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练习-(部)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docx

上传人(卖家):大布丁 文档编号:2154439 上传时间:2022-03-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63.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练习-(部)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练习-(部)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练习-(部)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练习-(部)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练习-(部)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9课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一、单选题1“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地球村”由理想变成现实。其变化的最重要因素是A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 B航空业的发达 C电话和电报的普及 D航天业的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互联网诞生之后,其快速便捷的交流形式极大地突破了空间对人类交流的限制,使得“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地球村”,A正确;航空业、电话电报以及航天事业的发展依然受限于空间,排除B、C、D。2骆晓会教授在陈独秀对苏俄革命和建设模式的反思与批判中谈道:“陈独秀始终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他的目标或他主张的先发展资本主义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这是他吸收了列宁的思想”这

2、一“思想”是指A苏联模式 B新经济政策 C国家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先发展资本主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中小企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因此B正确,ACD排除。320世纪60年代与70年代前期,发展中国家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下列关于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是经济独立 取得民族独立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经济发展受到西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阻碍 大力发展市场经济ABCD【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展中国家通过发展国有经济与制订经济计划加速自身的工业化进程,说

3、法错误,因此BCD排除;均符合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史实,A正确。故选A。4在苏联,1928年1公担裸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答案】D【解析】解答本题关键在于抓住农产品换取工业品的数量越来越少,而苏联工业化成就越来越大,这说明了苏联的工业化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因此D正确;AB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当时

4、苏联是推行的是计划经济,C排除。故选D。5如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A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B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可甲段时间是19901995年,该时期我国的经济理论是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十二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强调计划与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因此C正确;AB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前,排除;D不属于经济理论,排除。故选C。61964年到1982年期间,在苏联“完善”社会主义的提法逐渐取代“改革”的提法,随之出现的是A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力B破坏

5、法制现象得到纠正C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确立D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结果和影响,解题关键点是题干所给时间。结合所学,1964年至1982年是勃列日涅夫执政的18年,他的改革也只是对苏联原有经济体制的某种修补,没有实质性突破,故选择A项;B项不符合史实;C项是南斯拉夫改革的内容;D项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7如图改编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德国开始步入欧洲强国之列B经济危机使英国丧失了世界霸主地位C苏联成功度过经济危机实现了工业化D美国在世界经济中仍占据着关键地位【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图片信息理解把握的能力。A项不符合史实,

6、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德国就已经步入强国之列;英国丧失世界霸主地位是在二战后,所以B项不符合史实;苏联实现工业化是在两个五年计划之后,而且此时(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正在进行工业化建设,并没有受西方经济危机的影响,所以C项错误。根据示意图可以看出美国制造业所占份额一直居首,故选择D项。8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如今已有百年历史。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A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B企业产品质量下滑C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D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答案

7、】D【解析】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所有经营行为都由政府控制,企业效益好坏与企业自身关系不大。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企业成为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直接参与市场竞争,一时很难适应市场经济,故其比较茫然,答案选D;A与史实不符,BC在材料中看不出来,均排除。9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答案】B【解析】新经济政策是苏俄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

8、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并且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的作用。据此判断,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被认为是新版的新经济政策,其依据在于二者同样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因此B正确,ACD排除。故选B。10如表是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地广人稀B自然灾害频发C斯大林农业政策的推行D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实施【答案】C【解析】统计表格的题目,要看纵轴和横轴,从表中可以分析,苏联的粮食产量一直呈现下降趋势,原因斯大林推行农业政策,以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农业得不到发展,因此C正确,AB排除;赫鲁晓夫改革在1956年以后,排除D。11据统计,1992年全国

9、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答案】A【解析】从时间信息入手,联系南方谈话重要史实来分析,南方谈话带来了一场思想解放,认识到计划与市场仅是一种手段,A项正确;BC项与题干所处的历史阶段不符;D项容易错选,说法是错误的。121945年7月英国举行大选,被视为反法西斯战争英雄的在任首相丘吉尔及其所在的保守党惨败,工党获胜组阁。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A反法西斯战争已经接近最后胜利 B工党提出了实行社会福利等改革纲领C人

10、们担心丘吉尔强烈反苏导致战争再起 D英国大国地位的衰落引起选民强烈不满【答案】B【解析】因战争给社会经济带来破坏,影响到人民的生活水平,工党在竞选中提出实行社会福利等改革纲领,抓住了社会要求,取得了民众的支持,B项正确;从时间上看,A项是与史实相符的,但不是工党获胜的原因,排除;民众更多的是考虑到个体利益,因此丘吉尔反苏和国家大国地位的衰落都不是工党获胜的主要原因,排除C、D。13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1、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答案】C【解析】关键信息:苏联、早早送上工业化大道、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1924年苏联成立,AB项排除;从题干中的“早早送上工业化大道”可知,所述的斯大林模式,因此排除D项;而“但毕竟达到了上西方国家国目标”反映了学者予以了斯大林模式一定的肯定,认为有其合理之处,C项正确;排除ABD。14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答案】B【解析】提炼材料关键信息,斯大林认为苏联应该在

12、10年内完成工业化,并结合1931年苏联经济建设的相关史实予以判断:这一思想急于求成,超越了苏联的国情,但推动了1936年斯大林经济模式的形成。故B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表述错误,排除。15古巴前领导人卡斯特罗称:“全球化是客观现实,它显示了在这个大家居住的星球上我们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乘客。一小撮乘客居住在豪华的客舱,85%的乘客拥挤在不卫生的船舱里。很显然,这艘船上不公正的事太多了,它很难浮在水面上。它的航程是如此不合理和荒唐,以致它不可能抵达安全的港口。”这段材料无法揭示出A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休戚相关B全球化造成利益分配不均C缺乏公正性的全球化难以为继D全球化的潮流应该被抵制【答案】D【解析

13、】本题以卡斯特罗的讲话为切入点,巧妙考查学生对全球化的全面理解以及对材料的分析和应用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审题要求回答“无法揭示”。材料展示了全球化下的世界,各国息息相关,发达国家主导、不合理的经济秩序影响、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等,虽然对全球化有批评,但是没有提出要抵制,只是要求建立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因此D正确,ABC排除。故选D。161944年签订的布雷顿森林协议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由此获得了“等同黄金”的特殊地位。据此,对如图的推论正确的是A70年代之前,各国货币可与黄金直接兑换,美元居强势地位B70年代初,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黄金价格上

14、扬C70年代末,美元与黄金比价急剧上升,美国经济总量不再居各国之首D90年代,欧元发行与流通导致美元与黄金比价持续回落,美元居弱势地位【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3年,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美国放弃了金本位制,黄金价格上扬,B项正确;布雷顿森林协议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所以各国货币不可以与黄金直接兑换,A项错误;美国的经济总量仍然居各国之首,C项错误;美元在当今社会仍然是最重要的国际货币,D项错误。17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利用“炉边谈话”向人民阐释其施政方针的总统。在“新政”期间,罗斯福“炉边谈话”的内容最有可能的是A主张推行计划经济模式B阐释福利国

15、家所带来的弊端C解读全国劳工关系法D展望“新经济”时代的奇迹【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主要特征是国家干预经济,其中颁布的全国劳工法是新政内容之一,因此解读这一文件可能是“炉边谈话”内容,C正确;国家干预经济不等于计划经济,排除A项;福利国家是二战后出现的举措,排除B项;“新经济”时代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排除D项。18如图是选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所著世界:一部历史中的一幅示意图。该图反映了A单一商品出口国在经济全球化中陷入困境B贸易往来对国家间关系产生了决定性影响C贸易不平衡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化D资本流动在经济全球化中具有重要作用【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世界经济发展

16、,解答本题关键是注意图中文字信息与图片自身信息的结合。图片中体现了直接投资于世界各地,并就此把世界经济联系在一起,由此可知D项正确;ABC三项不能从图片中获取相关信息,排除。故选D。1920世纪20年代,面对党内对经济政策的质疑,列宁解释道:“退一步,进两步,退是为了进,为了进必须退,不退就不能进。”当时的“退一步,进两步”是指A允许中小企业私人经营,引进外资B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C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向社会主义过渡D实行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提供基础【答案】C【解析】根据“20世纪20年代”“退一步,进两步,退是为了进”,并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

17、社会主义经济,旨在最终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故C项正确;允许中小企业私人经营、恢复市场和贸易都是新经济政策的具体内容,仅体现了“退一步”,未体现“进两步”,故排除A、B项;斯大林时期实行农业集体化,排除D项。20互联网可以让我们足不出户就欣赏到世界各地的美景;可以支持不同地区的人们“面对面”沟通和交易;可以在公共危机来临时构建在线课堂以保证学生不耽误学业。它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预测的,不时打破我们想象的边际。材料反映出互联网A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B使人类社会进入人工智能时代C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认知视野D为人类相互交流提供了新途径【答案】C【解析】根据“它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预测的,不时打破我们

18、想象的边际”可知,互联网功能强大,打破了传统的认知,拓展了人们的认知视野,故C项正确;A项说法夸大了材料之意,错误;材料未体现人工智能,B项排除;D项未能全面概括材料,排除。21内蒙古自治区的一块农田里,一台无人驾驶播种机正匀速前进。基于北斗导航卫星的定位功能,播种机沿预设路线自行作业。有了这种精准科学的方法,每千米播种偏差不超过2厘米,每亩地出苗率能提高10%。这体现的是A先进科技与农业的结合B农业生产模式的根本变化C先进科技率先用于农业D我国农业生产实现自动化【答案】A【解析】材料中“无人驾驶播种机”是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北斗导航卫星是航天科技成果,故材料体现的是先进科技用于农业

19、生产领域,并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A项正确;B项中“根本变化”说法错误;C项中“率先”不能得出;D项说法绝对,排除。22美国联邦商务委员会1926年关于国家财富及收入的报告显示:国内占人口总数1%的最大资本家占有的财富达59%,占人口总数12%的小资本家占有的财富达33%,而占人口总数87%的广大人口(包括产业工人、小农、小店主)仅占有8%的财富。这一现象反映了A生产结构出现严重失衡B人们生活水平急剧下滑C生产和消费间矛盾激化D经济运行风险不断增加【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美国联邦商务委员会1926年关于国家财富及收入的报告可知,当时少数的资本家占有大量的社会财富,而广大人口(包括产业工人、

20、小农、小店主)却收入微薄,这种悬殊的贫富差距会限制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生产的相对过剩,引发经济危机,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当时美国的贫富差距比较大,没有反映生产结构的信息,故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并没有急剧下滑,故排除B项;当时美国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尚未激化,故排除C项。23世界贸易体系形成以来,发达国家一直积极推进自由贸易和经济全球化。而当别国也变得越来越强大,获益能力越来越强,并与自己发生利益分配冲突时,发达国家逐渐转向贸易保护主义。这反映出A和平的国际环境是发展的必备条件B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获利更多C国际贸易中南北贸易冲突不可调和D世界各国利益和机遇的不平衡

21、性加强【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当别国与发达国家发生利益分配冲突时,发达国家从“一直积极推进自由贸易和经济全球化”逐渐转向“贸易保护主义”可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利益和机遇的不平衡性逐渐加强,故选D项;题干没有反映和平的国际环境是否会影响世界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故排除A项;在世界贸易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是最大的受益者,故排除B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虽有冲突,但可以通过世贸组织等机构进行对话协调,故排除C项。二、材料分析题2420世纪以来,在世界经济曲折发展进程中,由于时代和国情的不同,各国走上了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创造了不同的发展模式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联)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联)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0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材料二 他是一个精明的统治者,在驾驭政府与时代方面有无与伦比的胆略和才能,又由于他在内政方面的巨大建树和在与法西斯斗争中的不朽功绩,而被世人公认为同华盛顿、林肯相

23、比肩的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是他,把美国人民从苦难和经济大萧条中拯救出来,扩大了中央政府的权力,首创干预经济生活的先例。材料三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中国领导层看来,中国1977年全年的农业成就是不能满足本国需要的,其失误在于农民缺乏努力工作和发挥积极性的动力。毛泽东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材料一中的“退却年代”是指什么?你如何理解罗曼罗兰所说苏联20世纪30年代“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2)材料二中的“他”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

24、的突出贡献是什么?请用全球史观评价他的贡献。(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后一种“组织方式”为开端,我国的经济体制做出了怎样的政策调整?取得了什么成就?【答案】(1)“退却年代”:指新经济政策。理解:在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牺牲农民的利益太多。(2)贡献: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评价: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3)调整: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就:中国经济飞速发展,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解析】第(1)问

25、,“退却年代”指的是实行新经济政策,部分恢复发展资本主义;罗曼罗兰认为“苏联模式”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据此结合“苏联模式”总结回答。第(2)问,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从全球史观角度看,它对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第(3)问,后一种“组织方式”指的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联系1992年确立改革目标,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知识回答;成就,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25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

26、行深入探究。材料 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据东方杂志(1933年)“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据申报月刊(1933年)“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据独立评论(1934年)(1)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2)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

27、。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4)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答案】(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自由放任经济破产;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内忧外患。(2)原因: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孤立和包围新中国;“一边倒”,学习苏联;底子薄。影响:初期产生积极影响,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后期束缚生产力的发展。(3)西方: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中国: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4)本问考生言之有

28、理,皆可得分。【解析】第(1)问紧扣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间限制,研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归纳。从国际方面看,第一段材料看出20世纪30年代中国对当时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的肯定,第三段材料,“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昭示自由放任政策的严重缺陷,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与这一政策有直接联系。从国内方面看,第二段材料“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指的是外受列强的威胁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冲击、内受工农武装割据的威胁,对国民政府来说内忧外患,要摆脱经济困境,中共面临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与军事“围剿”,也要加强经济建设。解答第(2)问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紧扣20世纪50年代这一时间限制。一方面联系当时世界政治格局和世界形势作答;另一方面要联系当时中国国内所面临的严峻局势作答。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要注意辩证地、历史地分析,既看到积极的、现实的影响,也看到消极的、长远的影响。第(3)问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概括归纳能力,结合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新时期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归纳即可。第(4)问属于开放性题目,立足于前三个问题,进行归纳升华,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 >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练习-(部)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docx)为本站会员(大布丁)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