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教材苏教版必修一专题2教案专题2-3-1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程-原子核的构成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位于专题二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第一课时,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了化学世界物质的精彩纷呈,了解到了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的多样性。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学生从宏观的物质世界带入化学的微观世界。在本节课中主要学习原子的组成及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等内容,又能为后面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奠定基础。故在化学学习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历史;2.掌握原子的组成,会正确计算微粒的质量数、质子数、电子数、中子数;3.能正确了解元素、核
2、素、同位素之间的关系。核心素养:1.通过了解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历史,认识实验、假说、模型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2.在对前人研究历程的学习中逐步形成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对前人研究成果正确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学重难点1.掌握原子的组成,会正确计算微粒的质量数、质子数、电子数、中子数;2.能正确了解元素、核素、同位素之间的关系;课前准备学生复习上节课已学的内容,并回顾初中所学原子的构成的相关知识,并预习本课内容;教师准备本节需要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引入】我国古代先贤惠施说过:“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他认为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每样东西都是由最小的部分组
3、成,而这最小的部分不能再分。他认为物体可以不断切割直到其最小部分,这最小的部分称为“atomos”。 atom(原子)这个单词来源于此。那么,物质能否无限可分?【讲解】学生阅读课本,了解人类是如何逐步认识原子结构的。一、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1道尔顿实心球模型 1803年 2汤姆生葡萄干面包模型 1897年3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 1911年 4波尔电子分层排布模型 1913年 巩固练习1.判断正误(1)从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一些理论会随着人们知识的积累和方法与技术的积累而不断完善或改进 ( )(2)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认为正、负电荷均匀地分布在原子中 ( )(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
4、微观世界的认识逐渐清晰和深化 ( )2.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下列实验事实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关系正确的是( B ) A.电子的发现:道尔顿的原子结构模型 B.粒子散射: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 C.粒子散射:玻尔原子结构模型 D.氢原子光谱: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3.如图所示的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图中,(1)为道尔顿实心球式原子模型,(2)为卢瑟福行星运转式原子模型,(3)为汤姆生葡萄干面包式原子模型,(4)为近代量子力学原子模型,(5)为玻尔轨道式原子模型。其中符合历史演变的顺序的一组为( A )A.(1)(3)(2)(5)(4) B.(1)(2)(3)(4)(5) C.(1)(5
5、)(3)(2)(4) D.(1)(3)(5)(4)(2)二、原子核的构成1.原子的组成 (1)质量数: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整数加起来所得的数值,用A表示。 (2)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两个关系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3)原子组成的表示方法: ZAX 表示方法:C-12或612C2.元素、核素、同位素(1)概念辨析 (2)氢元素的三种核素 (3)同位素的应用14C在考古工作中用于测定文物的年代;192235U用于制造原子弹、核发电;12H和 13H用于制造氢弹;放射性同位素释放的射线可用于育种、治疗恶性肿瘤等。总结:1.一个信息丰富的符号解读2. 粒子中的电性关系分子或原子: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阳离子Xn: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n阴离子Xn: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n课后作业1. 化学必修1-原子构的构成P151:1-72. 化学必修1-原子核的构成同步练习3. 重点笔记:课件中9、20、21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较简单,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会解决有关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有关计算,及判断元素、核素、同位素的关系。需要学生多对知识进行了解和记忆,并及时做练习进行巩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