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法课件.pptx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文档编号:2535013 上传时间:2022-05-01 格式:PPTX 页数:61 大小:233.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法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法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法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法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法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十章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法第一节第一节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方法的概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方法的概述第二节第二节 对非期望行为的管教原则、方法对非期望行为的管教原则、方法第三节第三节 管教的策略管教的策略第一节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方法的概述家长为达到家庭教育的目的、完成家庭教育的任务和内容所选择和运用的具体措施和手段。什么是家庭教育方法?第一节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方法的概述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方法是学前儿童家长对学前儿童实施教育时所选择和运用的策略和措施。它受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及家庭教育任务、内容和幼儿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直接关系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成败。 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

2、,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爱尔维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方法与其教养方式有密切联系民主权威型 榜样示范、正面说理等绝对权威型 强制压服、训斥打骂等娇惯溺爱型 无原则的赞许肯定、满足任何要求忽视冷漠型 毫无控制的自然后果法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方法与其教养方式有密切联系。在家庭亲子关系和家长教育观念基础上形成的教养方式往往影响着家长对家庭教育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二、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方法的对象、作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是父母和孩子的双边活动学前儿童家长能否掌握并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关系着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能不能顺利进行,影响着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效果,决定这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目的、任务和内容的实现。第二节 对非期

3、望行为的管教原则、方法非期望行为的发生原因对非期望行为的管教原则对非期望行为的管教方法第二节 对非期望行为的管教原则、方法管教(discipline)指在严格限制下所实施的一种赏罚严明的教育.此种教育一般由在上者(教师或家长)指导实施,如用之於个人自己,则谓之自律(self-discipline)。什么是管教?什么是管教?1.管教是教导子女,使其行为合乎父母所认定的社会要求2.管教是帮助孩子学习控制行为,使其学到生活中所需要的与人相 处的技巧3.有效的管教必须是正面的、合理的、适度的4.所用的管教方式与策略必须符合孩子的年龄及发展阶段5.有效的管教必须是父母对孩子的需要和问题有充分的了解管教是

4、达成利于合作的情景的艺术一、非期望行为的发生原因 来自孩子本身的原因 来自父母方面的原因 在管教孩子时,可以怎样调整心态非期望行为?非期望行为?哲学家:行为是受到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伦理学家:基于自由意志的动机生物学家:可以观察到的肌肉和外分泌腺的活动,是身体的某一部分的运动心理学家或社会学家:受心理支配的外部活动,是由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决定的非期望行为是指孩子所表现出来的活动不合乎父母所认定的社会要求,出现行为偏差。行为与非期望行为一、非期望行为的发生原因来自孩子本身的原因1.身体不舒服,较难控制情绪2.不怎么做才是对的行为3.觉得父母不注意他、不爱他,想得到父母的注意4.觉得自己无论

5、如何都达不到父母要求的行为标准,索性自暴自弃来自父母方面的原因1.父母的期望太高,超出孩子的年龄和能力 2.父母的指示常是反面的,强调孩子“不应该如何”,却忘了教他“该如何”3.父母在执行规范时,不持之以恒,而是朝令夕改在管教孩子时,可以怎样调整心态?1.孩子行为不佳一定有其原因2.不要期望孩子行为和大人一样3.如果孩子因缺乏自信心而行为不佳,要鼓励他4.以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强化管教孩子5.就事论事,改变其行为,而不能攻击孩子人格反思二、对非期望行为的管教原则理智性原则渐进性原则适切性原则(一)理智性原则1.要能倾听孩子口语和非口语的表达。2.对孩子的非期望行为必须冷静检查,发现问题 所在

6、。案例 妈妈下班回到家,发现桌子上放了一台收录机,儿子手拿玩具小榔头在收录机上这儿碰碰、 那儿敲敲。妈妈忍住怒气,问儿子:“你这是在干什么呀?”儿子回答说:“我想把收录机拆开,看看叔叔、阿姨是怎么钻在里面讲话的。”妈妈听了以后,笑着说:“我的儿呀,里面根本没什么人。”儿子惊奇地说:“那里面怎么会有人讲话的呢?”“不信,我们一起拆开来看看。”妈妈边说边和儿子一起找来了工具,把收录机来了个“开膛破肚”,并对儿子说:“这是由无线电波把声音传过来的。里面深奥的学问,等你长大后好好学习,就一定会弄懂的。”儿子瞪着两只好奇的大眼睛听着妈妈的一番话。可见,母亲的耐心、宽容和指导,使她能够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内心

7、世界,保护了孩子的好奇心,增强了孩子的探索精神(二)渐进性原则 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为管教孩子的非期望行为,使其逐步向期望行为转变,需贯彻渐进性原则,即学前儿童家长要循序渐进地对孩子施加影响,由浅人深,由易到难,提高对孩子的要求,让孩子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在实施渐进性原则时,学前儿童家长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必须具体明确、简单明了,便于孩子理解和执行。如有的孩子食欲特别旺盛,经常吃巧克力、饼干等一类零食,正餐时胃口又特别好,狼吞虎咽,还要吃几块肥肉,结果成了肥胖儿。为了帮助孩子减肥,努力给孩子订下了规矩:不许吃巧克力、饼干等一类零食;正餐时只能吃一块瘦肉,并且爸爸每天陪孩子锻炼半小时。这样,要

8、求具体、明确了,便于孩子遵照执行,也便于家长的督促检查。(三)适切性原则 学前儿童家长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既不能过高,又不能过低,必须是适合孩子的年龄和能力的,即孩子经过自己的努力是能够达到的,符合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和心理承受力。三、对非期望行为的管教方法(一)榜样示范法(二)正面说理法(三)暗示提醒法(四)批评惩罚法(五)自然后果法(一)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法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以自身良好的思想行为品德以及典型人物的优良道德风范去感染、教育孩子的教育方法。 榜样示范法的特点是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具有极大的说服力和示范性,特别对于学龄前幼儿尤为适用。 由于学龄前孩子十分喜欢模仿,这个阶段的孩子接

9、受直观的事例和具体生动的形象教育比接受道理要快得多。他们对自己亲眼目睹的行为,能较长时间地保留在记忆之中,所以,在幼儿阶段,大量运用榜样是比较适用和有成效的。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敬,父母对自己一举一动的检点,这是首要的和最基本的教育方法。”生活中有许多榜样,对幼儿来说,第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榜样是父母。这是由于孩子思维能力差、知识少、缺乏生活经验和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因而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言行就不知不觉为孩子们所效仿,家庭成员的作风、品德、个性、为人等都直接影响着孩子。所以,父母应利用孩子善于模仿自己的契机,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

10、自己应该首先做到。平时父母应多加强自身的修养,要在树立良好榜样的同时,逐渐教会孩子分辨好坏。家长在教育时要耐心,因势利导,以自己之情感激发孩子之情感,以自己的人格来影响、培养孩子的人格。古人说:“爱其师,信其道。”同样家长用真挚的关怀和深情的抚爱,(二)正面说理法 正面说理法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启发、引导和提高他们 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和思想认识,从而使幼儿心悦诚服地接受家长的教育,进而养成良好的期望行为的方法。 正面说理法是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基本方法。这是因为:第一,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因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不可能事事亲身实践,提高对是非善恶的辨别能力及思想的认识,往往离不开

11、说理教育;第二,无论运用哪一种家庭教育方法,都需提高孩子的认识,都需要结合运用正面说理的方法;第三,就培养幼儿良好道德品质而言,正面说理的作用不仅有助于提高幼儿的道德认识,培养其道德判断和评价的能力,促进其自我教育和矫促进其道德品质的进一步完善。(三)暗示提醒法 暗示提醒法是父母用含蓄、间接、简化的方式对幼儿的心理、“为实施影响,并能迅速产生效能的一种家庭教育方法:父母希望孩子做什么、如何做,或防止孩子出现某种错误、过失,不是直接太说教,而是给孩子一个“信号”,孩子就能迅速觉察、心领神会并按照家长的意图去做。这个“信号”就是暗示提醒,它的运用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即父母和孩子之间关系比较密切,

12、双方互相熟悉,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形成了彼此默契的传递信息的行为模式:“信号”的发送者父母知道自己发出的“信息”能为孩子接受,“信号”的接收者幼儿知道父母发出的信号的含义。暗示提醒法的运用,充分体现出父母对孩子的了解、信任和尊重,有利于发挥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密切亲子关系。 学前儿童家长在运用暗示提醒法时,直接暗示要简明、清楚。如家里来了小伙伴,孩子不知怎样招待小伙伴,父母可用手势、动作等方式暗示孩子为小伙伴拿出玩具、图书等,并用眼神、面部表情等方式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褒奖;如果孩子做得好,父母则眉开眼笑,表示满意;如果孩子做得不好,父母则眉宇紧锁,表示不满。这样,父母把自己的意图直

13、接提供给幼儿,使幼儿迅速而无意识地加以理解和接受。 除此以外,学前儿童家长还可运用间接暗示。所谓间接暗示,即父母借助于一定的行为或其他媒介,将自己的意图、对幼儿的要求与期望间接地提供给幼儿,使幼儿迅速而无意识地加以接受。如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喜欢读书学习的人,除了给孩子买大量的图文并茂的书籍以外,自己只要一有空也手捧书本认真学习。(四)批评惩罚法 批评惩罚法是父母对幼儿不良的观点、行为作出否定评价以帮助孩子改正缺点与错误的一种家庭教育方法。批评和惩罚两种教育方法有程度上的不同。批评运用在一般性的缺点、错误、过失上,而惩罚则是运用于性质和后果较为严重的缺点、错误和过失上,惩罚是要剥夺孩子的

14、某种权利,给孩子以痛苦的体验,是要强制执行的,但不是殴打、断食、伤害身体。批评惩罚法对于孩子之所以有教育意义,是因为否定孩子的不良思想、行为可以引起幼儿的内疚感、羞耻心和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使他们从所犯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学会用意志克服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批评惩罚法注意事项:首先,要注意孩子的个性等 身心发展特点。有的孩子性格比较内向、懦弱,一旦他(她)范了 错误以后,采用批评惩罚法时,可能造成其性格更趟小、更懦弱。其次,要注意批评惩罚必须公正、合理。即对孩子批评惩罚,要从实际出发,视情节的轻重程度及其所造成的后果,努力做到公正、合理。只有批评惩是公正、合理、恰如其分的,孩子才会心服口服,才会正确

15、对待,从缺错误和过失中吸取教训;也只有真正做到公正、合理、恰如其分,孩子才会感到家长的批评惩罚是关心和爱护才能克服缺点,改正错误,纠正过失。批评惩罚如果太过分,太过火,那就会有“出气”之嫌。第三,批评惩罚要讲究方式和时机。批评惩罚要注意时间、地点、场合,最好不要当着别人的面批评惩罚孩子,以免影响孩子的自尊心。同时,也不要在睡觉前或吃饭过程中批评惩罚孩子,以免影响孩子的食欲和睡眠。(五)自然后果法自然后果法就是在家庭教育中,通过让孩子亲自体验由于自己不良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来纠正其行为的方法。适当地运用此方法有利于培养孩子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提高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自理能力。自然后果法的好处:第一,

16、这种方法可以提供正确或错误行为的合理知识,而这些行为则来自结果好坏的本人经验的;第二,儿童所受到的痛苦如果仅是他的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则他必然会多少清楚地认识到这种惩罚是公正的;第三,儿童如果认识到这种惩罚是公正的,接受这种惩罚只是通过事物本身的作用,而非假手于人,则他的脾气就可以较少地激动、而做父亲的,只要比较消极地执行他的责任,让小孩体验到这种自然的惩罚,就可以保持比较安静的态度;第四,彼此的愤怒既然避免了,则父子之间必然可以存在着一种更愉快的和更可以相互影响的关系。 自然后果法的好处:正确运用自然后果法给予的惩罚手段将建立一种特殊的情景。它的特点是:这个惩罚是孩子本人能明白的,惩罚的公正

17、性是不应该引起怀疑的。的确,如孩子撕坏了图书,妈妈必须让孩子自己把图书补好。毫无疑问,这样做不会使孩子产生反抗情绪:可是,如果禁止散步或看电视,那么这类措施并不是很明显的孩子往往会感到委屈和不满,而且会使孩子产生反抗情绪。采用这种教育方法,一方面要使孩子从自己造成的后果中取得教训,杜绝此种错误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采用这种教育方法,还要注意应以不伤害孩子的身体健康为前提,伤害了健康就失去了教育的作用。 教育是一门艺术,家庭教育也是一门艺术,学前儿童家长在对孩子的非期望行为施教过程中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方法,也可以有选择、有侧重地运用其中的一两种,到底使用哪几种家庭教育方法?到底如何使用?必须考

18、虑孩子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水平和个性差异等因素才能决定第三节 管教的策略1. 行为改变技术行为改变技术2. 民主的儿童训练策略民主的儿童训练策略3. 沟通的策略沟通的策略4. 父母效能训练父母效能训练5. 沟通分析沟通分析一、行为改变技术(一)行为改变技术的含义行为改变技术是指可以操作增强物来影响并改变行为。(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条件反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Ivan Pavlov, 1849-1936)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即对食物的一种反应特征。他的实验方法是,把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在这个过程

19、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性刺激,即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铃响,这狗就会逐渐学会在只有铃响但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内容。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斯金纳被称为彻底的行为主义者,因为他认为所有心理现象从本质上说都是行为的,包括公众的或外部的行为,以及个人的或内部的行为(例如感情和思想)。 斯金纳的理论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在任一特定的情况下,你的行为都很可能伴随着某种结果,比如得到赞扬、报酬或解决问题后的满足感,那么今后在类似的情

20、况下,你很可能重复这一行为;这些结果被称为“强化”。如果你的行为伴随着另一种结果,比如疼痛或尴尬,那么今后在相似的情况下,你将很少会再重复这一行为;这些结果被称为“惩罚”。行为一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被分别称为“强化”和“惩罚”。这一过程图示如下: 通过这一概念,斯金纳也就能解释习得的行为是怎样消退或彻底消失的。一种行为被强化后,强化物若不再出现,那么这一行为再发生的可能性将慢慢减弱直到完全消失,这种压抑过程被称做“消退”。 斯金纳箱(Skinner box)斯金纳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实验,是在他设计的一种动物实验仪器即著名的斯金纳箱中进行的。箱内放进一只白鼠或鸽子,并设一杠杆或键,箱子的构

21、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动物在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或啄键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动物就能吃到食物。箱外有一装置记录动物的动作。斯金纳的实验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的不同在于:(1)在斯金纳箱中的被试动物可自由活动,而不是被绑在架子上;(2)被试动物的反应不是由已知的某种刺激物引起的,操作性行为(压杠杆或啄键)是获得强化刺激(食物)的手段;(3)反应不是唾液腺活动,而是骨骼肌活动;(4)实验的目的不是揭示大脑皮层活动的规律,而是为了表明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从而有效地控制有机体的行为。(二)行为改变技术的关键点当家长想培养孩子去做某种行为时,可以在他的行为之后安排一种增强物,使

22、那种行为或习惯容易建立起来。增强最好是立即的,也就是说,期望的行为发生之后,立即予以增强。有时不得不延迟时,在增强时要提醒他当时的行为。增强物要是孩子珍惜且喜欢的。 复杂的行为可分成几个步骤来养成。 1.行为塑造法:将一项行为细分为许多细小的动作,逐步增强,以达成行为的终点。 2刺激的逐步消褪:为帮助孩子某个行为的发生,父母亲可用一些引发的刺激,然后渐渐减少,最后由孩子自己完成整个行为反应。二、民主的儿童训练策略(一)民主的儿童训练策略的含义在平等与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父母亲尊重孩子的选择,并加以适当的引导。(二)民主的儿童训练策略的关键点推可思(Rud01phDdekurs)提出了民主的训练的

23、一套策略,主要有以下6点: 1行为都是有原因或目的的,不是无由来的: 2必须从社会环境中去了解行为。 3由不良行为的目的,可以说明其行动: 4要了解孩子的行为,父母必须了解他对那事件的解释。 5归属于某个社会团体是每个人的基本需要。 6每个人都有一个人生计划,以引导其行为, 即使这个计划的决定是基于错误的解释。孩子非期望行为的目的与父母可选择的行为反应孩子的错误信念孩子的目的父母可选择的行为反应只有我受到注意或受人服侍时,我才有归属感引起注意尽可能漠视它,注意那些孩子不在意的期望行为,避免过度代劳。提醒、处罚、奖赏、哄骗与代劳都是过度的注意。只有我处于控制、主管的地位或没有人可以管我的情况下,

24、我才有归属感。争取权利从冲突情况中退出,向孩子说明他的协助与合作,以帮助孩子知道了解争执或屈服只会提高孩子对权力的渴求。当我觉得受到伤害时,只有反击,我才有归属感。我不可能被人爱。报复泄愤避免有受到伤害的感受;避免处罚或报复;建立信任的关系;让孩子明白自己他是父母深爱的宝贝。只有说服别人相信我一无所能,我才有归属感。我是无能的,我也是无助的。表现无能为力,自暴自弃。停止所有的评语?鼓励任何一个正向的努力。即使只是小小的努力;注意他的优点,千万不要可怜他也不要放弃孩子非期望行为的目的与父母可选择的行为反应孩子的信念孩子的目的孩子的行为父母可选择的行为反应靠贡献一己之力,我将有所归属关注、参与、贡

25、献。 协助行为,志愿效劳。让孩子知道他有哪些贡献以及你如何感激。我能够决定自己的行为,并为之负责。权力、自主权,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自我训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富于创造性。鼓励孩子所做的决定。让孩子自己体验期望与非期望的行为结果。表达对孩子的信心。我愿意合作。公平、公正。以德报怨,漠视自己的许诺。让孩子明白你对他(她)合作的欣赏。我能够退出冲突情境。退出冲突情境。拒绝争执。接纳他人的意见。漠视别人的挑衅。从权力竞争中退出。决定自己的行为。指出他更成熟的努力与进步。三、沟通的策略(一)沟通的策略的含义父母与孩子沟通是,父母要学会倾听,要了解孩子的言外之意,同时也要让孩子知道父母的感受,以免冲突。吉

26、诺特在父母与子女中的一段话送给每一位父母: 在批评中长大的孩子,学会谴责;在敌对中长大的孩子,常怀敌意;在嘲笑中长大的孩子,畏首畏尾;在羞辱中长大的孩子,总觉有罪;在忍耐中长大的孩子,富有耐心;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满怀信心;在赞美中长大的孩子,懂得感激;在正直中长大的孩子,有正义感;在安全中长大的孩子,有信赖感;在赞许中长大的孩子,懂得自爱;在接纳和友谊中长大的孩子,寻得了世界的爱。(二)沟通的策略的关键点1.与孩子的沟通的基础是建立在尊重和技巧上的。父母 不要攻击或批评孩子的人格,而应针对其行为。管教要对事不对人,这也等于在教孩子以适当的方法表达情绪。 2赞美和奖赏不宜过度。赞赏孩子时,要针

27、对其行为,而不是针对其人格。如妈妈下班回家,儿子拿出拖鞋给妈妈穿,妈妈要赞赏的是他这个行为很好,而不是赞美他有多么了不起。(二)沟通的策略的关键点 3在对付冲突和压力时: (1)父母有权对孩子的非期望行为生气,但不必使其有罪恶感或羞愧感。 (2)父母应表达自己的感受,但不能攻击孩子的人格。 如孩子做了一个非期望行为,父母很生气,可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说:“你这样做,使我很伤心。”但不能说:“没有一个孩子会像你那样做,你真差劲!”这样有损孩子的人格。 4威胁是在向孩子挑战,使他重复不好的行为;贿赂则是怀疑孩子的改变能力;讥讽使孩子觉得自己差劲,因此拒绝听。这些都是亲子互动时应该避免的。(二)沟

28、通的策略的关键点5若父母与孩子沟通时能蹲下或坐下,使孩子不觉得父 母高高在上,有压迫感,则沟通的效果会更好。6.孩子可以学着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让他有选择的机会。 如问她:“你今天要穿红裙还是蓝裙?”而不是问她:“你 今天要 穿什么?”7.以孩子能理解的合理限制管教他,不是只告诉他什么不可以做,也要告诉他什么可以做。8.体罚比口头语言沟通的效果差,而且有伤害性。因为体罚让孩子 不一定知道问题在哪里,只是看到父母在泄怒。 如果学前儿童家长在管教孩子时,能借鉴并采用这些沟通的良那对家长、对孩子都获益匪浅。四、父母效能训练(一)父母效能训练的含义父母效能训练是高顿(Thomas,Gordon)为了教

29、父母如何有效地教养子女所提供的训练课程而提出来的。他的方法主要是针对父母的沟通技巧和解决亲子间的冲突,此方法在美国形成热潮、父母效能训练的技巧有两个核心:一是父母主动地倾听,可以帮助父母成为孩子的好听众。而更了解孩子;二是父母与孩子共同参与解决问题,可以减少家庭中的冲突,而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二)父母效能训练的关键点 1认清并说明冲突。 2找出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法。 3评价这些解决方法。 4决定对双方都最好的方法。 5实施此方法。 6评价此方法的结果。五、沟通分析(一)沟通分析的含义沟通分析理论提供了一套方法,让人们分析自己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以改善沟通。在沟通分析中,将人格分为PAC三种人格的独

30、立自我状态。所谓PAC,是指“父母”(parent,P)、“成人”(adult,A)及“儿童”(child,C)三者。沟通分析心理学家在解释TA的人性观及人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遭遇的困难时,从人格的结构分析做为起点。将每一个人的人格分为三个独立的不同自我状态,并指出这就是引发不同行为表现的源由。这些自我的状态是个体现在存在或曾经存在的人格状态,每一种自我状态都有其认定的思想与行为内涵。因此,这三者之间的差异与冲突,可能会成为人们内在不和谐、不一致的原因,也可能会是造就个人深具弹性的因素。人格的三种自我状态 在沟通分析中,将人格分为PAC三种人格的独立自我状态。所谓PAC,是指“父母”(parent

31、,P)、“成人”(adult,A)及“儿童”(child,C)三者。 沟通分析心理学家在解释TA的人性观及人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遭遇的困难时,从人格的结构分析做为起点。将每一个人的人格分为三个独立的不同自我状态,并指出这就是引发不同行为表现的源由。这些自我的状态是个体现在存在或曾经存在的人格状态,每一种自我状态都有其认定的思想与行为内涵。因此,这三者之间的差异与冲突,可能会成为人们内在不和谐、不一致的原因,也可能会是造就个人深具弹性的因素。人格的三种自我状态沟通分析心理学家认为,一个适应良好的人会允许自己依情境之不同而决定呈现不同的自我状态,并且能够维持三者的平衡。在一般人身上常会看到的问题是:一

32、个人允许自己的某一个自我状态成为强势主宰的一环。例如,”固执的父母”看似独裁而易有偏见,“固执的成人”则为无趣的分析专家,而“固执的儿童”更以不成熟与过度反应为特征。年龄与此三种自我状态无必然的相对关系,一个年幼的儿童也会有“成人”与“父母”人格的自我状态。人际沟通中4种生活的基本态度:谓“生活地位”(life Positions),是指儿童基于沟通与脚本的基础,形成的自我价值与他人价值的综合感受。有四种常见的生活地位,分别说明如下:第一、“我不行你行”类型这是儿童中感受最为普遍的生活地位。这种型态呈现的是个人自觉无力感的内在感知地位。而属于此地位的成人时常会感到退缩与忧郁。第二、“我不行你行

33、”类型感受到这种生活地位类型的儿童不仅自己感到自卑,也觉得无法依赖于父母。在此地位的成人是儿童眼中的“输家”。形成这种生活地位感受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儿童和成人都曾体会一连串无助失望的经验。人际沟通中4种生活的基本态度:第三、“我行你不行”类型感受到这种生活地位类型的儿童,常会觉得白己是被牺牲的、被欺骗的。无论发生什么事,都说是别人的错。好斗的儿童及罪犯、精神病患多为此类。第四、“我行你行”类型感受到这种生活地位类型的儿童是心理健康的。感受到这种生活地位的儿童和成人,拥有符合现实的期望、良好的人际关系,及有建设性的问题解决能力,亦即为“赢家”之地位。(二)沟通分析的类别从沟通分析的类别来看,主要

34、有3种:1互补型沟通(complementary transactions)波纳认为,这种沟通型态是“健康人际关系的自然顺序”发生在一个人的自我状态反应,这是一种回应于刺激而来的同一层次的自我状态。 即刺激和反应在父母-成人-儿童图中成平行线时,交流会继续下去。互不交流可以是任一状态之间的沟通,例如:父母-父母交流(批评别人)、父母-成人交流(解决问题)、儿童-儿童交流(游戏)或父母-儿童交流(教训) 如:“你看见我的小汽车吗? “在右边的玩具堆里。”父母父母成人成人儿童儿童2交叉型沟通(crossed transactions)这种沟通型态是一种破坏性对话,发生于一个人的自我状态反应,但这是

35、一种回应于其他二种非刺激来源的自我状态。即刺激和反应在父母-成人-儿童图中成交叉线时,沟通会引起争吵。 “ 你可以帮我找找我的小汽车吗? “你没看见我正在玩吗?父母父母成人成人儿童儿童3暖昧型沟通(covert ulterior)即每个人以一个以上的自我状态放在沟通里,基本上,可以说是不诚实的。表面上,二个人以前面二种沟通型态在对话,而实际上真正要传达的信息却未说明。在暧昧型沟通里,又分两种类型。一是游移型、二是隐含型。(1)游移型是以社会性、外在的交叉型之沟通型态来传递信息的类型。明明:舟舟,你为什么不帮我找找我的小汽车?找到后,我们可以一起玩呀。舟舟:好啊,小汽车真是很好玩。(2)隐含型二

36、个人以心理性的隐涵层次,来传递暧昧的信息。明明:舟舟,我希望你跟我一起玩小汽车。舟舟:我希望你找我玩的次数要比别的小朋友多得多。双重交流父母父母成人成人儿童儿童“你去买米了吗?”“没有啊!”“你总是该做不做!”“为什么老是差遣我!”(二)沟通分析的关键点沟通分析的目的1.减少父母的权利2.改善孩子的自我控制3.强调关爱与照顾4.了解子女的行为沟通的原则(1)非语言的沟通(行动)往往比语言的沟通更有力。(2)重要的就强调,不重要的就忽略。(3)尽可能表达好的而且确定的沟通。(4)沟通时要清楚、具体。(5)言辞要切实际、合理。(6)以言语表达来验证你的每一个假设。(7)承认每件事都可以有多方面的看

37、法。(8)承认家人对你观察人微。(9)不要使好言的讨论变成恶意的争吵。(10)坦诚面对自己的感受,有意义的问题就提出。沟通的原则(11)不要用不当的沟通技巧,如吵架.(12)沟通造成的效果比本意重要.(13)接受一切感受并试着去了解.(14)委婉、体贴而有礼的尊重对方及其感受。(15)不要说教或训话,最好用发问的方式。(16)不要找借口。(17)不要唠叨、叫骂、发牢骚。(18)得幽默时且幽默,当严肃时要严肃。(19)学会倾听。(20)不要玩恶意的游戏。沟通的秘诀(1)自助助人。(2)抉择的自由。(3)安全感。(4)满足需要的延宕。(5)评估情绪真实面的能力(6)深切持久的情绪关系。(7)从经验中学习。(8)积极热衷于生活。(9)接受他人。(10)自信心。谢谢大家!谢谢大家!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第12章 整式的乘除-12.3 乘法公式-完全平方公式-ppt课件-(含教案)-市级公开课-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编号:604d5).zip 第12章 整式的乘除-12.3 乘法公式-完全平方公式-ppt课件-(含教案)-市级公开课-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编号:604d5).zip
  • 第12章 整式的乘除-12.4 整式的除法-多项式除以单项式-ppt课件-(含教案+素材)-部级公开课-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编号:50fef).zip 第12章 整式的乘除-12.4 整式的除法-多项式除以单项式-ppt课件-(含教案+素材)-部级公开课-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编号:50fef).zip
  • 第12章 整式的乘除-12.4 整式的除法-单项式除以单项式-ppt课件-(含教案)-市级公开课-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编号:d0074).zip 第12章 整式的乘除-12.4 整式的除法-单项式除以单项式-ppt课件-(含教案)-市级公开课-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编号:d0074).zip
  • 第12章 整式的乘除-12.3 乘法公式-完全平方公式-ppt课件-(含教案+素材)-市级公开课-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编号:9009f).zip 第12章 整式的乘除-12.3 乘法公式-完全平方公式-ppt课件-(含教案+素材)-市级公开课-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编号:9009f).zip
  • 第12章 整式的乘除-12.4 整式的除法-多项式除以单项式-ppt课件-(含教案)-市级公开课-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编号:b1fb1).zip 第12章 整式的乘除-12.4 整式的除法-多项式除以单项式-ppt课件-(含教案)-市级公开课-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编号:b1fb1).zip
  • 第12章 整式的乘除-12.5 因式分解-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ppt课件-(含教案)-部级公开课-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编号:806ab).zip 第12章 整式的乘除-12.5 因式分解-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ppt课件-(含教案)-部级公开课-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编号:806ab).zip
  • 第12章 整式的乘除-12.4 整式的除法-单项式除以单项式-ppt课件-(含教案+微课)-市级公开课-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编号:201e3).zip 第12章 整式的乘除-12.4 整式的除法-单项式除以单项式-ppt课件-(含教案+微课)-市级公开课-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编号:201e3).zip
  • 第12章 整式的乘除-12.5 因式分解-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ppt课件-(含教案+视频+素材)-市级公开课-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编号:003bd).zip 第12章 整式的乘除-12.5 因式分解-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ppt课件-(含教案+视频+素材)-市级公开课-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编号:003bd).zip
  • 第12章 整式的乘除-12.5 因式分解-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ppt课件-(含教案+视频)-市级公开课-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编号:730bc).zip 第12章 整式的乘除-12.5 因式分解-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ppt课件-(含教案+视频)-市级公开课-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编号:730bc).zip
  •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法课件.pptx)为本站会员(三亚风情)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