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肉瘤冯淑虹Osteosarcoma骨肉瘤是起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 能产生骨样组织的梭形基质细胞), 发病率低、恶性程度高。定义骨肉瘤占恶性骨肿瘤的20%,常发生于长骨干骺端胫骨近端肱骨近端股骨远端颌骨骨肉瘤比较罕见仅占骨肉瘤5%-13%基因突变放疗视网膜母细胞瘤发病机制骨纤维异样增殖症颌骨骨肉瘤大部分发生于下颌骨,分化良好。好发部位70%80%的患者发病年龄为1025岁,每年发病率为13 人/100 万人 年龄分布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性别发生于上颌骨者,女性居多;发生于下颌骨者,男性居多。分型小细胞型骨膜型成纤维细胞型成软骨细胞型成骨细胞型患者余建业,男,39岁,8年前因鼻咽癌于浙医二
2、院行放射治疗,术后愈合可,无不适。4月前发现左面部略肿大,1月余前发现左下唇麻木,未治疗。2周前于浙医二院体检发现左侧下颌骨乙状切迹处骨性肿物,建议转我院继续就诊。门诊拟“骨肉瘤”收治入院。病例查体示:患者面形不对称,左侧面部略肿胀,开口受限,张口度约二指。左下颌支区可见明显膨隆,质地偏硬,无压痛。病例临床表现1.早期出现间歇性麻木和疼痛,很快转变为持续性剧痛伴反射性疼痛。2.生长迅速,牙槽突及颌骨膨大破坏,牙松动移位。临床表现3.肿瘤突破骨皮质及骨膜后,面部可出现畸形,表面皮肤静脉怒张,呈暗红色。4.X线检查成骨骨肉瘤骨密度增高,有日光放射状或葱皮样改变,溶骨性骨肉瘤则表现为虫蚀样溶骨改变。
3、辅助检查CT:表现为松质骨的斑片状缺损,骨皮质内表面的侵蚀或骨皮质全层的虫蚀状、斑片状破坏甚至大片的缺损。骨质增生表现为松质骨内不规则斑片状高密度影和骨皮质增厚。软组织肿块常偏于病骨一侧或围绕病骨生长,其边缘大多模糊而与周围正常的肌肉、神经和血管分界不清,其内常见大小不等的坏死囊变区。辅助检查骨质破坏:多始于干骺端中央或边缘部分骨质破坏:多始于干骺端中央或边缘部分,松质骨呈小斑片状骨质破坏,皮质边缘示,松质骨呈小斑片状骨质破坏,皮质边缘示小而密集的虫蚀样破坏区,在皮质内表现为小而密集的虫蚀样破坏区,在皮质内表现为哈氏管扩张而呈筛孔状破坏哈氏管扩张而呈筛孔状破坏;肿瘤骨:骨破坏区和软组织肿块内的
4、肿瘤肿瘤骨:骨破坏区和软组织肿块内的肿瘤骨是骨肉瘤本来的表现,也是影像诊断的重骨是骨肉瘤本来的表现,也是影像诊断的重要依据。瘤骨的形态可分为云絮状、斑块状要依据。瘤骨的形态可分为云絮状、斑块状和针状和针状;肿瘤软骨钙化:肿瘤性软骨组织发生钙化肿瘤软骨钙化:肿瘤性软骨组织发生钙化后则表现为小点状、弧形或环形钙化影后则表现为小点状、弧形或环形钙化影;软组织肿块:表示肿瘤已侵犯骨外软组织软组织肿块:表示肿瘤已侵犯骨外软组织,肿块多呈圆形或半圆形,境界多不清楚,肿块多呈圆形或半圆形,境界多不清楚;骨膜增生和骨膜增生和Codman三角:骨肉瘤可引起三角:骨肉瘤可引起各种形态的骨膜新生骨和各种形态的骨膜新
5、生骨和Codman三角,两三角,两者虽是骨肉瘤常见而重要的征象,但并非特者虽是骨肉瘤常见而重要的征象,但并非特异异。辅助检查治疗方法保肢手术、新辅保肢手术、新辅助化疗、免疫、助化疗、免疫、基因、分子靶向基因、分子靶向等治疗及其他综等治疗及其他综合治疗合治疗 术前术后化疗联合外科手术,可使骨肉瘤的治愈率 达60%70%,90%以上的骨肉瘤患者可保肢常用化疗药多柔比星、 甲氨蝶呤、顺铂、异环磷酰胺 术后护理 一、一般护理(1)手术后应保持切口干燥,观察切口愈合情况及患肢肿胀、血运感觉情况,避免切口长时间受压,预防坏死。(2)术后不可立即进食,应在6小时后进食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3)患者如需进行化疗巩固治疗效果,需在术后2周,切口愈合、全身情况恢复后开始。术后护理二、特殊护理 (1)四肢骨肉瘤患者进行保肢手术后,可用支架、垫枕等抬高患肢,以利于血液回流。(2)对石膏托外固定的肢体摆放,应舒适,有利于静脉回流,不引起石膏断裂,或不压迫局部软组织。 (3)密切观察肢体远端的指(趾)感觉、活动、有否麻木,以了解肢体神经是否受到压迫或损伤。(4)对于截肢术后引起的疼痛,应充分了解切口疼痛的性质,对症处理。(5)观察切口边缘皮肤的颜色、温度、感觉情况,有否坏死,并进行相应处理。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