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第一单元检测-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docx--点击预览
- 第三单元检测-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docx--点击预览
- 第二单元检测-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docx--点击预览
- 第五单元检测-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docx--点击预览
- 第六单元检测-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docx--点击预览
- 第四单元检测-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docx--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第 1 页,共 16 页选择性必修二历史第一单元检测选择性必修二历史第一单元检测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共 60 分)1.某学者研究指出,距今 1 万年左右,地球上冰期退却,气温上升,气候变暖,植物茂盛,动物大量繁衍,人类努力适应自然,进行种植和驯养活动,并过上定居生活,人类的基本生活来源更多地依赖农耕和畜养。在这一演进过程中()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成食物生产者出现了社会分工、物品交换与贸易农耕定居推动了聚落的形成西亚居民培植出了大麦、玉米和小麦A. B. C. D. 2.人类经历了从采集到种植,从部落到国家,从野蛮到文明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A. 人工取火的发明B. 建筑技术的进步C. 私有制度的产生D. 生产工具的改进3.根据目前的研究,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南亚、中国和中南美洲等地也培育出水稻、粟(小米)、大豆、甘薯、玉米等农作物,在此基础上这些地区产生了早期文明。据此可知()A. 人类文明的兴起以农耕为基础B. 亚洲地区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C. 农业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D. 粮食作物的培育推动了社会分工4.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金属工具、牛耕等新的生产工具或方法被发明,直接促进了相对剩余产品的出现,对于剩余产品的不公平分配就是私有制的最早形式。下列对私有制的出现认识正确的是()生产力的发展是私有制产生的根源个体劳动的出现是私有制产生的标志第 2 页,共 16 页私有制出现是剥削社会产生的前提私有制的出现是阶级分化的决定因素A. B. C. D. 5.有历史学家曾写道:“在历史的某个时刻,在欧洲狭窄的一隅生活着 500 万陆地和海岛居民,他们拥有的自然资源极其匮乏,却创造了最绚丽的文化、商业、社会秩序和政治制度成为西方文明的摇篮。”材料反映的是A. 古希腊文明B. 古罗马文明C. 古埃及文明D. 阿拉伯文明6.灌溉系统是苏美尔城市中的重要部分,它支撑着农业生产与城市社会。灌溉系统的建造、维护都需要大量人力,只有政府才能持续征召人们从事这样艰巨的活动;即使灌溉系统运行良好,政府也需要保证水源的公平分配、解决争端等。到公元前 3000 年,所有苏美尔城市都拥有了国王,国王拥有很大权力。这说明()A. 农业生产影响国家的发展B. 苏美尔人十分重视水利灌溉C. 农业国家与专制政府相符D. 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管理灌溉7.在古埃及,国家控制农业和手工业的大部分生产,巨大的国库和政府的粮仓里装满了征收来的实物税-谷物、牲畜、布匹和各种金属,用来支付国家的开销等。据说,所有人的食物供给都由国王负责。这体现出古埃及社会中()A. 人民深受专制政府剥削B. 国家严格掌控经济生活C. 税收制度已经相当完善D. 社会等级秩序十分严明8.欧洲文化能整个地迁移到南北美洲,是因为原住民或者被消灭,或者已被撵走。但印第安文化的影响依旧存在,例如披在肩上的塞拉普毛毯起源于印第安部落。日常菜肴中的玉米粽子、玉米粉圆饼和各种辣菜都是以印第安两大名产蚕豆和玉米为基本原料。据此可知美洲文化A. 融合多种文化具有多元性B. 完全来自欧洲文化的迁移C. 依旧是印第安文化占主导D. 不受干扰自成体系的发展9.关于马铃薯的传播,某同学搜集到以下信息,据此判断他的结论可能是马铃薯()第 3 页,共 16 页16 世纪中期欧洲马铃薯传入欧洲,起初被用作饲料和观赏、药用植物1770 年法国科学家帕门尔发表科学论文,详细分析马铃薯的营养优势1795 年英国泰晤士报刊出食谱,教人蒸煮马铃薯汤,用马铃薯做面包16501850 年中国人口增长了两倍(明末清初,马铃薯传入中国并广泛种植)用途广泛,是世界市场中的重要商品 改变了当地人民的食物结构营养价值高,成为欧洲上流社会的主食促进了世界人口的增长A. B. C. D. 10.美国学者克罗斯比在其著作哥伦布大交换中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为“哥伦布大交换”,认为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是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联系的开始,也是一件关于生物、农作物、人种、文化、传染病以及观念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的一场引人注目的大转换。下列史事中能用来说明此观点的是()在当今世界的植物食品种,有约 1/3 的品种源自美洲 1500-1800 年,美洲和大洋洲有近 1 亿人死于传染病 美洲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区 明清时期中国人口大量增长A. B. C. D. 11.美洲作物被引种到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总数接近 30 种。同时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等也输人美洲。欧洲人饮用从中国和印度输入的茶、来自阿拉伯的咖啡和来自美洲的可可加工成的巧克力。随着热饮的盛行 ,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这表明()A. 殖民扩张活动扩展了欧洲的势力加强了对美洲和亚洲的掠夺B. 新航路开辟建立起全球的联系,物种实现了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第 4 页,共 16 页C. 欧洲殖民活动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成为沟通美洲和亚洲的纽带D. 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丰富了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12.有学者对原产于美洲的马铃薯进入世界其他地区后的影响展开研究,据此可知A. 食物来源决定人口增长规模B. 战争促进区域文化交流C. 物种交流改变人类历史进程D. 人口迁徙推动文化认同13.下图是甲骨文中的“高”字。“高”字反映的是一种建筑在土台上的房子,其下部是土台中挖有一口地窖。从这一文字的结构状况可以了解到的信息有()A. 从商朝开始建筑房屋定居生活B. 当时社会各阶层共同享有财产C. 当时已实现居者有其屋且宽敞D. 当时已经开始进行粮食储存14.民以食为天,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将粮食储备调节视为治国安邦的要政,提出了建立、健全粮食储备调节制度,保障粮食安全的一系列思想观点和政策主张。下列属于现代发明的粮食储备技术的是()A. 窖藏B. 冷藏C. 腌制D. 低氧储藏15.美洲变种小麦是在普通小麦的基础上培育出来的新品种。1750 年以后,这种小麦在欧洲开始广泛种植,此后白面包不再是欧洲富人地位的象征。据此可知()A. 商业革命推动欧洲社会等级趋于平等B. 欧洲人对食物原料的开发趋于世界化C. 殖民扩张极大改变了美洲人的经济生活D. 原产于美洲的作物通过新航路引入欧洲16.2020 年 5 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报告指出,蝗灾将卷土重来,数千万人面临粮食危机。粮食出现危机的主要原因有第 5 页,共 16 页人口激增 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禽畜饲养过度使用抗生素对农业的不重视 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发生A. B. C. D. 17.“人们学会了驯化动植物,从而完成了农业革命。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新的社会制度相互作用,引起一个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文明的出现。”对材料理解最全面的是()A. 农业革命的完成导致了文明的出现B.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主要原因C. 社会制度的变化直接引发了古代文明的出现D. 文明的产生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18.考古学家发现,古埃及人为死者提供的祭品是十分丰盛的,包括大麦粥、炖鸽肉、烤鹌鹑、小麦面包、蛋糕、水果等。这些祭品主要是当地的农产品,墓室的壁画中也常常出现农民种植庄稼的场景。据此可知古埃及()A. 农业促进烹调水平提高B. 农业影响宗教信仰发展C. 财富积累提供物质基础D. 丧葬习俗反映农业繁盛19.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烟叶、玉米和马铃薯等作物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传遍世界;水稻、甘蔗、葡萄等植物,马、牛、驴等动物,以及先进的生产方式,则随着欧洲移民一起进入美洲。这说明()A. 殖民活动客观上推动文明交流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C. 新航路开辟带来经济繁荣D. 农作物种植不受地域影响20.美洲创世神话波波尔乌讲述了神用玉米和水做成肉体和血液创造人类的故事,反映出玉米农业在该地区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以下认识正确的是A. 神话是无稽之谈,没有历史根据B. 神话错讹百出,根本不能作为史料研究历史C. 神话能部分反映历史,还需要其他史料印证D. 神话真实可信,可以直接用来佐证观点第 6 页,共 16 页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40 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西域都护定远侯班超遣掾甘英使大秦、条支,穷西海,皆前世所不至,莫不备其风土,传其珍怪焉。及安息西界,临大海,欲度,船人谓英曰:“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度,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赍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英乃止。摘自资治通鉴第 48 卷材料二 (大秦)“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一。与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人质直,市无二价。谷食常贱,国用富饶,邻国使到其界首者,乘驿诣王都,至则给以金钱。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牛、玳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贡,并无珍异,疑传者过焉。”摘自后汉书西域传(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与罗马帝国交往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马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汉朝与西亚(安息)、欧洲(大秦)通商关系发展起来的主要条件。22.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了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被称为“哥伦布大交换”,其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第 7 页,共 16 页材料一 在美洲被征服的过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更悲惨的是,新大陆没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疾病毫无免疫力,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据估计原来有1000 万到 2500 万人口的新西班牙(阿兹特克帝国),到 17 世纪初只剩下不到200 万人,同时期印加人从约 700 万减少到只有约 50 万随着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劳动力来源日趋紧张,于是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摘编自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材料二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摘编自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征服美洲的后果。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征服美洲的经济动因。(2)据材料二,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哥伦布大交换”的积极影响。第 8 页,共 16 页答案和解析答案和解析1.【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解答】.结合所学可知,随着人类适应并改造自然环境能力的增强,人类从采集、渔猎生活发展到农耕、畜牧生活,从穴居、巢居发展到村落定居。随着农耕定居生活的发展,食物生产方式、社会分工、居住形式与物品交换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人类社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故正确。.玉米是由中美洲的居民最早培植的,故错误。故选 A。 2.【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人类文明从野蛮到文明演进的主要因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D.根据题干信息及所学可知,推动人类文明演进的主要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从而推动农业经济的出现、私有制的发展和阶级的分化和国家的产生等,故 D 正确。ABC.人工取火、建筑技术进步和私有制产生都是生产力发展的某一具体体现或影响,不能全面揭示人类文明发展的原因,排除 ABC。故选 D。 3.【答案】A【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人类文明的产生,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第 9 页,共 16 页【解答】A.根据题干,西亚地区的居民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南亚、中国和中南美洲等地也培育出水稻、粟(小米)、大豆、甘薯和玉米等作物,这些都属于农作物,而这些地区在此基础上进入了早期文明阶段,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兴起以农耕为基础,故A 正确。B.题干信息不能说明亚洲地区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故 B 错误。C.农耕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兴起,但不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故 C 错误。D.题干未涉及社会分工的问题,故 D 错误。故选 A。 4.【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私有制的产生体现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其决定因素是生产力,故正确。 土地成为私有财产是私有制产生的标志,故错误。 私有制的出现,促进了社会阶级的分化,产生了阶级剥削,故正确。 私有制的出现是阶级分化的重要因素,决定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故错误,故 B 项正确,排除 ACD 三项。 故选:B。本题考查原始社会末期的经济状况。解答本题需要掌握私有制产生的原因、标志以及影响。本题考查私有制产生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5.【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希腊文明,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A.符合题干中“陆地和海岛居民”“自然资源极其匮乏”“最原创、最绚丽的文化、商业、社会秩序和政治”等信息的只有古希腊文明。古希腊工商业发达、文化繁荣,且以民主政治著称于世,故 A 项正确。第 10 页,共 16 页BCD.这三项均与题干信息不符,故 BCD 错误。故选 A。 6.【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苏美尔文明,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A.由题干可知,灌溉系统对苏美尔城市中政府的管理职能有较高的要求,这促使了苏美尔城市中国王拥有很大权力的局面出现,故 A 项正确。B.该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故 B 项错误。CD.两项说法错误,故 CD 两项错误。故选 A。 7.【答案】B【解析】“食物供给都由国王负责”、征收实物税等,体现的是国家对经济生活的掌控,B 项正确; ACD 皆不能由材料得出,排除。 故选:B。本题考查古埃及文明,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食物供给都由国王负责”。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古埃及文明,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8.【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美洲文化,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A.依据题干可知,美洲文化融合了欧洲文化和印第安文化,说明美洲文化融合多种文化具有多元性,故 A 项正确。B.该项中的“完全”说法绝对化,故排除 B。第 11 页,共 16 页CD.美洲文化逐渐受到欧洲文化的侵袭;“不受干扰”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D。故选 A。 9.【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马铃薯的传播,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表格信息。【解答】.根据题干信息“泰晤士报刊出食谱,教人蒸煮马铃薯汤,用马铃薯做面包”说明马铃薯的传播改变了当地人民的食物结构,根据“人口增长了两倍(明末清初,马铃薯传入中国并广泛种植)”可知,马铃薯的传播促进了世界人口的增长,正确。.用途广泛,是世界市场中的重要商品在题干中没有体现,马铃薯主要用于食用,成为欧洲上流社会的主食的说法错误,主要作为平民的食物,错误。故选 C()。 10.【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哥伦布大交换,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结合所学可知,哥伦布达到美洲后,促进了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的联系,在当今世界的植物食品种,有约 1/3 的品种源自美洲;由于欧洲殖民者的入侵,1500-1800 年,美洲和大洋洲有近 1 亿人死于传染病;欧洲国家的移民和三角贸易的进行,使美洲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区;美洲高产农作物被引入中国,明清时期中国人口大量增长,故正确。故选 D。 11.【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第 12 页,共 16 页【解答】A.殖民扩张活动扩展了欧洲的势力,加强了对美洲和亚洲的掠夺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干主旨,故不选 A。B.新航路的开辟建立起全球性的联系,物种实现世界范围的流动,但没有实现“自由流动”,因为各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不同,如中国的“海禁”政策等,故不选 B。C.此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故不选 C。D.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美洲、欧洲和亚洲之间的物种流动,“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表明世界物种的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故 D 正确。故选 D。 12.【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物种交流,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C.从图片的信息可得出,美洲物种向外传播过程中,引起了疾病、环境的破坏、加快了工业化进程等,这反映出物种交流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故 C 项正确。A.该项“决定”的说法太绝对,故排除 A 项。B.图片并不全部都在讲战争的作用,故排除 B 项。D.图片并非强调人口与文化认同的关系,故排除 D 项。故选 C。 13.【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汉字演变,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图文信息。【解答】D.通过观察商代甲骨文中的“高”字,由土台上建造房子,土台下挖地窖的图像,可以得出当时人们已经开始懂得储存粮食,故 D 正确。A.早在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我国先民就已经开始建筑房屋并过上了定居生第 13 页,共 16 页活,故 A 错误。B.商代属于奴隶社会,社会各阶层并非共享财产,故 B 错误。C.题干不能说明我国商代“已实现居者有其屋且宽敞”,故 C 错误。故选 D。 14.【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粮食储备技术,要求识记基础史实。【解答】D.结合所学可知,低氧储藏属于现代发明的粮食储备技术,故 D 正确,排除 ABC。故选 D。 15.【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A.物种改良不属于商业革命范畴,故排除 A。B.根据题干“美洲变种小麦是在普通小麦的基础上,培育出来的新品种,这种小麦在欧洲开始广泛种植”可知,美洲改良的小麦又返回欧洲种植,因此,可以得出欧洲人对食物原料的开发趋于世界化,故 B 正确。C.美洲的经济生活改变与题干主旨不符,故排除 C。D.小麦原产地在西亚的新月沃地,不是原产于美洲,故排除 D。故选 B。 16.【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国际经济,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随着世界人口激增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使得食物需求第 14 页,共 16 页与供给之间的矛盾突出,故正确。.是影响食品安全的原因,故错误。.各国都重视农业的发展,故错误。.蝗灾的危害反映了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故正确。故选 A。 17.【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明的产生,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D. 依据题干“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新的社会制度相互作用最终导致文明的出现”可知,文明的产生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故 D 正确。ABC.这三项均与题干主旨不符,故 ABC 错误。故选 D。 18.【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的“祭品包括大麦粥、炖鸽肉、烤鹌鹑、小麦面包、蛋糕、水果等”“祭品主要是当地的农产品”“壁画中也常常出现农民种植庄稼的场景”可以看出,埃及是一个重视农业和农业繁盛的国家,这些丧葬习俗反映了农业的繁盛,故D 正确。 A 项理解片面,B、C 两项与材料内容主旨不符,均排除。 故选:D。本题考查古埃及文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祭品包括大麦粥、炖鸽肉、烤鹌鹑、小麦面包、蛋糕、水果等”“祭品主要是当地的农产品”“壁画中也常常出现农民种植庄稼的场景”。本题主要通过古埃及文明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19.【答案】A【解析】第 15 页,共 16 页【分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A.题干表明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烟叶、玉米、马铃薯等物种传人欧洲,而水稻、甘蔗、葡萄等农作物和先进的生产方式传入美洲。由此可知,殖民活动客观上推动文明交流,故 A 正确。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B 错误。C.题干没有反映经济是否繁荣的问题,故 C 错误。D.根据常识,农作物种植不受地域影响显然是错误观点,故 D 错误。故选 A。 20.【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史料的运用,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C.根据题干“美洲创世神话”反映出玉米农业在该地区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可知,神话能部分反映玉米在美洲农业和社会发展的历史信息,但神话存在虚构成分,还需要其他史料印证,故 C 正确。AB.这两项表述错误,神话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参考价值,故 AB 错误。D.神话存在虚构成分,不是真实可信的史料,不能直接用来佐证观点,故排除 D。故选 C。 21.【答案】(1)特点:从间接经贸和文化交流到直接交往;通过丝绸之路;以经济联系为主。 (2)状况:经济繁荣,物产丰饶(谷食常贱,国用富饶);使用金银货币,市场管理规范(市无二价),商品经济发达;交通发达(乘驿诣王都);对外贸易发达(与安息、天竺交市)。 (3)主要条件:汉朝丝织业等的发展;汉朝、波斯、罗马对道路开通的贡献(重点是张骞出使西域);汉朝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大国间交往的愿望等。第 16 页,共 16 页【解析】(1)本题考查汉朝与罗马帝国交往,要求结合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一以使者往来的政治交往为主,而材料二则以经济联系为主,从交往的方式、内容和交通等方面归纳。(2)本题考查罗马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要求结合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结合材料二信息,从物产、货币与商业、交通、外贸等方面概括即可:经济繁荣,物产丰饶(谷食常贱,国用富饶);使用金银货币,市场管理规范(市无二价),商品经济发达;交通发达(乘驿诣王都);对外贸易发达(与安息、天竺交市)。(3)本题考查汉朝与西亚(安息)、欧洲(大秦)通商关系,要求结合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从经济条件、交通条件、机构管理、政府支持等方面进行概括即可。22.【答案】(1)后果:大量印第安人被屠杀;新疾病肆虐;非洲黑人被贩卖;种植园经济出现。动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对黄金等财富的渴求。(2)特点:欧洲具有主导性;内容具有丰富性;范围具有全球性;结果具有两重性(积极和消极);时间具有长期性。(3)积极影响:促进了全球动植物(物种)的多样化,丰富了人类经济生活;密切了世界经济的联系;有助于文明的交流与融合。【解析】(1)本题考查欧洲征服美洲的后果及经济动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新大陆没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疾病毫无免疫力”可得出,大量印第安人被屠杀;新疾病肆虐;根据材料一“于是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可得出,非洲黑人被贩卖;种植园经济出现。第二小问,主要从经济动力这一角度分析,如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对黄金等财富的渴求。(2)本题考查“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二“(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可从“哥伦布大交换”的主导者、内容、范围、影响、持续时间等角度总结特点。(3)本题考查“哥伦布大交换”的积极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作答时注意设问要求“积极影响”,主要从全球的角度进行分析,如促进物种多样化、密切世界经济联系、促进文明交流等。第 17 页,共 1 页第 1 页,共 19 页选择性必修二历史第三单元检测选择性必修二历史第三单元检测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共 60 分)1.如表是北宋时期益州“交子”面额变化情况统计(注:一贯等于 1000 文)。这四种面额的交子最适宜市场流通的是()选项时间发行者本位金面额大中祥符四年(1011)十六户富户铁钱临时书写天禧四年(1020)官办交子务铁钱一贯至十贯宝元二年(1039)官办交子务铁钱五贯与十贯熙宁元年(1068)官办交子务铁钱一贯与半贯(500 文)A. AB. BC. CD. D2.如图是南朝时期的一枚钱币。在当时,货币流通范围减少,功能萎缩,标准不一,形制各异,减重普遍。这主要说明()A. 造币技术严重下降B. 冶炼水平低,金属奇缺C. 商品经济不是很发达D. 人们已普遍使用纸币3.中国人民币的发行,坚持三个原则:经济发行、计划发行、集中统一。中国人民银行负责统一发行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于()A. 1931 年,江西瑞金B. 1942 年,陕西延安C. 1948 年,河北石家庄D. 1949 年,北平市第 2 页,共 19 页4.秦半两钱重十二铢,币值也很高。然而在经历了秦末农民起义和惨烈的楚汉之争后,汉初经济萧条,百业待兴,若仍以秦半两钱为基础货币,则小的物品无法交易,财货难以流畅。故汉初熔毁大钱,铸为小钱。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A. 秦半两钱的货币价值消失B. 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C. 货币改革适应了经济发展D. 楚汉战争导致了货币混乱5.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古人制币,以权百货之轻重。钱者,币之一也。将以导利而布之上下,非以为人主之私藏也。自古以来,有民穷财尽,而人主独拥多藏于上者乎?此无他,不知钱币之本为上下通共之财,而以为一家之物也。”这表明顾炎武()A. 宣扬君民平等B. 主张扩大货币发行C. 提倡利国富民D. 反对进行商品贸易6.“工业 40”是德国推出的概念,就是指“互联网+制造”。结合下图回顾以往的科技创新归程,对其理解正确的是()A. 工业 10 创造了机器工厂的蒸汽时代,推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B. 工业 20 将人类带入大批量生产的流水线模式和电气化时代C. 工业 30 是电子信息化时代,促使第三产业产生D. 都以创新为手段,体现了科技与生产的紧密结合7.下图为 18 世纪中外金银比价(单位:每两黄金合白银数)示意图。据此可知清朝中叶( )第 3 页,共 19 页A. 海外市场货币需求不断扩大B. 茶叶贸易带动外贸出现顺差C. 闭关造成金银比价差距缩小D. 海外贸易发展白银大量流入8.如图反映了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和比重情况(%)。该圈可以用来说明中国()A. 自然经济得到巩固B. 仍然是世界原料的主要产地C. 国内市场逐渐活跃D. 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趋紧密9.一个历史事实可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不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报、电话的出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设置海南经济特区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福利国家的出现美国的新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A. B. C. D. 第 4 页,共 19 页10.国富国穷中写到:18 世纪以来,欧洲的有利条件在于,它们实际上同处一个互动密切的列国体系中,所以,它们本质上构成了一个开放的平台。在这一平台上,“技术熟练的工匠们如同学者和艺术家一样,把整个欧洲当成自己的家”。这反映了欧洲()A. 社会环境的开放性B. 经济发展的均衡性C. 贸易体系的平等性D. 经济模式的一体化11.下列为1750-1900 年部分地区占世界总人口比例变化表(%)(据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改编)。其中引起“欧洲人口变化”的原因是 地 区 欧洲美国和加拿大非洲1750 年19.2 0.113.11850 年22.7 2.38.11900 年24.9 5.17.4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人口大规模的流入融合 公共健康措施的采取 动植物物种的广泛交流A. B. C. D. 12. 1860 年,英法两国签订英法条约规定:英国同意废除所有制成品的关税,把对白兰地、葡萄酒征收的关税降低到殖民地产品的水平;法国降低英国煤炭及亚麻品的关税,征收关税的商品减少到总数的 30,关税平均约为 15%。这反映A. 世界经济发展需要条约的保护B. 重商主义思想导致贸易政策调整C. 工业革命发展推动贸易自由化D. 工业化与对外贸易关系相互促进13. “美洲和东欧生产原料品,非洲提供劳动力,亚洲提供奢侈品,而西欧则在指挥着这些全球性的贸易,并且越来越集中力量于工业生产。”这里描述的是A. 16 世纪西班牙的殖民帝国B. 18 世纪的大规模国际分工C. 19 世纪英国成为世界工厂D. 20 世纪初的世界贸易体系第 5 页,共 19 页14.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具有划时代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A. 消除了国际秩序中的大国强权色彩B. 促成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C. 终结了帝国主义在世界的殖民统治D. 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的制度化进程15. 以下国际组织按照成立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华沙条约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欧洲共同体A. B. C. D. 16. 观察下图,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二战后世界关税和贸易发展趋势图A. “关贸总协定”有利于世界贸易发展B. “关贸总协定”存在着严重弊端C. 世界贸易组织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D. 世界各国贸易壁垒不复存在17.下图体现了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以 20 世纪下半期世界经济的发展为视角,对材料所蕴含历史信息的解读最全面的是()第 6 页,共 19 页A. 为美国资本输出和对外经济扩张创造了有利条件B. 确立自由贸易为特征的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C. 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呈现出从无序到有序的趋势D. 世界各国在相互合作的基础上成立了一系列国际组织18.2015 年 11 月 30 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决定从 2016 年 10 月 1 日起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人民币成为除欧元、美元、英镑、日元之外的第五种货币。据此说明(深度解析)A. 中国改革成就突出,成为经济主导B. 人民币和欧元等结盟对抗美元C. 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加快D. 新国际货币体系仍以美元为主导19.新航路的开辟使得欧洲的贸易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地位开始衰落,威尼斯、热那亚等地的商业中心地位先是被里斯本、塞维尔等城市取而代之,而伦敦、阿姆斯特丹更是后来居上,成为新的海上贸易中心。这一现象被称之为A. 价格革命B. 商业革命C. 三角贸易D. 世界市场形成20.鸦片战争前,烟叶已经成为商品性的农作物, 1844 年,烟叶的出口数量为24443 万担,1894 年为 113886 万担。导致烟叶大量出口的主要原因是A. 鸦片战争使国内战乱不断B. 小农经济的开始逐渐解体C.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需求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40 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 世纪中期,欧洲人外迁大部分是自愿的,移民的动力来自于对政治自由、人身安全和更多的社会经济机会的强烈要求。欧洲强国在军事和技术上的优第 7 页,共 19 页势是它不断扩张的重要原因,也是引起劳动力迁移的因素之一。工业的增长刺激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和移民的发展,欧洲移民开始到达城市地区,后来渐渐移入其他国家。欧洲移民改变了一些地区的人口结构和政治版图,使生产商品在世界各个地区实现,移民家庭将新的语言带到了自己所在地区,改变了传统的世界语言区,也将世界上的许多地区联系起来。摘编自帕里特克曼宁世界史上的移民材料二 19 世纪中期,列强设立通商口岸后,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和新兴的工矿城市吸收了大批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形成一股新移民浪潮。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迁入城镇的城市化移民发挥了与传统移民完全不同的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城市移民中产生,成为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新角色。近代列强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以及东南沿海的人口压力.使东南沿海地区劳工出国成为海外移民的主要形式,这一迁移的过程持续布广泛。迁入东南亚、美洲等地的华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劳动,也充当矿工。中国移民对迁入国在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诸方面的贡献和影响,已为举世公认。摘编自葛剑雄简明中国移民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 19 世纪中期欧洲移民和中国移民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这一时期中国和欧洲海外移民的主要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共同作用。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各类技术在总技术中的比较(%)(下表) 第 8 页,共 19 页 朝代 类型 春秋 战国 秦 西汉 东汉 魏晋 南北朝 隋 唐 北宋 南宋 元 明 清 农业 1626154121314271262大一统 1312592441121358325343283440手工业 4043406347354527474339374546医药 20180884110141621031312其他 11100001901012020注:“大一统”指管理地域辽阔的大一统帝国需要仰仗的发达的通讯技术、强大的军事技术、体现皇权威严的皇宫建筑技术等等,这些与大一统国家密不可分的技术统称为“大统”技术。 据金观涛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材料二 中世纪时期,早期基督教神学坚决拒绝科学,在此期间,一些东方民族扛起了被大多数西欧人遗弃了的科学大旗。最初的贡献是波斯人,他们的文化中心荣迪沙帕尔在 57 世纪负有盛名:人们在这里翻译了许多希腊书籍,使得希腊哲学和印度、叙利亚、波斯的哲学得到初步融合。及至阿拉伯人征服中东和大片地中海地区、建立庞大的阿拉伯帝国,保存和传递薪火的工作则主要由他们承担起来。近代科学的出现,既有对希腊理性科学的继承,也产生出全新的东西。有两个人物作出了重大贡献:一个是培根,一个是笛卡尔。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强调近代科学必须用来增进人类的物质财富。笛卡尔的名言叫“我思固我在”,指出了现代人类精神的基本诉求。 摘编自高毅科学革命与科学思维传统的确立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技术发展的特点。简要分析出现这种特点的原因。第 9 页,共 19 页(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科学思维形成的原因,并说明这种近代西方科学思维的影响。第 10 页,共 19 页答案和解析答案和解析1.【答案】D【解析】D 项的交子面额虽只有“一贯与半贯”,但交易时组合方便,且易于找零,最适宜市场流通,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繁荣的情况下的社会需要,故 D 正确; A 项的交子由民间发行,面额又是临时书写,易起争讼,故排除; BC 两项的交子虽由政府发行,但是面额较大,交易时有所不便,故排除。 故选:D。本题考查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北宋时期益州交子面额变化情况”。本题为中档题,考查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答案】C【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部分时间是处在分裂、混乱和战争之中,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故出现“在当时,货币流通范围减少,功能萎缩,标准不一,形制各异,减重普遍”的现象,故 C 正确; “造币技术严重下降”不合当时实际情况,故排除 A; B 项中“金属奇缺”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故排除 B; 纸币诞生于北宋时期,故排除 D。 故选:C。本题考查南朝商品经济发展情况,依据材料“货币流通范围减少,功能萎缩”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发展情况,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3.【答案】C【解析】结合已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于 1948 年,河北石家庄。故选 C,排除 ABD。 第 11 页,共 19 页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已学知识的识记情况。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运用能力。4.【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汉初货币改革,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C.由题干可知,为适应物品交易,促进财货流通,汉初采取“熔毁大钱,铸为小钱”的措施,反映出货币改革适应了经济发展,故 C 项正确。A.题干只体现秦半两钱被熔铸为小钱,其货币价值并未消失,故 A 项错误。BD.题干不涉及重农抑商政策和货币混乱的情况,故排除 BD 两项。故选 C。 5.【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顾炎武认为货币的发行应当促进经济的发展,货币不能成为君主的私有财产,只有让利于民才能国强,所以选 C 项; A 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