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一 熟读课文、注解和译文熟读课文、注解和译文1.课文读课文读2遍遍2.注解读注解读2遍遍3.译文读译文读2遍遍复习课前反复朗读课文、注复习课前反复朗读课文、注解、译文是唤醒记忆的最好解、译文是唤醒记忆的最好方式!方式!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表明桃林的发现实属偶然。“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奇异的美景则引发了渔人的好奇心,为下文渔人走访桃花源作了铺垫。第二部分(第23段):写桃花源中宁静的生活和淳朴的社会风尚。第2段:写桃花源中的生活环境。则表现了人们宁静、幸福的生活,展现了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图景。第3段:写桃花源中人的社会风尚。表现了源中人热情好
2、客的淳朴风尚和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村中人的自述,写出人们厌恶战争、追求和平的愿望。“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既说明他们珍惜和平,不愿让外人来打扰他们的生活,又为下文“不复得路”埋下伏笔。第三部分(第45段):故事的结局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太守派人探访及刘子骥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先写渔人“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再写刘子骥“规往”,“未果”,既为桃花源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又含蓄地表明这种理想社会只是一种幻想。【中心概括】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为线索,塑造了一个幽美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陶渊明对黑暗
3、的社会现实不满,希望能有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自由快乐的理想社会。作者虚构了一个与作者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世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世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人民的意愿。【写作特点】1.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序,线索清楚,重点明确,详略分明。本文重点是作者借“桃花源”以表达社会感想,所以中间部分对桃花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详细描写,而对“忽逢桃花林”和归来复寻“遂迷”、“未果”的传奇性开头、结尾,则写得清晰简略。2.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3.虚实结合的写法。作者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从和
4、现实相反的方向去想象,虚构了一个“理想境界”,显示出作者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要 邀 邀请 宽阔明亮交错相通妻子和儿女妻子和儿女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不要说,不要说,(更更)不必说不必说不值得不值得动词,舍弃 名词,房屋 动词,寻找 副词,随即,不久 动词,做标记 名词,标记 出去 拿出 以为异,对感到诧异。走到的尽头。 消失。 向前。 沿着 完,没有了 仅 通过 类 整齐的样子 全,都 快乐的 详细 都 又 请,邀请 离开 告诉,后面省略“渔人” 找到 沿、顺着 从前的、旧的 到了,等到 拜见 以前,从前 终于 随即,不久 计划 渡口 动词,作为 介词,对,向 结构助词,的
5、 代词,代指桃花源人所问之事 代词,自己的 的样子” 助词,无实际意义,不译 竟 连词,和 7重点句子翻译(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数百步内桃树沿岸生长,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2)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约似有光亮。(3)初极狭,才通人。(洞口)开始很狭窄,只能通过一个人。(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齐有致,有肥沃的田野、美丽的池塘、桑园、竹林之类。(5)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村里的人)见到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
6、来。(6)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7)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这个人(渔人)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知道)的事,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10)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村中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11)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12)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7、太守立即派人随他前往,寻找从前所做的标记。三、文意理解与探究1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发现桃花源_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_2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花源怎样的美景?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生活场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进入桃花源复寻(迷失)桃花源3(2013梅州)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听了之后为什么“皆叹惋”?为世外的战乱纷争而叹惋,为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叹惋。4(2015辽阳模拟)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中的人不愿意与外界有
8、过多接触,希望可以保持平静的生活;设置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5(2015鞍山模拟)离开桃花源时渔人“处处志之”,再来寻找的人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作者这样写是暗示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使故事显得亦真亦幻,给桃花源增添了神秘色彩(或:使文章悬念迭起,引人入胜)。6(2013曲靖)“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如此”是代词,指上文所说。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谈到:发现桃源村的经过;村中的生活情状;归途中做标记的事。7(2015大连模拟)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的美好生活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示例
9、:美丽富足、和平安定、自由快乐、尊老爱幼、民风淳朴、热情好客。8(2015阜新模拟)文中体现“村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9(2012福建三明)作者虚构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愿望?表达了作者向往自由、平等、和谐生活的愿望。10(2013北海)桃花源记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其实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都有自己向往的“桃花源”,请简要说说你心目中的“桃花源”。示例一:没有强权争霸,没有战争硝烟,没有核武器威胁,世界和平大同。示例二:森林繁茂草场葱郁,天空澄碧溪水清澈,鸟儿欣舞虫儿欢歌,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示例三:人人平等,互敬互爱;远离
10、贫穷,衣食无忧;老有所养,孤有所托。(1)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思想?)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思想?(13安徽安徽18题)题)3. 问题研究。问题研究。答答 :对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幸福和谐对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的理想社会的向往。(2)渔人)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听了之后为什么,桃源人听了之后为什么“皆叹惋皆叹惋”?(13梅州)梅州)答答 :为人们的战乱纷争而叹惋,为百姓生活在水深为人们的战乱纷争而叹惋,为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叹惋。火热之中而叹惋。(3)渔人)渔人“处处志之处处志之”,后来却,后来却“不复得路不复得路”
11、,作者,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这样写有什么用意?(12济南)济南)答答 :作者这样写是暗示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并不作者这样写是暗示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使故事显得亦真亦幻,给桃花源增添了神存在。使故事显得亦真亦幻,给桃花源增添了神秘色彩(或秘色彩(或 :使文章悬念迭起,引人入胜)。:使文章悬念迭起,引人入胜)。(4)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用)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自己的话概括)(12北京)北京)答答 :自然环境优美;社会安定和平;百自然环境优美;社会安定和平;百姓生活和乐。姓生活和乐。(5)作者在文中描绘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有何)作者
12、在文中描绘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用意?(13玉溪)玉溪)答答 :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当时人们厌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当时人们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愿望。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愿望。(6)从桃花源的景的角度说说作者心目中的这个理想)从桃花源的景的角度说说作者心目中的这个理想社会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摘录原句并加以概社会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摘录原句并加以概括)(括)(14汕尾)汕尾)答答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之属”,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人人和乐,社,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人人和乐,社会安定,生活和
13、谐。会安定,生活和谐。(7)请用简要的语言概述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理)请用简要的语言概述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想社会?(14毕节)毕节)答答 :作者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人人生活安乐,作者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人人生活安乐,百姓生活平静的太平生活环境。百姓生活平静的太平生活环境。(8)有人说:)有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陶渊明在作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陶渊明在作品中却让老百姓躲起来,这是不对的。中却让老百姓躲起来,这是不对的。”如果你是如果你是陶渊明,如何为自己辩护?陶渊明,如何为自己辩护?(14株洲)株洲)答答 :要点:政治黑暗;寄托理想;报国无门。要点:政治黑暗;寄托理想;报国无门
14、。(9)当时的社会状况如何,文章并没有正面说,当渔)当时的社会状况如何,文章并没有正面说,当渔人一一说了外面世界的情况后,桃源人为什么人一一说了外面世界的情况后,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皆叹惋”?又为什么说?又为什么说“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为外人道也”?从这里能不能看出作者的用意?从这里能不能看出作者的用意?(课后习题)(课后习题)答答 :“皆叹惋皆叹惋”是对社会现状的失望,同时也说是对社会现状的失望,同时也说明当时的社会有多黑暗。明当时的社会有多黑暗。“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为外人道也”,正面上说是作者不希望战乱影响现在的平静、幸正面上说是作者不希望战乱影响现在的平静、幸福的生活,也不希望有外人过来避乱;侧面上确福的生活,也不希望有外人过来避乱;侧面上确实说作者希望没有战乱,渴望和平、幸福的生活。实说作者希望没有战乱,渴望和平、幸福的生活。(1)想象丰富。作者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令人)想象丰富。作者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令人向往的生活美景图,尽管它难以变为现实,但人们向往的生活美景图,尽管它难以变为现实,但人们仍在追寻它,并竭力去实现它。仍在追寻它,并竭力去实现它。(2)语言优美。写桃林胜景、桃源环境、桃源)语言优美。写桃林胜景、桃源环境、桃源人的生活状况,语言简洁精练、通俗流畅,记叙极人的生活状况,语言简洁精练、通俗流畅,记叙极有层次,给人以美感。有层次,给人以美感。4. 写作特色写作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