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疼痛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伴随着现有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疼痛是主观的。 1979年国际疼痛研究协会成立,1995年将疼痛称为人体的第五生命体征,是人体的主观感觉,病人的主诉是疼痛程度的金标准 痛觉:一种意识现象,属于个人的主观知觉体验,会受到个人的心理、性格、经验、情绪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患者表现为痛苦、焦虑 痛反应:指机体对疼痛刺激产生的一系列生理病理变化,如呼吸急促、血压升高,出汗、骨骼肌收缩等。是机体的重要保护机能 疼痛发生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神经末梢(伤害性感受器)受到各种伤害性刺激(物理的或化学的)后,经过传导系统(脊髓)传至大脑,而引起疼痛感觉。同时,中枢神经
2、系统对疼痛的发生及发展具有调控作用。 包括感觉神经的游离端、终末神经小体和无施万鞘的末梢轴索。根据身体分布的部位及接受刺激的不同,可将伤害性感受器分为皮肤、肌、关节和内脏伤害感受器。由这些感受器将接收到的刺激传到脊髓,进而通过上行传导束传人大脑,形成疼痛感觉。在末梢的传导疼痛通过细的有髓鞘的A和无髓鞘的C传导神经纤维来完成。其中有髓鞘的A.纤维传导速度快,传导针尖样刺痛和温度觉;无髓鞘的C纤维传导速度慢,传导钝痛和灼热痛。疼痛通过A纤维和C纤维传导至脊髓后角的T细胞,兴奋后的T细胞再通过脊髓丘脑束将疼痛传导到脑。粗神经纤维不直接传导痛觉,但由其传人的冲动可通过闸门机制抑制痛觉向中枢的传导。另外
3、,由脑干网状结构发出的与疼痛有关的下行抑制通路,主要通过缝际核产生的5一羟色胺,以及网状结构产生的脑啡肽和内啡肽,使脊髓后角的传入信号减弱。 主要有两条途径:经脊髓丘脑束到丘脑再逐渐传至大脑度层,使机体感知疼痛的有无和发生部位;经脊髓网状系统传至脑干网状结构、丘脑下部及大脑边缘系统,引起机体对疼痛刺激的情绪反应和自主神经系统的反应。 疼痛冲动传人中枢后,其感知和识别需要经过整合及分析。其中,中央回负责感知疼痛部位;网状结构、大脑边缘系统、额叶、顶叶、颞叶等广泛大脑皮质负责综合分析,并对疼痛产生情绪反应,发出反射性或意识性运动。除了上述疼痛机制外,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外周敏化和中枢敏化过程在疼痛的
4、发生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WHO将疼痛程度分为四级0级:无痛1级(轻度疼痛):有疼痛感,但不严重,可忍受、睡眠不受影响。2级(中度疼痛):疼痛明显、不能忍受、睡眠受到干扰、要求用止痛药。3级(重度疼痛):疼痛剧烈、不能忍受、睡眠严重受干扰,需要用止痛剂。 (一)骨科疾病的疼痛分类1.创伤性疼痛2.炎症性疼痛3.急性缺血性疼痛4.恶性肿瘤性疼痛5.神经性疼痛6.截肢后的疼痛 1.创伤性疼痛:骨折后妥善保护患部,制动肢体,减轻疼痛。2.炎症性疼痛:应用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有脓肿时及时切开排脓并冲洗。3.急性缺血性疼痛:立即除去导致缺血的原因,如去除一切外固定物及包扎过紧的敷料,解除动脉痉挛,改善组
5、织缺血状况。4.恶性肿瘤性疼痛:行手术切除肿瘤,化疗、放疗。5.神经性疼痛:针对不同病因行手术、牵引或按摩,并辅以应用消炎药物及理疗,以消除局部组织炎症、水肿,解除神经压迫。 1.药物镇痛。非阿片制剂:阿司匹林、扑热息痛、消炎痛等。阿片制剂:吗啡、度冷丁、芬太尼等。采用预防性用药、定时用药,有效地缓解疼痛。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口服、肌注等。药物治疗新技术:椎管内注射镇痛药,硬膜外麻醉。2.技术性镇痛法。理疗:冷疗热疗冰敷,温泉浴,微波,红外线等。针刺疗法:中医针灸。神经外科手术止痛:植入给药泵,神经切除术,神经刺激术。 1.掌握病人疼痛的情况医护人员要善于敏锐地观察病人的疼痛反应,耐心听取病人
6、的诉说。要了解疼痛发作是首次还是持续性的,疼痛的性质、程度、部位等。脸色痛苦、紧皱眉头、咬紧牙关、握紧拳头及深沉的呻吟,都表示痛得厉害。有些意志坚强或受过某种训练的人,可能疼得咬破嘴唇、大汗淋漓,却不吭一声。护士要特别关心他们,从他们的外部反应体察他们疼痛的程度。 2.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病人的疼痛反应是很不愉快的感觉。如护士对这些反应置之不理、缺乏同情心,特别是对一些不加克制或行为反应过激的病人表示反感,对神经症所致的功能性疼痛主观地认为是无病呻吟等等,都会使病人的疼痛感增加。护士只有设法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才能提高病人的疼痛阈。病人情绪的稳定、良好的心境,精神放松,可以增强对疼痛的耐受性。 3.通过心理治疗缓解病人的疼痛疼痛既有生理原因,又有心理原因,所以通过心理治疗可以帮助病人缓解疼痛。首先,分散注意力可以有效地减轻病人疼痛的知觉。可把注意力集中于阅读、看有趣的电视节目或与来访者谈话等活动上;其次,事先进行疼痛知识的教育,可以改变病人的疼痛反应。完全缓解:疼痛完全消失部分缓解:疼痛明显减轻,睡眠基本不受干扰,能正常生活轻度缓解:疼痛有所减轻,但仍感明显疼痛,睡眠生活仍受干扰。无效:疼痛无减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