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章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与教育目录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认知概述第二节 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年龄特征第三节 学前儿童社会认知的教育活动设计学前儿童社会认知概述第1节学前儿童社会认知概述一、 社会认知的内涵 弗拉维尔和米勒认为:社会认知以人和人类事件为对象,是关于人们及其所作所为的认知 克鲁塞克和林顿认为:社会认知是对“发生在他人和自己身上的心理事件以及社会关系的思考 我国的部分学者认为:社会认知是“指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对人的行为原因的认知 作者认为:社会认知是指对社会性客体及其之间关系的认知,以及由这种认知而产生的对人的社会行为的理解和推断,即个人对他人
2、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等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学前儿童社会认知概述学前儿童社会认知概述二、 社会认知发展的主要理论(一) 社会学习理论 以班杜拉(Bandura)为代表,班杜拉认为学习理论是探讨认知、行为、环境因素及其三者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影响的理论,人类的大部分学习都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获得的 四个环节:注意保持转换再现(二) 认知发展理论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心理学家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科尔伯格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由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并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
3、段学前儿童社会认知概述学前儿童社会认知概述(三) 社会文化历史学说 维果茨基(Vygotsky)将人的心理机能区分为两种形式: 低级心理机能:是人从动物直接进化的结果 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它以符号系统为中介 心理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在人们的各种活动和相互交往中发展起来的。学前儿童社会认知概述三、 社会认知的内容(一) 人际关系的认知 社会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 心理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日常生活中: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也被称为“人际交往”(1) 幼儿对父母长
4、辈的关系的认知一是父母的教养态度,二是主要看护者学前儿童社会认知概述(2) 幼儿对同伴关系的认知认为同伴关系是美好的、愉快的幼儿,则可能与周围人之间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认为同伴关系是功利的、复杂的幼儿,则可能与周围的人之间形成淡漠的人际关系(3) 幼儿对师生关系的认知幼儿对权威认知的发展要经历以下六个阶段:阶段1:对权威人物的要求无条件地服从阶段2:顺从权威人物的想法,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阶段3:对权威的崇拜和畏惧影响着儿童的思想和行为阶段4:看作是对权威过去付出的一种回报或者是为了获得某种好处而进行的投资阶段5:开始以理性的眼光来看待权威,并有条件地服从权威阶段6:将能给集体带来利益或受集体欢
5、迎的个体视为权威学前儿童社会认知概述(二) 社会环境的认知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及活动范围内的社会物质、精神条件的总和广义包括整个社会经济文化体系;狭义仅指人类生活的直接环境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U. Bronfenbrenner)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体生活在相互作用的环境系统之中,个体在与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中不断成长环境系统是一个由小到大层层扩散的复杂的生态系统,可划分为4个层次: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1) 对家庭的认知;(2) 对托儿所、幼儿园的认知;(3) 对社会机构的认知;(4) 对家乡、国家与民族的认知;学前儿童社会认知概述(三) 社会角色的认知(1
6、)角色权利角色扮演者所享有的权力和利益(2)角色义务角色扮演者应尽的社会责任(3)角色规范角色扮演者在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或准则幼儿的角色扮演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重复角色的一个或几个行为表现角色之间的互动表现角色一系列复杂的行为学前儿童社会认知概述(四) 社会规范的认知 社会规范认知的形成,是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任务之一 学前儿童对社会规范的认知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父母、教师的影响;二是同伴互动;三是法律和道德规定 谨慎规范:是指那些经常遇到的、用以调节安全的行为规则 对社会规范的认知分为三个阶段:服从、模仿和理解学前儿童社会认知概述(
7、五) 对重大社会事件的认知重大社会事件的认知,是学前儿童了解社会、关心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主要包括了解社区、家乡和国家以及世界近期的一些重大活动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年龄特征第2节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年龄特征一、 儿童社会认知的萌芽(一) 婴儿社会性萌芽的相关理论 以弗洛伊德(Freud)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幼儿从出生至18个月处于口唇期,这个阶段的幼儿主要是通过口唇的吮吸、咀嚼和吞咽等活动来与世界发生联系 生态学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Haeckel)根据生态学的观点,婴儿一出生就处于一定的社会联系中,婴儿通过与周围人的互动,主要是与父母的互动形成社会认知 斯金纳(Skinne
8、r)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把人的行为分为两类:操作行为和应答行为 皮亚杰的理论:婴儿在出生以后,通过观察和模仿成人的态度,体验自己行为带来的相应后果,形成了对周围世界的认知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年龄特征(二) 婴儿社会认知的早期表现婴儿出生几天后,会对人说话的声音有反应,对母亲的声音表现得更明显;在2.5个月的时候,可以根据母亲的声音判断母亲是愉快的、悲伤还是愤怒的,并根据自己的判断作出反应;在3个月左右,对人脸的注视时间要长于对物品的注视时间;到了六七个月的时候,婴儿与看护者建立起了依恋,婴儿对看护者的长时间离开会表现焦虑不安;在8个月左右,婴儿开始出现客体永久性和人的永久性,即
9、物体或人消失在婴儿视线范围之外时,婴儿仍然知道该物体或人依然存在,这种能力的出现使得婴儿的分离焦虑减轻。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年龄特征二、 36岁儿童社会认知的年龄特点36岁幼儿对他人想法与观念的认知特点:34岁儿童不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理解对方的想法与观念,但是知道别人的想法和自己的不一样;45岁是转折期,儿童开始理解不同的立场有不同的看法;56岁的儿童开始能够试图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理解对方的观点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年龄特征学前儿童对社会环境和社会规则的认知34岁儿童对社会规则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能作简单的道德判断45岁儿童知道更多的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并且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反应56岁儿童能够
10、从事物背后的动机来进行道德判断,但是仍然相信权威学前儿童对社会角色的认知34岁儿童知道有不同的社会角色,对职业开始有了初步的认知,但是认识程度受到其生活环境的影响45岁儿童知道更多的职业及其特征,并开始对不同社会角色形成基本观念,比如领导、家长等56岁儿童对社会角色有了更为全面和客观的认知,并且对自己将来所要承担的社会角色有了基本的期望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年龄特征三、 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一) 认知能力及思维特点02岁的幼儿处于感知运动阶段,这一阶段幼儿主要通过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同时无法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观点27岁的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幼儿的思维以自我为中心,具有不可逆性,这一阶段的
11、幼儿很难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对规则和权威绝对服从幼儿年龄越小,其社会认知发展水平就越受到认知发展水平的影响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年龄特征(二) 与同龄人的交流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表现为受欢迎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较高。幼儿社会认知的一种需要,幼儿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可以感受被尊重与被接纳尝试着让他人接纳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从而养成助人、分享、谦让等良好品质(三) 父母的养育实践父母与子女的互动方式也会影响幼儿的社会认知。父母经常教导幼儿使用文明礼貌用语、遵守交通规则、学会帮助别人的家庭,幼儿的社会认知发展水平就高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年龄特征(四) 教育与文化教师在向幼儿
12、传递社会认知知识时,要注意结合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思维发展特点,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使幼儿在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发展学前儿童社会认知的教育活动设计第3节学前儿童社会认知的教育活动设计一、 学前儿童社会认知教育活动的基本要求(一) 体现学前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主动性和主体性社会认知教育活动要充分体现学前儿童的主体地位,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前儿童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方式参与社会认知教育活动,在主动建构中形成社会道德规范(二) 鼓励学前儿童与环境、材料产生积极互动在开展社会认知教育活动时,要鼓励儿童与环境、材料积极互动,精心选择和设计社会活动环境,发挥学前儿童社会认知的主动性学前儿童社会认
13、知的教育活动设计(三) 将游戏和体验作为社会环境和社会规范认知生成的途径组织儿童开展角色游戏,以增进儿童对社会规范的认知让儿童亲身去经历,让儿童在实践的过程中动手动脑,使儿童在对社会环境和社会活动的直接“体验”中建构社会规范认知和道德价值观学前儿童社会认知的教育活动设计二、 学前儿童社会认知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基本结构(一) 运用多种方式引出活动主题(二) 引导学前儿童充分观察认知对象(三) 组织学前儿童自由表达、表现自己的认知体验(四) 引导学前儿童正确认知社会环境和社会规范学前儿童社会认知的教育活动设计教育活动设计方案 请参见书本第153页 至 第159页学前儿童社会认知的教育活动设计案例分析本章练习题1.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认知的主要内容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