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作文模拟写作:对为政之“快”与“慢”的思考与例析【作文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史记中记载:伯禽受封于鲁,过了三年才向周公汇报政绩。周公说:“为什么这么迟呢?”伯禽说:改变他们风俗中不合礼仪的地方,三年才能做到,所以迟了。”姜太公封于齐地,过了五个月就来汇报政绩。周公说:“为什么这么快呢?”姜太公回答说:“我简化君臣间礼节,顺从他们的风俗,所以快啊!”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作文材料,材料表面上讲了一快与一慢的两
2、个为政故事。具体内容:伯离为改变风俗花了三年,所以慢了,为什么要改?因为有不合礼仪的地方;而姜太公则简化礼节,顺从风俗,所以快。一慢一快,矛盾吗?显然都是对的。伯离改变旧俗,自然需要一个过程,所谓欲速则不达。慢,才能有成效。姜太公顺从齐地风俗,还化繁为简,犹如快刀斩乱麻,自然就快。从材料中两人回答的语气来看,基本上可以确定两个都是符合实情的科学做法。所以,立意时,需要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灵活地分析为政中的“快”与“慢”的关系,即什么情况可以快,什么情况还得慢;快的做法是什么,慢的做法是什么等,最后得出:为政之快与慢,关键看什么。然后联系到其它方面“快”与“慢”的辩证关系的思考。要注意的
3、是,材料中,并没有对“快”与“慢”作评判,也就是并没有评价“快”与“慢”的好坏,只是解释了“快”和“慢”各自的原因。所以,立意时最好也不要从评价“快”“慢”好坏的角度去思考,更多地从“为什么快”“为什么慢”“何时何事快”“何时何事慢”的角度思考。注意,写作任务是“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比较稳妥的写法是,提出观点后,先就事论事,再联想引申,最后总结全文。【参考立意】1.适宜的,才是最好的。2.慢火烹鲜当是好,快刀斩麻亦为高。(无论什么立意,都要兼顾到快与慢)范文勇于变革固然好,善于变革技更高史记中记载,伯禽受封于鲁,因改变风俗教化人民用了三年时间;而姜太公受封于齐仅用五月时间就完
4、成了改革。两者相差近两年半的时间,原因在何?乃是伯禽对当地风俗进行了完全地整改,而姜太公顺从当地风俗,在已有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完成了一次高效而成功的改革。(评:引述材料显得啰嗦)伯禽勇于变革的精神固然为时代所需,是一种敢于打破常规,勇于推陈出新、锐意进取的精神力量;但姜太公善于改革,精于改革,结合实际情况高效变革的智慧更是我辈青年应当重视的。故笔者以为:“勇于变革固然好,善于变革技更高。”(评:立意为思考“勇于变革与善于变革”的关系,不是不可以,毕意他们的不同做法,这也是导致一慢一快的原因,但多少还有是点偏了。)周易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何谓变革?是对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5、找到现存的弊病并提出可实际操作的办法对现状进行修正、改变,以最终达到改变现状将其引上发展正轨目的的一种方式。大到国家政策的改变,小到学校规章制度的改变,甚至个人习惯的微调都可视作一种变革。为何变革?其意义不言自明,即改变现状,创造一个更好的国家,企业,或是更好地“立人”。而勇于变革,便是将说易行难的变革付诸实践,勇于改变不够完好的现状。如伯禽一般,不惧民俗中糟粕的繁多,以坚韧的毅力与坚定的信念耗费三年时间改风易俗,为人民的礼乐教化做出贡献,便是勇于变革精神的体现。(评:这段写的不错,首先界定概念,为后文论述奠定基础。同时肯定伯离勇于改革的精神与魄力)但有“勇”无“谋”只是匹夫之勇,难以成大事,
6、立大业,而对于变革而言,“谋”便是善于变革的智慧。(过渡+中心句)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从一个一穷二白,人民温饱成问题的国家,摇身一变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全面小康依然实现的东方大国,完成了人类史上的发展奇迹。试想,若是只有勇于变革的精神而无善于变革的智慧,中国很可能仍然处于“落后挨打”的境遇,更别提雄踞于世界强国之林。(反观中华民族的革命道路,面对共产国际不顾中国实际形式,一味照搬“苏联模式”的错误指挥,以陈独秀先生为代表的一批共产党人,在深刻分析中国国情,痛定思痛之后,毅然提出“要走中国自己的共产主义道路”的改革方式,最终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人心,创造了如今的太平盛世。)(这一部分删
7、了,因为前面从正面讲了改革开放,这里又回过去讲陈独秀等,顺序颠倒,而且事例也不太恰当)由此观之,勇于变革固然有益,但在此基础上善于变革、顺应实情发挥最大的效益,在短时间内创出实绩,岂不美哉?(评:段首中心句之后,用一两句评价一下姜太公善于变革,再联系现实,更有层次感。对改革开放的事例,可以展开来具体写,以弥补删去后面一部分的字数。)伯、姜二人都是变革,但时间差距如此之大,关键在于后者善于变革。(评:行文至此,有批评伯离,赞美姜太公之意,而作文材料中却没有这层意思,有点偏了。这一段应该上升到如何选择“快”与“慢”的问题。即由“为政要勇于变革,更要善于变革”的问题引申思考,变革方式的不同可能产生时间的长短不同,进一步强调善于变革的重要性。)(后面的内容另起一段,作为结尾段,甚好!)“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若把变革比作渡过湍急的江河,那么勇于变革便是拥有直面困难,渡江前行的勇气,而善于变革,则是有“假舟楫”的智慧,以最高效的方式安全渡河。身处“十四五”开局之年的吾辈青年,当“有勇有谋”,执变革之勇为刀,以变革之巧为纲,顺势而上,方可化繁为简,举重若轻,共筑中华前所未有之盛世。【总评】立意有点偏,文章总体尚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