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根据最新高考评价体系语文科高考评价精神,古代诗文阅读是富有中国特色的独特内容设置,显示了积淀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发挥着涵养人文素质、提升文化自信的积极作用。对古代诗文阅读能力的要求有:熟悉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及古汉语词类活用的一般规则和常见的特殊句式,能准确理解文意,对古代诗文正确断句,并能将古代诗文准确地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规范表达。专题一文言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4-读文策略基于文化传承与文意理解的文言文阅读多年来,全国卷文言文阅读所用文本一直是人物传记。因而高考文言文阅读,实质上是对古代浅易的人物传记的阅读。从分析古代人物传记的写作特点入
2、手,是掌握阅读此类文章的技巧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5-一、初读紧扣文体特点,把握内容大意1.文体特点古代人物传记以记叙为主,一般先介绍传主的名字、籍贯、家境身世、科举为官,然后叙述传主生平包括主要事迹,这些事迹大多由典型片段组成,以时间为序组织材料,以品行为纲决定取舍,以官职变动作为行文标志。最后交代传主朝野声望、人生结局及卒年、谥号。-6-高考题中的传记文还有其特有的行文特点。传记文介绍人物时,第一次姓名俱全,后面仅以名代称。如2019全国卷开头“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下文“鞅少好刑名之学”就仅以“鞅”代替。除传主外,其他人物出场,有时以“地名+官名+姓+名”的形式出
3、现,如2018全国卷“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魏,地名;车骑将军,官名;郭,姓;淮,名),2018全国卷“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剧,地名;令,官名;勃海,籍贯;任,姓;峻,名),2018全国卷“使者以白陵使韩琦”(陵使,官名;韩,姓;琦,名)、“激驸马都尉王诜”(驸马都尉,官名;王,姓;诜,名)。文言文中,有些类似人名的名词会干扰我们对文章的解读,如2018全国卷“诞平”(诸葛诞叛乱平息)、2018全国卷中“宠风声大行”(陈宠名声大震)及“辄云以属稚子”(就说自己是王涣的属下)。为提高效率,我们在阅读时,可随手将人名圈出,以免误解。-7-2.行文思路传记的一般结构形如纺锤,头尾细,中间粗。
4、开头部分都很简短,主要是对传主基本情况的介绍,一般包括传主的姓名、字号、籍贯、举荐或科举功名、早期入仕经历等内容,有的还简要介绍其家庭背景,如祖父、父亲等的学识、为人、为官等情况。中间部分是传记的主体部分,一般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传主的生平履历及主要事迹,如谏言献策、抗击敌寇、整顿吏治、审处冤狱、抚恤百姓、廉洁奉公等,这部分内容一般按照时间顺序展开;二是作者对传主的评价,包括对传主的功绩、性格、人品等各方面的评价。阅读时要特别注意表示时间、地点、事件起始的词句,这些词句有助于我们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理解全文内容。结尾部分一般交代传主的朝野声望、人生结局及卒年谥号。这些文字特别有助于我们把握人物
5、的品质,看出作者所持的观点态度。-8-二、再读厘清人物关系,把握传主事迹1.厘清人物关系传记文中的人物大多为朝廷官员,故与其相关的人物还有皇帝、上司、同僚、下属及百姓等。弄清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读懂文章必不可少的一环。阅读人物传记,一定要有梳理人物关系的意识,一定要明白,某句话是谁说的,某件事情是谁做的,这样才能明确文意,为筛选信息、分析概括内容做准备。-9-2.厘清事件头绪一篇人物传记,主要写一个人,但不一定只写一件事,也可能是几件事。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和事件之间的关系。在厘清事件头绪时,一定要注意时间词、地点词和官职词的
6、变更。对人物事迹的评价和信息的筛选,一般要关注何时、何地、何事;而官职的变更往往与事件结果的好坏密切相关。另外,梳理人物关系和梳理事件头绪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有时几件事都和某一人有关,有时一件事和多人有关,因此还要注意不同人对某件事的态度。-10-三、三读结合具体题目,揣摩文中词句题目本身往往也是理解文意的线索或钥匙,因此,文言文阅读的第三步,就是将文章和题目联系起来读。这遍阅读,又可以分成两步。1.读题目,以“题”解文文言文阅读的第三题通常是选择题,这道题往往考查对全文内容的概括分析。这四个选项,涉及文章中的许多内容,对理解文章有不可忽视的提示作用。-11-2.看题眼,以“境”解题所谓“题眼”
7、,即文言文阅读的考查点。文言文阅读中所考查的知识与能力,与语境有密切的联系,无论是对实词含义的理解、对文化知识的理解、断句还是概括分析、翻译题,都有一定的考查点(赋分点),这些考查点大多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或难点。但它们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前后文有密切的联系,可以通过对前后文相关语意的分析、对相邻词语语法功能的定位来解答,即以“境”解题。四、一知知道古代人物传记的常用词语因为古代人物传记的传主大多为能吏名臣,所以表官职名称以及官职授予、变动的词语很多;与官员履责行事有关的词语,如觐见、劝诫、弹劾、济民、赈灾等重复率极高。了解这些常用词语的含义,也是读懂古代人物传记所必需的。-12-读文示范读文
8、示范(2019全国卷,有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13-14-1.厘清人物关系厘清人物关系吴廷尉:因贾谊才学召置门下后吴廷尉将贾谊言于文帝。文帝:召以为博士超迁至太中大夫议以为任公卿之位后亦疏之以为长沙王太傅拜为梁怀王太傅。绛、灌、东阳侯、冯敬:尽害之,短之。2.厘清事件头绪厘清事件头绪年十八:闻于郡中吴公召置门下。年二十:召以为博士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被征见居顷之,拜为梁怀王太傅居数年,自伤为傅无状,死。-15-典典题试做题试做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
9、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C -16-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画线语句是对贾生籍贯、才华及受吴廷尉赏识情况的介绍,故陈述对象为贾谊和吴廷尉两人。“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和“吴廷尉为河南守”是两件事,中间应断开,据此可排除A、D两项;吴廷尉因“闻其秀才
10、”而“召置门下”,并且“甚幸爱”,故三句主语都是“吴廷尉”,B项,“门下甚幸爱”错解句意。-17-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A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A项,“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错,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思想流派的总称,“诸子”指
11、孔子、老子、墨子等,“百家”中影响较大的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18-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D.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
12、为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C-19-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综合相关内容的能力。C项,“重新得到重用”错,贾谊答复询问后,文帝对其才华大加赞赏,并让其担任梁怀王的太傅,但贾谊之前担任“长沙王太傅”,而文帝对贾谊所提建议“不听”,所以不能说明其受重用;且“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与“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前后次序颠倒。-20-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参考答案:(1)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
13、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2)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连接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就(1)题而言,关键词为“短”“擅权”“纷乱”等。就(2)题而言,关键词为“数”“非”“稍”等。-21-5.(原创)王安石贾生一诗中有:“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你是否赞同王安石的说法?结合传记,谈谈你的理解。(3分)答案:示例 赞同王安石的说法。贾谊早年的谋略和建议孝文帝是采纳的,只是后来被奸臣疏离,其谏议不被采纳;无论采纳还是不被采纳,孝文帝一直对贾谊不“薄”,让贾谊担任太子太傅,就是信任;宣室君臣问答,就是看重。-
14、22-参考译文 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在十八岁时,(他)就因能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在本郡闻名。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能优异,就把他召到衙门任职,并非常喜欢他。孝文帝刚即位时,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天下第一,以前还和李斯是同乡,并且曾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就调任他做廷尉。吴廷尉于是就向朝廷推荐贾谊年轻有才华,且精通诸子百家的典籍。孝文帝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当时贾谊年仅二十多岁,在博士中是最年轻的。文帝每次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时,那些老先生们都不能说什么,而贾谊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博士们于是都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贾生。孝文帝也非常喜欢他,对他破格提拔,一年
15、之内(他的官位)就到了太中大夫。贾谊认为从汉朝建立到孝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太平和睦,正是改定历法、改变服色、-23-制定法令制度、确定官名、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详细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黄色,官印字数采用五,确定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孝文帝刚刚即位,谦虚礼让而来不及实行。但此后各项法令的更改,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等事,这些主张都是由贾谊提出的。于是孝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而绛、灌、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恨他,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于是,孝文帝此后也就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任命他担任长沙王太傅。
16、贾谊辞京之后,前往长沙,等到渡湘水的时候,写下了一篇辞赋来凭吊屈原。贾谊担任长沙王太傅三年。(又过了)一年多之后,贾谊被皇帝召见。当时孝文帝正在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坐在宣室接见贾谊。因孝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也就乘机详细地讲述了这里面的道理。到半夜时分,孝文帝已听得很入神,-24-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总往贾谊身边移动。听完之后,孝文帝慨叹道:“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孝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孝文帝的小儿子,受孝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才让贾谊做他的老师。孝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侯。贾谊劝谏,认为国家祸患
17、的兴起就要从这里开始了。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连接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孝文帝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几年之后,梁怀王因骑马出行,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贾谊认为这是自己做太傅不称职,非常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25-学案一-26-学案二学案三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量词,这类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虽然全国卷自2015年起不单独设题考查实词,但对文言文文意的把握、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考查、对语句翻译的考查,都是基于对实词含义的理解;没有对实词含义的正确理解,就无法正确解答此类题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18、和通假字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学案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学案一-27-学案二一、掌握与文言实词有关的文言现象(一)一词多义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很多文言词具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义项,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这就是一词多义现象。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等。1.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如“斤”,篆文作 ,像一把斧子,本义为砍伐树木的工具。如: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学案三学案一-28-学案二2.引申义就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兵”的本义为武器,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过秦论)后引申为使用武器的人,即士兵,如:沛公兵十万,在霸上。(鸿
19、门宴)又引申为战争,如: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3.比喻义就是由本义的比喻用法形成的意义。如: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出师表)本义:驽,劣马;钝,刀刃不锋利。比喻义:喻才能平庸。4.假借义一个词因音同或音近被假借而产生的意义。如: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莫”的本义是“日落”,假借为“没有谁”。学案三学案一-29-学案二例题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注意同一词语不同含义之间的联系。1.伐学案三答案:砍伐;攻打;战争;功绩,功劳;夸耀。 学案一-30-学案二学案三答案:位次;一般的;排列;收列。 学案一-31-
20、学案二学案三答案:几;屡次;命运;读c,细密的;拼命追求功名的样子。学案一-32-学案二学案三答案:弯曲的弧度;蜿蜒;理亏;奸佞之人。 学案一-33-学案二学案三答案:希望;盼望;向远处看;农历每月的十五日;名声,名望。学案一-34-学案二学案三答案:春秋时郑国地名;制定,规定;控制;形式,规制;统率。学案一-35-学案二(二)古今异义1.词义范围的变化(1)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三峡)“响”,古义指回声,现演变为一切物体发出的声音。(2)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如: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谷”,古义是粮食的统称,故有“五
21、谷”“百谷”之说;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3)词义转移。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牺牲”,古义指“为祭祀而宰杀的牲畜”,现在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学案三学案一-36-学案二2.词义轻重的变化(1)词义弱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弱。如:吾羞,不忍为之下!(廉颇蔺相如列传)“羞”,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2)词义强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今天表示的语义增强。如,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
22、。3.词语色彩的变化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渐发生了变化。如:蹑履相逢迎。(孔雀东南飞)“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义;今义是“迎合”,贬义。学案三学案一-37-学案二例题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注意这些词语古义和今义的不同。 学案三学案一-38-学案二学案三答案:“气候”,古义指气象,天气;今义,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或比喻动向、情势等。“山东”,古义指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少年”,古义,青年;今义,人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阶段。“智力”,古义,智慧和力量;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
23、的包裹、箱子等。“幼稚”,古义,小孩;今义,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可怜”,古义,可惜;今义,对他人的不幸表示怜悯。“猖狂”,古义,狂放、不拘礼法;今义,狂妄而放肆。“卑鄙”,古义,地位低,见识浅;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舅姑”,古义,公婆;今义,舅舅和姑姑。 “布衣”,古义,平民;今义,布衣服。学案一-39-学案二(三)词类活用所谓词类活用,是指一个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而作为另一类词使用,如名词用作动词、动词用作名词等。随着词性的改变,这个词便具有了新的含义(临时的)。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重要的语言现象,因此必须了解并学会推断。学案三学案一-40-学案二1.名词的活用 学
24、案三学案一-41-学案二学案三学案一-42-学案二学案三学案一-43-学案二例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注意其活用的特点。 学案三学案一-44-学案二学案三学案一-45-学案二学案三 答案: 驻军;说出;下雨;穿上衣服,戴上帽子;攻下;向东进军。(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使复生;使长肉;使下。(是使动用法)把当作宾客;把当作仇人。(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在朝廷上;学案一-46-学案二2.动词的活用 学案三学案一-47-学案二例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注意其活用的特点。 学案三学案一-48-学案二学案三答案: 射箭的技术;埋伏的部队,伏兵;出产的东西;收入的财物。(是动词活用为名词)使斗;使逃跑;使饮
25、(酒);使朝见。(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为哭泣;为哀叹。(是动词的为动用法)学案一-49-学案二3.形容词的活用 学案三学案一-50-学案二学案三学案一-51-学案二例3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注意其活用的特点。 学案三答案: 美好的事物;旧交情;坚硬的铠甲;锋利的武器。(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走到尽头;威慑、威震。(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变绿,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认为奇怪,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学案一-52-学案二4.数词的活用数词在古代汉语中活用作动词的情形比较少见,一般来说,数词直接处于谓语的位置上就用作了动词。有时可活用为形容词。例4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注意其活用的特点。学案三答案: 统
26、一;同时依附。(均为数词活用为动词)专一。(数词活用为形容词)学案一-53-学案二(四)通假字通假字,是文言文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假借”,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从而形成了通假字。通假字大量存在于文言文中,是造成文言文难读的原因之一。广义的通假字还包括古今字和异体字。1.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是临时使用。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蚤”同“早”。学案三学案一-54-学案二2.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如:至莫夜月明。(石钟山记)“莫”是“暮”的古字,后被借用为否定副词,表示“
27、不”“没有谁”的意思,又造“暮”字表示其原义。3.异体字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如:“泪”和“涙”,“睹”和“覩”。学案三学案一-55-学案二例题找出下列语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其本字及含义。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陈情表)此小大之辩也。(逍遥游)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三答案:“说”同“悦”,高兴。“颁”同“斑”,颁白,即斑白。“景”同“影”,影子。“倍”同“背”,违背。“闵”同“悯”,可忧患的事(多指疾病死丧)。“辩”同“
28、辨”,区别。“孰”同“熟”,仔细。学案一-56-学案二二、推断文言实词含义六法1.字形分析,看形推义即根据字形判断词的意义。文言文中,即使是生僻的词语,也可以根据造字法中的象形、会意和形声推断词的基本意义。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中“羁”字看其字形,为马被辔头罩住,可理解为“束缚”之意。类似从“罒”的字均有“网罗、束缚”的意思。有“罗(网)、罟(网)、罩”等。学案三学案一-57-学案二例1(2019全国卷,改编)翻译下面画线的语句,注意推断加点字的含义。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
29、。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学案三答案: 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于是死在敌人手里。(“踵”由形旁“足”可推知,脚跟。旋踵,掉转脚跟,后退)参考译文 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替士兵们分担劳苦。有个生了毒疮的士兵,吴起为他吮吸毒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哭了,说:“往年吴将军为他父亲吸毒疮,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于是死在敌人手里。如今吴将军又给我儿子吸毒疮,我不知道他会死在什么地方。”学案一-58-学案二2.语境分析,因文定义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要确定某字的具体意思,就一定要结合语境。如“当”有面对、担当、判罪等多种意思,
30、在2018全国卷“芝坐爽下狱当死”中是“判罪”的意思,而在卷“当职割断”中却是“担当”之意。再如卷“当职割断”中的“割断”一词很难理解,但结合后文“不避豪右”(不避豪门大户)可知,此处“割断”应为“敢于决断”之意。例2(2018全国卷,改编)翻译下面画线的语句,注意推断加点字的含义。学案三学案一-59-学案二学案三答案: 正尽力去除先前的苛严,尚且担心做得不够,哪有宽厚成为祸患的呢。(根据语境,“苛”“宽”相对,可相互推知)参考译文 前府尹治理苛严,范纯礼说:“宽严相辅相成,这是圣人的规范。正尽力去除先前的苛严,尚且担心做得不够,哪有宽厚成为祸患的呢。”从此一切用宽厚的方法处理。学案一-60-
31、学案二3.构词分析,联想迁移文言文的考查坚持“用课外材料考课内”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考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文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因此可用联想法,联系已学过的成语或课文等来推断词义。(1)联系成对的反义词、同义词。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这种特殊的互文对举现象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如“属托行,货赂至,并曾赋敛”(晏子治东阿)由“货”推知“赂”指财物。“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陈情表)中“无”与“鲜”相对,故可理解为“无”“少”。学案三学案一-61-学案二(2)联系成语。即联系成语和习惯用语中的
32、用法来思考实词词义。由于不少成语中保留了文言文句法及一词多义现象,因此解题时联想自己熟悉的成语典故,也是解答文言实词题的方法之一。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氓)中,“爽”义为“差错”,成语有“屡试不爽”,词语有“爽约”。(3)联系课文。遇到需要解释的词语,联系初高中课文中的有关词语来判断。学案三学案一-62-学案二例3翻译下面画线的语句,注意推断加点字的含义。 学案三答案: 有一次他在高峻的山崖边追赶贼寇,一名贼兵从山顶上放箭射中了象昇的额头,象昇提刀更加奋勇地作战。(“危”可据李白的诗句“危楼高百尺”推知,“益”可据师说中“圣益圣,愚益愚”推知)学案一-63-学案二学案三参考译文 象昇每次上
33、战场,都身先士卒,跟贼兵搏斗,(贼兵的)兵刃砍到他的马鞍他都不顾,失去战马他就步行作战。有一次他在高峻的山崖边追赶贼寇,一名贼兵从山顶上放箭射中了象昇的额头,象昇提刀更加奋勇地作战。贼兵相互告诫说:“卢廉使这个人,谁撞上谁死,不可冒犯他。”学案一-64-学案二4.推断句法,理其结构古汉语中词与词是按一定的语法规则组合在一起的,因此词在句中的语法位置也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一般而言,主语在前,谓语在中,宾语在后,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如2018全国卷“年及悬车”,“年”(年纪)为主语,“及”(到了)为谓语,“悬车”在谓语之后,应是宾语,因此我们
34、可以推断“悬车”一词应该与年龄有关。2018全国卷“致奠醊以千数”,根据语感可判断“以千数”为状语后置,那么前面“奠醊”应为动词,是“奠酒、祭奠”的意思。2018全国卷“中旨鞫享泽村民谋逆”,“鞫”处在句中,后面是名词短语“享泽村民谋逆”(享泽村民谋反事),故从语法角度看,其作谓语,为“审讯”之意。学案三学案一-65-学案二例4(2019天津卷,改编)翻译下面画线的语句,注意推断加点字的含义。学案三答案: 不只三位官员的愿望是这样,或许国家也将从这里有所收获吧!(“望”前有“之”,故“望”应为名词;“抑与”,故知“抑”为表推测的副词而不是“压抑”的意思)参考译文 凡是衡州的读书人,都知道三位官
35、员的心意,就在这里学习,不只是学习章句,也学习那些以后用来施政的经世致用之学;不只是为了取得科第,也思考有益于国计民生的事业。假使施政和治学再合为一体,不只三位官员的愿望是这样,或许国家也将从这里有所收获吧!学案一-66-学案二5.常规不通,通假代入通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现象。有时无法理解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例5(2016全国卷,改编)翻译下面画线的语句,注意推断加点字的含义。学案三学案一-67-学案二学案三答案: 副使崔应麟见到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矢”本义为箭头,不能做“啖”的宾语,
36、故“矢”同“屎”)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锺化民分发库银赈恤百姓。(用府库的钱不能“振”百姓,故“振”同“赈”)参考译文 出外巡视河南。发生大饥荒,人相互吞食。副使崔应麟见到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登云随即送至朝廷。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锺化民分发库银赈恤百姓。学案一-68-学案二6.区分古今,掌握常识汉语词汇中有一部分词,古今同形,但意义往往不同,最忌望文生义。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其固定义项。另外,对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知识。例6翻译下面画线的语句,注意推断加点字的含义。学案三学案一-69-学案二学案三答案: 子路跟随
37、(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丈,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丈人”在此处是对年老男子的尊称)参考译文 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丈,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子路问道:“你看到我的老师了吗?”老丈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你的老师啊?”(说完)把他的拐杖插在田头而除草。学案一-70-学案二学案三学案一-71-学案二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学案三学案一-72-学案二学案三答案: (1)修建;(2)抵达;(3)填埋;(4)建都;(5)竖起;(6)在之上;(7)连接;(8)美好的;(9)开采;(10)同“泻”,源源不断地运输。学案一-73-学案二2.把文中画横线
38、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2)于是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学案三答案: (1)武王建都在镐,丰、镐两城之间,才是帝王的都城所在。于是就在渭水南上林苑内修建朝宫。(2)于是在东海边的朐山上竖立大石,作为秦朝国境的东门。学案一-74-学案二学案三参考译文 三十五年,开始修筑道路,经由九原一直修到云阳,挖掉山峰填平河谷,一直连通起来。这时始皇认为咸阳人口多,先王宫廷窄小,听说周文王建都在丰,武王建都在镐,丰、镐两城之间,才是帝王的都城所在。于是就在渭水南上林苑内修建朝宫。先建前殿阿房,东西长五百步,南北宽五十丈,上面可以容纳一万人,下
39、面可以树立五丈高的大旗。四周架有天桥可供驰走,从宫殿之下一直通到南山。在南山的顶峰修建门楼作为标志。又修造天桥,从阿房跨过渭水,与咸阳连接起来,以象征天上的北极星经阁道星跨过银河抵达营室星。阿房宫没有建成;计划等竣工之后,再选择一个好名字给它命名。因为是在阿房修筑此宫,所以人们就称它为阿房宫。受过宫刑、徒刑的七十多万人,分别被派去修建阿房宫,有的去营建骊山。从北山开采来山石,从蜀地、荆地运来木料。关中总共建造宫殿三百座,关外建四百座。于是在东海边的朐山上竖立大石,作为秦朝国境的东门。为此迁徙三万户到骊邑,五万户到云阳,都免除十年的赋税和徭役。学案一-75-学案二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34
40、题。 学案三学案一-76-学案二学案三学案一-77-学案二3.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学案三学案一-78-学案二学案三答案: (1)交游,学习;(2)形貌特征;(3)礼聘;(4)“反”同“返”,返回;(5)安置住宿;(6)老交情;(7)内心真诚的样子;(8)头颅,脑袋;(9)使顺从;(10)特别召见。学案一-79-学案二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帝即其卧所,抚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2)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对曰:“陛下差增于往。”学案三答案: (1)皇帝到他的卧室,摸着严光的腹部说:“唉,子陵,不能帮助我治理国家吗?”(2)皇帝从容地问严光:“
41、我比起过去怎么样?”严光回答说:“陛下比过去略强。”学案一-80-学案二学案三参考译文 严光,字子陵,又名严遵,会稽余姚人。严光年轻时就有很高的名声,与光武一同学习。到光武即位时,他改换姓名,躲起来不见光武。皇帝想着他有才德,就要人画了他的形貌访求他。后来齐国上书说:“有一位男子,披着羊皮衣服在沼泽中垂钓。”皇帝怀疑是严光,就备了可坐乘的小车、黑色和浅红色的布帛,派使者去礼聘严光。使者三次往返以后严光才来。(光武帝)让严光住在北军,供给床褥,由太官朝夕供应膳食。学案一-81-学案二学案三司徒侯霸同严光素来有交情,派人送去书信。派来的人对严光说:“侯公听说先生到来,一心想立刻就来拜访,但迫于职责
42、,所以没有如愿。希望利用天黑的时候,请您受委屈过去说话。”严光没有回答,就丢过去一片竹简给来人,口授回信说:“君房足下:职位做到宰相,很好。身怀仁爱,辅佐正义,天下就会喜悦;阿谀奉承,顺随旨意,脑袋就要搬家。”侯霸得到回信,封好呈给皇帝。皇帝笑着说:“狂奴还是从前的样子啊!”皇帝当天就到严光住的客馆。严光躺着不起来,皇帝到他的卧室,摸着严光的腹部说:“唉,子陵,不能帮助我治理国家吗?”严光又睡觉不理睬。过了好一会儿,他才睁开眼睛端详着光武,说:“从前唐尧道德高尚,但巢父洗耳。士各有志,为什么要逼我呢?”皇帝说:“子陵,我竟然不能使你顺从吗?”于是登车叹息而去。学案一-82-学案二学案三光武又召
43、见严光,谈论过去的事情,谈了许多天。皇帝从容地问严光:“我比起过去怎么样?”严光回答说:“陛下比过去略强。”接着一同睡觉,严光将脚放在皇帝的肚子上。第二天,太史上奏说有客星冒犯帝座很紧急。皇帝笑着说:“我同老友严子陵在一起睡觉罢了。”光武授予严光谏议大夫一职,严光不接受,于是到富春山种田。后人将他钓鱼的地方取名为严陵濑。建武十七年,皇帝又特别征召他,他不来。八十岁时,严光在家中去世。-83-学案一学案二高考评价体系与考试大纲规定:掌握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全国卷近年对此考点没有单独设题,而是主要在翻译中考查。鉴于虚词对
44、理解文意的重要作用,我们应高度重视这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学案三学案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84-学案一学案二一、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而”的意义和用法学案三-85-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86-学案一学案二二、“何”的意义和用法 学案三-87-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88-学案一学案二三、“乎”的意义和用法 学案三-89-学案一学案二四、“乃”的意义和用法 学案三-90-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91-学案一学案二五、“其”的意义和用法 学案三-92-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93-学案一学案二六、“且”的意义和用法 学案三-94-学案一学案二七、“若”的意义和用法 学案三
45、-95-学案一学案二八、“所”的意义和用法 学案三-96-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97-学案一学案二九、“为”的意义和用法 学案三-98-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99-学案一学案二十、“焉”的意义和用法 学案三-100-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101-学案一学案二十一、“也”的意义和用法 学案三-102-学案一学案二十二、“以”的意义和用法 学案三-103-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104-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105-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106-学案一学案二十三、“因”的意义和用法 学案三-107-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108-学案一学案二十四、“于”的意义和用法 学案三-109-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110-学案
46、一学案二十五、“与”的意义和用法 学案三-111-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112-学案一学案二十六、“则”的意义和用法 学案三-113-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114-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115-学案一学案二十七、“者”的意义和用法 学案三-116-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117-学案一学案二十八、“之”的意义和用法 学案三-118-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119-学案一学案二二、准确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须“五看”1.看语境。文言虚词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语境包括语意和关系两个方面:(1)语意方面。理解虚词,不能只看这个虚词本身,还应看它所在的句子甚至段落,将词与词、句与句的意思联系在一起来思考
47、。如2018全国卷:两句中“以”都是介词,但因语境不同,意义也不同。句中“以”表凭借,可译为“凭借、依靠”,句中“以”表原因,可译作“因为”。学案三-120-学案一学案二(2)关系方面。有些虚词在连接词、短语、句子时会标示某种关系,如因果关系、条件关系、支配关系、比较关系等,揣摩清楚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则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难理解了。这类虚词主要有“而”“以”“于”等。如:第句“以”后面连接的是代词“之”,第句“以”后面连接的是动词短语“相属”。第句中的“以”是介词,因;第句中的“以”是连词,表目的关系。学案三-121-学案一学案二例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贞观初,太宗与
48、黄门侍郎王珪宴语,时有美人侍侧。本庐江王瑗之姬也,瑗败,籍没入宫。太宗指示珪曰:“庐江不道,贼杀其夫而纳其室。暴虐之甚,何有不亡者乎!”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取之为是邪,为非邪?”太宗曰:“安有杀人而取其妻?卿乃问朕是非,何也?”珪对曰:“臣闻于管子曰:齐桓公之郭国,问其父老曰:郭何故亡?父老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桓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所以亡也。今此妇人尚在左右,臣窃以为圣心是之,陛下若以为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太宗大悦,称为至善,遽令以美人还其亲族。(节选自贞观政要论纳谏,有删改)学案三-122-学案一学案二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
49、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句中加点虚词的翻译) 学案三答案: (1)庐江王荒淫无道,杀害了她原先的丈夫而把她占为己有。暴虐到极点,怎会不灭亡呢?(2)哪有杀人而夺取其妻的道理?你却问我对不对,这是什么意思?(3)我私下认为陛下觉得这样做是对的,陛下如果认为不对,那就是所谓知道邪恶而不能摒弃了。-123-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参考译文 贞观初年,唐太宗与黄门侍郎王珪在宴会上交谈,当时有个美人在旁边侍候。她本是庐江王李瑗的爱姬,李瑗事败后,她被籍没入宫。太宗指着她对王珪说:“庐江王荒淫无道,杀害了她原先的丈夫而把她占为己有。暴虐到极点,怎会不灭亡呢?”王珪离座说:“陛下认为庐江王夺取她是对了呢,还是不对?”
50、太宗说:“哪有杀人而夺取其妻的道理?你却问我对不对,这是什么意思?”-124-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王珪回答说:“我听到管子这本书里说:齐桓公到了郭国,问那里的父老:郭国为什么会灭亡?父老说:因为郭君喜欢好人而厌恶坏人。齐桓公说:照你所说,他是个贤君啊,怎会灭亡呢?父老说:不是这样。郭君喜欢好人却不能任用,厌恶坏人却不能摒弃,这就是他灭亡的原因。如今这个妇人还在陛下左右,我私下认为陛下觉得这样做是对的,陛下如果认为不对,那就是所谓知道邪恶而不能摒弃了。”太宗听罢非常高兴,夸他讲得好极了,马上命令把这个美人送还给她的亲族。-125-学案一学案二2.看位置。同一虚词,放在不同的位置,其意义、用法也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