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第一单元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第第 1 1 课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本单元课标本单元课标1.1.1.1.政治制度政治制度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秦以下君主专制中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秦以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以及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以及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
2、过程。要点要点学纲学纲学习重点学习重点一、先秦时期的政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治制度 (参见表参见表 1 1)(一)夏朝建立世袭制(一)夏朝建立世袭制(二)商朝的内外服制(二)商朝的内外服制(三)西周的贵族等级分封制(三)西周的贵族等级分封制1.1.主要内容;主要内容;2.2.基本特征基本特征1.1.从内外服制到贵从内外服制到贵族等级分封制;族等级分封制;2.2.秦至清,历代中秦至清,历代中央行政制度(中枢央行政制度(中枢机构)的演变;机构)的演变;3.3.中国古代地方行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与地政制度的演变与地方治理方治理二、秦朝的政治制二、秦朝的政治制度度君主专制中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央
3、集权制度(一)背景(一)背景(二)建立(内容)(二)建立(内容)1.1.皇帝制度:皇帝制度:皇帝名称的由来及确立目的,皇帝名称的由来及确立目的,皇帝制度的特征,皇帝制度的特征,皇帝制度的影响;皇帝制度的影响;2.2.三公九卿制与三公九卿制与“廷议廷议” :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央政府,三公及其职权,三公及其职权,三公九卿制下的权三公九卿制下的权力运行机制;力运行机制;3.3.郡县制:郡县制:推行背景推行背景,主要内容,主要内容,郡县制郡县制的作用和意义;的作用和意义;4.4.文书行政管理制度文书行政管理制度三、两汉至明清时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4、一)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一)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1.1.两汉行政中枢的演变;两汉行政中枢的演变;2.2.隋唐至元行政中枢的演变(参见表隋唐至元行政中枢的演变(参见表 2 2););3.3.明清行政中枢的演变。明清行政中枢的演变。(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参见表(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参见表 3 3)基础知识基础知识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表(表 1 1)角度角度夏朝夏朝商朝商朝西周西周政治体制政治体制建立世袭制建立世袭制实行实行内外服内外服制制实行实行贵族等级分封贵族等级分封制制基本内容基本内容1.1.夏启以世袭制夏启以世袭制代替代替禅让制禅让制;2.2.夏朝对夏部族夏朝
5、对夏部族地区实行直接统地区实行直接统治治, 对其他地方通对其他地方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实行间接统治1.1.商王直接控制商王直接控制内服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地区, 王王畿四周是畿四周是外服外服;2.2.商朝已经有较商朝已经有较系统的系统的国家机构国家机构和分掌和分掌内外服内外服各各类事务的官吏类事务的官吏1.1.分封制分封制:周天子的地位和权利周天子的地位和权利(控控制地区、分封诸侯等制地区、分封诸侯等) ,分封对象及分封对象及受封者的权利义务受封者的权利义务,层层分封层层分封,形成形成贵族等级贵族等级分封序列(秩序分封序列(秩序) ;2.2.宗法制宗法制: 周天子和各级贵族都
6、实行周天子和各级贵族都实行嫡嫡长子继承长子继承制;制;3.3.礼乐制礼乐制: 维护宗法分封制的文化制度维护宗法分封制的文化制度特征特征直接统治与间接控制相结合直接统治与间接控制相结合西周分封制与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宗法制、制、礼乐制礼乐制相配合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政治权力分配与与血缘关系血缘关系相结合相结合, 是西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周政体的基本特征商周政治体制的共同特征:商周政治体制的共同特征: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遗存原始民主遗存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国人国人” (平民)可以通过(平民)可以通过舆论舆论来影响朝政;来影响朝政;最高执政集
7、团的权力虽然不断加强,但尚未实现最高执政集团的权力虽然不断加强,但尚未实现高度集中高度集中思考点思考点 1 1商朝实行内外服政体商朝实行内外服政体,西周推行贵族等级分封制政体西周推行贵族等级分封制政体,你认为商朝与西周你认为商朝与西周的政体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特点?的政体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特点?答案参见上表(略答案参见上表(略) 。史料阅读解析史料阅读解析 1 1材料一材料一: 周初的分封是一种武装驻防事业周初的分封是一种武装驻防事业我们知道周王当时所能直接统治的只有王我们知道周王当时所能直接统治的只有王畿之地。畿之地。王畿之外,周室先后封立了很多诸侯国,诸侯对王室的义务不过按期纳贡朝王畿之
8、外,周室先后封立了很多诸侯国,诸侯对王室的义务不过按期纳贡朝觐,出兵助王征伐,以及救济畿内的灾患而已。诸侯国的内政几乎完全自主,而王室开国觐,出兵助王征伐,以及救济畿内的灾患而已。诸侯国的内政几乎完全自主,而王室开国初年的武王成王过去以后,诸侯对王室的义务也就成了具文(徒有形式而无实际作用的空初年的武王成王过去以后,诸侯对王室的义务也就成了具文(徒有形式而无实际作用的空文文) 。白寿彝中国通史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材料二: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中国大概至晚从纪元前十二世纪起中国大概至晚从纪元前十二世纪起,就就实行诸子均分制度。父亲遗留下的财产,每一个儿
9、子都有一份。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实行诸子均分制度。父亲遗留下的财产,每一个儿子都有一份。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生了。柏杨中国人史纲柏杨中国人史纲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及诸侯国与周王政治关系的特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及诸侯国与周王政治关系的特点,并分析这种特点对周朝政治产生的影响点,并分析这种特点对周朝政治产生的影响。 (8 8 分)分)目的:对全国进行有效统治目的:对全国进行有效统治。
10、 (2 2 分)分)特点:周王是名义上的特点:周王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天下共主” ,诸侯王要服从周王;实际上诸侯国具有较大的自,诸侯王要服从周王;实际上诸侯国具有较大的自主性(独立性主性(独立性) 。 (2 2 分)分)影响影响:初期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初期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扩展了疆域扩展了疆域;后期周王室衰微后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势力发展诸侯国势力发展,导导致国家分裂和群雄混战致国家分裂和群雄混战。 (4 4 分)分)西周统治者是如何解决材料二中的问题的?(西周统治者是如何解决材料二中的问题的?(2 2 分)分)解决: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解决: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
11、(2 2 分)分)二、秦朝的政治制度二、秦朝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秦统一后确立的政治制度秦统一后确立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三公九卿制制、郡县制郡县制等等,皇帝制度皇帝制度是秦是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朝政治制度的核心。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建立的背景是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建立的背景是: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贵族等级分封制贵族等级分封制走走向解体;向解体;战国时期各国进行战国时期各国进行改革变法改革变法,封建政治体制开始产生;,封建政治体制开始产生;秦的统一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结束了长期战争的混乱局面。战争的混乱局面。秦
12、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 奠定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奠定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为历代王朝所沿用。史料阅读解析史料阅读解析 2 2材料一:有事请殴(也材料一:有事请殴(也) ,必以书,毋口请,毋羁(羁)请。,必以书,毋口请,毋羁(羁)请。睡虎地秦墓竹简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内史杂材料二: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脣(毕材料二: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脣(毕) ,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睡虎地秦墓竹简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律行书律在秦朝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中在秦朝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中, 文书发挥着重
13、要作用文书发挥着重要作用。 根据材料一根据材料一、 二并结合所学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文书行政在秦朝推行全国的历史条件分析文书行政在秦朝推行全国的历史条件。 (6 6 分)分)条件条件:郡县制的全面推行郡县制的全面推行;秦统一后秦统一后,统一车轨统一车轨,修驰道修驰道,形成以咸阳为中心的交形成以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通网;秦朝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秦朝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秦朝以法治国,文书行政管理制度秦朝以法治国,文书行政管理制度十分严密十分严密。 (任答(任答 3 3 点,言之有理即可)点,言之有理即可)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一
14、)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一)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1.1.两汉行政中枢的演变两汉行政中枢的演变汉承秦制,中央行政制度仍为汉承秦制,中央行政制度仍为三公九卿三公九卿制。制。汉武帝设立汉武帝设立中朝中朝(或称或称“内朝内朝” ,包括侍中包括侍中、尚书令尚书令、常侍常侍,负责决策负责决策) ,使外朝使外朝丞相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西汉晚期,中朝的权力大大削弱。西汉晚期,中朝尚书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的权力逐渐增大。至东汉,刘秀将至东汉,刘秀将尚书台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2.2.隋唐至元行政中枢的演变(表隋唐至元行政中枢的演变(表 2 2)角度角度隋唐
15、三省六部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制宋朝二府三司制元朝一省制元朝一省制主要主要内容内容三省及其地位(三省及其地位(三省指中书省、门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是由皇帝直接掌控的下省和尚书省,是由皇帝直接掌控的中枢中枢) ;三省六部职权(三省六部职权(中书省是受命于皇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帝的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三省官制(三省官制(三省长官中书令、门下三省长官中书令、门下侍中
16、、尚书令与尚书仆射并称宰相,侍中、尚书令与尚书仆射并称宰相,分掌宰相职权分掌宰相职权) ;三省官员共同议政的地方叫三省官员共同议政的地方叫政事堂政事堂宋朝最高行政长官是宋朝最高行政长官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为宰相之职;宰相之职;宋太祖设宋太祖设枢密院枢密院掌管掌管军政,三司掌握军政,三司掌握财政财政大大权,分割权力权,分割权力实行实行中书省中书省总总理全国政务的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中枢制度特点特点三省职责分明,相互制约三省职责分明,相互制约机构(增设)重叠机构(增设)重叠丞相权重丞相权重作用作用和意义和意义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体系完整体系完整,可以有效履,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
17、的不同职能;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央行中央行政制度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分散、削弱了宰相权分散、削弱了宰相权力力, 皇帝得以总揽大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官僚机构臃肿,行政官僚机构臃肿,行政效率低下效率低下, 导致北宋导致北宋 “积积贫积弱贫积弱”宰 相 权 势 增宰 相 权 势 增大,威胁皇权大,威胁皇权3.3.明清行政中枢的演变明清行政中枢的演变13801380 年,朱元璋废除年,朱元璋废除中书省中书省和宰相,亲理政务,秦汉以来的和宰相,亲理政务,秦汉以来的宰相制度宰相制度终结。终结。明朝废宰相后明朝废宰相后, 逐步建立起逐步建
18、立起内阁内阁制制。 内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内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 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中央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中央行政中枢行政中枢。清朝清朝雍正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处理军国大事。军机处逐渐成军机处逐渐成为掌管处理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的中枢。(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表(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表 3 3)时代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地方行政体制主要内容主要内容汉朝汉朝郡郡、 县二级制县二级制州州、郡郡、县三级县三级制制汉承秦郡汉承秦郡、县二级制县二级制:郡设郡设太守太守
19、为一郡最高长官为一郡最高长官,下设郡下设郡尉、尉、郡丞郡丞分别协掌分别协掌军事军事、行政,、行政,郡下设县(或道郡下设县(或道) ,县设令,县设令或长或长,其下有县丞其下有县丞、县尉及分曹属吏县尉及分曹属吏,汉初地方行政制度还汉初地方行政制度还包括包括王国王国和和侯国侯国;西汉景帝、武帝后,王国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西汉景帝、武帝后,王国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变为一级行政机构魏晋魏晋州州、郡郡、县三级县三级州刺史不仅有州刺史不仅有行政行政权权,还有还有领兵领兵权权,形成内轻外重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干弱枝强南北朝南北朝制制的局面的
20、局面隋唐隋唐州、县二级制州、县二级制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唐承隋制,还把全国划分为唐承隋制,还把全国划分为 1010 道(后增至道(后增至 1515 道道) ,作为中,作为中央派出的央派出的监察监察机构机构。后来后来,道变成州道变成州、县以上的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一级行政实体;唐中期后唐中期后,在一些战略重地设在一些战略重地设节度使节度使统兵征战统兵征战,部分节度使部分节度使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藩镇割据势力势力宋朝宋朝州州、 县二级制县二级制路、州(府路、州(府) 、县三级制县三级制宋朝地方行政机
21、构分为州、县二级;宋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州、县二级;后来后来,宋朝改道为路宋朝改道为路,主要职责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主要职责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又将又将隋唐时期作为隋唐时期作为军事管理军事管理机构的府变为行政区划机构的府变为行政区划) ,从而形成路从而形成路、州(府州(府) 、县三级制、县三级制元朝元朝省省、 路路、 府府、 州州、县的多级行政县的多级行政制度制度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掌管一省政务掌管一省政务,后演变为地方常后演变为地方常设的最高一级行政机构;设的最高一级行政机构;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形成多级行政制度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形成多级行政制度明清明清省省、
22、府府、县三级县三级行政制度行政制度明朝明朝:(废行省废行省,设三司设三司)明初废行中书省明初废行中书省,原行中书省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的权力由布政司布政司、按察司按察司、都指挥司都指挥司分割分割,后来后来,朝廷向各朝廷向各省派出省派出巡抚巡抚、巡按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逐渐总揽一省之权;清朝清朝:承明制承明制,巡抚成了一省长官巡抚成了一省长官,又设又设总督总督掌管一省或数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省军政大权;明清时期:省之下设府(州明清时期:省之下设府(州) ,府之下设县(州,府之下设县(州) ,形成省,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府、县三级行政制度思考点思考点 2 2概括汉至清,中国古代地方行
23、政制度的特点及演变趋势。概括汉至清,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及演变趋势。特点及趋势特点及趋势:贯穿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贯穿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越来越强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越来越强(特点特点和趋势和趋势) ;经历了郡县制经历了郡县制州县制州县制道路制道路制行省制的发展历程(特点和趋势行省制的发展历程(特点和趋势) ;县一县一级最为稳定(特点级最为稳定(特点) ;地方监察机构演变为地方行政机构(趋势地方监察机构演变为地方行政机构(趋势) ,等等。,等等。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一、秦至清,历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的演变一、秦至清,历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的演变材料一(材料一(201
24、42014 江苏卷江苏卷)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徒步(平民平民) ,数年至丞相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大臣数诎。汉书汉书 严助传严助传材料二材料二(20142014 江苏卷江苏卷) :垂拱三年垂拱三年,或诬告或诬告(宰相宰相)祎之祎之,(武武)
25、则天特令肃州刺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审问)其事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祎之曰: “不经凤阁不经凤阁(中书省中书省)鸾台鸾台(门下门下省省) ,何名为敕?,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旧唐书旧唐书 刘祎之传刘祎之传材料三材料三:票拟和批红票拟和批红,这两者不仅将司礼监与内阁同皇权有机地联结在一起这两者不仅将司礼监与内阁同皇权有机地联结在一起,也将司礼也将司礼监与内阁联结成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所有奏章,无论缺少票拟还是批红,都不具有任何监与内阁联结成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所有奏章,无论缺少票拟还是批红,都
26、不具有任何法律效力,二者缺一不可。换句话说,就是任何无票拟的批红或者无批红的票拟在法律上法律效力,二者缺一不可。换句话说,就是任何无票拟的批红或者无批红的票拟在法律上都是非法的且不被官僚体制所认可的。由此可知,内阁和司礼监二者在整个中枢决策体系都是非法的且不被官僚体制所认可的。由此可知,内阁和司礼监二者在整个中枢决策体系中已经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内阁和司礼监在体系运转过程中,相互制约,相互合作,中已经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内阁和司礼监在体系运转过程中,相互制约,相互合作,共同保障体系的平衡运行。共同保障体系的平衡运行。陈光捷明代中枢监阁双轨辅政体制及其现代启示陈光捷明代中枢监阁双轨辅政体制及
27、其现代启示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 (6 6 分)分)举措:举措:任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任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让他们参与议政、奏事;令其诘难大臣。让他们参与议政、奏事;令其诘难大臣。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敕书” 。 (4 4 分)分)说明: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出令说明: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出令) ,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违制的。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明
28、代中枢监阁双轨辅政体制形成的背景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明代中枢监阁双轨辅政体制形成的背景。 (6 6 分)分)背景背景:丞相制度废除丞相制度废除,皇权加强皇权加强;皇帝直接领导六部后皇帝直接领导六部后,工作压力剧增工作压力剧增,于是设立于是设立内阁;内阁;宦官得到皇帝信任,内廷宦官机构获得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宦官得到皇帝信任,内廷宦官机构获得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皇帝有皇帝有意让监阁相互牵制以维护皇权意让监阁相互牵制以维护皇权。 (任答(任答 3 3 点点 6 6 分)分)二、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与地方治理二、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与地方治理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的这
29、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仅仅持续了二世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混合体。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根根据材料一据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法“盛赞不已盛赞不已”?概括这一?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
30、的做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混合体”是什么?(是什么?(8 8 分)分)制度:全面推行郡县制制度:全面推行郡县制。 (2 2 分)分)影响:实现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为后世所沿用影响:实现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为后世所沿用。 (4 4 分)分)“混合体混合体”指:在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指:在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2 2 分)分)材料材料二二:行省制是蒙元统治者在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行省制是蒙元统治者在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产。元行省制是古代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壮大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
31、不断调整、元行省制是古代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壮大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不断调整、完善的产物。它并非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地方分权。完善的产物。它并非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地方分权。该体制有三个特点:行省性质具有该体制有三个特点:行省性质具有两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两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不专。元行省制引起了元行省制引起了 1313、1414 世纪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的较大变动世纪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的较大变动,对元代社会和后来的对元代社会和后来的明清、近代影响至深。明清、近代影响至深。李治安元代行省
32、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2 2)根根据材料据材料二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元朝行省制确立的历史意义并结合所学,分析元朝行省制确立的历史意义。 (6 6 分)分)意义意义: 元朝行省制度的确立元朝行省制度的确立, 是行政区划和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是行政区划和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 (变变革革) ;协调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协调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地方分留部分权力为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有利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有利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对元代社会和后世影响深
33、远对元代社会和后世影响深远。(任任答答 3 3 点点 6 6 分,言之有理即可)分,言之有理即可)材料材料三三: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轨道而发
34、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3 3)根据材料根据材料三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变”与与“不变不变”的共同目的,的共同目的,并说明材料四中地方行政区划并说明材料四中地方行政区划“变变”与与“不变不变”的具体表现的具体表现。 (1212 分)分)共同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共同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2 2 分)分)变的表现变的表现:地方行政区划层级逐渐增多地方行政区划层级逐渐增多,由两级制到三级制或四级制由两级制到三级制或四级制;州州、郡郡(府府)等中级地方行政区域不断缩小,行政权力不断萎缩;等中级地方行政区域不断缩小,行政权力不断萎缩;监察区逐渐演变为行政区;监察区逐渐演变为行政区;元朝元朝新增省级地方行政单位新增省级地方行政单位。 (任答(任答 3 3 点点 6 6 分)分)不变表现不变表现:中央对地方层层严密的控制不变中央对地方层层严密的控制不变;在地方行政机构内分化事权在地方行政机构内分化事权,相互制相互制约的指导思想不变;约的指导思想不变;县级行政单位基本稳定,加强对基层地方的控制不变县级行政单位基本稳定,加强对基层地方的控制不变。 (任答(任答 2 2 点点 4 4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