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质检卷(十四)区域生态环境建设(2021福建福州模拟)在全球变暖大背景的影响下,柴达木盆地成为整个青藏高原气候变化最为敏感和显著的地区之一,这对盆地沙尘天气必然会产生一定影响。沙尘指数能较准确地反映沙尘强度,下图示意柴达木盆地沙尘强度的时间变化特征统计。据此完成12题。1.柴达木盆地沙尘强度()A.1979年之前,沙尘强度波动减弱B.1979年之后,沙尘强度连年减弱C.春夏季强于秋冬季D.夏季变化比秋季小2.推测柴达木盆地()趋于干旱降水增多冬季风力较小春季风力较大A.B.C.D.(2021安徽六安模拟)当降水发生时,森林通过林冠和林下植被层、枯枝落叶层、林地土壤层等来提高林地渗透能力和林
2、下土壤蓄水能力。下表是面积约38平方千米的黄土高原区域内甲、乙两支沟(地形地貌基本相同)流域土地利用情况。据此完成35题。流域次生灌木林次生乔木林人工林果园农地天然草地流域面积甲36.86%8.18%40.59%6.85%7.12%0.40%1.502 9 km2乙24.06%70.35%5.54%00.05%01.932 7 km23.与甲支沟流域相比,乙支沟流域()A.居民点数量更多B.森林覆盖率更低C.农业结构更单一D.退耕还林面积更大4.在相同的地理环境下,涵养水源能力最强的是()A.次生灌木林B.次生乔木林C.人工林D.果园5.调查发现,在非特大暴雨条件下,农地涵养水源能力强于次生乔
3、木林,主要是因为农地()A.植被叶面分层更丰富B.枯枝落叶层更丰富C.土壤层更厚D.土地更平整(2021甘肃敦煌模拟)下表为地球上主要生态系统的总面积及净初级生产力。据此完成67题。生态系统类型河湖沼泽热带雨林温带森林冻土带荒漠密灌林农田海洋面积6108km223201881814332净初级生产力g/(m2a)5002 00028 00013 00014070650125注: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上,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全部有机物同化量,即光合总量,叫总初级生产力(GPP),净初级生产力(NPP)=总初级生产力-自养呼吸消耗6.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NPP平均值比温带森林高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4、A.森林面积更广B.光合作用更强C.年平均气温更高D.温室气体更少7.造成森林、河湖、海洋三个生态系统NPP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气温日较差不同B.年降水量不同C.日照时间长短不同D.绿色植物总量不同(2021安徽宿州模拟)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咸水湖泊。研究表明,青海湖曾是外流湖,通过倒淌河与黄河相通。调查发现青海湖面积正不断变大。下图是青海湖水域边界变化图。据此完成89题。8.野外考察时,最能说明青海湖经倒淌河与黄河相通的依据是()A.倒淌河源头周围存在湖相沉积物B.倒淌河河相沉积物层与黄河沉积物层相连C.倒淌河上游地壳有多次抬升痕迹D.倒淌河流经地区海拔较低9.随着青海湖面积不断变大,带来
5、的影响可能有()湖区鸟类栖息地位置变化区域气温差变小周边地区降水明显变少渔业捕捞产量增多A.B.C.D.(2021湖北襄阳模拟)地表蒸散量也称陆地表层水汽通量,是地表植被蒸腾、土壤与水体蒸发的水汽总和,它是地表水热平衡的重要构成部分。黄河源区地处青藏高原东部,土地利用类型以高原草地、林地和沼泽地为主,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年均地表蒸散量差异较大。据此完成1011题。10.沼泽、林地、草地和裸地四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对黄河源区地表蒸散量贡献最大的是()A.沼泽B.林地C.草地D.裸地11.准确估算区域地表蒸散量,可以()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为人口迁移和产业转移提供科学依据为研究区域生态系统
6、变化提供科学依据为研究区域小气候的变化提供科学依据A.B.C.D.12.(2021内蒙古包头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三江平原,又称三江低地(位置如右图所示),是中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20世纪50年代,三江平原湿地被集中开垦为耕地,农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黑土侵蚀严重。20世纪90年代起,通过一些保护耕地的措施,该地的黑土侵蚀明显减轻。(1)说明三江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2)试从气候、植被等要素分析三江平原湿地的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3)分析20世纪50年代三江平原黑土侵蚀严重的原因。(4)简述三江平原湿地黑土侵蚀减轻带来的生态效益。13.(2021山东菏泽一模)阅读图文材料,
7、完成下列各题。发源于祁连山的黑河,流经河西走廊,灌溉了河流沿岸的绿洲,折向北后,又在狼心山西麓附近分为东西两河,分别注入东、西居延海。在下游内蒙古自治区的额济纳旗,河流滋润出了额济纳绿洲。当地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37毫米,多年平均蒸发量约为3 841.5毫米。1960年以后,西、东居延海先后干涸。20012004年,有关部门对全流域水资源统一调配,多次向下游集中输水,进行生态补水。图1为黑河流域简图。图2示意河流生态补水前、后某监测点河流横断面距河道不同距离的地下水位埋深变化。下表示意生态补水后沿岸绿洲植被的变化。图1图2监测点横断面距河道不同距离的地下水位埋深变化不同年
8、份8月各植被类型面积(单位:公顷)变化类型2002.082003.082004.082005.08河岸乔灌林地30 56329 68631 19442 220河岸灌草林地15 35419 89024 28025 390荒漠稀疏灌丛40 60140 38951 53958 603荒漠稀疏草地60 87363 29078 80594 301(1)分析东、西居延海1960年以后曾经干涸的原因。(2)说明生态补水对沿岸植被产生的影响。(3)为保证常态化向额济纳绿洲生态补水,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单元质检卷(十四)区域生态环境建设12.1.C2.C解析: 第1题,1979年之前,沙尘强度波动上升。197
9、9年之后,沙尘强度波动减弱。春夏季的沙尘指数大于秋冬季的沙尘指数。夏季变化比秋季大。第2题,据图可知,近期沙尘程度减小,说明该地降水增加,盆地不会趋于干旱,错误,正确。柴达木盆地冬季风力较强,错误。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风力较大,地表物质松散,易形成沙尘天气,正确。35.3.C4.B5.D解析: 第3题,甲地农地多于乙地,说明甲地居民点数量更多;乙地森林覆盖率高;乙地农业结构更单一;题中未提到退耕还林相关内容。第4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森林涵养水源能力强,而乔木林由于树冠面积较大,根系粗壮,比灌木林涵养水源能力更强;人工林和果园由于较为稀疏,且对地表原生植被有一定破坏,涵养水源能力较差。第
10、5题,在非特大暴雨情况下,农地涵养水源能力强于次生乔木林,主要是因为农地土地更平整,次生乔木林土地有坡度;植被叶面分层更丰富和枯枝落叶层更丰富是乔木林的特征;农地和次生乔木林的土壤层厚薄无法判断。67.6.B7.D解析: 第6题,读表可知,两个生态系统森林面积相差不大;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NPP平均值比温带森林高,说明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上光合总量,即总初级生产力(GPP)大,所以光合作用更强;与年平均气温、温室气体多少关系不大。第7题,由上题可知,NPP平均值与光合作用密切相关,造成森林、河湖、海洋三个生态系统NPP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绿色植物总量不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全部有机物同化量,即
11、GPP不同,从而导致NPP差异。89.8.B9.C解析: 第8题,如果倒淌河源头周围存在湖相沉积物,说明倒淌河发源于湖泊,但不能说明与黄河相通;如果倒淌河河相沉积物层与黄河沉积物层相连,说明两条河流曾是同一条;如果倒淌河上游地壳有多次抬升痕迹,说明河流流向可能发生过改变,不能说明与黄河相通;倒淌河流经地区海拔和是否与黄河相通没有因果关系。第9题,随着青海湖面积不断变大,湖泊浅滩位置发生变化,湖区鸟类栖息地位置变化,正确;湖泊调节气候的能力增强,温差变小,降水可能变多,正确、错误;湖泊面积变大,渔业规模变大,渔业捕捞产量增多,正确。1011.10.A11.D解析: 第10题,从水循环的角度来看,
12、沼泽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增加水分下渗、增加蒸发、调节气候等作用,活跃了黄河源区的水循环,增加了降水量。同时在四种土地利用类型中,沼泽地水分条件最好,因此对黄河源区地表蒸散量的贡献最大。第11题,准确估算区域地表蒸散量,可随时了解该地的水资源状况,进而通过水资源状况了解区域生态环境变化情况,可为该区域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气候变化分析提供科学依据。地表蒸散量对产业转移和人口迁移作用不大。12.解析: 第(1)题,沼泽的成因可以从供水、排水角度并结合地形、气候等方面分析。第(2)题,从气候、植被等要素分析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可以从气候影响微生物分解作用、植被影响枯枝落叶多少展开分析。第
13、(3)题,土壤侵蚀的原因可以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人类活动主要是大规模的农业开垦活动,自然因素主要结合东北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可知。第(4)题,黑土侵蚀减轻的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大气、水、生物等方面,可以从改善空气质量、改善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减轻旱涝灾害方面分析。答案: (1)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较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有季节性冻土分布,水体不易下渗,地表易积水。(2)为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多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枯枝落叶多,长期堆积形成比较厚的腐殖质;纬度较高,冬季气温低,微生物分解慢,土壤有机质积累较多。(3)大规模的农业开垦活动破坏了三江平原湿地和天
14、然植被,黑土缺乏湿地和天然植被的保护;春季升温快,融雪多,流水侵蚀作用强;夏季降水量大且集中,地表径流量大且集中,地表受雨水冲刷作用强,对黑土的侵蚀加大;秋冬季多大风,风力侵蚀严重。(4)(生物圈)生物栖息地得到恢复,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大气圈)大气的扬尘减轻,改善了空气质量;(水圈)水中泥沙含量减少,改善了水质;河流流量变得平稳,旱涝灾害减轻。13.解析: 第(1)题,1960年以后出现干涸,可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分析。湖泊处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远离海洋,水汽少,降水量小,蒸发量大;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大,河流补给量减小;地下水位下降,下游流经沙漠地区,下渗增强,导致水源减少,出现干涸。
15、第(2)题,由表格的数据可知,生态补水后,总体上看各类植被面积都有增加的趋势,但荒漠的植被增加更加明显,说明生态补水使河流沿岸地下水位埋深降低。距河越近,地下水位埋深越小,埋深降幅越大,植被恢复越明显。地下水位埋深变化对根系短的草类影响大,荒漠稀疏草地面积增加最多。第(3)题,主要从建立流域统一的管理和协调机构、合理利用水资源、调整绿洲农牧业经济结构等方面分析。答案: (1)湖泊处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大,河流补给量减小;地下水位下降,下渗增强。(2)生态补水使河流沿岸地下水埋深降低,总体上看各类植被面积都有增加的趋势;距河越近,地下水位埋深越小,埋深降幅越大,植被恢复越明显;地下水位埋深变化对根系短的草类影响大,荒漠稀疏草地面积增加最多。(3)建立流域统一的管理和协调机构;依法合理分配流域内水资源,合理、科学利用水资源,采用节水灌溉措施,提高水的利用率;额济纳绿洲的上游调整绿洲农牧业经济结构,发展商品型的畜牧业为主,扩大耐旱作物的种植面积,适当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减少用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