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一、物质的分类 1、分散系 (1)定义: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2)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是胶体区别于溶液、浊液的本质特征。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分散质粒子大小/nm外观特征能否通过滤纸能否通过半透膜有否丁达尔效应实例溶液小于1nm均匀、透明、稳定能能没有NaCl、蔗糖溶液胶体在1100nm之间均匀、有的透明、较稳定能不能有Fe(OH)3胶体浊液大于100nm不均匀、不透明、不稳定不能不能没有泥水2、
2、 、 二、物质的化学变化1、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A、化合反应(A+B=AB) B、分解反应(AB=A+B)C、置换反应(A+BC=AC+B) D、复分解反应(AB+CD=AD+CB)(2)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B、非氧化还原反应2、离子反应(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3、。酸、碱、盐、水和部分金属氧化物都是电解质。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注意: 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 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才能导电。 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氯化钠溶液等。 溶于水能导电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电解质。电解质导电必须是化合物本身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导电,不能是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物质导电。如非金属氧
4、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某些难溶于水的化合物。如BaSO4、AgCl等,由于它们的溶解度太小,测不出其水溶液的导电性,但它们溶解的部分是完全电离的,所以是电解质。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书写方法: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3)、离子共存问题所谓离子在同一
5、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A、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Mg2+和OH-等B、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O32-、HCO3-、OH-和CO32-、SO32-和NH4+等C、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OH-、CH3COO-,OH-和HCO3-等。注意:题干中的条件: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浅绿色)、Fe3+(黄色)、Cu2+(蓝色)、MnO4-(紫色)等离子,酸性(或碱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还有大量的H+(或OH-)。(4)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六看)一、看反应是否符合事实:主要看反应能否进行或反应产物是否正确二、看能否写出离子方程式:纯固体之间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三、看化学用语是否正确:化学式、离子符号、沉淀、气体符号、等号等的书写是否符合事实四、看离子配比是否正确,看是否拆正确五、看原子个数、电荷数是否守恒六、看与量有关的反应表达式是否正确(过量、适量)3、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