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生理学课件-神经系统.ppt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文档编号:2382441 上传时间:2022-04-10 格式:PPT 页数:195 大小:15.2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生理学课件-神经系统.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95页
人体生理学课件-神经系统.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95页
人体生理学课件-神经系统.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95页
人体生理学课件-神经系统.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95页
人体生理学课件-神经系统.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神经系统的躯体运动功能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脑的高级功能与脑电活动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神经细胞(neuron)神经胶质细胞(neuroglia)1. 结构胞体轴丘树突轴突始段(AP)轴突末梢髓鞘郎飞结突触小体2. 功能:感受刺激 胞体突起轴突:1个树突: 1多个1、构成:2、功能:局部电流 传导兴奋(神经冲动)*胞体树突轴突1. 顺向轴浆运输:胞体 轴突末梢2. 逆向轴浆运输:轴突末梢 胞体 l神经末梢 释放营养物质 调整所支配组织的代谢 影响其形态结构,生化和生理特性。 (神经损伤后其支配肌肉的萎缩)(一) 特点 1. 数

2、量大:约为神经元的1050倍 2. 分布广泛: 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 3. 突起无树突、轴突之分 4. 相邻细胞以缝隙连接相连 5. 不能产生动作电位1支持作用2修复和再生作用3免疫应答作用4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5绝缘和屏障作用6稳定细胞外的K+离子浓度7. 参与某些递质及生物活性物质的代谢 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其他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突触的概念与分类 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发生功能接触的结构。突触化学性突触:(神经递质)电突触: 局部电流定向突触:非定向突触经典的突触神经-骨骼肌接头神经-平滑肌接头神经-心肌接头三部分:轴突末梢突触小体囊泡线粒体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突

3、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依接触部位不同1. 轴突-胞体突触2. 轴突-树突突触3. 轴突-轴突突触 依产生的效应不同1.兴奋性突触2.抑制性突触*2、突触传递过程* (1)突触传递过程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前膜上Ca2+通道开放Ca2+入突触小体递质释放入突触间隙作用于后膜上受体后膜对某些离子的通透性改变离子进出后膜产生突触后电位 ( 局部电位 )突触后膜电位改变突触小泡与前膜融合、破裂类型: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IPSP )

4、* 1) EPSP 突触后膜在兴奋性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升高。 概念: 形成机制:突触前神经元(+) 末梢释放兴奋性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后膜对Na+、K+通透性 (尤其是Na+ )Na+内流K+外流后膜局部去极化(EPSP)* 2) IPSP 概念: 突触后膜在抑制性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下降。 形成机制:突触前神经元(+) 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后膜对K+ 、Cl-通透性 (尤其是Cl- )Cl-内流 (为主)后膜局部超极化 (IPSP) (二)非定向突触传递(非突触性化学传递)1. 结构基础:曲张体2. 特点:1. 神经递质(neu

5、rotransmitter)及其分类 (1)概念: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在末梢处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受体,并产生一定效应的信息传递物质。l有合成递质的前体、酶系统和合成能力。l递质储存于突触小泡中,兴奋传来后释放。l与后膜上受体结合而发挥生理作用。l人为给予该递质,能引起相同生理效应。l存在使该递质失活的机制。l有特异的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3)神经调质 (neuromodulator) 由神经元合成和释放的,对递质的信息传递效应起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调质作用: 递质与调质无明确界限 调节信息传递效率,增强或削弱递质的效应。外周神经递质 Ach, NE, 嘌呤类, 肽

6、类等。中枢神经递质 Ach, 儿茶酚胺类(E和NE, DA,5-HT,组胺), 氨基酸类, 肽类, 嘌呤类, NO, CO, 前列腺素等。2、 递质共存现象 戴尔原则:1种递质 共存:2种递质 意义:协调某些生理活动 ACh副交感神经 血管活性肠肽 促进唾液分泌舒张血管,增强胆碱能受体的亲和力分泌稀薄的唾液3、递质的合成、释放和代谢l合成:多在胞质l储存:突触小泡l释放: Ca2+ 依赖性释放l失活:l 重摄取:NEl 酶降解:ACh(胆碱酯酶),肽类等。l再合成:(二)神经递质的受体(receptor) 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递质, 调质, 激素)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

7、生物分子。概念:配体激动剂: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并 产生生物效应的化学物质。拮抗剂:能与受体发生结合,但不产 生生物效应的化学物质。胆碱能受体:M(M1M5)和N(N1,N2) 亚型的意义肾上腺素能受体:(1,2)和(1,2,3)一种递质能选择的作用于多种效应器细胞并产生不同的作用。亚型*1. 胆碱能受体能与ACh特异性结合的受体类型分 布受体阻断剂M(M1M5) 胆碱能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 ( 如心肌细胞膜、平滑肌细胞膜 )上阿托品NN1突触后膜六烃季铵筒(箭毒)碱N2终板膜十烃季铵类型分布作用受体阻断剂a a1平滑肌、腺体兴奋哌唑嗪酚妥拉明a2突触前膜抑制育亨宾bb1心 肌兴奋阿提洛尔

8、普萘洛尔(心得安)b2平滑肌、腺体抑制丁氧胺b3脂肪组织*2、 E能受体能与E、NE结合的受体3、突触前受体突触前受体(2受体)作用:负反馈 调节突触前 递质的释放4、中枢内神经递质的受体中枢神经递质 Ach, 儿茶酚胺类(E和NE, DA,5-HT,组胺), 氨基酸类, 肽类, 嘌呤类, NO, CO, 前列腺素等。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单、多突触)三、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反射(reflex)概念* 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三、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二) 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1.单线式2.辐散式 传入N元3.聚合式 传出N

9、元4.链锁式中间神经元5.环式中间神经元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元1. 单向传递2. 中枢延搁(突触延搁)3. 总和 (时间、空间)4. 兴奋节律的改变5. 后发放(后放电)6. 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三) 中枢兴奋传递(突触传递)的特征4. 4. 兴奋节律的改变兴奋节律的改变 5. 后发放(后放电) 刺激停止后,传出N仍继续发放冲动 结构基础:环式联系第第 二二 节节内、外环境刺激内、外环境刺激内、外感受器内、外感受器感觉感觉(上行上行)传导路传导路大脑皮层大脑皮层(一)感觉(一)感觉 ( (上行上行) ) 传导路传导路l浅感觉传导路:浅感觉传导路:l深感觉传导路:深感觉传导路

10、:痛觉、温度觉、粗略触觉痛觉、温度觉、粗略触觉本体感觉本体感觉 ( (位置觉、运动觉位置觉、运动觉) )浅感觉中的精细触觉浅感觉中的精细触觉传导路由传导路由3 3级神经元组成级神经元组成特点:先上行特点:先上行 ( (延髓延髓) ) 后交叉后交叉1.1.丘脑前的传入系统(脊髓和脑干)丘脑前的传入系统(脊髓和脑干) 1. 1. 浅感觉传导路浅感觉传导路特点:先交叉后上行特点:先交叉后上行2. 2. 深感觉传导路深感觉传导路GO粗略触觉粗略触觉精细触觉、本体感觉精细触觉、本体感觉1.1. 特异感觉接替核特异感觉接替核 腹后外侧核:腹后外侧核: 躯干四肢躯干四肢 腹后内侧核:腹后内侧核:头面部头面部

11、 内侧膝状体:内侧膝状体:听觉听觉 外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视觉视觉二、二、 丘脑丘脑2.2. 联络核联络核 丘脑前核丘脑前核 腹外侧核腹外侧核 丘脑枕丘脑枕二、二、 丘脑丘脑3.3. 非特异投射核非特异投射核 髓板内核群髓板内核群 中央中核中央中核 束旁核束旁核 中央外侧核中央外侧核(维持清醒状态)(维持清醒状态)* * 3. 3. 丘脑感觉投射系统丘脑感觉投射系统特异投射系统特异投射系统非特异投射系统非特异投射系统概念概念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联络核及其投射至大脑联络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皮层的神经通路丘脑非特异投射核及其丘脑非特异投射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投

12、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通路产生特定感觉,并激发产生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冲动大脑皮层发出传出冲动不产生特定感觉,不产生特定感觉,维持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状态 投射特点:投射特点:( (一一) ) 体表感觉区体表感觉区 1. 1. 第一感觉区第一感觉区: : 中央后回中央后回(3-1-2(3-1-2区区) ) 投射区大小与感觉的精细程度有关倒置安排(头面部内部正立)交叉投射(头面部双侧)l2. 2. 第二感觉区第二感觉区: : 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投射特点:投射特点: 双侧,正立双侧,正立 中央前回中央前回(4(4区区) )( (二二) )

13、本体感觉代表区本体感觉代表区 ( (三三) ) 内脏感觉代表区内脏感觉代表区 1. 1. 第一、二感觉区第一、二感觉区2. 2. 运动辅助区运动辅助区3. 3. 边缘系统皮层边缘系统皮层1、痛觉、痛觉 P245保护作用保护作用 概念概念:指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产生的指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产生的一种复杂感觉,常伴有不愉快的情绪活动和一种复杂感觉,常伴有不愉快的情绪活动和防御反应。防御反应。 意义:意义: 痛觉痛觉感受器: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游离神经末梢 刺激刺激:致痛物质致痛物质(H(H+ +, K, K+ +, 5-HT), 5-HT)(三)躯体感觉(三)躯体感觉 传传入纤维入纤维: AA类和

14、类和C C类类伤害性感受器的分类与特征伤害性感受器的分类与特征针尖刺激,针尖刺激,A A类类和和C C类类机械(高阈值机械(高阈值 )机械温度机械温度多觉型多觉型1)1)分类分类 ( (P246) P246) 机械刺激和温度(机械刺激和温度(45度),度),A类类数量多,机械、热和化学刺激数量多,机械、热和化学刺激2) 2) 特征特征(fast pain )(slow pain) 发生在躯体深部,如骨、关节、骨发生在躯体深部,如骨、关节、骨膜、肌腱、韧带和肌肉等处的痛感。膜、肌腱、韧带和肌肉等处的痛感。慢痛慢痛概念:概念:特征:特征:1. 1. 传入神经:传入神经: 自主神经自主神经。2. 2

15、. 皮层代表区:皮层代表区: 体表第一感觉区体表第一感觉区 第二感觉区第二感觉区 运动辅助区运动辅助区 边缘系统边缘系统 传入通路与皮层代表区传入通路与皮层代表区二、中枢对内脏感觉的分析二、中枢对内脏感觉的分析 特点:特点:1. 1. 定位不明确,分辨力差。定位不明确,分辨力差。2. 2. 缓慢,持久。缓慢,持久。3. 3. 对扩张、牵拉和炎症敏感,对切割、对扩张、牵拉和炎症敏感,对切割、烧灼不敏感。烧灼不敏感。4. 4. 常伴有情绪反应和牵涉痛。常伴有情绪反应和牵涉痛。( (二二) ) 内脏痛内脏痛( (三三) ) 牵涉痛牵涉痛1. 1. 概念概念: 内脏疾病往往引起远隔的体表部内脏疾病往往

16、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感觉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位感觉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2. 2. 产生机制产生机制: 皮节法则皮节法则 会聚学说会聚学说 易化学说易化学说患病器官心*胃、胰肝、胆肾脏阑尾体表疼痛部位心前区,左臂尺侧左上腹,肩胛间右肩胛腹股沟区上腹部或脐区( (一一) ) 视觉视觉三、中枢对特殊感觉的分析三、中枢对特殊感觉的分析1. 1. 传入神经:传入神经: 视神经视神经l 鼻侧交叉形成视交叉鼻侧交叉形成视交叉l 颞侧不交叉颞侧不交叉2. 2. 皮层代表区:皮层代表区: 枕叶皮层内侧面枕叶皮层内侧面 (距状沟之上、下缘)(距状沟之上、下缘)1. 传入神经:传入神经: 听神经听神经2. 皮层代

17、表区:皮层代表区: l 运动N元 l 运动N元l 运动N元一、运动传出的最后公路(一) 脊髓和脑干运动N元1.脊髓前角梭外肌梭内肌梭内、外肌(二) 运动单位 概念:由一个运动神经元或脑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二、中枢对姿势的调节(一) 脊髓的调节功能1.脊髓休克(spinal shock) 概念 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的动物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的状态主要表现恢复原因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的调控作用较简单、原始的反射,低等的动物骨骼肌肌紧张/消失,外周血管扩张, BP ,粪、尿潴留, 发汗消失2.脊髓对姿势的调节对侧伸肌反射屈肌反射:保护对侧伸肌反射:维持身体平衡

18、(stretch reflex)(stretch reflex) 1. 概念:2. 类型:腱反射肌紧张 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外力牵拉而伸长时,可反射性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1) 腱反射 (位相性牵张反射) 概念: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特点: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初诊NS疾病。例:膝跳反射 单突触反射 同步收缩 意义:(2) 肌紧张 (紧张性牵张反射) 概念: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特点: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反射多突触反射交替性收缩 意义:同一肌肉(梭外肌)肌梭(感受器)Ia、类传入纤维 传出纤维中枢核袋纤维核链纤维牵拉肌肉(+)肌梭a,类传入f (+)脊髓运动N元 传

19、出纤维受牵拉肌肉收缩牵张反射过程特点:感受器与效应器在同一肌肉加强因素: 运动神经元(+) 梭内肌收缩 肌梭(+) a,类传入脊髓前角,使 运动神经元(+)梭外肌收缩肌紧张增强抑制因素: 过度牵拉肌肉时 腱器官(+) b类传入f 脊髓运动神经元(-) 梭外肌舒张抑制腱器官:张力receptor 意义:防止肌肉过度牵拉而受损肌肉受牵拉时肌梭 +牵张反射 +如拉力过大腱器官 +牵张反射 -(1)抑制区1. 部位:较小,延髓网状结构腹内侧区2. 特点:本身无始动作用抑制肌紧张和肌运动(二)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2)易化区1. 部位:较大,脑干中央区域2. 特点:活动较强,正常时占优势加强肌紧张和

20、肌运动3. 纤维联系:大脑皮层、纹状体、小脑前叶蚓部3. 纤维联系:前庭核、小脑前叶两侧部1、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 脑干网状结构下行抑制和易化系统(3) 去大脑僵直 (decerebrate rigidity)1. 概念: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后,动物出现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等伸肌紧张性亢进的现象。2. 特点:是一种增强的牵张反射3. 产生原因伸肌紧张性切断了大脑皮层 纹状体与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联系去大脑僵直4. 类型 -僵直 高位中枢下行性作用脊髓运动N元活动肌梭传入冲动脊髓运动N元的活动僵直 高位中枢下行性作用 脊髓运动N元活动僵直 -僵直经典的去大脑僵直如何证明是去大脑僵直-僵

21、直还是-僵直? 麻醉方法: 消除肌梭的传入冲动 若僵直消失,为-僵直 若僵直不消失,为-僵直主要运动区: 中央前回(4区) 运动前区(6区)运动辅助区:皮层内侧面 交叉支配(头面部多双侧) 具有精细的功能定位 倒置(头面部内部正立)主要参与精细、技巧性运动主要参与姿势维持和粗大运动皮层内囊脑干脊髓前角运动N元3.运动传出通路损伤的临床症状表现硬瘫、中枢性瘫软瘫、周围性瘫损 伤 部 位 皮质运动区/锥体束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麻 痹 范 围 较广泛较局限肌紧张 张力过强、痉挛张力减退、松弛腱反射 增强减弱或消失浅反射 减弱或消失减弱或消失病 理 反 射 巴彬斯基征阳性无肌萎缩 不明显明显4.(P3

22、08)(二)基底神经节的运动调节功能1. 结构2. 功能1. 调节肌紧张2. 稳定随意运动3. 处理本体感觉传入信息丘脑底核、黑质、纹状体皮层广泛区域新 纹 状 体 D2 D1苍白球外侧部皮层运动区丘脑(VA-VL)直接GABAGABA苍白球内侧部GABA丘脑底核GABAGlu间接黑质直接通路和间接通路4. 基底神经节损伤疾病4. 基底神经节损伤疾病(三)小脑的运动调节功能刺激前庭器官前庭N前庭核 前庭小脑同侧脊髓运动N元 (-)屈肌, (+)伸肌受损:摇晃、蹒跚,位置性眼震颤2. 脊髓小脑 调节肌紧张2. 功能:1. 构成:小脑前叶,小脑后叶中间带受损:肌张力,意向性震颤 小脑性共济失调(小

23、舞蹈病:指鼻实验)():小脑前叶两侧部():小脑前叶蚓部 协调随意运动 : 参与运动计划的形成 运动程序的编制3. 皮层小脑 (新小脑)1. 构成:小脑后叶外侧部2. 功能:第 四 节一、自主神经系统内脏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交感N副交感N起源T1-L3灰质侧角脑N核(、对脑神经),骶髓(D2-4)神经节位置离效应器远离效应器近或在效应器壁内纤维长度节前f短,节后f长节前f长,节后f短纤维数量比节前节后11117节前节后12分布广泛(几乎所有脏器)局限(皮肤和肌肉的血管、汗腺、竖毛肌、肾上腺髓质只有交感神经支配)释放递质节前纤维为ACh少部分节后纤维为ACh大部分

24、节后纤维为NE节前、节后纤维皆为ACh(二)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调节心肌、平滑肌和腺体的活动 项 目 交感N 副交感N心 功 能 加强 减弱血 管 收缩 支 气 管 舒张 收缩胃肠运动 抑制 兴奋逼 尿 肌 舒张 收缩瞳 孔 扩瞳 缩瞳汗 腺 分泌唾 液 腺 促进(粘稠) 促进(稀薄)代 谢 糖原分解 E、NE分泌 胰岛素分泌皮肤和骨骼肌血管、汗腺、立毛肌、肾脏除外肾上腺髓质例外二、各级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一) 脊髓:初级中枢 调节能力差, 需受高位中枢控制(二) 低位脑干延髓: 生命中枢 (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中脑:瞳孔对光反射中枢脑桥: 呼吸调整中枢(三) 下丘脑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级中枢

25、2. 调节摄食行为摄食中枢: 下丘脑腹外侧区饱中枢: 下丘脑腹内侧核3. 调节水平衡控制排水: 视上核、室旁核分泌ADH控制摄水: 下丘脑外侧区下丘脑调节肽监察细胞4. 调节垂体激素分泌5. 参与情绪反应防御反应区: 腹内侧区(外侧区)(背侧区)6. 控制生物节律 视交叉上核: 控制日周期节律的中心 (四) 大脑皮层2. 新皮层 1. 边缘叶和边缘系统 参与摄食、情绪、学习记忆及内脏活动等调节 调节呼吸、心血管、消化道运动、唾液分泌等第 五 节大脑皮层的电活动 自发脑电活动 皮层诱发电位 大脑皮层在无明显刺激时自发产生的节律性电位变化 感觉传入系统受刺激时,在皮层某一区域引出的电位变化 脑电图

26、 (EEG) 皮层电图 (ECoG) 直接在皮层表面记录到的电位变化(一) 自发脑电活动在头皮表面记录到的自发脑电活动 1、脑电图的波型 8-13 20-100 安静, 闭目, 清醒 14-30 5-20 睁眼, 思考 皮层兴奋 4-7 100-150 困倦 皮层抑制 0.5-3 20-200 睡眠, 深麻 高度抑制脑电图的波型波形 频率(个/s) 幅度(uv) 特点 代表意义2. EEG形成机制 (了解) 皮层大量N元突触后电位同步总和形成 意义: 临床诊断癫痫,脑部肿瘤 N元活动趋于一致同步化慢波去同步化快波N元活动不一致 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是脑电活动形成 的基础 脑电图正常波形与癫痫波形

27、的对比(二) 皮层诱发电位 种类:体感诱发电位,听觉诱发电位 视觉诱发电位 组成:主反应、次反应、后发放 意义:辅助诊断神经损伤部位二、觉醒与睡眠重要的昼夜节律活动2002 John Wiley & Sons, Inc.Huffman: PSYCHOLOGY IN ACTION, 6ESleep Duration in Mammals(一) 觉醒状态的维持中脑黑质DA蓝斑上部NE 脑电觉醒状态 行为觉醒状态 (去同步化快波) (同步化慢波)ACh 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 1. 慢波睡眠 (slow wave sleep, SWS)*(二) 睡眠的时相和产生机制 入睡期(期) 浅睡期(期) 中

28、度睡眠期(期) 深度睡眠期(期) 分期1. 慢波睡眠 (slow wave sleep, SWS) 脑电图呈同步化慢波 感觉功能 肌紧张 内脏活动大都降低,但稳定(2)特点:(3)意义:生长素分泌,促进生长、体力 异相睡眠,快速眼球运动睡眠 脑电图呈去同步化快波 感觉功能进一步 肌紧张进一步 内脏活动进一步 ,变化不规则 阵发性表现:眼球快速运动,躯体抽动 做梦 特点: 意义:2. 快波睡眠 (fast wave sleep, FWS)脑内蛋白质合成, 巩固记忆、恢复精力觉醒80-120分慢波睡眠快波睡眠20-30分睡眠时相的转换入睡唤醒诉做梦(三) 睡眠发生机制主动过程下丘脑后部、髓板内核群

29、和丘脑前核脑干尾端网状结构 (上行抑制系统)视前区和Broca斜带区递质有关。腺苷、PGD2促进 5-HT抑制1.慢波睡眠:异相睡眠启动神经元2.快波睡眠蓝斑上部5-HT能神经元和 中缝核NE能神经元异相睡眠关闭神经元脑桥被盖外侧区胆碱能神经元学习的分类:按形式*强 化多次结合(经典条件反射)(2) 条件反射的分化和消退(了解) 分化的原因:近似刺激得不到强化,使皮层产生了抑制过程。 条件反射建立后,若多次只给条件刺激而不用非条件刺激强化,条件反射就会减弱,最后完全不出现。(3) 人类的条件反射*(4) 两种信号系统1. 第一信号系统: 特点:人和动物共有2. 第二信号系统: 特点: 人特有,

30、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2、记忆的形式 记忆的分类短时程记忆:几秒几分钟中时程记忆:几分钟几天长时程记忆:几天数年,甚至终身(二)人类的记忆过程和遗忘1.人类的记忆过程2.遗忘顺行性遗忘症逆行性遗忘症遗忘特点原因发生机制 左侧大脑半球二、语言和其他认知功能 非语词性认知功能上占优势(空间辨认、音乐欣赏)语言活动功能上占优势优势半球 (主要半球) 右侧大脑半球次要半球 这种优势是人特有的,是相对的(一) 优势半球(二)大脑皮层的语言功能(视觉语言中枢)(书写语言中枢)(听觉语言中枢)(运动语言中枢)Wernicke区(流畅失语症) (四) 两侧大脑皮层功能相关1 、结构基础-胼胝体2 、功能将一

31、侧皮层的活动传向另一侧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错误的是 lA.生理完整性 lB.单向传导 lC.相对不疲劳性 lD.绝缘性 lE.双向传导 B B lA.与髓鞘的厚度有关 lB.受温度的影响 lC.呈跳跃式传导 lD.与直径成正比 lE.与刺激强度成正比C C脊髓灰质炎患者出现肢体肌肉萎缩的原因是 lA.肌肉受到病毒侵害 lB.肌肉失去神经冲动影响 lC.肌肉失去运动功能 lD.肌肉失去运动神经的营养作用 lE.肌肉因瘫痪使供血减少DlA.缝隙连接 lB.经典的突触 lC.神经肌肉接头 lD.局部神经元回路 lE.曲张体A AlA.动作电位 lB.局部电位 lC.阈电位 lD.静息电位 lE.

32、感受器电位 B BlA. Na+ , K+,尤其是K+ lB. Ca2+, K+, 尤其是Ca2+ lC. Na+,K+,尤其是Na+ lD. K+,Cl-尤其是Cl- lE. Ca2+,Na,尤其是Na+C C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提高了对下列哪种离子的通透性? lA. K+, Cl-,尤其是K+ lB. Ca2+, Cl-, 尤其是Ca2+ lC. Na+, Cl-, 尤其是Na+ lD. K+,Cl-,尤其是Cl- lE. K+,Ca2+,尤其是Ca2+D DlA.兴奋性递质释放量少 lB.兴奋性递质破坏过多 lC.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 lD.兴奋性中间神经元兴奋 lE.

33、去极化抑制C ClA.单向传递 lB.中枢延搁 lC.总和 lD.兴奋节律不变 lE.易受内环境改变的影响 D DlA.感受器 lB.传入神经元 lC.中间神经元 lD.效应器 lE.突触 E E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 lA. NE lB. ACh lC. DA lD. 5HT lE. NE或AChA AlA. , lB. , lC. N, lD. ,N lE. N, lA.-氨基丁酸 lB.乙酰胆碱 lC.甘氨酸 lD.去甲肾上腺素 lE.5羟色胺B BlA.普萘洛尔 lB.六烃季铵 lC.阿提洛尔 lD.丁氧胺 lE.阿托品 D DlA.六烃季铵 lB.十烃季铵 lC.阿托品 lD.

34、酚妥拉明 lE.普萘洛尔D DlA.下丘脑 lB.中脑网状结构 lC.脑桥 lD.延髓网状结构 lE.脊髓灰质 D DlA.对切割、烧灼刺激不敏感 lB.对牵拉、扩张刺激较敏感 lC.发生缓慢、持续 lD.常伴有牵涉痛 lE.定位精确E ElA. C类纤维 lB. A类纤维 lC. A类纤维 lD. B类纤维 lE. A类纤维 A AlA.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lB.引起听觉 lC.调节内脏功能 lD.引起特定感觉 lE.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冲动A AlA.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lB.维持觉醒 lC.调节内脏功能 lD.引起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冲动 lE.切断该系统的动物

35、将出现昏睡D DlA. C类纤维 lB. A类纤维 lC. A类纤维 lD. B类纤维 lE. A类纤维E ElA. 肢体痉挛性麻痹 lB. 脊髓休克 lC. 去皮层僵直 lD. 去大脑僵直 lE. 肌紧张减弱 D DlA.一个运动神经元 lB.一组具有相同机能的运动神经元群 lC.一组可产生某一动作的肌肉群 lD.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末梢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 lE.一块特定的肌肉D DlA.节前纤维短,节后纤维长 lB.几乎支配所有脏器 lC.具有紧张性活动 lD.刺激节前纤维时反应比较局限 lE.在应激反应中活动加强D DlA. 波 lB. 波 lC. 波 lD. 波 lE. 波B BlA.促进生长和体力恢复 lB.促进细胞增殖和成熟 lC.促进记忆和幼儿神经系统成熟 lD.促进食欲和消化 lE.降低唤醒阈C ClA.具有较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lB.具有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lC.具有第二信号系统 lD.具有第一信号系统 lE.具有学习和记忆能力C ClA. 波 lB. 波 lC. 波 lD. 波 lE. 先为波,后为波 C ClA.运动功能占优势的半球 lB.感觉功能占优势的半球 lC.非语词性认识功能占优势的半球 lD.语言功能占优势的半球 lE. 感觉和运动功能都占优势的半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医疗、心理类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人体生理学课件-神经系统.ppt)为本站会员(三亚风情)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