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教学设计-优秀教案.doc

上传人(卖家):曈夏伊伊 文档编号:2358799 上传时间:2022-04-0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教学设计-优秀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教学设计-优秀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教学设计-优秀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教学设计-优秀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教学设计-优秀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部分:课程标准与考纲解读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考纲要求和解读】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一直是高考中的高频高考点,重点考查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特点、作用和影响。同时多注意教材中的隐形知识,如占卜、王权神化、分封示意图、礼乐制度等。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属于高考高频考点,需重点关注。主要考点有秦统一、制度创新、分封制到郡县制

2、、三公九卿制等。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重点关注点有汉至元朝的地方制度、中央官制、选官用官制度。同时加强对郡国并行制、“推恩令”、行省制度、内外朝制、三省制、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察举制、科举制等概念的理解。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主要考查方向是明清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表现,如废丞相、设内阁、司礼监、厂卫特务机构、南书房、军机处等。本课还需从整体上把握中央集权制的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历史特点,以及其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第二部分:基础知识清单知识清单一:西周政治制度一、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封邦建国,又称为封建制度(分封的纽带:土地义务)1.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巩固周王朝的统治。2.对

3、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分封的主体为同姓宗室。3.主要诸侯国有燕(深入东北最远的姬姓贵族)、鲁(姬姓贵族封国中位置最东)、宋、晋、卫、齐(功臣姜尚)、楚等。4.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5.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6.等级:使统治集团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7.作用: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8.瓦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实力不断地增强,分封制走向瓦解。二、宗法制1.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性质: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3.核心:嫡长子继

4、承制。4.内容:确立相对的大宗、小宗体系。5.作用(1)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与团结。(2)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从而实现“国”和“家”一体化(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齐家治国”“家国一体”,即起源于此。6.与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分封制是表,宗法制是里。注:1.同姓不通婚,如秦晋之好。(请关注西周分封示意图)2.礼乐制度是日常行为中宗法制的具体体现。3.西周宗法等级类似于西欧封建等级制。“领主的领主不是我的领主,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3.神权与王权相

5、结合。(祭祀)4.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5.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知识清单二: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发展一、概念:分为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内容,主要是指地方受制于中央,中央集权于皇帝。二、实行的原因经济根源: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理论基础:战国时期法家理论现实因素:秦统一后疆域辽阔,为巩固国家统一,实现天下一统的需要。三、两对基本矛盾:中央和地方、皇权与相权四、发展趋势: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直到废除相权(明太祖);中央权力不断强化,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五、基本内容:皇帝制;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官吏的选拔与监督制度等。六、发展历程(一)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6、1.皇帝制度(1)由来:秦始皇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个字构成了“皇帝”。(2)内涵: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注:皇帝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中央、地方官员都要由皇帝任命(人事任免权)。军队的调动以皇帝控制、发给的虎符为凭据。(右在皇帝,左在阳陵)2.三公九卿(中央)(1)三公:丞相: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中央最高行政长官)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地位与丞相相同。秦始皇未设,执掌军权。(秦朝时太尉是虚设)(2)丞相之下设九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它们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如奉常,掌管宗庙礼仪;郎中令,掌管宫廷

7、警卫;太仆,管理宫廷车马;卫尉,掌管皇宫保卫;典客,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和外交;廷尉,掌管司法;治粟内史,掌管全国农业和财政税收;宗正,管理皇族内部事务;少府,掌管全国山河湖海税收和手工业制造,以供皇室需要。(主要为皇室服务)3.郡县制(地方)(1)由来:春秋时期,就已有县和郡;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2)内容:地方政权机构分郡、县两级,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3)作用: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是官僚政治代替世袭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4.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

8、的封建国家。(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形成。(3)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4)秦朝专制暴政使阶级矛盾激化,秦迅速灭亡。(5)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民主科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二)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朝1.中央:中外朝制度。(汉初,丞相位高权重。设中朝牵制外朝)汉代布衣为相,内朝尚书台为朝廷的决策机构。2.地方(1)郡国并行制度:西汉初年,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两制并行,后产生王国问题。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注:并未废除郡国并行制度)(2)刺史制度: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

9、,各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后刺史成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魏晋南北朝中央:掌握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渐形成三省体制。唐朝1.中央:三省六部制(1)三省: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门下、尚书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三省之间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互相牵制和监督,有利于加强皇权。能减少中央政令的失误和腐败,但不能从根本上杜绝。(2)六部:尚书省下设六部: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部(户籍、土地和赋税)、礼部(礼仪、科举)、兵部(军政)、刑部(刑狱)、工部(工程建设)。2.地方:节度使。唐朝中期,地方设置许多节度使,安

10、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北宋1.中央:二府三司。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又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盐铁、度支、户部)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2.地方:收兵权。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收政权。派文官任地方长官(知州),设通判监督;收财权。地方财政除留一小部分作地方开支,其余由中央掌控。(设转运使)元朝1.中央:一省制度。只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权。宣政院统领宗教和西藏事务。2.地方:行省制度(1)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西藏由宣政院管理。设澎湖巡检司管辖

11、澎湖和琉球。(关注元朝行省图)(2)作用: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三)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明朝1.明太祖废丞相(秦始皇明太祖) (导火线:胡惟庸案)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标志着皇权在与相权的斗争中取得了彻底的胜利。皇权达到高度集权,但政务缠身于皇帝。2.明成祖设内阁(1)原因:皇权过于集中,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力不从心。皇权过于集中也不利于国家大事的妥善解决。(2)形成与发展: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殿阁大学士入值文渊阁,内阁出现。明宣宗:授予内阁票拟权,对奏章拟出处理意见。明神宗:内阁权

12、力膨胀(“部权尽归内阁”,首辅权压群臣)。(3)性质: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4)评价:内阁是君主专制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清朝设军机处1.设立: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机房,不久改名军机处。2.职权:由单纯处理军事逐步扩大到其他政务,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3.特点:简(机构简单)、精(人员精干)、速(办事高效)、密(政治决策封闭)。4.作用:军机处的设立明显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达到顶峰。(四)古代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1.古代选官制度(1)中国古代选官制

13、度的主要阶段:世官制(先秦时期)、察举制(秦汉至魏晋南北朝)、科举制(隋唐至明清时期)(2)察举制:(汉武帝时确立)含义:察举制作为选官制度,即选官要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举荐的标准:德行和才能魏晋:九品中正制(按门第高低)作用:解决世官制的弊端,向底层征召优秀人才。弊端:被世家大族控制,形成了士族。庶族人士很难跻身上层,不利于统治。(3)科举制度:(是考试选官的制度)发展:开始于隋炀帝,确立于唐(唐太宗:明经科、进士科;武则天:武举、殿试),发展于宋(王安石变法废明经科,设明法科),成熟、衰亡于明清(八股取士)。1905年废除。优点:A.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基

14、础。B.有利于中央集权。C.通过考试择优录取,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合理性。D.保证了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提高创造了条件,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的风尚。弊端: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不出儒学经典范围,特别是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和创造精神的人,阻碍社会进步。2.科举制的创立为出身低微的士人提供了参政机会,不仅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也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3.古代监察体制(1)秦:御史大夫(2)汉:刺史(3)唐:门下省、御史台(4)宋:通判、提点刑狱司(5)明清:都察院七、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

15、用与社会影响1.积极影响:(封建社会前期)(1)政治上: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维护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2)民族关系: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民族的融合,加强民族交流、防止分裂割据。(3)经济上:有利于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4)文化上:有利于封建文化的发展繁荣。2.消极影响:(封建社会后期)(1)政治上:君主的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并且派生了大量的官僚队伍,致使政治黑暗、腐败。(2)经济上: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3)思想文化: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使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也阻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第三部分:重难点

16、精讲一、分封制的实质及其利弊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周王室依据宗法血缘关系,联合同姓及异姓贵族建立起来的武装驻防,以维持周王对各族人民的统治。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家族内部及家族之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力的发展,使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同时扩大了疆域。更重要的是,打破了殷商时代各国聚族而居的血缘政治状态,为未来向成熟的地缘国家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华夏族的生长聚合。由于通过分封建立起来的是一个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军事同盟,所以各诸侯国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具有较强的离心力,因此,王室军事实力一旦削弱,就必然形成诸侯割据局面,危及统一和安定。二、宗法制对现代的影

17、响及认识1.积极: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2.消极: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划分远近尊卑,个体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平等和法制意识相违背。3.认识:对待宗法制我们要学会扬弃,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三、宗法制与郡县制的不同1.划分基础:前者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后者按地域划分。2.产生方式:前者世袭,后者由皇帝或朝廷任免。3.权力大小:前者有很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独立性,后者则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三次转折1.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以王权为中心的王位世袭制所取代。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它避免了因王

18、权交替而导致的混战,保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保证了奴隶主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2.以王权为核心的宗法制、分封制到以皇权为核心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自秦至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强化,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贯穿始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和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形成起了积极作用,但后期也阻碍了新经济因素和科技创新的进步。3.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向近代民主政治的转变。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鸦片战争后,受西方代议制和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中国艰难地向近代民主政治迈进。五、中国古代加强专制主义

19、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1.加强君主权力。如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王权,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等。2.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汉代实行中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等。4.注重选拔官吏和任免官吏。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之后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的重要途径。5.加强监察机制。如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地方设通判,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总之,从汉至清,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并重直至废丞相,设内阁、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而以丞相为首的中枢机构权力逐渐削弱、消失;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行省的设立直至权分三司,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待归类文档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教学设计-优秀教案.doc)为本站会员(曈夏伊伊)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