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性必修二历史第一单元检测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分)1. 某学者研究指出,距今1万年左右,地球上冰期退却,气温上升,气候变暖,植物茂盛,动物大量繁衍,人类努力适应自然,进行种植和驯养活动,并过上定居生活,人类的基本生活来源更多地依赖农耕和畜养。在这一演进过程中()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成食物生产者出现了社会分工、物品交换与贸易农耕定居推动了聚落的形成西亚居民培植出了大麦、玉米和小麦A. B. C. D. 2. 人类经历了从采集到种植,从部落到国家,从野蛮到文明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A. 人工取火的发明B. 建筑技术的进步C. 私有制度的产生D. 生产工具的改进3.
2、 根据目前的研究,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南亚、中国和中南美洲等地也培育出水稻、粟(小米)、大豆、甘薯、玉米等农作物,在此基础上这些地区产生了早期文明。据此可知()A. 人类文明的兴起以农耕为基础B. 亚洲地区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C. 农业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D. 粮食作物的培育推动了社会分工4. 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金属工具、牛耕等新的生产工具或方法被发明,直接促进了相对剩余产品的出现,对于剩余产品的不公平分配就是私有制的最早形式。下列对私有制的出现认识正确的是()生产力的发展是私有制产生的根源个体劳动的出现是私有制产生的标志私有制出现是剥削社会产生的前提
3、私有制的出现是阶级分化的决定因素A. B. C. D. 5. 有历史学家曾写道:“在历史的某个时刻,在欧洲狭窄的一隅生活着500万陆地和海岛居民,他们拥有的自然资源极其匮乏,却创造了最绚丽的文化、商业、社会秩序和政治制度成为西方文明的摇篮。”材料反映的是A. 古希腊文明B. 古罗马文明C. 古埃及文明D. 阿拉伯文明6. 灌溉系统是苏美尔城市中的重要部分,它支撑着农业生产与城市社会。灌溉系统的建造、维护都需要大量人力,只有政府才能持续征召人们从事这样艰巨的活动;即使灌溉系统运行良好,政府也需要保证水源的公平分配、解决争端等。到公元前3000年,所有苏美尔城市都拥有了国王,国王拥有很大权力。这说
4、明()A. 农业生产影响国家的发展B. 苏美尔人十分重视水利灌溉C. 农业国家与专制政府相符D. 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管理灌溉7. 在古埃及,国家控制农业和手工业的大部分生产,巨大的国库和政府的粮仓里装满了征收来的实物税-谷物、牲畜、布匹和各种金属,用来支付国家的开销等。据说,所有人的食物供给都由国王负责。这体现出古埃及社会中()A. 人民深受专制政府剥削B. 国家严格掌控经济生活C. 税收制度已经相当完善D. 社会等级秩序十分严明8. 欧洲文化能整个地迁移到南北美洲,是因为原住民或者被消灭,或者已被撵走。但印第安文化的影响依旧存在,例如披在肩上的塞拉普毛毯起源于印第安部落。日常菜肴中的玉米粽子、
5、玉米粉圆饼和各种辣菜都是以印第安两大名产蚕豆和玉米为基本原料。据此可知美洲文化A. 融合多种文化具有多元性B. 完全来自欧洲文化的迁移C. 依旧是印第安文化占主导D. 不受干扰自成体系的发展9. 关于马铃薯的传播,某同学搜集到以下信息,据此判断他的结论可能是马铃薯()16世纪中期欧洲马铃薯传入欧洲,起初被用作饲料和观赏、药用植物1770年法国科学家帕门尔发表科学论文,详细分析马铃薯的营养优势1795年英国泰晤士报刊出食谱,教人蒸煮马铃薯汤,用马铃薯做面包16501850年中国人口增长了两倍(明末清初,马铃薯传入中国并广泛种植)用途广泛,是世界市场中的重要商品 改变了当地人民的食物结构营养价值高
6、,成为欧洲上流社会的主食促进了世界人口的增长A. B. C. D. 10. 美国学者克罗斯比在其著作哥伦布大交换中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为“哥伦布大交换”,认为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是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联系的开始,也是一件关于生物、农作物、人种、文化、传染病以及观念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的一场引人注目的大转换。下列史事中能用来说明此观点的是()在当今世界的植物食品种,有约1/3的品种源自美洲1500-1800年,美洲和大洋洲有近1亿人死于传染病美洲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区明清时期中国人口大量增长A. B. C. D. 11. 美洲作物被引种到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总数接近 30种。
7、同时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等也输人美洲。欧洲人饮用从中国和印度输入的茶、来自阿拉伯的咖啡和来自美洲的可可加工成的巧克力。随着热饮的盛行 ,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这表明()A. 殖民扩张活动扩展了欧洲的势力加强了对美洲和亚洲的掠夺B. 新航路开辟建立起全球的联系,物种实现了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C. 欧洲殖民活动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成为沟通美洲和亚洲的纽带D. 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丰富了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12. 有学者对原产于美洲的马铃薯进入世界其他地区后的影响展开研究,据此可知A. 食物来源决定人口增长规模B. 战争促进区域文化交流C. 物种交流改变人类历史
8、进程D. 人口迁徙推动文化认同13. 下图是甲骨文中的“高”字。“高”字反映的是一种建筑在土台上的房子,其下部是土台中挖有一口地窖。从这一文字的结构状况可以了解到的信息有()A. 从商朝开始建筑房屋定居生活B. 当时社会各阶层共同享有财产C. 当时已实现居者有其屋且宽敞D. 当时已经开始进行粮食储存14. 民以食为天,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将粮食储备调节视为治国安邦的要政,提出了建立、健全粮食储备调节制度,保障粮食安全的一系列思想观点和政策主张。下列属于现代发明的粮食储备技术的是()A. 窖藏B. 冷藏C. 腌制D. 低氧储藏15. 美洲变种小麦是在普通小麦的基础上培育出来的新品种。1750年以后,
9、这种小麦在欧洲开始广泛种植,此后白面包不再是欧洲富人地位的象征。据此可知()A. 商业革命推动欧洲社会等级趋于平等B. 欧洲人对食物原料的开发趋于世界化C. 殖民扩张极大改变了美洲人的经济生活D. 原产于美洲的作物通过新航路引入欧洲16. 2020年5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报告指出,蝗灾将卷土重来,数千万人面临粮食危机。粮食出现危机的主要原因有人口激增 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禽畜饲养过度使用抗生素对农业的不重视 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发生A. B. C. D. 17. “人们学会了驯化动植物,从而完成了农业革命。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新的社会制度相互作用,引起一个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文明
10、的出现。”对材料理解最全面的是()A. 农业革命的完成导致了文明的出现B.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主要原因C. 社会制度的变化直接引发了古代文明的出现D. 文明的产生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18. 考古学家发现,古埃及人为死者提供的祭品是十分丰盛的,包括大麦粥、炖鸽肉、烤鹌鹑、小麦面包、蛋糕、水果等。这些祭品主要是当地的农产品,墓室的壁画中也常常出现农民种植庄稼的场景。据此可知古埃及()A. 农业促进烹调水平提高B. 农业影响宗教信仰发展C. 财富积累提供物质基础D. 丧葬习俗反映农业繁盛19. 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烟叶、玉米和马铃薯等作物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传遍世界;水稻、甘蔗
11、、葡萄等植物,马、牛、驴等动物,以及先进的生产方式,则随着欧洲移民一起进入美洲。这说明()A. 殖民活动客观上推动文明交流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C. 新航路开辟带来经济繁荣D. 农作物种植不受地域影响20. 美洲创世神话波波尔乌讲述了神用玉米和水做成肉体和血液创造人类的故事,反映出玉米农业在该地区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以下认识正确的是A. 神话是无稽之谈,没有历史根据B. 神话错讹百出,根本不能作为史料研究历史C. 神话能部分反映历史,还需要其他史料印证D. 神话真实可信,可以直接用来佐证观点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西域都护定远侯班
12、超遣掾甘英使大秦、条支,穷西海,皆前世所不至,莫不备其风土,传其珍怪焉。及安息西界,临大海,欲度,船人谓英曰:“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度,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赍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英乃止。摘自资治通鉴第48卷材料二 (大秦)“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一。与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人质直,市无二价。谷食常贱,国用富饶,邻国使到其界首者,乘驿诣王都,至则给以金钱。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牛、玳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贡,并无珍异,疑传者过焉。”摘自后汉书西域传(1
1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与罗马帝国交往的特点。(2) 根据材料二,概括罗马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3)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汉朝与西亚(安息)、欧洲(大秦)通商关系发展起来的主要条件。22. 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了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被称为“哥伦布大交换”,其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在美洲被征服的过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更悲惨的是,新大陆没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疾病毫无免疫力,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据估计原来有1000万到2500万人口的新西班牙(阿兹特克帝国),到17世纪初只剩下不到200万
14、人,同时期印加人从约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万随着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劳动力来源日趋紧张,于是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摘编自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材料二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摘编自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完成下列要求:(1) 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征服美洲的后果。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征服美洲的经济动因。(2)据材料二,概括“哥伦布大
15、交换”的特点。(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哥伦布大交换”的积极影响。答案和解析1.【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解答】.结合所学可知,随着人类适应并改造自然环境能力的增强,人类从采集、渔猎生活发展到农耕、畜牧生活,从穴居、巢居发展到村落定居。随着农耕定居生活的发展,食物生产方式、社会分工、居住形式与物品交换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人类社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故正确。.玉米是由中美洲的居民最早培植的,故错误。故选A。2.【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人类文明从野蛮到文明演进的主要因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D.根据题干信
16、息及所学可知,推动人类文明演进的主要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从而推动农业经济的出现、私有制的发展和阶级的分化和国家的产生等,故D正确。ABC.人工取火、建筑技术进步和私有制产生都是生产力发展的某一具体体现或影响,不能全面揭示人类文明发展的原因,排除ABC。故选D。3.【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人类文明的产生,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A.根据题干,西亚地区的居民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南亚、中国和中南美洲等地也培育出水稻、粟(小米)、大豆、甘薯和玉米等作物,这些都属于农作物,而这些地区在此基础上进入了早期文明阶段,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兴起以农耕为基础,
17、故A正确。B.题干信息不能说明亚洲地区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故B错误。C.农耕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兴起,但不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故C错误。D.题干未涉及社会分工的问题,故D错误。故选A。4.【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私有制的产生体现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其决定因素是生产力,故正确。 土地成为私有财产是私有制产生的标志,故错误。 私有制的出现,促进了社会阶级的分化,产生了阶级剥削,故正确。 私有制的出现是阶级分化的重要因素,决定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故错误,故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 故选:B。本题考查原始社会末期的经济状况。解答本题需要掌握私有制产生的原因、标志以及影响。本题考查私有制产生的相关
18、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5.【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希腊文明,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A.符合题干中“陆地和海岛居民”“自然资源极其匮乏”“最原创、最绚丽的文化、商业、社会秩序和政治”等信息的只有古希腊文明。古希腊工商业发达、文化繁荣,且以民主政治著称于世,故A项正确。BCD.这三项均与题干信息不符,故BCD错误。故选A。6.【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苏美尔文明,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A.由题干可知,灌溉系统对苏美尔城市中政府的管理职能有较高的要求,这促使了苏美尔城市中国王拥有很大权力的局面出现,故A项正确。B.该项与题干主旨
19、不符,故B项错误。CD.两项说法错误,故CD两项错误。故选A。7.【答案】B【解析】“食物供给都由国王负责”、征收实物税等,体现的是国家对经济生活的掌控,B项正确; ACD皆不能由材料得出,排除。 故选:B。本题考查古埃及文明,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食物供给都由国王负责”。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古埃及文明,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8.【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美洲文化,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A.依据题干可知,美洲文化融合了欧洲文化和印第安文化,说明美洲文化融合多种文化具有多元性,故A项正确。B.该项中的“完全”说法绝对化,故排除B。CD.美洲文化逐渐受
20、到欧洲文化的侵袭;“不受干扰”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D。故选A。9.【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马铃薯的传播,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表格信息。【解答】.根据题干信息“泰晤士报刊出食谱,教人蒸煮马铃薯汤,用马铃薯做面包”说明马铃薯的传播改变了当地人民的食物结构,根据“人口增长了两倍(明末清初,马铃薯传入中国并广泛种植)”可知,马铃薯的传播促进了世界人口的增长,正确。.用途广泛,是世界市场中的重要商品在题干中没有体现,马铃薯主要用于食用,成为欧洲上流社会的主食的说法错误,主要作为平民的食物,错误。故选C()。10.【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哥伦布大交换,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
21、信息。【解答】结合所学可知,哥伦布达到美洲后,促进了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的联系,在当今世界的植物食品种,有约1/3的品种源自美洲;由于欧洲殖民者的入侵,1500-1800年,美洲和大洋洲有近1亿人死于传染病;欧洲国家的移民和三角贸易的进行,使美洲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区;美洲高产农作物被引入中国,明清时期中国人口大量增长,故正确。故选D。11.【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A.殖民扩张活动扩展了欧洲的势力,加强了对美洲和亚洲的掠夺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干主旨,故不选A。B.新航路的开辟建立起全球性的联系,物种实现世界范围的流动,但
22、没有实现“自由流动”,因为各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不同,如中国的“海禁”政策等,故不选B。C.此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故不选C。D.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美洲、欧洲和亚洲之间的物种流动,“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表明世界物种的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故D正确。故选D。12.【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物种交流,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C.从图片的信息可得出,美洲物种向外传播过程中,引起了疾病、环境的破坏、加快了工业化进程等,这反映出物种交流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故C项正确。A.该项“决定”的说法太绝对,故排除A项。B.图片并不全部
23、都在讲战争的作用,故排除B项。D.图片并非强调人口与文化认同的关系,故排除D项。故选C。13.【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汉字演变,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图文信息。【解答】D.通过观察商代甲骨文中的“高”字,由土台上建造房子,土台下挖地窖的图像,可以得出当时人们已经开始懂得储存粮食,故D正确。A.早在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我国先民就已经开始建筑房屋并过上了定居生活,故A错误。B.商代属于奴隶社会,社会各阶层并非共享财产,故B错误。C.题干不能说明我国商代“已实现居者有其屋且宽敞”,故C错误。故选D。14.【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粮食储备技术,要求识记基础史实。【解答】D.结
24、合所学可知,低氧储藏属于现代发明的粮食储备技术,故D正确,排除ABC。故选D。15.【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A.物种改良不属于商业革命范畴,故排除A。B.根据题干“美洲变种小麦是在普通小麦的基础上,培育出来的新品种,这种小麦在欧洲开始广泛种植”可知,美洲改良的小麦又返回欧洲种植,因此,可以得出欧洲人对食物原料的开发趋于世界化,故B正确。C.美洲的经济生活改变与题干主旨不符,故排除C。D.小麦原产地在西亚的新月沃地,不是原产于美洲,故排除D。故选B。16.【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国际经济,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25、解答】.随着世界人口激增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使得食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突出,故正确。.是影响食品安全的原因,故错误。.各国都重视农业的发展,故错误。.蝗灾的危害反映了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故正确。故选A。17.【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明的产生,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D.依据题干“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新的社会制度相互作用最终导致文明的出现”可知,文明的产生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故D正确。ABC.这三项均与题干主旨不符,故ABC错误。故选D。18.【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的“祭品包括大麦粥、炖鸽肉、烤鹌鹑、小麦面包、蛋糕、
26、水果等”“祭品主要是当地的农产品”“壁画中也常常出现农民种植庄稼的场景”可以看出,埃及是一个重视农业和农业繁盛的国家,这些丧葬习俗反映了农业的繁盛,故D正确。 A项理解片面,B、C两项与材料内容主旨不符,均排除。 故选:D。本题考查古埃及文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祭品包括大麦粥、炖鸽肉、烤鹌鹑、小麦面包、蛋糕、水果等”“祭品主要是当地的农产品”“壁画中也常常出现农民种植庄稼的场景”。本题主要通过古埃及文明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19.【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A.题干表明
27、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烟叶、玉米、马铃薯等物种传人欧洲,而水稻、甘蔗、葡萄等农作物和先进的生产方式传入美洲。由此可知,殖民活动客观上推动文明交流,故A正确。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错误。C.题干没有反映经济是否繁荣的问题,故C错误。D.根据常识,农作物种植不受地域影响显然是错误观点,故D错误。故选A。20.【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史料的运用,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C.根据题干“美洲创世神话”反映出玉米农业在该地区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可知,神话能部分反映玉米在美洲农业和社会发展的历史信息,但神话存在虚构成分,还需要其他史料印证,故
28、C正确。AB.这两项表述错误,神话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参考价值,故AB错误。D.神话存在虚构成分,不是真实可信的史料,不能直接用来佐证观点,故排除D。故选C。21.【答案】(1)特点:从间接经贸和文化交流到直接交往;通过丝绸之路;以经济联系为主。 (2)状况:经济繁荣,物产丰饶(谷食常贱,国用富饶);使用金银货币,市场管理规范(市无二价),商品经济发达;交通发达(乘驿诣王都);对外贸易发达(与安息、天竺交市)。 (3)主要条件:汉朝丝织业等的发展;汉朝、波斯、罗马对道路开通的贡献(重点是张骞出使西域);汉朝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大国间交往的愿望等。【解析】(1)本题考查汉朝与罗马帝
29、国交往,要求结合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一以使者往来的政治交往为主,而材料二则以经济联系为主,从交往的方式、内容和交通等方面归纳。(2)本题考查罗马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要求结合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结合材料二信息,从物产、货币与商业、交通、外贸等方面概括即可:经济繁荣,物产丰饶(谷食常贱,国用富饶);使用金银货币,市场管理规范(市无二价),商品经济发达;交通发达(乘驿诣王都);对外贸易发达(与安息、天竺交市)。(3)本题考查汉朝与西亚(安息)、欧洲(大秦)通商关系,要求结合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从经济条件、交通条件、机构管理、政府支持等方面进行概括即可。22.【答案】(1)后果:大量印第
30、安人被屠杀;新疾病肆虐;非洲黑人被贩卖;种植园经济出现。动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对黄金等财富的渴求。(2)特点:欧洲具有主导性;内容具有丰富性;范围具有全球性;结果具有两重性(积极和消极);时间具有长期性。(3)积极影响:促进了全球动植物(物种)的多样化,丰富了人类经济生活;密切了世界经济的联系;有助于文明的交流与融合。【解析】(1)本题考查欧洲征服美洲的后果及经济动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新大陆没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疾病毫无免疫力”可得出,大量印第安人被屠杀;新疾病肆虐;根据材料一“于是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可得出,非洲黑人被贩卖;种植园经济出现。第二小问,主要从经济动力这一角度分析,如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对黄金等财富的渴求。(2)本题考查“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二“(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可从“哥伦布大交换”的主导者、内容、范围、影响、持续时间等角度总结特点。(3)本题考查“哥伦布大交换”的积极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作答时注意设问要求“积极影响”,主要从全球的角度进行分析,如促进物种多样化、密切世界经济联系、促进文明交流等。第17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