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第7 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1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1 1)创建时间:曹魏政权(曹丕)创建时间:曹魏政权(曹丕)(2 2)概念:中央委任中正官对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概念:中央委任中正官对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等级高低授以相应官职。廷依等级高低授以相应官职。(3)选官标准:初创时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重; 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门第。一、选官制度:一、选官制度:中央中央任命任命中正官(士族)评定人才等级任命官职初创时:初创时: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西晋时期: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主要看重家
2、世1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2 2、隋唐科举制:、隋唐科举制:(1 1)概念:通过公开考试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概念:通过公开考试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2 2)创立的背景:)创立的背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士族势力衰落,庶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士族势力衰落,庶族实力日渐壮大,要求掌握政治权力的愿望强烈,迫切要求新的选族实力日渐壮大,要求掌握政治权力的愿望强烈,迫切要求新的选官方式。(这本质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动)官方式。(这本质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动)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世家大族操纵地方政
3、权,对中央集权极为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世家大族操纵地方政权,对中央集权极为不利。为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统治基础,将选官权力从地方收归中不利。为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统治基础,将选官权力从地方收归中央,隋采取了适应新形势需要的选官制度,即科举制。央,隋采取了适应新形势需要的选官制度,即科举制。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采取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采取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人数
4、,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3 3)演变过程:)演变过程: 积极作用(封建社会的早期)积极作用(封建社会的早期)(1 1)有利于打破门阀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有利于打破门阀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加政权,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对公平的考试参加政权,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2 2)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3 3)科举取仕,把选官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
5、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科举取仕,把选官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央集权。 消极作用:(明清时期)消极作用:(明清时期)(1 1)科举考试的内容多限制在儒家经典范围,使儒学成为奴化臣民的工具,极)科举考试的内容多限制在儒家经典范围,使儒学成为奴化臣民的工具,极力维护封建专制,阻碍了社会进步;力维护封建专制,阻碍了社会进步;(2 2)八股取士,文化专制加强,它从内容到形式都束缚人们的个性和才能的发)八股取士,文化专制加强,它从内容到形式都束缚人们的个性和才能的发展,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和创造精神的人;展,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和创造精神的人; (3 3)导致文风日下,
6、带来脱离实际的学风,阻滞了科技文化的发展,也是近代)导致文风日下,带来脱离实际的学风,阻滞了科技文化的发展,也是近代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因素。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因素。3 3、科举制的评价:、科举制的评价: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发展历程: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发展历程:朝代朝代制度制度选拔方式或标准选拔方式或标准先秦先秦世卿世禄制世卿世禄制官位世袭,强调血缘官位世袭,强调血缘西汉西汉察举制察举制地方向中央举荐,以孝廉为主地方向中央举荐,以孝廉为主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注重家世、门第注重家世、门第隋唐隋唐科举制科举制考试选拔人才,以学识、才能为标准考试选拔人才,以学识、才能为标准明清明清八股取
7、士的科举八股取士的科举八股文考试方式八股文考试方式趋势:(趋势:(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学识、才能;)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学识、才能; (2)选拔方式:由推荐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选拔方式:由推荐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 (3)选官形式:逐渐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选官形式:逐渐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美,其艰难谓之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太宗皇帝真长
8、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头!” !” 确立雏形: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二、三省六部制二、三省六部制 确立确立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三省六部制确立确立影响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材料:中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含义很广泛,一般包括材料:中国封
9、建社会的赋税制度含义很广泛,一般包括: :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 ;以户为基础的财产税,以户为基础的财产税,即调税即调税; ;以田亩为基础的土地税,即田税又称租税以田亩为基础的土地税,即田税又称租税; ; 以以成年男子为基础的徭役和兵役以及其他苛捐杂税。成年男子为基础的徭役和兵役以及其他苛捐杂税。【阅读思考】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农民承担的赋税种类主要有哪些?丁税丁税 调税调税 租税租税 徭役和兵役徭役和兵役三、赋税制度三、赋税制度每丁每年要向国家:每丁每年要向国家:1 1、交纳粟二石,称做租。、交纳粟二石,称做租。2 2、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交纳绢二丈、绵三
10、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做调。五尺、麻三斤,称做调。3 3、服徭役二十天,是为正役,国、服徭役二十天,是为正役,国家若不需要其服役,则每丁可交一家若不需要其服役,则每丁可交一定数额绢或者布以代役,这称做庸。定数额绢或者布以代役,这称做庸。特点:征收对象以人为主唐初唐初租庸调制租庸调制作用:保证农民有较充足的生产时间,增加政府赋税收入唐朝后期:两税法1、背景:唐朝后期,由于土地买卖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2、内容:中央定出的总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中央定出的总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一年分夏、秋两季征收一年分夏、秋两季征收户税:按人丁和资产多寡缴纳户税:按
11、人丁和资产多寡缴纳地税:按田亩多寡缴纳地税:按田亩多寡缴纳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特点:征收对象人丁和财产并重3、作用: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课堂检测1(2020北京东城区高一检测)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对黄门侍郎王珪说“国家本置中书(省)、门下(省)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_则当行驳正”。文中横线处应填入的是()A尚书(省) B中书(省)C门下(省) D枢密院C2(2020潍坊高一检测)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后来唐朝进一步改革并明确了中书、门下二省为决策机构。尚书省为中
12、央行政核心,尚书省尚书不能参加决策会议,被排除出决策系统。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行政权B削弱三省权限C决策的科学化、专业化D加强皇权C3(2020泰安高一检测)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A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B保证农民生产时间C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C4(2020海南高一检测)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大转变是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一转变发生在()A西周时期 B北魏时期C唐朝初期 D 唐朝中期D5(2020海南高一检测)据南齐书记载:在凭“世资”取官的九品中正制下,门阀士族凭借家世获得官位,甚至成为公卿一类的高官。这说明九品中正制()A平民没有上升的空间,缺乏入仕途径B为平民入仕开辟了一条便捷途径C为新生政权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D使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