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 外 历 史 纲 要 第 二 单 元第 7 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目录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赋税制度一、选官制度1.1.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创立创立 曹魏曹魏(三国时期的魏国)(三国时期的魏国)特点特点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应的官职。标准标准曹魏时期曹魏时期(家世、道德、才能(家世、道德、才能)西晋西晋(家世(家世)实质实质 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结果结果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在隋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在隋朝被废除朝被废除一一 品品二二 品品三三 品品四四 品品五五
2、品品六六 品品七七 品品八八 品品九九 品品上上上上 一品一品上中上中 二品二品上下上下 三品三品中上中上 四品四品中中中中 五品五品中下中下 六品六品下上下上 七品七品下中下中 八品八品下下下下 九品九品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中正九品中正九品官品九品官品九品上品无寒门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势族下品无势族消亡?消亡? 汉末社会动荡,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那时,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那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自曹操开始,尝试新的
3、选人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自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继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方法,曹丕继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制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颁制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历史历史纵横纵横九品中正制产生的背景九品中正制产生的背景探究探究2 2: 阅读历史纵阅读历史纵横结合课文有关知识,横结合课文有关知识,说一说说一说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产生产生和消亡的主要原因。和消亡的主要原因。产生?产生?2.2.科举制科举制隋炀帝
4、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建立建立完善完善唐太宗: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意义意义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加政权,扩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加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西安西安大雁塔唐代进士题名帖大雁塔唐代进
5、士题名帖 大雁塔位于陕西西安的慈恩寺中,大雁塔位于陕西西安的慈恩寺中,为唐玄奘所建。为唐玄奘所建。“雁塔题名雁塔题名”成为进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士及第的代称。学思之窗学思之窗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 盛于贞盛于贞观、观、 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其推重谓之“白白衣公卿衣公卿”,又曰,又曰“一品白衫一品白衫”。其艰难。其艰难谓之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6、!得英雄尽白头!”王定保唐摭言卷一王定保唐摭言卷一探究探究3 3: 阅读阅读学思之窗学思之窗结合课结合课文有关知识,说一说科举文有关知识,说一说科举制制产生于产生于哪个朝代?科举制什么时候废除?哪个朝代?科举制什么时候废除?科举制有什么历史意义?科举制有什么历史意义?时间时间制度制度特点特点依据(标准)依据(标准)先秦先秦 两汉两汉 魏晋南魏晋南北朝北朝 隋唐至隋唐至明清明清 世官制世官制察举制察举制九品中九品中正制正制科举制科举制贵族范围内,贵胄贵族范围内,贵胄子子弟世代继承祖上权弟世代继承祖上权位位家世家世孝廉孝廉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
7、才评定等级,共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分九等通过通过考试考试,选拔官员,选拔官员初创时初创时以以家世家世、品德、品德和和才能并重,发展到才能并重,发展到西晋时期主要看家世西晋时期主要看家世才学(注重才能、学识)小结:小结: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科举制度在我国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 1300 多年,直到清朝末年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有学者认才被废除。有学者认为,科举制度是使中为,科举制度是使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你是否的重要原因,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说说赞同这一观点?说说你的理由。你的理由。二、三省六部制 秦代
8、:三公九卿汉武帝:中朝、外朝东汉:尚书台魏晋南北朝:三省制隋唐:三省六部制 从唐代三省位置图来看,三省的分布呈现如下特点:中书省与门下省位于太极宫(皇宫)内南侧的东西两边,尚书省则距离皇宫较远,但居于皇城中心位置。这样的布局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三省六部的权力格局,即中书省和门下省侧重于辅助决策,而尚书省侧重于行政执行。在专制时代的中国,离皇帝的远近往往能体现权力的大小,由此,从位置图看,虽然尚书省在皇城中心位置,但中书省、门下省在宫城内,其权力和地位有可能逐渐超过尚书省。唐朝三省地位的升降变化,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出于维护皇权的需要,也同君权与相权之争密不可分。 在秦朝三公多由贵族或士族担任,“九卿
9、”中既有负责皇家事务的官员,如:郎中令主管宫廷戍卫和皇帝的侍从警卫。也有负责国家事务的官僚,如:治粟内史主管国家财政。这体现了“家天下”,家国一体的特点。唐代,担任宰相的寒门子弟渐增,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官僚政治的成熟。中书省印中书省印 n 分割相权,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n 三省职权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n 三省集思广益,有利于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n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n 相权三分,职权分明,互相牵制:三省的长官同为宰相,三省分权,既相互制约,又分工合作,既加强皇权,也提高行政效率。n 节制君权:皇帝所颁布政令,未经政事堂
10、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特点影响材料:中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含义很广泛,一般包括材料:中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含义很广泛,一般包括: :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 ;以户为基础的财产税,以户为基础的财产税,即调税即调税; ;以田亩为基础的土地税,即田税又称租税以田亩为基础的土地税,即田税又称租税; ; 以以成年男子为基础的徭役和兵役以及其他苛捐杂税。成年男子为基础的徭役和兵役以及其他苛捐杂税。【阅读思考】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农民承担的赋税种类主要有哪些?丁税丁税 调调税税 租税租税 徭役徭役和兵役和兵役三、赋税制度每丁每年要向国家:每丁每年要向国家:1 1、交纳粟
11、二石,称做、交纳粟二石,称做租租。2 2、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做五尺、麻三斤,称做调调。3 3、服徭役二十天,是为正役,国、服徭役二十天,是为正役,国家若不需要其服役,则每丁可交一家若不需要其服役,则每丁可交一定数额绢或者布以代役,这称做定数额绢或者布以代役,这称做庸庸。特点:征收对象以人为主唐初唐初租庸调制租庸调制作用:保证农民有较充足的生产时间,增加政府赋税收入唐朝后期:两税法1、背景:唐朝后期,由于土地唐朝后期,由于土地买卖买卖兼并严重兼并严重;均田制均田制遭到破坏遭到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国家财政
12、收入减少。2、内容:中央定出的总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中央定出的总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一年分夏、秋两季征收一年分夏、秋两季征收户税:按人丁和资产多寡缴纳户税:按人丁和资产多寡缴纳地税:按田亩多寡缴纳地税:按田亩多寡缴纳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特点:征收对象人丁和财产并重3、作用: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的财政收入。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征税依据征税依据征收形式征收形式征税对象征税对象按人丁纳税按土地、财产的多少征收实物征收钱币为
13、主对人身控制较大除王公外的一切家户都要承担租庸调制两税法人身依附人身依附减轻人身控制普通民众,王公贵族官僚行商免征问题探究:与租庸调制相比较,两税法新在何处?课堂检测1东汉时,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的传统;曹魏时由政府委任中正,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此变化()A受佛教不断传播的影响B反映世家大族不断衰落C是推行科举考试的结果 D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D2唐书记录了唐朝时科举考试成功的830人的身份:士族身份占71%,平民身份占15.9%,其他身份占13.1%。由此可知,唐朝科举制()A仅为选拔士族设立 B平民身份不能为官C考试成功难度极小 D政府官员来源扩大D3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A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B保证农民生产时间C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