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端午粽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2.归类识字,会写“分、节、真”三个上下结构的字3.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任务一:扣住词句,感受端午粽活动1:品尝端午粽1. 自由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想一想:这么生动的描写,你从中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明确,第2自然段一共3句话,分别具体介绍了
2、粽子的色、香、味。2. 再读第2自然段,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句话?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学生结合具体语句交流,在交流过程中随机对重点词句进行点拨、指导。如“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这一句。(1) 引导学生思考:读一读、想一想,这句话写出了粽子的哪些特征,找一找相关的事物。 圈画出词语“箬竹叶”“糯米”“枣”。(2) 图文结合,出示短语,朗读体会:作者是怎么介绍粽子的样子的?重点感受色彩的描写。(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你还知道哪些像这样的描写颜色的词语?尝试用“( )的( )”进行语言训练,体会朗读的节奏感。(3) 借助合作朗读的方式,提
3、示描写顺序,再次强化长句子的正确停顿。粽子 / 是用的箬竹叶包的,里面 / 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 / 有一颗红红的枣。(4)再读句子,一定能读出语言的美感。活动2:分享端午粽1. 找一找:读读课文第3自然段,说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花样?(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2. 说一说:你喜欢哪一种粽子呢?可以围绕粽子的馅料、味道说说自己的感受。3. 聊一聊:你还知道粽子有哪些花样?学生自主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粽子的介绍和图片,拓展对粽子的了解和认识。4. 读一读:喜欢这些美味的粽子吗?读出粽子的味儿来。【思考:这一环节的教学,重点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唤起已有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了解粽子的色、香、味,积
4、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在体会的基础上,想象画面,读出愉悦舒畅的美好感受。】任务二:相机拓展,体会端午情活动1:端午来历我知道1. 说一说: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相机补充介绍屈原,知道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的由来。(据民间传说,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民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鳖蟹吃屈原的尸体,就往江里投食物。年复一年,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每逢端午节那天,便用竹叶把糯米饭包起来,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划着龙船到汨罗江,投到江里祭祀屈原。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的来历活动2:端午习俗我会说1. 读读这首儿歌,
5、说说端午节里,人们除了吃粽子,还有哪些习俗呢?端午儿歌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挂香囊;五彩线,手腕绑;吃粽子,沾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2. 说说“我家的端午节”。 和大家说一说,你们家是怎样过端午节的呢?【思考:在教学本环节时,紧紧围绕文本,合理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借助丰富多彩的资料或亲身体验走进文本,引入有关端午节的儿歌、童谣,再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每年是怎么过端午节的,加深学生对端午节的了解。在文本与生活的对接与碰撞中,感受中华传统习俗的魅力。】任务三:观察字形,认真书写活动1:指导书写1. 观察这“真、分、节”3个生字,你发现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上下结构的字,书写时要注意间架结构)2. 想想怎样写才更美观?(教师师范指导)真:要写的紧凑,注意横之间的距离。写好长横。分:上面的“八”字头要写的舒展。节:“艹”第三笔的“丨”稍稍倾斜。活动3:生字开花练习生活实际,生字组词。活动3:评议提高1. 书写练习:每个生字在书上描红一个,写一个,注意书写要点。2. 评议:围绕书写要点,学生自评,家长点点评后再改进书写,与前面的进行对照、比较。 课外活动实践:任选一项 故事会:收集端午节的故事并讲一讲小调查:家乡端午节的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