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标要求】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 书刊出版、翻译事业发展;了解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 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学习重点】印刷书的诞生,涉及书籍的早期历史,需要结合造纸术的发展以及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加以认识。一学校教育的发展1.古代学校教育(1)古代中国学校教育主要形式:官学与私学。a.官学的产生和发展:汉朝设立的太学、西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汉朝开始设立地方官学。b.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春秋时期私学产生。唐朝以后私学得到发展,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书院制度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
2、重要时期。作用:保存与传播了古代文化,古代典籍依托于此得以传承,为科举考试的推行提供了教育基础。(2)古希腊学校教育: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思维点拨】1、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汉武帝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概括:太学的建立产生的历史影响统一思想,加强中央集权;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有利于传承儒家思想。2、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与评价特点:起源早;政府主导;官学与私学并存;儒学主导;体制随时代不断发展。评价: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与
3、创新;为政府提供了后备人才,巩固了专制皇权的统治;促进了民族交流;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凸显了儒学的社会教化功能。但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专制政策阻碍了教育的发展,使教育之路越走越窄。2、近代大学:近代以后,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近代欧洲大学:法国: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德国:德国人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美国:美国大学则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2)近代中国大学北京大学:A.京师大学堂的创建、地位、特点、意义
4、:京师大学堂创建于戊戌维新运动中,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主导新式教育的推进,采取分科教育的方式。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B、北京大学与新文化运动: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1916年蔡元培接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将大学定位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很快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清华大学的由来和发展:1911年创办的清华学堂,次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延聘国内外著名学者执教,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3、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1)新中国成立初期:收回
5、教育主权,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1949年底,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2)“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3)“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高考制度恢复。(4)改革开放后: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20世纪90年代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各类教育加速发展。4、近现代学校教育的作用大学在传承文化、发扬科学、培养人才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二、印刷书的诞生1.发展历程: 时间概况约公元前30世纪埃及出现的纸草书卷,一般认为是书籍的雏形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
6、中国早期的书籍简策和帛书东汉蔡伦改进制成“蔡侯纸”,大大促进文化的传播唐朝出现雕版印刷品北宋毕昇发明了用胶泥制的活字,是印刷技术一次质的飞跃约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直接催生了印刷书2.印刷书诞生的意义:印刷书的诞生,堪称具有革命性的转变,掌握书籍的不再是少数人。这大大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提示】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不是发明造纸术根据考古发现,西汉时期,中国已经有了麻质纤维纸。质地粗糙且数量少,成本高,尚未普及。到东汉时期,蔡伦用树皮、麻头及敝布、旧渔网等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制造的纸,是现代纸的渊源。这种纸,
7、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因此逐渐普遍使用。为纪念蔡伦的功绩,后人把这种纸叫作“蔡侯纸”。【知识拓展】活字印刷术发明的意义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2.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3.提高了印刷效率,促进文化传播与发展。4.为书籍的传抄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为书籍及时有效的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三图书馆的成长1.国外图书馆:(1)亚述巴尼拔图书馆: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是公元前7世纪的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几乎囊括了当时亚述的全部知识。(2)在西方文明演进过程中,修道院、大教堂和
8、大学图书馆,在保存古典时期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私人图书馆兴起,图书馆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4)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家出现了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2.国内图书馆:(1)古代官府藏书: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私家藏书:私家藏书伴随私学的出现也得到发展。明清两代尤其突出,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藏书家和藏书楼,如明朝中期建造的天一阁。(2)近代: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1916年起,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3)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师图书馆改名为“北京图书馆”,1998年改称“国家图书馆”。全
9、国范围内逐渐建立各级各类的图书馆。3.作用:图书馆的作用不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而且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1、国外博物馆(1)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创建了亚历山大博学园,设有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宫,缪斯宫后来被称为“亚历山大博物馆”,一般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2)1683年,牛津大学建立阿什莫林博物馆,被视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3)18世纪,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等博物馆建立。2、 国内博物馆:(1)近代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人韩伯禄在上海建立的自然历史博物院,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英国亚洲文会在上海设立了自然
10、历史与考古类博物馆。1905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建立的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1912年,民国政府教育部在北京国子监设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1926年正式开馆。1933年,蔡元培等倡议在南京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1948年部分竣工。(2)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立历史博物馆改名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国立中央博物院改名为“国立南京博物院”。故宫博物院:1925年,为保护清朝宫廷遗留下来的文物珍品,在北京故宫紫禁城内设立的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1959年建成,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19
11、60年8月,北京历史博物馆更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央革命博物馆更名为“中国革命博物馆”。2003年2月,在两馆基础上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组建,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中国各地都建有综合性博物馆和专业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共同展现了中华文化的血脉绵延与灿烂辉煌。3、作用:(1)博物馆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2)博物馆也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知识拓展】图书馆、博物馆建立的作用: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开发智力资源;提供文化娱乐。【课堂练习】1宋代以后,长江流
12、域的学校教育兴旺发达,尤其是东南地区的总体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具有明显的示范和表率作用。这说明A政治中心已迁移至南方B封建国家政府忽视北方教育C南方商品经济发展迅速D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2下表是我国高考录取率(指当年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之比):时间1977年1979年1984年1988年2008年2011年录取率%4.86.128.724.65772.3这反映我国A建立起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B实现了普及高等教育的目标C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D践行了“科教兴国”战略3叶德辉在书林清话中列举了两宋书坊名称22个。这些机构开始在所刊书之首尾、序后、目录后登出,或盖本坊印章,或刊本坊之名称,如“闽山阮仲
13、猷种德堂刊”,该现象表明A两宋已有版权保护意识B活字印刷术的推广普及C商品经济促进书房繁荣D技术革新推动文化传播4在大萧条来临前夕,每20个成年人中大约有19个人是报纸的读者。193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估计,自1929年以来新增的借书人数大约在200万300万之间,总的图书流通增长了将近50%。这一现象反映出美国当时A民众精神世界渴望慰藉B文化产业拉动了经济增长C国民素质得到大幅提升D科技革命推动出版业发展5英国近代史的材料汗牛充栋,各种公告记录早有图书馆档案室保全,私人的日记、信札又大批托出,且新资料仍不断被发现。有人从过去政客的文件中寻出家庭开支账单进行分析断定其党同利害,自成一家之言。这一现象反映出A还原历史可以从多元角度切入研究B英国政府有完备科学的史料留存制度C研究历史成为英国民众的一种风尚D英国的政党政治为研究历史提供素材答案:DCAAA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