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知识梳理(全册打包15份).rar

相关 举报
  • 全部
    •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知识梳理-统编版高中历史高二选择性必修二.doc--点击预览
    •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知识梳理-统编版高中历史高二选择性必修二.doc--点击预览
    •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知识梳理-统编版高中历史高二选择性必修二.doc--点击预览
    • 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知识梳理-统编版高中历史高二选择性必修二.doc--点击预览
    •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知识梳理-统编版高中历史高二选择性必修二.doc--点击预览
    • 第15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知识梳理-统编版高中历史高二选择性必修二.doc--点击预览
    •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知识梳理-统编版高中历史高二选择性必修二.doc--点击预览
    •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知识梳理-统编版高中历史高二选择性必修二.doc--点击预览
    •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知识梳理-统编版高中历史高二选择性必修二.doc--点击预览
    •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知识梳理-统编版高中历史高二选择性必修二.doc--点击预览
    •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知识梳理-统编版高中历史高二选择性必修二.doc--点击预览
    • 第6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知识梳理-统编版高中历史高二选择性必修二.doc--点击预览
    •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知识梳理-统编版高中历史高二选择性必修二.doc--点击预览
    • 第8课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知识梳理-统编版高中历史高二选择性必修二.doc--点击预览
    •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知识梳理-统编版高中历史高二选择性必修二.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第第 1010 课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课标要求课标要求】1.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2.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内容简介内容简介】1.村落是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2.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集镇逐渐形成,促进了市场的繁荣。3.世界各地居民的特点是由当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习俗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知识清单知识清单】一、村落的产生一、村落的产生(一)人类居住形态的演变: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筑屋。(二)村落1.原因: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落点村落。2.出现:最早:两河流域。其他: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辽河流域。3.构成: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等。4.意义: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二、集镇的出现二、集镇的出现(一)根本原因:社会生产的发展。(二)形成1.雏形: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手工业者开始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2.经济中心:商人的出现使手工业聚居的地方迅速繁荣,逐渐成为一定地域内的经济中心。3.形成: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保护其财富和人身安全,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集镇。(三)发展为了军事目的设立。1.两宋:(1)表现: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发展起来。有些镇由于地理位置重要以及常住人口的增长,成为一级行政机构所在地。(2)影响:吸引了大量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开办作坊和商铺,促进了市场的繁荣。2.元朝:漕运和海运发达,运河沿岸星期了很多工商业市镇。3.明清: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三、城市的产生三、城市的产生(一)产生:约公元前 3500前 3100 年,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形成了一些居民中心,几个较大的居民中心结成城市。(二)功能: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三)中国古代1.布局: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2.发展:(1)商朝:城市已初局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2)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城邑氛围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的采邑,各有定制。(四)西方古代1.古希腊:城市布局中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2.古罗马:城市的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3.中世纪:出现了一些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四、世界各地的民居四、世界各地的民居(一)影响因素:居住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水平和文化习俗。(二)两河流域1.自然环境:雨水稀少,没有森林,缺乏木材。2.建筑材料: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用木材作制成屋顶的栋梁。3.房屋结构:几户人家的房屋墙壁贴着墙壁建在一起,基本上每户建筑的结构都是相同的,由前庭、前室、主室构成。(三)古埃及1.建筑材料:泥和木材。2.房屋结构:(1)用木桩搭建框架。(2)用树枝和混合麻纤维的黏土筑墙壁。(3)在墙壁上搭上屋梁,再用椰子叶铺成屋顶。(4)功能:防晒保湿。(5)庭院:家庭活动的场所,院落的周围有柱廊。(四)中国1.远古:(1)巢居:概念:在地势低洼潮湿的地方用树木营巢。地点:多建于南方,后发展为干栏式民居。(2)穴居:概念:在地势高亢干燥的地方挖穴而居。地点:多建于北方,后来逐渐升至地面,形成地上建筑。2.先秦以来:(1)特点:民居的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2)表现: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3)结构:普遍采用木构抬梁结构。3.明朝:(1)结构: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2)现存的民居类型:北方窑洞、四合院,南方徽派民居、福建土楼等。(五)古希腊罗马1.民居核心: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2.建筑材料: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后来混凝土逐渐得到普及。3.建筑特征:混凝土、拱劵和希腊柱式相结合,成为古罗马建筑最主要的特征。4.集体住宅:(1)3 世纪:出现:为缓和住房紧缺,古罗马出现集体住宅。作用:专供百姓或外来人员租住。(2)4 世纪:发展:罗马民居大部分是复合式公寓。评价:这种建筑形态,对后世影响深远。(六)美洲1.北美大草原:(1)生活方式:游猎。(2)居所:圆锥形的帐篷。2.亚马孙雨林:(1)生活方式:刀耕火种,在一块地方耕种两年后便会迁徙到别处。(2)居所:住在圆形的公共居所中,屋内不分隔间,但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区域。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第第 1111 课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课标要求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内容简介内容简介】1.工业化推动了人类社会城市化进程。2.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居住条件不断改善。3.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城市的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完善。4.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知识清单知识清单】一、城市化的演进一、城市化的演进(一)背景1.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走向城市。2.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一方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所需的劳动力与消费市场,另一方面对城市的设施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英国及资本主义国家城市化1.工业革命后:(1)英国:1851 年,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 50%的国家。(2)其他:加快了城市化步伐。2.二战后:(1)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3.地位:城市化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三)中国城市化1.近代:(1)背景: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与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沿海城市上海、天津、广州等成为通商口岸,逐渐发展起资本主义工商业。(2)过程: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发展、壮大,吸引了大量乡村人口进城。(3)影响: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2.现代:(1)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化进入新阶段。(2)1949 年1960 年,中国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提高到 19.7%。(3)1978 年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4)21 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迅猛发展。2011 年,中国城镇人口超过总人口的一半。二、居住条件的改善二、居住条件的改善(一)因素:城市的发展,建筑技术的革新。(二)表现:1.居住条件:(1)19 世纪 50 年代,美国人发明了电梯。(2)19 世纪 70 年代,比利时首次使用钢筋混凝土技术。(3)20 世纪以来,集中供暖和制冷得到推广,私人卫生间等快速普及。2.生活服务:(1)社区功能:二战后,城市中的社会蓬勃发展,社区功能从最早的慈善救济发展到教育、医疗、服务、娱乐、绿化等各个方面。(2)仓储式商场、超市、购物中心等纷纷出现。(3)娱乐休闲场所、体育中心、公园、广场等设施逐渐增多,绿化面积越来越大。(4)城市中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体育场馆的数量增多,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更加多样。三、基础设施的发展三、基础设施的发展(一)西方1.19 世纪以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1)钢铁管道用于水网建设,自来水与排水系统逐渐普及。(2)煤气灯、点灯相继出现,为居民提供照明,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3)电报、电话逐渐普及,便利了人们的通信联系。2.19 世纪末:第一条地铁线在伦敦问世,柏林、纽约等城市开始将铁路高架桥纳入交通网络。3.20 世纪以来:电车、汽车、自行车得到普及。城市交通呈现多样化、立体化趋势,便利了人们的出行。(二)中国1.近代:(1)特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2)表现:1864 年,上海煤气公司成立。此后,自来水、电力、公路、电报、电话等事业也逐渐发展起来。(3)局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限,且很不平衡。2.新中国:(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进。(2)表现:自来水、天然气等通道家家户户,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逐步标准化和环保化。城市道路四通八达,公共交通工具多样,方便出行。四、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四、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一)环境污染1.空气污染:城市化早期,城市集中了大量工厂,烟尘不断排放到大气中。随着汽车的普及,城市中又出现汽车尾气污染等新问题。2.水污染:城市化早期,工厂往往沿河而建,由于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生活与工业废水直接排进河流,对城市饮用水源造成严重污染。(二)贫富矛盾1.原因:工业化、城市化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财富,这些财富聚集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工人阶级生活贫困。2.表现:19 世纪,城市中的工人住房拥挤昏暗,条件恶劣,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和干净水源。(三)交通拥堵1.背景:随着城市的发展,居住区与工作区逐渐分割。为解决远距离出行的交通问题,人们越来越依赖汽车。2.表现:私人汽车的普及,使交通拥堵成为各大城市甚至中小城市的普遍问题。(四)社会问题:犯罪率上升、失业者增加等社会问题。第五单元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交通与社会变迁第第 1212 课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水陆交通的变迁【课标要求课标要求】1.了解古代的水路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2.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内容简介内容简介】1.古代的道路铺设和运河开凿,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航海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改进,让人们对海洋的探索从区域扩展到全球,全球航路得以建立。3.两次工业革命催生了轮船、火车、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4.交通的改善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带动了城市格局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知识清单知识清单】一、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一、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一)古代陆路交通1.自然道路:(1)原始人在自然界中打猎、捕鱼、采集食物,其习惯性的足迹形成了路。(2)人类转向定居生活后,以驻地为中心的交通进一步发展,但运输物品以来的仍是天然的道路和河流。2.人工道路:(1)根本原因:生产的发展。(2)罗马: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链接起来。(3)中国:秦朝:修建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汉代:丝绸之路成为链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唐朝: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元朝:扩展了汉唐的交通网,在全国遍设驿站,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二)古代水路交通1.中国运河:(1)春秋:已有运河。(2)秦朝:开凿链接湘水和离水的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3)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了中国南方和北方。(4)元朝:京杭大运河,全长近 1800 千米,为世界之最。2.外国运河:(1)法国:米迪运河,17 世纪开通,开辟了避开直布罗陀海峡、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2)荷兰:17 世纪,阿姆斯特丹建立的运河系统,是荷兰经济和文化繁荣的重要体现。二、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二、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一)中外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1.中国:(1)西汉:已初步形成东、南两条航线,东线通向朝鲜半岛和日本,南线通向印度洋。(2)宋元:造船工艺进步:海船载重量、抗沉性能明显提高。航海技术进步:磁罗盘、使用航海图和天文定位技术广泛应用。(3)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时间:1405 年1433 年。航程:航行至东南亚、印度、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红海海口和东非沿岸等地,其规模是历史上罕见的。(4)整体:中国古代已经形成了连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2.外国:(1)早期:波利尼西亚人:很早就在太平洋诸岛活动。腓尼基人:首次横渡地中海。维京人: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区探险。阿拉伯人:在印度洋开展繁忙的海上贸易。(2)近代:15 世纪末16 世纪初。达伽马: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东方。哥伦布:到达美洲。麦哲伦: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完成环球航行。欧洲人:开辟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线。整体:新航路的开辟让全球海路大通,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环球交通网络逐渐形成。(二)运河的通航1.1869 年,苏伊士运河,连接了红海和地中海,成为亚非和欧洲之间的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2.1914 年,巴拿马运河,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三、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三、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一)铁路1.1814 年,斯蒂芬森改进蒸汽机车。2.19 世纪上半期,在英国带动下,欧美各国纷纷修建铁路网,铁路成为陆路交通的主干,带动了机器制造业、钢铁业、建筑业等行业的大发展。3.1881 年,唐胥铁路:唐山至胥各庄的铁路建成,这是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修建的第一条使用铁路。4.1909 年,京张铁路:詹天佑主持修建,“人”字形路轨,解决了铁路的陡坡问题。5.近代,中国铁路业主要掌握在列强手里,到 1911 年,外国人控制的中国铁路里程近9000 千米,占总里程数 90%以上。(二)航运1.1807 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2.1812 年,英国人制造的汽船试航成功。3.19 世纪 20 年代,西方的轮船开到中国。4.19 世纪 60 年代,中国人建造的蒸汽动力轮船“黄鹤号”试航成功,解开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5.1872 年,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成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三)汽车1.19 世纪 80 年代,德国人发明了汽车。2.20 世纪以前,汽车不够普及。四、交通与社会变迁(一)交通的改进,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秦朝车同轨政策和道路建设,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不同地区的经济往来,具有深远影响。(二)交通的改善,影响了城市的发展。1.清江浦因京杭大运河的疏通而崛起,又因漕运路线的改变和金浦铁路的开通而衰落。2.京汉和陇海两大铁路开通后,郑州发展态势超越了洛阳与开封两大古都。3.美国的伊利运河将纽约与五大湖和中西部地区联系起来,推动纽约发展成为国际化贸易中心。4.通海运河的建成,使曼彻斯特迅速成为英国最重要的港口之一。(三)交通的改善,方便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1.中国的邮驿历史超过 3000 年,主要为官方服务。2.唐朝最盛时有水驿 260 个,陆驿 1300 个,主要驿路 7 条,从驿人员 2 万多名。3.明朝出现了民间通信机构民信局。4.1878 年,天津海关书信馆对公众开放邮寄业务。5.1897 年,大清邮政官局,是近代中国国家邮政的开端,其业务范围包括收寄信函、明信片、包裹和办理汇兑等。6.电报、电话也在晚晴时传入中国。第五单元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交通与社会变迁第第 1313 课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课标要求课标要求】认识 20 世纪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对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的意义。【内容简介内容简介】1.汽车、高速公路、高铁、航运等技术的发展,把陆海交通提升到一个新高度。2.飞机的发明和民航的发展,开辟了交通运输的空中通道。3.交通的发展缩短了通行的时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知识清单知识清单】一、陆海交通的发展一、陆海交通的发展(一)汽车产业的发展1.美国:(1)时间:1908 年,福特 T 型汽车诞生。(2)地位: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量产车,它的生产是当时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与管理的典范。(3)发展:汽车的设计越来越科学化、人性化和精细化。汽车逐步成为现代社会广泛使用的重要交通工具。2.中国:(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汽车工业发展起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2)到 2018 年,中国汽车年产量达 2781 万辆,超过 2.4 亿辆。(二)高速公路1.背景:汽车工业的发展推动着道路的建设,高速公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出现。2.含义: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高速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四车道以上的公路。3.发展:(1)二战后,高速公路在各国广泛发展。(2)1988 年,上海沪嘉高速,是中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3)2018 年,中国高速公路总里程超过 14 万千米,世界第一。(三)高速铁路1.1964 年,连接日本东京和新大阪的“东海道新干线”通车运营,这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运营高铁。2.2008 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中国进入高铁时代。3.2019 年,中国高铁运营里程数超过 3.5 万千米,中国高铁在核心技术上实现自主创新,整体技术领先世界。积极“走出去”,在众多国家开展高铁项目,如中国在海外承建的第一条高铁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至安卡拉的伊安高铁二期,在 2014 年建成通车。(三)海上交通1.航运技术:20 世纪提高(1)航海雷达的使用。(2)海事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2.船舶制造:呈现出大型化、专业化、高速化、自动化和内燃化等多种趋势。3.海底隧道:1994 年,开通英法海底隧道,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和第二场的铁路隧道,将英国和欧洲大陆更紧密联系起来。4.中国造船业:(1)1978 年前,主要为了国防建设服务。(2)1982 年,中国首次按国际标准建造并交付了出口船舶,中国造船企业正式进入国际造船市场。二、航空的发展二、航空的发展(一)外国1.飞机及航线:(1)1903 年,美国莱特兄弟设计“飞行者 1 号”成功升空,飞机时代开始。(2)1917 年,美国旧金山到洛杉矶航线开通,是世界上第一条空中航线。(3)1919 年,国际航班在欧洲开通。2.飞机材质:(1)20 世纪上半期,飞机材质由布质和木质变为金属,活塞式螺旋桨飞机变为喷气式飞机,提高了速度、载量和航距。(2)20 世纪 70 年代,能搭载把人的宽体客机成为空中运输的主流。(二)中国1.1950 年,新中国成立第一家航空公司,中苏民用航空农股份公司,开通中苏航线和国内航线。2.2018 年,中国民用航空机场、飞机数量、定期航线、国际航线、通航国家城市、全年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等方面成就突出。三、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三、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一)现代交通1.古代:商代驿使、清朝的快马递送公文。2.现代:高铁、飞机等,使人流量和物流时间缩短,各种交通网把整个世界变成“地球村”。3.城市公共交通:19 世纪开始,从公共马车变为有轨电车、市内铁路和公共汽车等。(二)社会生活1.交通发展促进了城市发展:(1)促进了城市经济繁荣、人口增长和市区面积扩大。(2)形成分工明显的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教育区和休闲区等,使城市居民的工作和生活更加便捷。2.交通发展促进了人们日常生活改变:(1)严格的交通工具时刻表,让工业革命后建立起来的现代时间观念更为重要。(2)工作时间制度和住宅区与工作区的分离,使人们集中乘坐公共交通,导致成群出行、交通拥堵等现象。第六单元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医疗与公共卫生第第 1414 课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课标要求课标要求】1.知道古代历史上疫病的流行与影响。2.了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和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内容简介内容简介】1.疫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但人们在疫病的防治上也积累了大量经验。2.中医在实践中建立了独特的理论体系,积累了大量的诊断防治经验,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为中国乃至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3.西医传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知识清单知识清单】一、历史上的疫病一、历史上的疫病(一)含义:疫病指由细菌、病毒等强烈致病性微生物感染人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二)表现1.天花:(1)古埃及:天花席卷尼罗河沿岸,法老拉美西斯五十患有天花。(2)欧洲:18 世纪,彼得二世、路易十五等多位君主死于天花。(3)中国:清代康熙得过天花。2.鼠疫:(1)地中海沿岸:6 世纪,鼠疫爆发,造成拜占庭帝国人口减少一半。(2)欧洲:14 世纪17 世纪,欧洲鼠疫造成“黑死病”。欧洲人口死亡过半,导致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欧洲很多地方发生饥荒。3.政治、经济变动的疫病:(1)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雅典突然爆发严重的鼠疫,军民死亡一半以上,雅典将军伯利克里未能幸免,雅典政治走向明显转变。(2)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 323 年,亚历山大在巴比伦染病而亡,亚历山大帝国随之土崩瓦解。(3)明朝:明朝末年鼠疫流行,大批患者死亡。(4)墨西哥:17 世纪,爆发于墨西哥的黄热病在美洲非洲欧洲国家流行两个世纪。4.近代:(1)斑疹伤寒:20 世纪早期,斑疹伤寒在俄国和波兰打六星,数百万人死亡。(2)西班牙流感:1918 年1918 年,西班牙流感全球大爆发,全世界死亡人口 2000万以上。(三)疫病防治1.古代:(1)古罗马:注意公共卫生,把修建饮水道、下水道当做重要工程。(2)中国:地方官在任期间组织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在大灾之后,及时掩埋尸体,发放药物,采取各种方法预防疫病。东晋葛洪著肘后备急方记载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中国古人为了防止天花,发明了人痘接种,在明中期广泛使用,后传至欧洲。(3)救治机构:西汉后期,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隋朝,寺庙病坊也收治病人。古罗马时期的医院也收治疫病患者。2.近代:近代医学的进步,有效控制了很多疫病的传播。(1)18 世纪晚期,英国医生琴纳发明牛痘接种法,使天花的发病率大大降低。(2)19 世纪,细胞与细菌学说发展迅速。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创立的巴氏灭菌法,被广泛应用到医学领域。(3)1928 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改变了人类对细菌传染束手无策的状态。二、中医药的成就二、中医药的成就(一)地位:源远流长的中医药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不仅有着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而且临床诊断治疗经验丰富。(二)表现:1.战国:扁鹊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进行诊断。2.战国至西汉:黄帝内经总结了先秦、秦汉时期大量的医家经验,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阐明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3.东汉晚期:(1)华佗精通外科手术,创制了“麻沸散”以及“五禽戏”。(2)医学家张仲景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著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4.唐朝:孙思邈著成临床百科全书千金方,被后人尊称为“药王”。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5.针灸:建立在经络学说基础上,治疗效果显著,简便经济,收到中国人民欢迎和世界其他国家接受。6.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集中药学知识之大成,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7.新中国:(1)以中西医结合为指导方针,总结临床经验,使得中医药的治疗水平取得长足进步。(2)全国广泛设立中医院与中医学院,掀起学习研究中医的高潮。中医药工作者不断整理中医典籍,挖掘秘方验方,开发中成药制剂。(3)2015 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4)21 世纪以来,中医药蓬勃发展,走向世界。三、西医在中国的传播三、西医在中国的传播(一)背景1.近代以来,西医以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试验科学为依托,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在解刨学、诊断学、药学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2.17 世纪,英国生理学佳威廉哈维著成心血运动论,揭示了血液循环的规律。3.荷兰人列文虎克通过手工磨制的显微镜,对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进行了细致观察。4.19 世纪,人们将生理与临床结合起来,探索各种药物的功能和作用,创立了试验药理学。(二)传播1.明末清初:西医传入中国,但影响有限。2.西式医院:(1)建立:鸦片战争后,西式医院在通商口岸建立起来。(2)特点:分科完备,技术先进,医生凭借医疗设备,对各种疾病作出诊断,广受欢迎。(3)技术:牛痘接种法、麻醉术、放射技术以及其他近代西医成就陆续被引入中国。(4)西医院校:它们把教学、科研与临床结合在一起,培养了相当数量的西医人才。3.公共卫生措施:(1)措施:西医凭借其特有的消毒、化验等手段,积极采取措施预防传染病、隔离传染源、治疗感染者、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对人们的建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影响:中国的一些大城市也借鉴了西方的公共卫生措施,推广自来水、改善食品卫生状况、处理垃圾与粪便等,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初步发展起来。第六单元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医疗与公共卫生第第 1515 课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课标要求课标要求】了解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内容简介内容简介】1.建立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对保障人类的建康起到关键作用。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医疗卫生事业取得巨大进展,人民健康状况明显改善。【知识清单知识清单】一、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一、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一)概况: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包括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体系与医疗保障体系等内容。它们对保障人类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二)西方1.各层级医疗机构的建立、公共卫生监督工作取得进展:威胁人类健康的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肺结核等重大传染病得到控制。2.医疗服务体系完善、药品供应得到保障:城乡居民都享有一定的医疗服务权力。3.现代医疗保障制度:(1)美国:医疗保障体系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欧洲:北欧国家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为民众的卫生事业带来物质支持。(三)中国1.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建立:国家搭建起覆盖全国的医疗网络,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法律法规,大力推行计划免疫,积极防治传染病,把食品、饮用水、药品的安全监督视为重要的工作。2.医疗服务职能不断扩大、药品供应体系不断完善:国家逐步把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业报告处理等内容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药品供应体系不断完善,国家规范药品收费标准,加大医疗扶贫力度,有效缓解了我国老边穷地区医疗资源匮乏的状况。3.医疗保障体系建设:(1)20 世纪 60 年代,国家已经把城镇工作人员纳入公费医疗系统。(2)改革开放后,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使全面病有所医。中国的卫生事业基本保障了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建康,创造了世界医疗史上的奇迹。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一)改善了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1.西方:(1)条件:20 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基础医学突飞猛进,自然科学领域的新技术广泛应用到临床中,为治疗一系列威胁人们健康的疑难杂症奠定基础。(2)表现:不少长期困扰人类的疫病得到有效控制,乃至消除。孕产妇与出生婴儿死亡率大大降低。世界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增长。2.中国:(1)医疗技术发展迅速。如断肢再植手术、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人造瓣膜、试管婴儿等领域世界领先。(2)人民健康状况明显改观,人均寿命提高,达到了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1.西方:(1)二战后,注重公共卫生的建设,净化饮用水,科学处理垃圾、粪便与污水等许多做法在城市中推广开来,并影响农村。(2)农村居室、厨房、厕所、禽畜圈舍的卫生条件都有所改观。(3)刷牙、洗手、洗脸、洗澡等行为成为个人卫生习惯。2.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把公共卫生事业当做一件大事,将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发动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清理环境、预防疾病、保护健康的爱国卫生运动。体现出我国卫生工作的鲜明特色,有助于人民群众养成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三)强化全民的卫生意识1.公共卫生观念日益深化:传染病的预防、食品药品与公共卫生的监管,以及卫生知识的宣传取得巨大进步。讲卫生成为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2.注重精神卫生:大力普及精神医学知识,提倡对精神障碍早发现、早治疗,促进精神疾病患者早日康复。普通人也重视心理健康。第第 1 1 课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标要求课标要求】1.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2.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内容简介内容简介】1.农业出现以后,人类逐渐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2.古代不同地区的居民都培育或引进了适合本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和饲养的家畜。3.农业的产生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知识清单知识清单】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一)原始农业产生前:1.依靠自然界现成的动植物为生。2.使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工具。3.从事采集和渔猎。4.使用火。5.女性发挥重要作用。(二)原始农业产生后:1.时间:约 1 万年前,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2.起源:(1)农业:西亚:小亚细亚半岛南部小麦、大麦。东亚:黄河中上游粟;长江中下游水稻。中美洲:玉米、甘薯。(2)畜牧业:在狩猎基础上,随着农耕和定居生活的出现产生。距今 9000 年前:西亚,饲养绵羊和山羊。距今 7000 年前:中国河姆渡人,饲养猪和狗。距今 6000 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饲养骆马。3.影响:(1)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为食物生产者。增加了粮食供应,改善了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增长。(2)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人类从迁徙到定居,逐渐形成聚落。出现专门从事手工业劳动的人。(制陶、采矿、冶炼)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产生。(3)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文历法发展。数学等学科发展。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一)概况:1.主要地区与文明:(1)西亚的两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2)非洲的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3)南亚的印度和恒河流域(古印度文明)。(4)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古代中国文明)。2.重点工作:减少旱涝影响,修建水利工程,开凿维护灌溉系统。(二)代表:1.两河流域:(1)农作物:大麦、小麦。(2)家畜:山羊、绵羊、牛。(3)土地所有:古巴比伦王国王室和神庙拥有土地,官员、贵族和商人也拥有土地,合伙经营和出租给佃户。2.尼罗河流域:(1)土地所有:王室和神庙占有。(2)尼罗河: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3.古代中国:(1)农作物:北粟麦、南水稻。(2)表现:商周:土地掌握在君主和贵族手中,农夫集体工作。战国后:A.铁犁牛耕,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B.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通过手工业补贴家用。秦后:A.重农抑商。B.重视水利工程(秦国都江堰、西汉龙首渠)。秦汉至隋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4.古希腊:(1)农作物:西亚传来大麦和小麦。(2)生产方式:土地肥沃: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土地贫瘠:种植葡萄和橄榄,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3)土地所有:只有公民才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奴隶劳动。斯巴达将征服的希洛人变为奴隶,进行农业劳动。5.古罗马:(1)农作物:谷物、橄榄、葡萄。(2)土地所有:土地国有,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随着征服扩张,贵族或富人获得更多土地,小农逐渐破产。6.美洲:(1)农作物:玉米、甘薯、马铃薯。(2)土地所有:阿兹特克人除了贵族私有土地,村社还有公有土地,每个家庭的主人可以获得份地终身使用。为了充分利用资源,两年不耕种的土地被村社收回。三、生产关系的变化三、生产关系的变化(一)地位:1.男子:占据主导地位。2.妇女:从事家务劳动和家庭副业,退居从属地位。(二)产品:1.剩余产品出现: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剩余产品出现。2.私有财产出现:部落首领把集体财物变为私有,私有财产出现。3.财富分化出现:氏族内部出现财富分化。(三)奴隶:1.为了生产更多剩余产品,人们不杀战俘,变成奴隶。2.有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四)阶级: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阶级产生。(五)国家:为了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需要有一个强制机关,国家产生。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生。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第 2 2 课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标要求课标要求】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内容简介内容简介】1.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物种陆续传播到欧洲、亚洲、非洲等地。2.新航路开辟后,小麦、水稻等农作物和鸡、牛、羊等禽畜传到美洲。3.食物物种交流丰富了人们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对经贸和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知识清单知识清单】一、美洲物种的外传一、美洲物种的外传(一)概况:1.背景:新航路的开辟。2.时间:15 世纪末至 16 世纪初。3.物种: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南瓜。4.途径: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传到亚洲和非洲。(二)玉米、马铃薯和甘薯:1.欧洲:最初供人观赏。(1)玉米:16 世纪中叶起,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作为主要粮食和饲料。17 世纪,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2)马铃薯:16 世纪末,作为食物推广。(3)甘薯:传播缓慢。2.中国:明朝传入。(1)途径: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从菲律宾传入东南。(2)过程:明朝传入。清前期,全国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大规模推广。鸦片战争前,遍布全国。(三)番茄和辣椒:1.番茄:(1)欧洲: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作为观赏植物。18 世纪中叶,食用栽培。18 世纪末,欧洲培育的新品种传回美洲。(2)中国:明朝万历年间,引入中国,当做观赏和药用。清朝光绪年间,作为蔬菜种植。2.辣椒:(1)欧洲:15 世纪末传入西班牙。16 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2)中国:明朝时传入,被成为“番椒”。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一)农作物:1.概况:(1)粮食类:小麦、大麦、水稻。(2)水果类:苹果、葡萄、甜橙、柠檬。(3)蔬菜类:黄瓜、豌豆。(4)经济类:甘蔗。2.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入美洲,从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到迅速推广,成为美洲主要食物。3.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 世纪中期,水稻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二)禽畜:1.概况:鸡、牛、驴、马、猪、羊等。2.影响: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一)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1.非洲:玉米使干旱缺水的非洲有了可靠的食物来源。2.中国:玉米、甘薯丰富了粮食种类。3.欧洲:马铃薯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二)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1.马铃薯在欧洲的种植,小麦在北美的推广,改变了欧洲人的食物结构,丰富了当地人的饮食种类。2.玉米、马铃薯、甘薯除了供人类食用以外,也用作饲料,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三)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1.北美:水稻除供应本地消费外,大量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2.中国:玉米等外来农作物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粮食投入市场出售,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四)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1.美洲:(1)食草动物到美洲,数量超过土地承载能力。(2)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原始森林被滥伐。(3)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破坏。2.中国:(1)积极:引进耐寒高产的玉米、甘薯等,扩大了耕地面积。(2)消极:过度的垦荒造田,导致水土流失。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第 3 3 课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课标要求课标要求】了解现代农业、渔业发展过程中,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意义。【内内容容简简介介 】1.农业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提高了生产效率,保障了食品供应。2.技术的进步,增加了粮仓仓储量,实现了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冷冻工业化迅猛发展。3.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是各国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国际组织关注的重点。【知识清单知识清单】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一)农业现代化:1.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2.20 世纪中叶,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建立起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3.20 世纪下半叶以来,优良品种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使用。4.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发展,产量提高,保证了农牧产品的供应。5.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模式。(二)农业机械化:1.条件:(1)20 世纪以来,汽油拖拉机、柴油拖拉机批量生产。(2)播种机和联合收割机等大大提高工作效率。2.表现:(1)美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部)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知识梳理(全册打包15份).rar)为本站会员(大布丁)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 >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