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第一单元课标要求列国纷争春秋时代平王东迁后,中国进入了东周时代。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这个时代,天子共存的地位已名存实亡。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主地位。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春秋时代,大国诸侯的争霸战争,是奴隶制接近衰亡的反映。齐桓、晋文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虽有维护奴隶制
2、统治秩序的含义,但其真实目的更多地是为了扩张领土,掠夺财富。这种争霸战争使中国历史不断发展,最终步入了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战国时代。大国争霸七雄并立战国时代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暴师经岁,流血满野上无天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为右。 战国策书录战国策书录【解读】这段材料集中反映了战【解读】这段材料集中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上下失序,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上下失序,社会混乱,道德仁义泯灭,天下社会
3、混乱,道德仁义泯灭,天下争于战功。争于战功。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经过长时间的兼并战争,许多的中小诸侯国都消失了,形成了齐、楚、韩、燕、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周朝传统的以分封制、宗法制主要内容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周王室也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战国七雄齐、楚、韩、燕、赵、魏、秦战国七雄韩、赵、魏秦国合作探究:华夏认同材料: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材料: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
4、华。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同祖的观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同祖的观念得到发展。念得到发展。结合教材,阐述本段材料中“华夏”的含义及在西周时期的发展。参考思路:本段材料所指的“华夏”是指“礼仪之大”与“服章之美”,呈现出文化、政治实体的含义。在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的不断进行除带来了混乱外,还打破了各族间固有的界限,进一步密切了华夏族与其他各族的联系。最终,各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春秋以后的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步融入
5、华夏族。至此,华夏族吸收了更多的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也更加广泛。1、春秋战国的经济:春秋战国时期,做为中国最后一个青铜器时代,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青铜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同时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我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北方成就更为突出。生产力的飞跃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春秋战国时期, 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变法确立了下来。晚周时期工商业无疑有了相当的发展,虽然象其他许多情况那样,无法精确地估量所发生的情况。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在不同的国家出现了不同的、有固定价值的金属货币,在公元前5和4世纪更是如此。(据说秦
6、的通货最早在公元前336年发行。)这类钱币显然便于商业交易,虽然某些象谷物和布那样的商品,特别在大宗交易中继续用作交换媒介。商业的发展当然有助于城市的成长,并且还出现了工业按地点进行专业化的趋势。史记和其他史籍还记载了几个著名的商人,首先是孔子的弟子子贡,直至秦统一全国之前不久的丞相吕不韦。大商人不经营主要商品,它们量大,容易坏,只有在短缺时才有利可图;他们宁愿集中经营奢侈品或者通山泽之利。政府并不像集散主要商品那样直接关心这些商品。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2、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卫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
7、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代表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之一。1、孔子和儒家学说三、孔子和老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历史地位:历史贡献:核心思想“仁”主张“仁者爱人” 主张“为政以德”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主张“有教无类”采用“因材施教” 历史影响:论语儒学
8、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山东曲阜孔庙、孔府、孔林全景2、老 子 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做过周朝的史官,管理王室的藏书。他学识渊博,据说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很多问题。历史地位: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思想:世间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学说记录:道德经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双面性!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以柔克刚。难长高强前生易短矮弱后死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阶级关系上:士阶层崛起,并受到各国诸侯的重用思想文化上:教育和学术的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一)
9、百家争鸣的背景(一)百家争鸣的背景四、百家争鸣(二)(二)孟子孟子(儒家)(儒家)民为贵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孟子尽心下尽心下水性无分于东西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有不下。孟子孟子告子上告子上富贵不能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此之谓大丈夫。孟子孟子滕文公下滕文公下“仁政仁政”(核心)(核心)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性善论性善论义利观(先义义利观(先义后利,舍生取后利,舍生取义)义)(三)(三)荀子荀子(儒家)(儒家)
10、从天而颂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孰与制天命而用之用之。荀子荀子天论天论人之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其善者伪也。荀子荀子性恶性恶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荀子荀子富国富国唯物思想唯物思想天人观天人观性恶论性恶论隆礼重法隆礼重法(四)(四)庄子庄子(道家)(道家)哲学观点哲学观点“齐物齐物”天人观天人观“天与人不相胜天与人不相胜”人生态度人生态度“逍遥逍遥”(六)(六)墨子墨子(墨家)(墨家)兼爱、非攻兼爱、非攻、节用节用、节葬、尚力、节葬、尚力、尚贤尚贤。(七)(七)韩非韩非(法家)(法家)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法、术
11、、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君主专制的的中央集权中央集权的国家;的国家;今必胜古,主张变法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革新。(八)(八)孙武孙武(兵家)(兵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创造了一套完整的军事理创造了一套完整的军事理论论体系体系。(五)邹衍(阴阳家)(五)邹衍(阴阳家)五行说五行说、五德终始、五德终始说说。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3.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4.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课堂检测1我国古代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首倡私人办学,提倡
12、“有教无类”。在他的思想体系中还提出了A“仁政”B“克己复礼”C“兼爱”D“君舟民水” 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教无类是孔子的教育主张,其中孔子还主张“克己复礼”,B正确;A是孟子的主张,排除;C是墨家的主张,排除;D是荀子的主张,排除。故选B。 2战国思想大解放,诸子思想不断传播,其影响不仅作用于知识分子和学术界,也广泛渗入社会层面,形成了战国时期个体对自我的关注、对自由的追求和不懈的进取精神。这表明百家争鸣 A促使人文主义精神的出现B为新的文化价值观确立提供条件 C使社会价值观念日益趋同D繁荣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教育 B 【详解】 从材料中的“形成了战国时期个体对自我的关注、对自
13、由的追求和不懈的进取精神”等信息来看,战国时期诸子思想的传播为新的文化价值观的确立提供了条件,故答案为B项;战国时期我国没有出现人文主义精神,排除A项;材料中的现象促使社会价值观发生分化,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不是这些思想对文化教育的影响,排除D项。 3老子说:“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由此可知,老子认为 A父慈子孝是家庭和睦相处之途 B崇尚节俭为国家长治久安之道 C“无为而治”可调节阶级矛盾 D“尊道贵德”能实现社会和谐 D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老子的这句话针对的是当时诸侯争霸和变革,他以当时的兼并战争为
14、不“慈”,发展生产为不“俭”,各国争雄为“为天下先”。断定这些都是走往死路的。只有“尊道贵德”、“清静无为”才能实现社会和谐,故选D;A项是儒家的思想,排除;B项是墨家的思想,排除;老子的这句话并非是在调节社会矛盾,排除C。 4“韩非为法家之殿,而实集前人之大成。其思想中法、术、势之三主要观念,皆为历史环境之产物,孕育长养,至非而达其最后成熟之形态。孕育长养此诸观念之历史环境,一言以蔽之,即封建天下崩溃过程中之种种社会政治事实而已。”材料说明了韩非的观点 A标志着法家理论系统化 B融合各学派的主要思想 C挽救封建制危机为要旨 D受特定的社会存在影响 D 【详解】 根据“皆为历史环境之产物,孕育
15、长养,至非而达其最后成熟之形态”可知韩非的思想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发展的产物,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受到特定的社会存在的影响,故选D;材料主要论述了韩非子思想产生的必然性,AB都没有体现这一主旨,排除;韩非的思想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所以并不是为了挽救封建制的危机,排除C。 5齐桓公时,管仲根据当时形势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其中“尊王”即安定周王室,维护正统。这反映出当时 A分封制利于维护统治B诸侯须听命于周天子 C周王是天下共主的象征 D中原地区发展较缓慢 C 【详解】 根据“安定周王室,维护正统”并结合所学可知管仲之所以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主要是因为周王室是天下共主的象征,诸侯有维护周王室的义务,故选C;A项是分封制的意义,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须听命”的说法过于绝对夸张,排除B;D项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