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中医学课件:治则与治法.ppt

上传人(卖家):罗嗣辉 文档编号:2088979 上传时间:2022-02-14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3.1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中医学课件:治则与治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基础中医学课件:治则与治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基础中医学课件:治则与治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基础中医学课件:治则与治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基础中医学课件:治则与治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治则与治法概概 述述 辨证是治法的指导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结果的引申 古人概括为 “辨证立法,法随证变”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 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 令其条达,而致和平”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帝曰:愿闻病机何如?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

2、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疾病的过程:邪正相争 疾病的原因:阴阳失调 治疗的原则:调整阴阳 祛邪泻实 扶正补虚1、阴阳偏盛、阴阳偏盛 损其有余损其有余阳盛则热热者寒之实热证阴盛则寒寒者热之实寒证2、阴阳偏、阴阳偏 衰衰 补其不足补其不足阳虚则寒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虚寒证阴虚则热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虚热证金元时期四大家刘完素刘完素 “寒凉派寒凉派” ;张从正;张从正 “攻下派

3、攻下派”李李 杲杲 “补土派补土派” ;朱丹溪;朱丹溪 “养阴派养阴派”明清时代温病学派叶桂叶桂 温热论温热论;薛雪的;薛雪的湿热条辨湿热条辨吴瑭吴瑭温病条辨温病条辨;王士雄;王士雄温热经纬温热经纬治则 中医治疗疾病时所遵循的总的治疗原则治法 在治则指导下针对病证制定的具体治疗方法治则与治法的关系治则与治法的关系 治则是治疗疾病的法则, 治法是治则的具体化,任何具体的治疗方法,总是从属于一定的治疗法则的。治 则治则内容治则内容预防为主预防为主 治病求本治病求本正治反治正治反治 标本缓急标本缓急扶正祛邪扶正祛邪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一、预防为

4、主一、预防为主概念概念 采取积极措施,来防止疾病采取积极措施,来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发生发展 内容内容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一、预防为主一、预防为主“圣人不治已病治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锥,不亦晚乎。”未病先防未病先防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做好预防工作,调养身体,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做好预防工作,调养身体,提高抗病能力提高抗病能力邪气入侵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邪气入侵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正气不足是疾

5、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调养情志调养情志坚持锻炼坚持锻炼顺应自然顺应自然注意饮食起居注意饮食起居药物预防及人工免疫药物预防及人工免疫防止病邪的侵害防止病邪的侵害养生(摄生)养生(摄生) 通过各种方法来增强正气,预防疾病,延年益寿。通过各种方法来增强正气,预防疾病,延年益寿。既病防变既病防变1.1.早期诊治早期诊治 疾病初期,病情较轻,正气未衰,较易治愈。疾病初期,病情较轻,正气未衰,较易治愈。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其次治肌肤

6、,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生半死也治五脏。治五脏者,半生半死也”。素问素问阴阴阳应象大论阳应象大论 既病防变既病防变2.2.控制传变控制传变根据疾病的传变途径和发展规律,先安未根据疾病的传变途径和发展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受邪之地外感热病多以六经或卫气营血传变外感热病多以六经或卫气营血传变内伤杂病则多以脏腑、五行生克制化规律内伤杂病则多以脏腑、五行生克制化规律和经络传变。和经络传变。“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二、治病求本二、治病求本概念概念 寻求并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寻求并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治病必求于本治病必求于本治病求本治病求本 以正邪而言

7、,正气为本,邪气为标以正邪而言,正气为本,邪气为标 以病因和症状论,病因为本,症状为标以病因和症状论,病因为本,症状为标 以病变部位来分,内脏为本,体表为标以病变部位来分,内脏为本,体表为标 以发病先后来说,旧病为本,新病为标以发病先后来说,旧病为本,新病为标举例:举例: 外感 风寒、风热 头痛 内伤 血虚、血瘀、痰湿 三、正治与反治三、正治与反治1.正治(逆治)正治(逆治)采用与疾病证候性质相反的方法进行治疗采用与疾病证候性质相反的方法进行治疗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一致的病证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一致的病证 “寒者热之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热者寒之” “虚则补之虚则补之” “实则泻之实则泻之

8、”三、正治与反治三、正治与反治2.2.反治(从治)反治(从治)顺从疾病外在表现的假象而顺从疾病外在表现的假象而进行治疗进行治疗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不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不一致的病证一致的病证“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热因热用热因热用用温热性质的药物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病证用温热性质的药物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病证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反见热象的真寒假热证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反见热象的真寒假热证如:内脏虚寒如:内脏虚寒 阴邪太盛阴邪太盛 阳气上浮阳气上浮 泄利不止泄利不止 手足厥冷手足厥冷 面赤面赤寒因寒用寒因寒用用寒凉性质的药物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病证用寒凉性质的药

9、物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病证适用于里热盛极,阳盛格阴,反见寒象的真热假寒证。适用于里热盛极,阳盛格阴,反见寒象的真热假寒证。如:内热过盛如:内热过盛 阳气被郁阳气被郁 不能外达不能外达急性热病高热不退急性热病高热不退 四肢厥冷四肢厥冷塞因塞用塞因塞用用补益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的病证。用补益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的病证。适用于因虚而闭阻的真虚假实证。适用于因虚而闭阻的真虚假实证。如:脾虚不运如:脾虚不运 脘腹胀满脘腹胀满 (健脾益气)(健脾益气) 气虚血亏气虚血亏 闭经闭经 (补气益血)(补气益血)通因通用通因通用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具有通泄症状的实证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具有通泄症状的实证如:食积腹痛,泻下不畅,

10、热结旁流(泻法)如:食积腹痛,泻下不畅,热结旁流(泻法) 瘀血所致的崩漏(活血化瘀法)瘀血所致的崩漏(活血化瘀法)膀胱湿热所致的尿频、尿急、尿痛(清利湿热法)膀胱湿热所致的尿频、尿急、尿痛(清利湿热法) 四、标本缓急四、标本缓急 标,标,指疾病的现象,是次要矛盾指疾病的现象,是次要矛盾 本,本,指疾病的本质,是主要矛盾指疾病的本质,是主要矛盾急则治标急则治标在在“标标”病危急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暂时的治疗措施。病危急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暂时的治疗措施。如:腹水的病人,先逐水利水,后再调理肝脾如:腹水的病人,先逐水利水,后再调理肝脾各种原因所致的大出血首先止血各种原因所致的大出血首先止血“先热而

11、后中满者,治其标先热而后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中满者,治其标”,“大小不利者治其标大小不利者治其标”。缓则治本缓则治本在病情不急的情况下,针对疾在病情不急的情况下,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如:慢性气管炎缓解期,可如:慢性气管炎缓解期,可“补脾土生肺金补脾土生肺金”标本同治标本同治 标病本病俱急,在时标病本病俱急,在时间和条件上不允许单间和条件上不允许单治本或单治标所采用治本或单治标所采用的一种治则的一种治则 如:素来脾肺气虚的如:素来脾肺气虚的人,新近复感外邪,人,新近复感外邪,治宜益气解表。治宜益气解表。五、扶正祛邪五、扶正祛邪扶正扶正扶助正气,增

12、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适用于正虚为主的病证适用于正虚为主的病证包括包括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等治法等治法 五、扶正祛邪五、扶正祛邪祛邪祛邪祛除邪气,排除和消弱病邪侵袭和损害。祛除邪气,排除和消弱病邪侵袭和损害。祛邪适用于邪实为主的病症祛邪适用于邪实为主的病症包括包括发汗、攻下、清热、散寒、消导发汗、攻下、清热、散寒、消导等方法。等方法。注意注意扶正防止留邪扶正防止留邪扶正药物时间过长、过早、过量,可引起邪恋扶正药物时间过长、过早、过量,可引起邪恋叶天士叶天士“恐炉烟虽熄,灰中有火恐炉烟虽熄,灰中有火”祛邪要防伤正祛邪要防伤正但祛邪药物

13、过量、时间过久或过早,有可能耗伤机体正气但祛邪药物过量、时间过久或过早,有可能耗伤机体正气六、同病异治六、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同病异治对同一种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证候对同一种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证候采用不同的治法采用不同的治法如:感冒病如:感冒病 风寒证风寒证辛温解表辛温解表 风热证风热证辛凉解表辛凉解表 风寒感冒风寒感冒 初期阶段初期阶段解表解表 入里化热入里化热清里清里六、同病异治六、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异病同治异病同治异病同治 对不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相同证候对不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相同证候采取同样的方法进行治疗。采取同样的方法进行

14、治疗。如:久痢脱肛如:久痢脱肛 子宫下垂子宫下垂 提升中气提升中气 胃下垂胃下垂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时制宜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的特点,指导临床用药的原则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的特点,指导临床用药的原则 如:夏季(腠理疏泄)如:夏季(腠理疏泄) 辛温辛温 伤阴伤阴 冬季(腠理致密)冬季(腠理致密) 辛温辛温 邪解邪解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指导用药的原则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指导用药的原则 如:外感风寒如:外感风寒 西北严寒西北严寒 辛温解表辛温解表 重重 麻桂麻桂 东南温热东南温热 辛温解表辛温解表

15、轻轻 荆防荆防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因人制宜因人制宜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指导治疗用药的原则指导治疗用药的原则如:年龄如:年龄老年人生机减退,气血亏虚,患病多虚症,或虚实夹杂,老年人生机减退,气血亏虚,患病多虚症,或虚实夹杂,治疗虚症宜补,实症攻之宜慎;治疗虚症宜补,实症攻之宜慎;小儿气血未充,脏腑娇嫩,易寒易热,易虚易实小儿气血未充,脏腑娇嫩,易寒易热,易虚易实故治疗忌投峻攻,少用补益,用药量宜轻。故治疗忌投峻攻,少用补益,用药量宜轻。治 法 治法,即治疗疾病的方法治法,即治疗疾病的方法 治则指导治法

16、,治法体现治则治则指导治法,治法体现治则 治法包括治疗大法和具体治法治法包括治疗大法和具体治法内治八法内治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汗、吐、下、和、温、清、 消、补消、补涩、开、镇涩、开、镇汗法汗法 概念:概念:又称解表法,用解表发汗的方药,透邪于表,又称解表法,用解表发汗的方药,透邪于表,解除表证的治疗方法。解除表证的治疗方法。 适应症:适应症:外感表证、麻疹初期透发不畅、腰以上水肿、外感表证、麻疹初期透发不畅、腰以上水肿、疮疡初起。疮疡初起。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不要过汗不要过汗吐法吐法 概念:概念:引导病邪或毒物从口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引导病邪或毒物从口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 内经内经“

17、其高者因而越之是已其高者因而越之是已” 适应症:适应症: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毒物或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毒物或痰厥、癫痫。痰厥、癫痫。 内容:内容:主要包括峻吐法、缓吐法与外探法三种。主要包括峻吐法、缓吐法与外探法三种。吐法吐法注意事项注意事项1.1.吐法用于急剧之证,收效迅速,但易伤胃气,故虚人、妊吐法用于急剧之证,收效迅速,但易伤胃气,故虚人、妊娠、产后一般不宜使用。娠、产后一般不宜使用。2.2.催吐之后,要注意调理胃气,糜粥自养,不可恣进油腻煎催吐之后,要注意调理胃气,糜粥自养,不可恣进油腻煎炸等不易消化食物,以免更伤胃气。炸等不易消化食物,以免更伤胃气。下

18、法下法 概念:概念: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方法,泻下通便或积水,治疗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方法,泻下通便或积水,治疗疾病一种方法。疾病一种方法。 “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 适应症:适应症:主要用于里实证。胃肠积滞,实热内结,胸腹积主要用于里实证。胃肠积滞,实热内结,胸腹积水,瘀血内停。水,瘀血内停。 内容:内容:有寒下、温下、润下及逐水通瘀之别。有寒下、温下、润下及逐水通瘀之别。 下法下法 温下:温下:适用于里实寒证。适用于里实寒证。 寒下:寒下:适用于里实热证。适用于里实热证。 逐水:逐水:适用于水饮停蓄胸胁,以及水肿、鼓胀等病症。适用于水饮停蓄胸胁,以及

19、水肿、鼓胀等病症。 润下:润下:适用于热盛伤津,或病后津亏,或年老津涸,或产适用于热盛伤津,或病后津亏,或年老津涸,或产后血虚而便秘,或长期便结而无明显兼证者。后血虚而便秘,或长期便结而无明显兼证者。和法和法 概念:概念:是运用和解疏泄作用的方药,以驱除病邪,调理脏腑是运用和解疏泄作用的方药,以驱除病邪,调理脏腑气血等。气血等。 适用范围:适用范围: 1.1.和解少阳:适用于邪在半表半里的少阳证。和解少阳:适用于邪在半表半里的少阳证。 2.2.调和肝脾:适用于肝脾失调,胸闷不舒等病症。调和肝脾:适用于肝脾失调,胸闷不舒等病症。 3.3.调和胃肠:调和胃肠:温法温法 概念:概念:又称温里法、祛寒

20、法,是运用温热性质的方又称温里法、祛寒法,是运用温热性质的方药,达到补益阳气,驱除寒邪以治疗里寒症的一种药,达到补益阳气,驱除寒邪以治疗里寒症的一种治疗方法。治疗方法。 内容:内容:主要包括温中散寒、温经散寒、回阳救逆等。主要包括温中散寒、温经散寒、回阳救逆等。清法清法 概念:概念:又称清热法,运用寒凉性质的方药,以清除热又称清热法,运用寒凉性质的方药,以清除热邪的一种治法。邪的一种治法。 适用范围:适用范围: 1.1.清热凉血清热凉血 2.2.清热解毒清热解毒 . .清泻脏腑清泻脏腑 注意:注意:不宜久用。苦寒清热药多属寒凉之品,有损伤不宜久用。苦寒清热药多属寒凉之品,有损伤脾胃阳气之弊。脾

21、胃阳气之弊。 消法消法 概念:概念:又称消散法,是运用消导、消散、软坚、化积等作又称消散法,是运用消导、消散、软坚、化积等作用的方药,消除体内积滞、癥瘕、痞块等病症的治疗大法。用的方药,消除体内积滞、癥瘕、痞块等病症的治疗大法。 适用范围:适用范围:1.1.消食导滞消食导滞 2.2.软坚散结软坚散结 3.3.行气化瘀行气化瘀 内容:内容:包括消食导滞、软坚散结、行气化瘀等法。包括消食导滞、软坚散结、行气化瘀等法。 补法补法 概念:概念:是运用具有补益作用的方药,扶助正气,是运用具有补益作用的方药,扶助正气,消除虚弱症候的一种治法。消除虚弱症候的一种治法。 “形不足者,补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

22、味形不足者,补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适用范围:适用范围:. .补气;补气;2.2.补血;补血;3.3.补阴;补阴;4.4.补阳补阳固涩法固涩法概念:概念:用药味酸涩,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的方药,治疗气血精液滑脱不禁用药味酸涩,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的方药,治疗气血精液滑脱不禁的治法。的治法。适用范围:适用范围:(1 1)固表敛汗法适用于表虚不固的多汗证,无论自汗、盗)固表敛汗法适用于表虚不固的多汗证,无论自汗、盗汗,皆可固表敛汗。(汗,皆可固表敛汗。(2 2)涩肠止泻法适用于脾阳虚弱或脾肾阳衰,以)涩肠止泻法适用于脾阳虚弱或脾肾阳衰,以致久泻(或久痢)不止,大便滑脱不禁的病证。(致久泻(或久痢)

23、不止,大便滑脱不禁的病证。(3 3)涩精止遗法适用)涩精止遗法适用于肾气虚弱、精关不固的遗精、滑精和肾气虚弱,膀胱失约的尿频、遗于肾气虚弱、精关不固的遗精、滑精和肾气虚弱,膀胱失约的尿频、遗尿等病证。(尿等病证。(4 4)固脱法适用于大吐大泻、大失血、热病后期、久病衰)固脱法适用于大吐大泻、大失血、热病后期、久病衰竭所致之气脱、阴脱、阳脱等危在项刻之险证。竭所致之气脱、阴脱、阳脱等危在项刻之险证。 注意:注意:(1 1)本法为正气内虚,滑脱不禁的病证而设,凡热病汗出,痢)本法为正气内虚,滑脱不禁的病证而设,凡热病汗出,痢疾初起,伤食泄泻,火动遗精等,均不宜应用。(疾初起,伤食泄泻,火动遗精等,

24、均不宜应用。(2 2)本法非治本之法,)本法非治本之法,故应审证求因,标本兼顾,如阳虚自汗,应收敛与补气温阳并用;阴虚故应审证求因,标本兼顾,如阳虚自汗,应收敛与补气温阳并用;阴虚盗汗,应收敛与滋阴同用。盗汗,应收敛与滋阴同用。开窍法开窍法 概念:概念:用具有通窍开闭、促进神志苏醒作用的方用具有通窍开闭、促进神志苏醒作用的方药治疗邪气盛实之闭证的治法。药治疗邪气盛实之闭证的治法。 内容:内容:开窍法也分温开与凉开两大类型开窍法也分温开与凉开两大类型 镇痉法镇痉法概念:概念:又称又称重镇法重镇法,通过平肝熄风、祛风通络等措施以解除肢体抽搐、,通过平肝熄风、祛风通络等措施以解除肢体抽搐、震颤、拘挛

25、、口眼歪斜、头目眩晕等病证的一种治法。震颤、拘挛、口眼歪斜、头目眩晕等病证的一种治法。 适用范围:适用范围:(1 1)清热熄风主要适用于邪热壅盛,热极动风之证而见高)清热熄风主要适用于邪热壅盛,热极动风之证而见高热神昏,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等病证。热神昏,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等病证。 (2 2)镇肝熄风主要适用于肝)镇肝熄风主要适用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而见头晕目眩,甚则卒然昏倒,口眼歪斜,半身不阳上亢,肝风内动而见头晕目眩,甚则卒然昏倒,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病证。遂等病证。 (3 3)养血熄风主要适用于邪热伤阴,血虚不能濡养筋脉,)养血熄风主要适用于邪热伤阴,血虚不能濡养筋脉,虚阳不能潜藏,而见手

26、指蠕动,筋惕肉瞬,手足抽动等病证。虚阳不能潜藏,而见手指蠕动,筋惕肉瞬,手足抽动等病证。 (4 4)活血熄风主要适用于瘀血阻络,筋脉失养而肢体拘挛或弛缓,半身不活血熄风主要适用于瘀血阻络,筋脉失养而肢体拘挛或弛缓,半身不遂或口眼歪斜等病证。(遂或口眼歪斜等病证。(5 5)祛风解痉主要适用于风痰阻络,筋脉痉挛)祛风解痉主要适用于风痰阻络,筋脉痉挛而见抽搐,口眼歪斜等病证。而见抽搐,口眼歪斜等病证。 注意:注意:(1 1)风有内外之分,外风宜散,祛风解痉属治外风之法;内风)风有内外之分,外风宜散,祛风解痉属治外风之法;内风宜熄,清热熄风、镇肝熄风、养血熄风均属治内风之法。但若外风引宜熄,清热熄风、镇肝熄风、养血熄风均属治内风之法。但若外风引动内风,或内风兼有外风,临证时又可兼顾治疗。(动内风,或内风兼有外风,临证时又可兼顾治疗。(2 2)祛风药性多温)祛风药性多温燥,对津液不足、阴虚或阳亢者慎用。燥,对津液不足、阴虚或阳亢者慎用。 谢谢 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学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基础中医学课件:治则与治法.ppt)为本站会员(罗嗣辉)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