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2)作用:社会救济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有利于维护统治。3特点(1)历代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掌握大量资源的政府,民间组织处于辅助地位。(2)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同时还会疏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

7、济灾民。(3)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思考探究 如何理解什伍组织的效能?封建政府通过什伍组织控制百姓,力图把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这种政策的确能收到一时之效,但它的成效是以百姓具备相对稳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为前提的。在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之下,在天灾人祸的打击下,什伍组织也会瓦解,百姓可能成为流民。知识拓展 “输籍法”的影响输籍法是隋代制定户等和纳税标准的办法。由于所定税额比世家大族对其佃客的剥削为轻,因此吸引佃客脱离世家大族的荫庇,成为国家编户,从而使政府掌握的纳税户口大为增加,加强了政府的经济实力,削弱了豪强地主的力量。知识拓展 乡里制度与宗族制度的关联乡里组织领袖多半是拥有名

8、望地位或有钱有势者,而宗族族长等权威人物是最有可能成为乡里领袖的。所以,乡里社会权力核心人物往往与当地宗族有着盘根错节的关系,乡里组织也由此深受宗族的制约和影响。知识拓展 常平仓制度的积极性主要是运用价值规律来调节粮食供应,充分发挥稳定粮食的市场价值作用。在市场粮价低的时候,适当提高粮价进行大量收购,可充实政府的粮食储备;在市场粮价高的时候,适当降低价格进行出售。既避免了“谷贱伤农”,又防止了“谷贵伤民”,对平抑粮食市场和巩固封建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知识拓展 族产与封建宗族族权的联系族产虽然具有赈济贫穷族人、发展宗族教育事业的功用,但更重要的则是为封建族

9、权提供物质基础。一个宗族的族产愈多,经营管理愈善,这个宗族也就组织得愈好,封建族权也就能愈有力地被贯彻执行。知识拓展 古代慈善机构的类别官方慈善机构的设立,一般由主政官员引领或资助,向社会劝筹而获得民间士绅响应或参与。地域性慈善机构主要由地方士绅和商贾等为救助宗(家)族或乡里、同业贫病者或兴学助学而设立。主题一中国古代户籍管理制度的特点及历史作用史料一汉制,每县设户曹,掌户口之政,于每年八月案比户口。“案比户口”,就是把户口按什、伍组织编制起来,并审阅他们的面貌同所登记的年龄和健康状况等是否符合。一年一度的案比户口,实为核查户口和防止奸非的强制性措施。案比户口之后,就实行造籍。造籍时,必须选用

10、字迹清楚的人进行抄写。每年将户籍层层上报,接受朝廷的检查,谓之“上计”。户籍是上计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央督促各郡国县道重视人口的增减和检查户籍制度实行情况的一种手段。还利用“赐民爵”制度,引诱流民重新占籍。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史料二开皇五年(585 年),文帝还采用高颎的建议,行“输籍定样”法(或称“输籍法”)。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出查,令百姓五党三党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上下,从轻制定税额,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簿。这样人民不能逃避赋税,地方官也不致任情舞弊。而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所定税额比世家大族对其佃客(浮客)的剥削为轻,因此吸引佃客脱离世家大族的荫庇,成为国家编户。史称“高颎设轻税

11、之法,浮客悉自归于编户,隋代之盛,实由于斯”。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1)根据史料一,概括汉代户籍制度改革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户籍制度改革的作用。特点:设专门机构管理;每年定时核查;核查登记严格;中央加强对地方检查;引诱流民入籍。作用:巩固和发展小农经济;保障政府赋役征发;限制民众流动,稳定统治秩序;对后世影响深远。(2)根据史料二,概括“输籍定样”政策内容的主要目的。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文帝推行“输籍定样”政策的作用。目的:增加政府赋税收入。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偷税漏税的不法行为, 有助于澄清吏治; 编制“定簿”等措施,有利于国家掌握较准确的人口数目

12、,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力役来源;从轻定税,减轻了农民赋税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打击了豪强世族与国争利的行为;推动了隋朝走向繁荣。知识总结中国古代户籍管理制度的特点及历史作用(1)特点:历史悠久,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完善过程;管理越来越规范严格;强调等级特权; 兼具政治经济军事综合职能; 最终以小农家庭为单位进行户籍登记。(2)作用:政治上:限制人口流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治安,巩固统治;强化特权等级制度,维护了贵族地主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殊地位。经济上:强化了小农经济;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和兵源的稳定。主题二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及其形成的历史原因史料一秦汉以降曾试

13、图对乡村社会进行直接管理,但国家对乡村的治理主要依靠乡官及律令与儒家纲常。唐宋时期乡官制度退出历史舞台,从此,乡村基层管理人员的身份是民而不是官,没有固定的办公衙门和俸禄,这种困境在后世乡村管理中变成常态。自治组织在唐宋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治。国家通过乡绅、信仰、乡约、宗族等各种形式和力量对乡村实行间接控制。摘编自蒋楠历史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理史料二清代基层社会主要的构成要素有三大系列社会组织:一是官方出面组织的里社保甲坊厢系列;二是聚族而居、自然形成的家族宗族乡族系列;三是同样自然形成、互动共生的经济型乡族组织及行业组织系列。这三大系列社会组织或平行,或重叠,或交错,

14、其所处位置及相互关联的方式,反映了清朝基层社会组织结构及其发展态势。摘编自张研等著清史十五讲(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宋时期乡官制度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乡官制度存在困境;乡村自治组织的发展;官员多,财政负担加重;人口大量增加,政府难以直接控制。(2)根据史料二,概括清代基层社会组织的主要特点。官方参与基层管理组织;宗法关系发挥重要作用;三大组织相互关联。知识总结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及其形成的历史原因(1)特点:由官方主导向官绅结合发展;士绅发挥较大作用;中央的权力逐步延伸到乡村;儒家伦理不断渗入乡村治理;宗法色彩明显;基层自治分工明确等。(2)原因: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科举制

15、的推行;文化、教育的发展;儒学的发展;宗法观念的影响;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等。主题三中国古代慈善事业的特点史料一社会救助与社会治乱有莫大的关系,正如唐文宗大和二年(828 年)良吏痛击时政所言:“苟百姓之不存,则社稷不得固其重故治天下不可不知百姓之情。”唐朝政府利用赈谷、赈银、赈工等赈济方式救济灾民,对濒临生命危机的灾民进行紧急救助,遣返安置流离失所的灾民,减免赋税,免除差役,以休养生息。扶助抚恤鳏寡孤独废疾人员,州县关顾鳏寡人员的婚姻。尊崇优待高龄老人, 赏赐八十岁以上老人财物。 对收成不好的贫民“或贷种子, 则至秋而偿”,还规定:“流民还者,给复二年,田园尽,则授以逃田。”摘编自胡柏翠唐朝的

16、社会救助制度及其启示史料二宋朝建于五代十国变乱之后,加上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争战不断,难民较多,需要以社会福利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同时宋朝奉行以文立国的国策,将儒家仁政思想贯彻于一些政策诏令中,重视通过福利救济进行风俗教化。因而,官方慈善事业比较发达。与前代相比,宋朝的救济对象扩大到了社会各个阶层,政府按照财富的多寡来划分社会阶层,对其中的贫民和穷民进行重点救济。从救济项目上看,宋朝在救灾备荒的常平仓和义仓的基础上创立了专门的济贫仓种广惠仓。宋朝还创立了多种济贫机构,其职能分工比较明确。有专门济贫的养济院,有以收治病人和养老为主的居养院,有慈幼的慈幼局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摘编自赖风林宋朝政府性

17、社会福利救济(1)根据史料一,归纳唐朝救济制度的特点。形成救济多种弱势群体的制度,对象广泛;采取赈济、紧急救助、安置灾民、减免赋税、借贷等多种救济形式;注重救济与生产相结合,维护社会稳定。(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重视慈善事业的原因,并概括宋代慈善事业的主要特点。原因:立国于战乱后,流民多,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汲取前代慈善事业的经验教训;受以文立国的国策和儒家仁政思想的影响。特点:慈善与风俗教化相结合;救济覆盖面广,救济重点明确,以救济贫民和穷民为主;建立了较完整的救济项目和救济机构。知识总结中国古代慈善事业的特点深受传统思想影响;历史传承久远;官方主导,民间逐渐参与;以收养、救助和济贫为主要方式;救助特定人群;设立专门机构或组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学案-(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doc)为本站会员(大布丁)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