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人谈读书教学方案古人谈读书教学方案第第 2 2 课时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认识“矣、岂”2 个生字,会写“谓、诵、岂”3 个字。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则文言文。3.借助注释,理解第二则文言文的大意。4.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第二则文言文带来的启发。【教学重点】【教学重点】1.借助注释,理解第二则文言文的大意。2.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第二则文言文带来的启发。【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第二则文言文带来的启发。【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一、课程导入、课程导入1.复习回顾,指名背诵第一则文言文。2.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孔子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
2、法的言论。今天这节课让我们来学习古人谈读书中第二则文言文,走近南宋哲学家朱熹,看看从他的言论中,我们能有什么收获?(板书:古人谈读书 朱熹)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指名背诵,检测上节课的学习效果。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二、夯实基础、夯实基础过渡:我们先来学习第二则文言文,掌握好基础知识,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1 1. .情境听读情境听读播放情境课文音频,学生先听读文言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点拨:注意字词读音;注意断句和节奏。2 2. .诵读正音诵读正音(1)出示课文中标注的及易读错的汉字的读音。(2)学生自由朗读文言文,随后正音、齐读。自读要求:自读课文,借助注释,读准字音。同桌互读,相互
3、纠正错误的读音。(3)随机点名朗读,教师相机点拨。点拨: “谓”读“wi” ; “诵”读“sng” ,后鼻音; “矣”读“y” ; “岂”读“q” ;“熹”读“x” 。3.3.集中集中识字识字学生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教师相机点拨。预设 1:“挨”字去掉提手旁就是“矣”。用熟字去偏旁的方法就能记住“矣”。预设 2:“岂”可以组词“岂敢、岂有此理”识记。4.4.书写指导书写指导(1)出示要求会写的汉字:谓、诵、岂。(2)教师示范书写,指导书写。点拨:“谓、诵”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岂”是上下结构的字。写“岂”字时要注意下面是“己”。(3)学生练习书写,师生共同评价。5 5. .作者简介作者
4、简介朱熹(11301200) ,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中国南宋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 31 岁正式拜程颐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继承二程(程颢、程颐) ,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他一生著述宏富,主要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 周易本义 资治通鉴纲目 易学启蒙 诗集传 楚辞集注等。三三、问题探究、问题探究过渡: 初读第二则文言文后, 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文言文的大意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吧。(一)合作探究(一)合作探究1.1.探究任务探究任务结合注释或上下文,理解第二则文言文的大意。2 2. .探究方法探究方法(1)默读第二则文言文,结合注释或上
5、下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2)圈出不理解的词语,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3)小组选派代表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引导、总结。3.3.探究探究活动活动(1)让学生先自学,再小组讨论。教师明确要求。默读第二则文言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圈出不理解的词语,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2)全班交流难懂的词语。教师点拨:“余尝谓”中的“余”字是文言文中的常用字, 在这里的意思是“我”。 “尝” 是 “曾经”的意思。“决不能记”中的“决”是“一定”的意思。“亦、矣、乎”等字是文言文中的常用字。 “亦”的意思是“也” ; “矣”用在句末,相当于“了” ; “乎”语气词,在这里的意思是“吗
6、” 。“眼口岂不到乎”中的“岂”是表示疑问的词,在这里的意思是“难道、哪里”。3.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则文言文的意思,再在班内交流,教师相机指导。点拨: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即读书时要心想、眼看、口诵。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能专一,却只是随意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4.播放情境视频(跟读版) ,在情境中,进一步理解文言文大意。(二)合作探究(二)合作探究过渡: 同学们, 我们已经了解了文言文的大意, 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 从这则文言文中,你又收获了怎样的读书方法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1 1
7、. .探究任务探究任务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第二则文言文带来的启发。2 2. .过程过程安排安排(1)默读课文,思考第二则文言文告诉了我们怎样的读书方法。(2)小组交流,说一说“三到”读书法对自己的启发。(3)小组选派代表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引导、总结、指导背诵。3.3.探究活动探究活动(1)引导学生思考:第二则文言文告诉了我们怎样的读书方法?(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归纳。预设: 第二则文言文中提到的读书方法的关键词是“心到”“眼到”“口到”, 它告诉我们读书要心想、眼看、口诵。 “心到” ,是“三到”中最重要的,用心思考了,自然就会看得仔细,也会读得正确并记忆犹新。 (板书:心想 眼看
8、 口诵)(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谈一谈自己在平时有没有做到文中提到的读书方法。如果做到了,它给自己的读书、学习带来了哪些好处;如果没有做到,今后应该怎么做。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预设: 我在读书时能做到“眼到”“口到”, 但有时不能做到“心到”。 今后在读书时,我要更加用心、专心。4.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自由朗读第二则文言文并背诵。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进一步探讨第二则文言文所蕴含的读书方法。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一说受到的启发,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四四、课堂小结、课堂小结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朱熹对读书方法的论述,他认为“读书有三
9、到” ,其中重在心到,见解独到,耐人寻味,给人启迪。从中我们明白了读书时,要心想、眼看、口诵。最重要的是多多用心思考。五五、拓展延伸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说说自己平时积累的与读书有关的名言或诗句,教师评议。2.补充与读书有关的名言或诗句。(1)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2)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朱熹(3)读书之处,不可久坐闲谈。申居郧(4)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5)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3.引导: “读书使人明智” ,课上我们学习了孔子和朱熹有关学习、读书的言论,下面我们来阅读一篇短文,联系自己的阅读经历,说说你从中学到了哪些读书方法。古今中外, 圣贤
10、先哲, 留下的读书之法, 浩如烟海。 但究竟自己最适合什么样的读书法,应当因人而异。鲁迅先生喜欢“跳读法”,因为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会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而爱因斯坦的“总、分、合”三步读书法,特点同样十分明显。所谓“总”,就是对全文形成总体印象。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的基础上,再略读一下全文的内容。而在略读中,则要特别注意书中的重点、要点以及与自己的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最后是“合”,就是在略读全书之后,着重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起来。华罗庚主张读书的第一步是“由薄到厚”。就是说,读书要扎
11、扎实实,每个概念、定理都要追根求源,彻底弄清楚。这样一来,本来一本较薄的书,由于增加了不少内容,就变得“较厚”了,这是“由薄到厚”。这一步以后还有更为重要的一步,即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能够分析归纳,抓住本质,把握整体,做到融会贯通。经过这样认真分析,就会感到真正应该记住的东西并不多,这就是“由厚到薄”。这样一个整体的过程,才能真正提高效率。当然,无论哪种读书方法,对求学者而言,都只是一种工具而已。所以,万不可为某种方法所左右,尤其忌讳读死书、死读书的恶习,对所捧之书,既能钻进去,又能跳出来。这样才能把书读活,使他人的知识为自己所用,正如孟子所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选自闲谈读书法,有改动学生反馈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小结:通过阅读短文,我们收获了很多有用的读书方法,如鲁迅先生的“跳读法”、爱因斯坦的“总、分、合”三步读书法、华罗庚的“厚薄”读书法。我们要灵活运用这些读书方法,把书读活,使他人的知识真正为自己所用,提升自己。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积累课外关于读书的名言、诗句,阅读相关短文,引导学生明确读书的重要性,学习读书方法。六、布置作业六、布置作业1.背诵第二则文言文。2.制作一枚书签,把课文中对你启发最大的一句话抄写在上面。【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古人谈读书心想朱熹:眼看口诵(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