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教学目标课程标准 知道隋唐以前选官制度、中枢机构和赋税制度的基本演变知道隋唐以前选官制度、中枢机构和赋税制度的基本演变情况(时空观念,唯物史观),运用史料对比学习掌握情况(时空观念,唯物史观),运用史料对比学习掌握科举制科举制度、三省六部制和两税法度、三省六部制和两税法的创新之处(史料实证)的创新之处(史料实证)重难点:重点:科举制度、三省六部制、两税法;重点:科举制度、三省六部制、两税法;难点:两税法难点:两税法(一)世官制(一)世官制(先秦)先秦)军功爵制(战国、秦朝、汉初)军功爵制(战国、秦朝、汉初)
2、察举制察举制(汉武帝时(汉武帝时东汉东汉) (二)(二)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 1. 1.背景:背景: 汉代察举制弊端逐渐显露;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察举制无法推行。汉代察举制弊端逐渐显露;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察举制无法推行。 2. 2.内容:内容: 创立:曹魏时期创立:曹魏时期 曹丕曹丕 陈群陈群 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评定等级,共分九等,并按等级高低授予官职;等级,共分九等,并按等级高低授予官职; 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家世、道德、才能,发展到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家世、道德、才能,发展到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3
3、. 3.影响:影响: 积极:初行时期,有利于选拔人才,将评品人物之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积极:初行时期,有利于选拔人才,将评品人物之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消极:后期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形成消极:后期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形成士族士族门阀政治,形成了门阀政治,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士族下品无士族”的局面。的局面。乌衣巷乌衣巷刘禹锡刘禹锡 ( (唐唐) )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飞入寻常百姓家。一、选官制度 (三)科举制(隋朝至清末)(三)科举制(隋朝至清末
4、) 1.1.背景:背景: 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经济发展, 社会阶层分化,门阀士族没落,庶族地主壮大,社会阶层分化,门阀士族没落,庶族地主壮大, 九品中正制不能适应政治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九品中正制不能适应政治和社会的发展需要。 2. 2.含义:含义: 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 3. 3.创立、发展过程:创立、发展过程: 隋文帝(分科考)、隋炀帝(进士科)、唐太宗(增科目、进士与明经为主)、隋文帝(分科考)、隋炀帝(进士科)、唐太宗(增科目、进士与明经为主)、 武则天(扩人数、武举与殿试)、唐玄宗武则天(扩人数、武举与殿试)、唐玄宗( (高官主持、提高地位)高官主
5、持、提高地位) 4. 4.特点:特点: 分科考试,分科考试,自由报名,差额录取,重视自由报名,差额录取,重视“进士进士”。 5. 5.评价:评价: (1 1)积极方面)积极方面 (2 2)消极方面)消极方面一、选官制度一、选官制度进士:侧重于对时进士:侧重于对时务能力的考察;务能力的考察;明经:侧重于对经明经:侧重于对经义的记忆与解读义的记忆与解读(科举制(科举制度)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的榜样 崔瑞德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剑桥中国隋唐史 有学者认为,科举制是使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你
6、是否赞同这一观点?有学者认为,科举制是使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说说你的理由。说说你的理由。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因此之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学之力也。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1 1)扩)扩大大统治基础统治基础(4 4)形成形成重学风气重学风气(2 2)保)保障障官员文化素质官员文化素质(3 3)加强加强中央集权中央
7、集权(5 5)被被西方国家借鉴,发展为西方国家借鉴,发展为现代文官制度现代文官制度(1 1)考试科目及内容以儒学经义为范畴,使儒学成)考试科目及内容以儒学经义为范畴,使儒学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2 2)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阻碍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阻碍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3 3)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文化专制加强,束缚人们)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文化专制加强,束缚人们个性与才能的发展。个性与才能的发展。积极方面积极方面消极方面消极方面【问题探究【问题探究1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8、趋势世官制(夏商周)科举制(产生于隋,完善于唐,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军功爵制(战国、秦朝、汉初)察举制(汉武帝东汉)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血缘军功孝廉家世、品德、才能家世考试成绩演变趋势选拔标准:选拔方式:选拔原则: 由注重家世门第等逐步发展到注重学识、才能。 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出相对的公平、公开、客观原则 由世袭、推荐、地方评论逐步发展到公开考试,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选官制度(时期)选官标准A A1.1.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至隋唐演变
9、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C.排除世家大族子弟排除世家大族子弟 D.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提升社会文化水平D D2 2. .唐代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全部宰相的唐代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全部宰相的50%50%左右。宰相中多有累世而屡左右。宰相中多有累世而屡显的家族显的家族,400,400余任宰辅中余任宰辅中, ,崔氏一姓即占崔氏一姓即占3232人人, ,杨、杜二姓各占杨、杜二姓各占1111人人, ,卢氏、郑氏分别占卢氏、郑氏分别占1010人和人和8 8人。这反映出当时人。这反映出当时( () )A.
10、A.门阀士族仍然具有较大影响门阀士族仍然具有较大影响 B. B.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C.C.科举制度不能选拔优秀人才科举制度不能选拔优秀人才 D. D.世卿世禄制度再度实施世卿世禄制度再度实施中枢政务机构二秦代:三公九卿秦代:三公九卿汉武帝:中朝、外朝汉武帝:中朝、外朝东汉:尚书台东汉:尚书台魏晋南北朝:三省制魏晋南北朝:三省制隋唐:三省六部制隋唐:三省六部制秦代右秦代右丞相印丞相印中书中书省印省印(一)演变历程(一)演变历程 (一)演变历程:(一)演变历程:(二)隋唐:(二)隋唐: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 1 1确立:确立:隋朝隋朝正式确立,正式确立,唐朝唐朝完善完善 2 2
11、机构设置: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机构设置: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中书门下(也叫政事堂)为三省宰相议政场所。中书门下(也叫政事堂)为三省宰相议政场所。 3 3运行机制: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和颁布皇帝的诏令;运行机制: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和颁布皇帝的诏令; 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 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二、中枢政务机构二、中枢政务机构集体宰相制(群相)集体宰相制(群相)三省六部制4 4、特点、特点 (1 1)以皇权为中心,强化官僚政治)以皇权为中心,强化官僚政治 (2 2)相权三分,职权
12、明确:既相互相权三分,职权明确:既相互牵制,又分工合作。牵制,又分工合作。(3 3)注重程序,门下省处于枢纽位置)注重程序,门下省处于枢纽位置(4 4)节制君权:皇帝所颁布政令,未)节制君权:皇帝所颁布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制君权。 5 5影响影响(1 1)相权三分,有利于保证皇权独尊。)相权三分,有利于保证皇权独尊。(2 2)三省相互牵制,有利于加强皇权。)三省相互牵制,有利于加强皇权。 (3 3)三省分工合作,有利于减少决)三省分工合作,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4 4)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
13、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政事堂政事堂/中书门下中书门下问题探究2:中枢政务机构演变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以上三图反映了以上三图反映了怎样的演变趋势?怎样的演变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相权不断削弱3 3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唐纪唐纪:“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由是鲜有败
14、事。”这一制度这一制度( () )A A使得官员之间相互倾轧使得官员之间相互倾轧 B B推动专制皇权走向顶峰推动专制皇权走向顶峰C C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 D D导致了中书省一省独大导致了中书省一省独大C C4.4.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 A扩大中
15、书、门下二省的职权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C C 在封建社会中,国家以在封建社会中,国家以土地土地和和人口数人口数为依据,向人们征收一定为依据,向人们征收一定量的田赋、人头税,征伐兵役、徭役等,形成的基本政治制度叫做量的田赋、人头税,征伐兵役、徭役等,形成的基本政治制度叫做赋税制度(也叫赋役制度)赋税制度(也叫赋役制度)中国封建社会的赋役制度一般包括:中国封建社会的赋役制度一般包括:1.1.以人丁为依据的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人头税,即丁税;
16、,即丁税;2.2.以户为依据的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财产税,即调;即调;3.3.以亩为依据的以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土地税,即田租;即田租;4.4.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徭役和和兵役兵役;5.5.其他其他杂税杂税三、赋税制度三、赋税制度(一)(一)两汉时期两汉时期 1. 1.种类:田租、人头税、更赋(徭役)种类:田租、人头税、更赋(徭役) 2. 2.特点特点:(:(1 1) 交纳实物(交纳实物(2 2) 以人丁为以人丁为单位单位 (3)(3) 农民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农民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二)魏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二)魏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三)北魏
17、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三)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特点:以户为单位;特点:以户为单位;定额的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定额的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徭役。(四)唐朝的赋役制度:(四)唐朝的赋役制度: 1 1唐初的租庸调制唐初的租庸调制 (1 1)特点:定额的租调;)特点:定额的租调;输庸代役制度化;以人丁为单位。输庸代役制度化;以人丁为单位。 (2 2)影响:)影响: A A积极:改变了原先赋税的混乱,减轻了农民负担;积极:改变了原先赋税的混乱,减轻了农民负担; 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保障保障
18、政府的赋税收入。政府的赋税收入。 B B消极:消极:租庸调制的基础是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基础是均田制。 一旦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丧失土地,这种以人身为本的租庸调制就不可能维持。一旦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丧失土地,这种以人身为本的租庸调制就不可能维持。三、三、赋税制度赋税制度 唐代陆贽在谈到租庸调制时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 租:租:纳粟为租(田租)纳粟为租(田租) 土地税土地税 庸:庸:纳帛或布纳帛或布代役为庸代役为庸 代役税代役税 调:调:纳帛或布为调纳帛或布为调 财产税财产税三、三、赋税制度赋税制度2 2、唐中后期的两税法(、唐中后期的两税法(780780年年 杨炎杨炎 的
19、建议)的建议) (1 1)背景:)背景: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 户口不实、贫富两极分化、国家财政紧张。户口不实、贫富两极分化、国家财政紧张。 (2 2)内容:)内容: 实行实行“量出制入量出制入”的原则,中央根据财政支出的预算征收总额,分配到各地征收。的原则,中央根据财政支出的预算征收总额,分配到各地征收。 户无主客户无主客,一律就地落籍纳税。,一律就地落籍纳税。 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20、。 户税按户等高低征钱,地税按亩缴纳谷物。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户税按户等高低征钱,地税按亩缴纳谷物。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特征:从以按丁征税为主,改为以按资产和田亩征税为主.(3)影响:)影响:积极:积极:简化税收明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简化税收明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是我国古代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是我国古代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 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在一定程度
21、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消极:消极: 土地兼并土地兼并日愈日愈严重严重;以资产为宗但资产不易估算;以资产为宗但资产不易估算;农民负担加重农民负担加重。问题探究3:古代赋税制度演变: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汉代时期汉代时期-魏晋时期魏晋时期-隋唐时期隋唐时期-租庸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两税法租调制租调制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赋税徭役制度形成)赋税徭役制度形成)相地而衰征、初税亩相地而衰征、初税亩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总体特点:总体特点:征收的标准:征收的标准:人丁人丁田亩、资产过渡;田亩、资产过渡;征收的方式:征收的方式:实物地租实物地租货币地租;货币地租;征收的名目:征收的名目:多种
22、成分多种成分单一货币单一货币征收时间:征收时间:由不定时由不定时定时定时农民服役:农民服役:由必须服役由必须服役可以代役可以代役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商品经济发展 材料:材料: 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均田制”。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
23、,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客户”。 公元公元780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
24、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十之一”。结果。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为准确,“天下便之天下
25、便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中国通史等等(1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6 6分)分)(2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有哪些积极作用。(9 9分)分)参考答案:(15分)(1)土地兼并严重,户口不实,贫富两极分化,国家财政紧张。(6分)(2)简化了税制,扩大了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9分)【本课小结本课小结】一、选官制度:一、选官制度:世官制世官制军功爵制军功爵制察举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科举制二、中枢政务机构:二、中枢政务机构: 三公九卿制三公九卿制中外朝制中外朝制三省制雏形三省制雏形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三、赋税制度:三、赋税制度: 租调制租调制租庸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两税法赋税制度的创新三 征收赋税是古代国家剥削农业生产者,为政府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障的主要手段徭役是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人民版历史必修一 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役的重要承担者,历次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改革大多以限制大土地所有者,保障自耕农为出发点,来保证政府对农业经济的直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