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教学教学内容内容1.11.1 种子发芽实验种子发芽实验课型课型新授新授课课时时目目标标及及评评价价课时目标课时目标达成评价达成评价科学概念目标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使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研究种子发芽所需条件的过程。2.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验计划开展实践研究, 观察并记录种子发芽状况的活动。科学态度目标1.表现出对种子发芽条件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2.感受对比实验对变量控制的严格要求,发展严谨的科学思维。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植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学学习习重重难难点点重重点点能够科学地设计对比实验,研究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能够科学地设计对比实验
2、,研究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难难点点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设置对比实验中的公平条件。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设置对比实验中的公平条件。教教学学准准备备教教师师教学课件。学学生生绿豆种子、一次性杯子、土壤、纸巾、水、滴管、透明密封袋、标签、记录表、冰箱、黑色塑料桶、透明塑料桶。相相关关链链接接- 2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环节三学环节三学环节一、聚焦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一)谈话导入大家以前种过植物吗?.(出示凤仙花图片)凤仙花的生命是从什么开始的?.(出示蒲公英图片)蒲公英的生命是从什么开始的?.绿豆的生命又是从什么开始的呢?.这些植物的种子传播到任何地方都能发芽吗?引出:许
3、多植物的新生命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点出课题:种子发芽实验。(二)研讨种子发芽的条件1.以绿豆种子为例, 它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举例的同时说出理由。2.教师进一步引导: 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呢?学生自由发言。大家的意见不一样,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二、探索设计对比实验计划(一)以“土壤”条件为例设计实验计划1.在做实验之前要先设计一个实验计划, 选择一个要改变的实验条件进行研究。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确定研究内容,填写在纪录表上(及时进行统计,尽量使每个计划选择的人
4、数差不多) 。我们组选择研究:绿豆种子发芽是否和土壤有关。3.以“土壤”条件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二)以“土壤”条件为例完善实验计划1.你们计划怎样做实验?学生自由讨论, 然后全班汇报交流。2.你们预测实验结果是怎样的?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预测并说说理由。3.为了让实验更公平,你打算怎么做?预测:做两组,一组加土壤,一组不加土壤。引导:无土壤的一组可以加入纸巾来固定绿豆。4.除了土壤以外的其他条件怎么设置?其他条件保持相同:例如阳光、水分、空气、温度。教师引导:实验中只能改变选择的那个条件,同时保证其他条件不变化,这样的实验方法叫做对比实验。列出相同的实验条件有哪些,不同的实验条
5、件是什么。主问题主问题:设计对比实验计划。自学自学:以“土壤”条件为例设计实验计划。互学互学:以小组为单位自主确定研究内容,填写在纪录表上(及时进行统计,尽量使每个计划选择的人数差不多) 。展学:展学:全班汇报交流。- 3 -5.关于绿豆种子的数量问题,为什么要放多颗绿豆?预测:可以放三颗绿豆。如果只放一颗,假如这颗绿豆是坏的,实验就不能成功,绿豆数量多点可以让实验更准确。教师引导: 在科学上, 这种做法是为了避免实验的偶然性。6.小结:PPT 出示完整的实验计划。7. 如何保证两个杯子里浇的水一样多?预测:用滴管浇水,每次滴 10 滴,并且要定期补水。研究的问题绿豆种子必须在土壤里才能发芽吗
6、?预测绿豆种子必须在土壤里才能发芽。相同的条件温度、水分、大小相同的绿豆种子各 3粒、阳光、空气。不同的条件提供土壤和不提供土壤。实验方法A. 准备两个盆;B. 在一个盆里铺上一层土壤,另一个盆里放纸巾;C. 在两个盆里各放 3 粒绿豆种子;D. 给两个盆里定期浇同样多的水。三、研讨完善实验计划并实践(一)研讨其他实验计划1.每个实验选一组同学上来汇报,其他小组补充讨论。(1)种子发芽是否需要水分。一组学生展示设计计划,其他同学讨论,完善实验计划。学生讨论:关于土壤这个条件,两组都不放土壤可以吗?学生回答:如果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土壤,那么这两个杯子就都不会发芽,实验结果就不准确了。教师引导: 当
7、我们不确定这个因素会不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时,两组就要有所区别,一组要添加这个因素,而另一组则不添加这个因素,否则可能影响实验结论的准确性。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画图。学生讨论: 我们把两个杯子里的绿豆放在什么地方呢?预测:阳台上、房间里(阳光也会透进来) 、学校走廊上。(2)种子发芽是否需要阳光。一组学生展示设计计划,其他同学讨论,完善实验计划。如果把两组绿豆放在不同的地方,可能会导致空气、温度等条件不一致,要把两盆绿豆放在一起保证阳光条件不同,该如何如何操作?主问题主问题:完善实验计划并实践。自学自学: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互学互学:小组讨论水分、土壤、阳光对种子发芽的影响,以及具体的操
8、作方法。展学:展学:交流评价。- 4 -学生预测:可以给其中一个罩上黑塑料袋。塑料袋罩起来会导致空气不流通,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预测:在黑袋子上扎几个小孔保证空气的流通。教师引导: (出示材料实物)一盆可以用黑色大塑料桶罩住,另一盆用透明塑料桶罩住。教师在黑板上画图。(3)种子发芽是否需要适宜的温度。一组学生展示设计计划,其他同学讨论,完善实验计划。问题:放在冰箱里没有阳光了,怎么办?学生预测:把冰箱外面的常温组用黑色塑料桶罩住,这样就可以和冰箱中的光线条件保持一致了。(4)种子发芽是否需要空气。一组学生展示设计计划,其他同学讨论,完善实验计划。问题:怎样设置没有空气的环境?学生预测:用抽
9、气机抽干空气。教师引导: 出示密封袋, 教师演示将绿豆种子浸泡在水中,将气泡排出并密封。另一组加入等量水,密封袋敞口放置。2.每个小组根据讨论修改实验计划。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再次经历对比实验过程。让学生展示小组设计,是为了充分暴露计划中的缺陷,再以全班研讨的形式将对比实验中遇到的难点问题进行逐一解决, 从而达成共识, 完善计划。 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在设计对比实验的过程中,要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改进计划,而不是生搬硬套,培养学生在设计对比实验程中的严谨性和科学性。(二)种植绿豆(1)小组按照实验计划将绿豆放置好。(2)每个实验请一组学生介绍并展示操作过程。设计意图:学生将完善后的计划在实验操作中
10、进行实施,加深理解对比实验中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的设置方法, 同时学会在实际操作中解决新问题。主问题主问题:种植绿豆。互学互学:小组按照实验计划将绿豆放置好。展学展学:上台介绍并展示操作过程。四、拓展观察并记录绿豆种子的生长情况1.出示观察记录表绿豆种子发芽和_的关系,鼓励学生回家认真完成实验,并做好课外观察记录。教师布置:下节课将对实验情况进行分析,欢迎大家带来实验装置和绿豆种子。2.有能力、有条件的同学拍摄绿豆种子变化的照片,尝试撰写研究报告。课时作业作业层次作业内容设计意图作业时间作业安排基础必做无选做无- 5 -拓展必做无选做观察并记录绿豆种子的生长情况对应科学探究目标锻炼学生的观察记录
11、能力实践必做无选做无板书设计- 6 -教学教学内容内容1.21.2 比较种子发芽实验比较种子发芽实验课型课型新授新授课课时时目目标标及及评评价价课时目标课时目标达成评价达成评价科学概念目标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 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土壤和阳光不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科学探究目标能够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并在与同学的交流研讨中得出科学的结论。科学态度目标1.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2.当实验结果出现不一致时, 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分析原因,以事实为依据做出判断。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植物要依赖环境生存。学学习习重重难难点点重重点点通过实验知
12、道土壤和阳光不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需要水、空气通过实验知道土壤和阳光不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需要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和适宜的温度。难难点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教教学学准准备备教教师师5 张班级实验信息统计表、土壤、花盆。学学生生绿豆发芽实验装置、实验信息记录表。相相关关链链接接- 7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环节三学环节三学环节一、聚焦1.提问:观察我们的种子发芽实验,你有什么发现?说明了什么?(结合学生的汇报,随机出示表格一,教会学生如何整理数据。 )2.谈话:看来大家通过种子发芽实验都有很多的发现,很
13、有必要进行汇总,整理一下。3.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种子发芽的条件,出示课题比较种子发芽实验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绿豆的发芽情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绿豆芽未发芽的原因,为后面顺利研讨打下基础。二、探索1.小组内分析实验中收集到的数据,整理发现,完成实验信息表一。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的实验纪录2.出示实验数据统计表格,教会学生如何统计数据。方法:根据选择研究的条件分成 5 个小组,每个小组到黑板上相应条件的记录表处填写数据,教师进行汇总。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的实验纪录表共有()小组参加了这个实验组号种子总数已发芽数未发芽数1有号小组号小组号小组总计2无号小组种子总数已发芽数
14、未发芽数我们的解释1组 (有)2组 (无)主问题主问题:整理记录表。互学互学:小组内分析实验中收集到的数据,整理发现,完成实验信息表一。展学展学:交流汇总。- 8 -号小组号小组总计我们的解释设计意图:教师同时出示 5 个条件记录表,让学生同时上台填写数据,节省了数据统计的时间,为后面充分研讨留出更多时间。 另外, 表格的呈现形式, 使数据之间的对比更加直观,有利于后面顺利开展研讨。三、研讨1.汇报交流:各个小组轮流汇报分析。(1)实验结论与实验前的预测一致吗?每个小组讲讲自己是怎样用实验数据来解释这个条件的实验结果的。预设小组汇报情况如下:研究空气条件的小组汇报结果:有空气的绿豆会发芽,无空
15、气的绿豆不同小组结果不一样,有的小组绿豆发芽了,有的小组绿豆不发芽。教师分别出示有空气和无空气的实验结果, 让同学们推测原因。预设:操作不当,有空气进入;选用了自来水,水中有空气。谈话:看来空气组的数据不能帮助我们得出结论。科学家们经过一系列研究帮助我们得出了结论, 我们来看一段阅读资料,看看种子发芽是否需要空气。教师出示阅读资料,帮助学生得出结论。教师引导对学生对有异议的数据进行辨析, 推测可能的原因。预设: 种子本身有损坏; 学生操作不当 (如加入的水过多,研究阳光条件的小组汇报情况:有阳光的绿豆会发芽,无阳光的绿豆会发芽;研究土壤条件的小组汇报情况:有土壤的绿豆会发芽,无土壤的绿豆会发芽
16、;研究温度条件的小组汇报情况:常温下的绿豆会发芽,低温下的绿豆不会发芽;研究水分条件的小组汇报情况:有水分的绿豆会发芽,无水分的绿豆不会发芽。主问题主问题:比较种子发芽实验。互学互学:按组内顺序进行小组讨论,总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展学展学:交流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9 -使种子浸泡在水中,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 。(2)根据全班同学的实验结果,我们来总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小结: 请学生整理表格, 总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不需要哪些条件。2.请学生观看视频,进一步确认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谈话: 我们单凭简单的实验数据和分析还不能得出最终的科学结论,一个科学结论的得出需要通过
17、反复的实验研究,让我们来看看科学家们关于种子发芽条件的研究。教师播放视频。小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 ,不需要哪些条件(土壤、光照) 。教师带领学生修改班级纪录表。设计意图:本节课的重点环节在于对各个研究条件的研讨。除了空气,其他 4 个条件的数据容易分析和得出结论。空气组的数据容易出现问题, 主要是由于学生操作上容易出现误差。通过辨析、教师引导和资料阅读,学生明白空气条件对种子发芽的影响,对于实验误差和操作错误有明确的认知,学会初步判断数据的有效性。学生能结合视频以及实验结果,最终得出种子发芽的条件。四、拓展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2.确
18、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3.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苗的生长。参考资料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一是温度。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 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 2025,最高为 35。二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当于种子自身风干重量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三是充足的氧气。设计意图:由于课上时间紧迫,移植绿豆苗作为拓展活动留到课后开展。此环节是为下一课绿豆苗的生长的学习做铺垫。课时作业作业层次作业内容设计意图作业时间作业安排基础必做无选做无拓展必做移植绿豆苗为下一课绿豆苗的生长的学习做铺垫。综合实践- 10 -选做无实践必做无选做无板书设计比较种子
19、发芽实验- 11 -教学教学内容内容1.31.3 绿豆苗的生长绿豆苗的生长课型课型新授新授课课时时目目标标及及评评价价课时目标课时目标达成评价达成评价科学概念目标1.空气是一种混合物质, 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2.植物可以吸收阳光、空气和水分,并在绿色叶片中制造其生存所需的养分。科学探究目标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方案, 在控制变量的情况下对比观察并记录绿豆苗的生长状况。科学态度目标表现出对植物的结构与生活环境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生物的形态结构、 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学学习习重重难难点点重重点点设计绿豆苗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方案。
20、设计绿豆苗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方案。难难点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教教学学准准备备教教师师教学课件。学学生生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两盆长势差不多的绿豆苗、透明大塑料瓶、黑袋子蒙住的大塑料瓶。相相关关链链接接- 12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环节三学环节三学环节一、聚焦:绿豆苗生长是否需要阳光1.复习引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预设: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空气。2.讨论:绿豆苗的生长,又需要什么条件呢?3.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 那么绿豆苗的生长需要阳光吗?光对植物生长
21、起什么作用?预设:需要。光能使植物长得快、更绿、提供营养。教师要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猜测的理由。设计意图:以上节课种子萌发活动引入,从“绿豆种子萌发所需要条件”的探讨延伸至“绿豆苗生长是否需要阳光,阳光对绿豆苗、对植物的生长会有什么作用”的思考,自然聚焦本课主题,指向性明确。二、探索:实验研究绿豆苗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一)设计实验计划1.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出示记录单,小组讨论,每人填写。2.学生交流,完善实验计划。绿豆苗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的实验计划研究的问题我们的预测要改变的条件不改变的条件实验方法研究的问题绿豆苗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我们的预测绿豆苗的生长需要阳光要改变的条件光照不改变的条件水
22、、温度、空气、土壤、绿豆苗的长势、绿豆苗的数量实验方法一盆绿豆苗有阳光照射,另一盆绿豆苗没有阳光照射主问题主问题:设计实验计划。互学互学: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完善绿豆苗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的实验计划。展学展学: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再带领学生进行问题梳理,规范并完善实验计划。- 13 -设计意图: 学生已经经历过绿豆种子萌发条件的对比实验过程,包括制订实验计划、实施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全过程。所以这部分,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制订实验计划, 教师只要引导学生重点讨论改变的条件和不改变的条件。这也能检测学生对对比实验计划的掌握情况。在学生交流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再带领学生进行问题梳理
23、,规范并完善实验计划。3.学生思考:我们如何操作,才能在保持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改变光照条件?4.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材料:两盆长势差不多的绿豆苗、透明大塑料瓶、黑袋子蒙住的大塑料瓶。学生讨论并完善操作步骤:把两个塑料瓶的头部剪掉,分别倒扣在两盆绿豆苗上,把它们同时放在阳光下,每天加等量的水,连续观察一周,记录现象。如图:5.学生操作。(1)在两个一次性杯子上贴标签并写好组号,注明“有光照组”和“无光照组” 。(2)将两杯绿豆苗按对比实验的实验计划放置好。设计意图:在实验操作上要想做到完全公平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在改变阳光条件的同时很容易也改变温度条件或空气条件,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更为缜
24、密的操作方式,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实验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二)观察记录实验中的现象1.我们怎么知道绿豆苗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呢?可以从哪些方面观察比较?预设:从“绿豆苗高度” “茎、叶的颜色” “茎的粗细”等角度进行比较观察。2.实验至少需要一周时间,如果当堂完成观察记录,可以让学生观察教师之前做的实验视频或照片,完成记录单。绿豆苗生长是否需要阳光绿豆苗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我们的解释主问题主问题:开展实验。互学互学: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具体的实验步骤,实施实验。展学:展学:学生操作。主问题主问题: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自学自学:独立观察记录实验中的现象。互学互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讨论,
25、 完成记录单。展学:展学:学生汇报交流。- 14 -3.学生汇报交流。预设:有阳光照射的绿豆苗长得矮些,茎的颜色偏绿,较粗壮, 叶子的颜色是绿色的, 较大; 无阳光照射的绿豆苗瘦长,茎比较细,颜色是黄绿色,叶子偏黄色,呈病态状等。实验说明:有阳光照射的绿豆苗长得好,所以绿豆苗生长需要阳光。设计意图:为引领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观察,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一份观察记录单,要求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比较观察。另外,教师通过视频和照片的方式实现当堂观察,引导学生在后续的观察中,用画图、文字描述或者拍照的方式记录两组幼苗的变化情况, 以便更好地比较直至做出合理的解释。(三)阅读资料,提高认识1.同学们
26、从实验现象中发现绿豆苗的生长需要阳光, 看看科学家的发现是不是和我们一样。2.教师出示光合作用图片并介绍:空气是一种混合物,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在光照条件下,植物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在绿色叶片中制造生存所需的养料,并释放出氧气。3.学生思考:植物利用光合作用可以茁壮成长,那植物的生长对周围的环境又有怎样的影响呢?预设: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 释放出氧气,净化周围的环境。设计意图:通过图文介绍空气的成分以及光合作用的过程, 引领学生认识到植物的生长对周围环境的需求以及植物的生长也会影响周围的环境。 在丰富学生对生物与环境关系认识的同时,又将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阳
27、光下的绿豆苗黑暗处的绿豆苗三、研讨:植物与环境的联系(一)绿豆苗生长需要的条件1通过实验,我们已经知道绿豆苗的生长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苗的生长还需要哪些条件?预设: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土壤等。2.我们可以制订怎样的实验计划, 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预设: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只改变一个条件进行研究。- 15 -设计意图: 以上问题的讨论是建立在学生对光合作用形成理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预测,通过改变温度、水分、空气等条件来研究绿豆苗生长需要的条件, 学生在实验之前要制订实验计划。(二)植物适应环境1.讨论:不同环境里的植物对阳光、水分的需求相同吗?(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
28、有什么不同?(2)香蕉、松树、仙人掌生长在什么地方?(3)这几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2.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地适应环境。3.你还能举出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吗?设计意图:在学生认识阳光、水分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基础上,拓展到不同环境中植物对阳光、水分等条件的不同需求。学生在交流、 分享的过程中丰富关于植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联系的认识。四、拓展:光的照射方向对植物生长的影响1.学生猜测:两盆生长情况相似的绿豆苗,用两个纸盒罩住。一个纸盒在左壁挖个圆孔,一个在纸盒在右壁挖个圆孔,使光能从圆孔中射入。一个星期后,两盆植物会生成什么样?2.鼓励学生回家实践,验
29、证自己的推测。设计意图:拓展实验是“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延续,本实验现象非常明显,可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植物生长的兴趣。课时作业作业层次作业内容设计意图作业时间作业安排基础必做完成 “植物生长是否需要阳光”的实验现象记录对应科学探究目标和科学态度目标观察一周时间综合实践选做无拓展必做无选做尝试实践拓展活动 “光的照射方向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对应科学态度目标综合实践实践必做无选做无- 16 -板书设计绿豆苗的生长光光合作用:水+二氧化碳氧气+养料绿豆苗生长需要阳光- 17 -教学教学内容内容1.41.4 蚯蚓的选择蚯蚓的选择课型课型新授新授课课时时目目标标及及评评价价课时目标课时目标达成评价达成评
30、价科学概念目标认识到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科学探究目标通过控制变量开展对比实验研究, 探究蚯蚓对光、水分等条件的需求。科学态度目标表现出对动物的结构与生活环境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能基于事实证据进行合理分析。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学学习习重重难难点点重重点点知道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知道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难难点点在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在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教教学学准准备备教教师师每组一份:1 个长方形盒子(带一边镂空的盖子,内侧黑色) 、1 个底部铺满干土的长方形盒
31、子(带盖,内侧黑色) 、1 杯水、1 个滴管、手电筒、计时器、蚯蚓 10 条、1 双一次性手套。学学生生学生活动手册相相关关链链接接- 18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环节三学环节三学环节一、聚焦猜测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一)复习导入1.通过前面的学习, 我们知道了绿豆苗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条件。学生回顾:充足的阳光、一定的空气、充足的水分、一定的土壤、适宜的温度。2.植物生长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那么动物呢?(学生回答并举例说明)3.今天,我给同学们请来一个动物朋友蚯蚓,它喜欢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呢?揭题:蚯蚓的选择(二)猜测蚯蚓喜欢的生活环境谁来说说, 你在哪见过蚯蚓?你觉得蚯蚓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
32、境中?预设:我们经常在草丛里、花坛的土壤里、下过雨的路上看到蚯蚓。推测它喜欢在潮湿阴暗的环境生活。设计意图:学生在二年级时就已经对蚯蚓有了初步的了解,在这一环节,让学生凭借生活经验猜测蚯蚓喜欢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将旧知识联系起来,同时培养学生大胆猜想、进行科学预测的能力。二、探索蚯蚓与环境的关系(一)研讨实验计划活动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1.根据同学们的推测, 这节课我们就重点研究蚯蚓对光和水分的选择。2.在前 3 课的学习中, 同学需要先自己制订详细的实验计划,再展开实践活动。本课老师先给出具体的实验操作方法,请同学们分析这个实验方法哪些条件改变了, 哪些条件保持不变。3.出示实验方
33、法:将 5 条蚯蚓放在长方形纸盒中间,盖好一边带孔的盖子,把亮着的手电筒放在孔上,让手电筒的光透过孔进入到盒子里。5 分钟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4.在这个实验中哪些条件改变了?哪些条件保持不变?预设:改变的条件是光照,一边有光照一边黑暗。相同的条件是同一个盒子、相同的土壤等。活动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1.出示实验方法:在一个长方形的盒子里,一端铺上湿润的土壤, 另一端铺上干燥的土壤。 把 5 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5 分钟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2.在这个实验中哪些条件改变了?哪些条件保持不变?主问题主问题:探索蚯蚓与环境的关系。自学自学: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34、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互学互学:根据老师给出的具体实验操作方法,分析这个实验方法哪些条件改变了,哪些条件保持不变。开展实验,5 分钟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展学:展学:小组汇报。- 19 -预设:不同条件是土壤的干燥和湿润情况,一边干燥一边潮湿。相同条件是同一个盒子、都是黑暗的等。设计意图:本环节基于学生已经掌握对比实验的设计流程,直接出示实验计划,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关注如何控制变量上,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对比实验的公平性,同时提高实验的效率,为后面的数据分析和研讨节约出更多时间。(二)完成实验过程1.教师出示实验的关键问题。(1)实验中为什么不只用一条蚯蚓?实验做一次,还是做多次?
35、预设:避免实验的偶然性。(2)时间没到,能不能打开盒盖?引导:时间没到,如果蚯蚓爬出盒子,也不能打开盒盖。(3)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蚯蚓?预设:轻拿轻放,不要伤害它们。引导:为了避免蚯蚓受刺激,可以戴手套拿。2.分组领取实验材料,学生活动时间为 8 分钟。教师巡回指导。3.整理数据。设计意图:虽然实验过程已经完整地出示给学生,但为了实验的准确性, 仍有必要将实验过程中涉及到的关键问题进行研讨,培养学生形成在对比试验过程中的公平和严谨意识。引导学生关注在实验过程中保护蚯蚓,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的意识。三、研讨动物对环境的需求和适应(一)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生活环境1.将全班的实验数据罗列在黑板上,分析数据
36、有无问题,并说说理由。注意:研讨时应去掉问题数据,防止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2.蚯蚓喜欢怎样的生活环境?说说依据。学生表述实验结论并结合具体的数据论证。3.为什么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因为蚯蚓的皮肤湿润能用来呼吸,蚯蚓很怕太阳,被太阳一晒,身体表面变干燥,无法进行呼吸,最后死掉,所以蚯蚓喜欢在潮湿阴暗的环境生活。4.为什么有些蚯蚓会选择明亮的一端, 会选择干燥土壤一端?预设:可能蚯蚓在实验过程中受到惊吓做出错误的选择,也可能是蚯蚓身体虚弱判断错误。引导: 大家说的都对。 另外, 实验中的蚯蚓是在商店买的,是人工饲养的, 而不是大自然中野生的, 对光有一定的适应性,也会做出错误的选择。小结:蚯
37、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 20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点落在交流研讨实验数据上,为了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呈现全班数据后,引导学生观察整体数据中的问题数据。分析学生问题数据产生的原因,有依据地剔除问题数据,防止影响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认识到实验过程中正确记录数据的重要性。还要引导学生关注个例数据,思考个例数据产生的原因。在此过程中,学生根据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合理的分析、研讨,最后形成共识: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生活环境。(二)不同的动物喜欢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1.蚯蚓会选择黑暗潮湿的环境, 下面这些动物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出示湖中的天鹅、雪地里的企鹅、雪地里的狼等动物图片)学生讨论不同动物对环
38、境需求。小结:动物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2.教室的环境是蚯蚓喜欢的生活环境吗?为什么?引导:教室里没有阴暗潮湿的环境,实验结束后应将蚯蚓放回大自然中。3.如果环境发生变化,动物们会怎么样呢?学生自由举例发言。设计意图:此环节出示企鹅、天鹅、狼、青蛙等图片,从蚯蚓过渡到其他动物, 意在引领学生认识到不同环境中的动物身体结构不同,对环境条件需求也不同,动物生活也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动物形态、构造、习性等方面思考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选择动物适应环境的实例进行分析,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培养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课时作业作业层次作业内容设计意图作业时间作业安排基础必做无选做无拓展必做无
39、选做无实践必做无选做无- 21 -板书设计蚯蚓的选择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动物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22 -教学教学内容内容1.51.5 当环境改变了当环境改变了课型课型新授新授课课时时目目标标及及评评价价课时目标课时目标达成评价达成评价科学概念目标当环境改变的时候, 动物会努力适应新环境;为适应环境的变化,动物会有一些特殊的行为。科学探究目标能够通过分析动物在环境改变后的行为研究动物是怎样适应新环境的。科学态度目标1.在探究活动中, 能依据事实独立思考,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分享。2.表现出进一步探究动物与其生活环境联系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动物要依赖于环境而生存,
40、保护环境就保护了许多动物。学学习习重重难难点点重重点点不同的动物是怎样适应变化了的新环境的。不同的动物是怎样适应变化了的新环境的。难难点点不同的动物是怎样适应变化了的新环境的。不同的动物是怎样适应变化了的新环境的。教教学学准准备备教教师师课件、视频、丹顶鹤相关阅读资料。学学生生学生活动手册。相相关关链链接接- 23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环节三学环节三学环节一、引入分析人如何适应环境的改变1.出示一年四季的景色图片:你最喜欢什么季节?为什么?2.环境改变后,我们人是如何适应的?请同学说说我们都有哪些适应变化的行为。预设:增减衣服,播种与收割。 )3.教师概括:当环境改变时,为了适应这种
41、变化,人在不同季节会做不同的事情。设计意图: 引领学生从关注自身在不同季节的各种行为出发,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本质原因,认识到人类在不同季节的行为变化均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 为接下来研究动物适应环境变化的行为做铺垫。二、聚焦环境变化对动物的影响1.谈话:在春天的田野里,我们能看到青蛙吗?青蛙在不同季节都有哪些不同行为?预设:春天在田野里很少能看见青蛙,在水里能看见小蝌蚪;青蛙夏天比较常见,青蛙冬天会冬眠。2.其他动物在环境改变时又会有哪些行为?留一些时间让学生讨论。三、探索(一)青蛙如何适应环境变化1.青蛙的生存条件。为了便于研究,接下来,我们就将自己想象为一只青蛙。思考:我们青蛙一族要想生存
42、,需要从周围环境获得哪些条件?预设:食物、适宜的温度、水、空气、栖息地等。2.分析春天里青蛙的行为。现在是春天,青蛙能否获得生存所需的条件?从哪里获取?预设:青蛙以小虫子为食,天气比较温暖。教师适时追问,引领学生深度思考:哪里有小虫子?这些小虫子以什么为食物?教师基于学生的汇报,概括并记录在班级记录表内。气候草木食物青蛙的行为春温暖发芽小虫子孵化出来了,以植物为食捕食夏秋冬主问题主问题:青蛙如何适应环境变化。自学自学:思考:我们青蛙一族要想生存,需要从周围环境获得哪些条件?互学互学:分小组分析春天里青蛙的行为,记录下来。展学:展学:汇报交流。- 24 -设计意图: 以春天为例引领学生从非生物条
43、件、 生物条件、青蛙相对应的行为等方面开展深度交流, 引领学生初步认识环境与动物行为之间的联系,为接下来学生自主交流做示范。3.分析其他季节青蛙的行为。活动介绍:其他季节,我们青蛙一族的生存环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青蛙一族又会做什么事情?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依次分析:夏天、秋天、冬天里青蛙生存环境(气候、周围的草木、食物等条件的变化)以及青蛙在这种情况下会有哪些行为?将想法记录在记录表内。为有序交流,同学们可以按以下流程在组内开展讨论、分享。(1)某一季节,气候怎么样?(2)对青蛙的食物会有什么影响?(3)对青蛙的生活会有什么影响?(4)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青蛙会怎么做?设计意图:在学生自主
44、交流环节,为学生提供交流流程,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最终保证活动的有序性与有效性。(二)初步交流环境改变与青蛙行为之间的联系1.引领学生通过交流达成初步共识。相信各位同学对于青蛙在各个季节的行为有了一些了解。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包括青蛙的生存环境(注: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和青蛙如何适应这个环境的行为。学生按照季节先后顺序,介绍及补充。教师提炼关键词,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2.播放视频资料,丰富学生对青蛙的认识,并完善班级记录表。(1)教师出示青蛙在不同季节活动的补充视频(如青蛙产卵、蝌蚪变成青蛙等视频) 。(2)将关键词补充在班级记录表中。设计意图:学生对于青蛙的认
45、识毕竟有限,为进一步丰富学生对青蛙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以视频的方式呈现青蛙的相关材料。3.基于班级记录表,分析环境与动物行为的联系。同学们,通过之前的交流,我们发现了很多青蛙在不同季节的各种行为。 现在, 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 青蛙的这些变化,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预设:气候等非生物环境,青蛙食物和周边植物等生物环境,青蛙自身身体特征(变温动物)等。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交流班级记录表,总结环境变化与青蛙行为变化之间的本质联系, 为进一步研究其他动物适应环境变化做铺垫。(三)其他动物对环境改变的适应行为主问题主问题:环境改变与青蛙行为之间的联系。互学互学:分小组,学生按照季节先后顺
46、序,介绍及补充,提炼关键词,记录在记录表中。展学:展学:汇报交流并补充。- 25 -1.过渡:由于青蛙不断适应环境,使青蛙得以生存下来。我们周围其他动物又有哪些适应环境变化的行为呢?2.(出示丹顶鹤图片)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对丹顶鹤并不熟悉,让我们一起阅读教科书上关于丹顶鹤的资料,画出丹顶鹤在环境改变后,适应环境的行为的句子。3.学生阅读,组内交流。4.班级交流。预设: 丹顶鹤在天气变冷后, 会迁徙到南方去。 天气变暖,会重新回到北方。设计意图:丹顶鹤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是陌生,以文字材料呈现丹顶鹤的信息, 学生在阅读中初步了解丹顶鹤适应环境变化的行为, 为学生课后通过查阅资料获取其他动物适应环
47、境改变的行为做铺垫。主问题主问题:其他动物对环境改变的适应行为。自学自学:阅读教科书上关于丹顶鹤的资料,画出丹顶鹤在环境改变后,适应环境的行为的句子。 。互学互学:学生阅读,组内交流。展学:展学:班级交流。四、研讨1.交流更多动物适应环境的行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我们认识了青蛙和丹顶鹤适应环境变化的行为。那么,其他动物在面对周围环境改变时,会有哪些相对应的行为呢?(1)请学生说说自己的已有认知。(2)教师用图文、视频等资料补充(如迁徙、冬眠、换毛、洄游等行为) 。2.分析动物行为变化的本质。(1)世界上是否存在不随环境改变而发生行为改变的动物?为什么?请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引领学生达成共识
48、。共识: 不存在。 如果不随着环境的改变而相应地改变行为,会因为无法适应环境而死亡,甚至灭绝。(2)引领分析:你们觉得“环境的变化”和“动物行为的改变”之间是如何产生联系的?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认识、发表观点。3.引领学生反思。通过本节课学习, 你对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有哪些新认识?设计意图: 通过分析众多动物在环境改变后行为发生的变化, 学生认识到大自然中所有的动物都有适应环境改变而改变行为的能力,加深了对生物与环境之间深层联系的认识。五、拓展1.创设真实情景。教师播放大雁迁徙越冬的视频并介绍: 在大雁南飞的过程中,大雁群体中最为强壮者往往会飞在最前端,而相对瘦弱的大雁则分居两侧飞行。从北
49、向南飞行几千公里。在此过程中一些瘦弱的或者生病的大雁落队了,往往等待他们的就是死亡。我们如何帮助它们呢? (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发表自己的观点)- 26 -预设:先调查他们生存需要哪些条件,再设法创造条件帮助它们。2.探讨帮助的时机。在自然界中,绝大多数动物对人类存在恐惧心理,人类过多地接近会它们,会干扰它们的生活。我们在什么时候帮助它们最合适?(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3.布置任务。全班组建“孤雁救助队” ,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孤雁的救助方案,尝试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相应的道具。课时作业作业层次作业内容设计意图作业时间作业安排基础必做无选做无拓展必做设计冬天的孤雁的救助方案对应科学探究目标拓展延伸选
50、做无实践必做无选做无板书设计当环境改变了自身身体特征无法适应非生物环境或生物环境的改变时,为生存而发生行为变化。气温等非生物条件变化食物种类数量等生物环境变化自身身体特征青蛙行为变化丹顶鹤行为变化- 27 -教学教学内容内容1.61.6 食物链与食物网食物链与食物网课型课型新授新授课课时时目目标标及及评评价价课时目标课时目标达成评价达成评价科学概念目标一定区域内的生物之间因为食物关系,构成很多“链条”状的联系,像这样的食物关系,叫作食物链;动植物所需的能量(养料)在食物链上的生物之间依次传递着。科学探究目标能够通过“模型”的观察、分析与讨论, 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科学态度目标能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