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文阅读专题浙江省杭州市七县市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高一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
2、,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蜀之鄙有
3、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彭端淑为学)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木直中绳中:合乎。 B.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天性。C.不逮人也 逮:及,达到。 D.西蜀之去南海 去:前往。
4、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B.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C.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D.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 蚓
5、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2)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11.彭端淑在文章最后把为学之人分成了四种类型,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4分)(一)(16分)8.D(3分) 9.B(3分)10.(1)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劲的筋骨,(能)向上吃尘土,向下喝地下的泉水,因为心思专一。(3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2)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3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11.(1)天资聪敏而又肯下功夫学习的人;(2)自恃天资聪敏而不肯下功夫学习的人;(3)天资昏庸却肯下功夫学习的人;(4)天资昏庸而又不肯下功夫学习的人。(
6、4分。各1分)浙江省湖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9题。(20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甲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苏轼赤壁赋(节选)乙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
7、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蚶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
8、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苏轼文与可画
9、筼筜谷偃竹记(节选)注:曹操与桥玄为挚友。桥玄死后,曹操经过桥玄的故乡,遣使致祭,并作祀故太尉桥玄文。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卒莫消长也 卒:终究 B洗盏更酌 更:再C月落庭空影许长 许:如此的 D废卷而哭失声 废:废置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叶叶而累之 目遇之而成色 B少纵则逝矣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C与可之教予如此 苟非吾之所有 D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实际上是用以自我解脱。B“画竹”是乙文的线索,通过记述文与可
10、画竹的情形,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两人的交往,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C乙文第二段叙写了文与可赠与苏轼筼筜谷偃竹图和筼筜谷诗作引起的笑谈逸事,表现了文与可豁达、爽朗、风趣的个性。D.甲、乙文段都运用了语言描写,分别展示了苏轼在面对朋友时的旷达乐观和风趣幽默,人物形象跃然纸上。18将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用“/”断开。(3分) 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19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8分)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4分)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4分)15.D(“废”是“停止”的意思。)16.B
11、(A项,表修饰/表承接;B项,连词,那么,就;C项,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无义;D项,介词,与/连词,和。)17.C(筼筜谷诗作为苏轼所写。)18.3分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对一处0.5分)19.8分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盘凌乱。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明亮。(句意正确通顺1分;狼籍:凌乱,1分;枕藉,枕着垫着,1分,白,明亮,变白,1分,。)与可画竹子,起初对自己的墨竹画并不看重。各地拿着丝绢前来求画的人,一个接着一个地踏上门来。(句意正确1分;贵重,意动用法,对看重,1分;请,求取,1分;蹑,踩踏,1分。)【文言
12、文参考译文】 竹子刚生时,只是一寸长的嫩芽,可是却节、叶俱全。从蝉腹、蛇鳞般的小笋,长到挺直的几丈高的巨竹,从来都是有节有叶的。可是现在的人画竹时,却是一节一节的接起来,一叶一叶地堆上去,这样做哪里还有竹子呢?所以说画竹,一定要心里有完整的竹子,拿着笔凝神而视,就能看到自己心里想要画的竹子了。这时快速地跟着自己的所见去画,去捕捉看到的形象,就像兔子跃起、鹘鸟降落一样迅速。这是与可教给我的。我不能做到,但心里却明白这样做的道理。 起初,与可对自己的墨竹画并不看重。各地拿着丝绢前来求画的人,一个接着一个地找上门来。与可很厌烦,把丝绢抛在地上骂道:“我要拿这些丝绢去做袜子!“致使士大夫把这当成话柄相
13、传。后来,与可自洋州回京师,我去徐州任知州,与可跟我说:“我近来告诉士大夫们说:我们墨竹画派近在彭城,你们可以去那里求画。这回袜子材料应当集中到你那里了。“信尾还写了一首诗,其中说道:“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我向与可说:“竹子长万尺,应该用二百五十匹绢,我知道您是懒怠做画,只是想要得到这些绢而已!“与可无言可对,就说:“我说错了,世上哪里有万尺长的竹子呢?“我对这做出了解释,回答他的诗说:“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道:“苏公真善辩啊!若有二百五十匹绢,我就要买田还乡养老了。“随着把他所画的筼筜谷偃竹赠给了我,说:“这竹子只不过数尺,却有万尺的气势。“筼筜谷在洋州,与
14、可曾经让我作洋州三十咏诗,筼筜谷就是其中的一首。我的诗说:“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那天正和他的妻子在谷中游赏,烧笋当晚饭吃,打开信封看到诗,禁不住大笑,把嘴里的饭喷了满桌子。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死于陈州。那一年的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晾书画,见到这幅墨竹图,便停止了晾书,失声痛哭起来。以前曹操祭奠桥公文中有车过坟前就会腹痛的话,而我也记载下来过去和与可开玩笑的话,可以看出我和与可之间的亲密、深厚的情谊。浙江省嘉兴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一)阅读下面的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013题。(本题共4个小题,17分。选择题每
15、题3分,第13题8分)甲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6、(节选自宋代苏轼赤壁赋)乙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首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租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节选自清代姚鼐登泰山记)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17、.“既望”中“既”的意思是“过了”,“望”是指农历每月十五,所以“既望”是指月末。B.“壬戌”“乾隆三十九年”分别采用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法,这是古代最常用的纪年法。C.“无尽藏”是佛家用语,谓佛德广大,像海一样能包罗万物,在文中指无穷无尽的宝藏。D.“知府朱孝纯子颍”中“知府”是官职,“孝纯”是名,“子颍”是字,名和字并称表示尊敬。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月出于东山之上 不拘于时B.凌万顷之茫然 古谓之天门溪水 C.而未尝往也 而闻者彰D.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余始循以入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节选
18、两文均出自我国古代散文名篇,各具意趣,一状水月,一写山景,体现了“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中国文化传统。B.节选两文都有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苏轼泛舟赤壁,姚鼐登山赏雪,两人都把个人的思想感情寓于自然山水之中。C.节选两文语言特点鲜明,甲文为文赋,行文整散结合,有着整饬之美,乙文是桐城派山水游记,文字富艳精工,通畅清顺。D.节选两文都选择了古代重要文化意象为写作对象,赤壁为古战场,泰山为五岳之首,这两个意象具有特殊的文化意蕴。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每句4分)(1)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2)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19、(二)文言断句(3分)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14.给上面这段文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今夫水/博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B.今夫水/博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C.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D.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10.(3分)选A项。“既望”是指每月十六。11.(3分)选C项。连词,表转折。A项,介词,从/介词,表被动;B项,助词,定语后置标志/代词,它;D项,介词,在(
20、引出时间)/同“而”,表顺承,连词。12.(3分)选C项。登泰山记文字素朴雅正,通畅清顺,不是“富艳精工”13.(8分)(1)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评分标准:译对“自其”“无尽”“何羡”各1分,整体句意连贯1分,共4分】(2)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人们都叫它天门。【评分标准:译对“经”“崖限”“当道”各1分,整体句意连贯1分,共4分】14.(3分)选B项。正确断句为: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原文】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
21、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选自孟子告子上第二篇)【译文】孟子说:“水流确实是本来不分向东向西的,难道也不分向上向下吗?人性的善,就好比水朝下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水,拍打一下叫它飞溅起来,也能使它高过人的额头;阻挡住它叫它倒流,可以使它流到山上。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是形势导致这样的。人之所以可以使他变得不善,他本性的改变也正像这样。”浙江省宁波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一)走近千古赤壁(本题共4小题,15分)材料一: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
22、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节选自苏轼赤壁赋)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材料二: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
23、,将归于临阜。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材料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
24、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奴娇赤壁怀古)11下列各项加点词理解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举酒属客(属:劝)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适应)B白露横江(横:充满)一尊还酹江月(酹:洒酒酬月)C今者薄暮(薄:稀薄)是岁十月之望(望:农历每月的十六日)D顾安所得酒乎(顾:可是,只是)顾而乐之(顾:环顾)12下列对以上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一侧重写赤壁夜游,良辰、美景、好友,充满了“乐”;材料二侧重叙事,无酒、无肴、江山面目改易,充满了遗憾。材料三由赤壁场景写到周瑜,再联系到自身,抒发了豪放旷达的胸襟。B材料一二观察景物的立足点
25、一样,都是在舟中;但材料一描绘的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初秋景色,材料二则是“霜露既降,木叶尽脱”的初冬景象。C材料三触景生情,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大气磅礴,境界宏阔,被誉为宋词“豪放派”的典型。D材料一言清风明月,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直接化用佛家语。材料二状捕获的鱼“状如松江之鲈”,用西晋张翰的典故,透露出道家隐逸的志趣。材料三的最后两句,暗含年华老去而功业无成的失落,又露出儒家的底色。13“江水”和“明月”是三则材料中共同的意象。下面对于这两个意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上述一组诗文都写苏轼在明月之夜泛舟赤壁,纯粹因为是游的时间和地点,使“江水”和“
26、明月”成为上述诗文中的核心意象。B由赤壁想起英雄,由江水想起时间,由月亮想起造物,三则材料中的“江水”和“明月”很自然地把月夜的行踪、赤壁的场景、历史的人事、旷达的情感熔铸在一起。C“江水”的消和长、“明月”的盈和虚等特征,容易引发人们从变化与恒定、刹那与永恒、有限与无限等角度对历史人事、自然宇宙进行观照。D人生短暂,逝者如“江水”,盈虚消长,“明月”无尽藏,这些现象背后的道理,普通人都能感同身受,激发起共鸣和遐想,因此诗文中的“江水”和“明月”,有着恒久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哲理启迪。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3分)_(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
27、不能以一瞬。(3分)_11【C】薄:接近。望:农历十五。A项的适:享有。12【A】语段二也有得鱼有酒、再游赤壁的乐,不只是遗憾。13【A】纯粹一说不妥。把江水和明月作为意象,固然跟时间和地点密切相关,但也有文化寄托在里面。14(1)月色皎洁,清风吹拂,(我们)怎么度过这样美好的夜晚呢?(3分)(2)如果从那变化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化),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曾停止。(3分)浙江省台州市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质量评估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10-14题。劝 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
28、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揉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
29、也。蟹六跪而二率,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为 学彭端淑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
30、,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声非加疾也 疾:劲疾B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天性C卒于鲁也传之 卒:死亡D越明年 明年:第二年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青,取之于蓝蜀之鄙,有二僧B以为轮以告富者C水为之,而寒于水贫者语于富者曰D吾尝终日而思矣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1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
31、/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B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C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D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劝学一文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用来比喻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胜过老师,后辈可以超过前辈。B为学一文以四川两个和尚去南海的故事为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难与易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事在人为”的道理。C
32、劝学与为学都谈学习之道,前者强调了积累、坚持、专一的学习方法和态度之重要,后者也认为主观努力才是关键。D劝学与为学两文的论证方法有异同,劝学以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为主,为学以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为主。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5分)_(2)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5分)_10C (卒:最终)11B (B项都是介词“把”。A项,前一个是代词,后一个是助词“的”;C项,前一个“比”,后一个“对”:D项,前一个表修饰,后一个表转折,然而。)12B (原文标点: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
33、之庸,不逮人也:且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13A (“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辈超过前辈”错。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用来比喻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超越自我。)14(1)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地下水,这是因为心思专一的缘故。(5分。定语后置1分,“上”“下”活用1分,“用”1分,判断句1分,句意通顺1分。)(2)因此聪明与有才学,可以依赖而又不可以依赖:(那些)自以为聪明有才学但并不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5分。“是故”1分,“恃”1分,“自败”1分,前后两个分句句意通顺各1分。)附:为学参考译文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
34、)吗?努力去做这件事,那么困难的事也变得容易了。不做这件事,那么容易的事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与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学,那么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我每天不停地学习,长时间不懈怠,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是真的愚笨还是真的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我才思敏捷,超过别人。如果摒弃而不用,那跟愚笨和平庸的人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孔子的学问最终在鲁国得到传承。既然这样,那么愚笨平庸、聪明敏捷的功用,难道是永远不变的吗?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要去南海
35、,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前往(南海)?”穷和尚说:“我只要带一个瓶子和一个饭钵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一直)想要雇船南下,还没能够去成呢,你凭借什么前往(南海)?”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这件事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脸上露出了惭愧的表情。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的路,富和尚不能到南海,而穷和尚到了。人们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聪明与有才学,可以依赖而又不可以依赖:(那些)自以为聪明,有才学但并不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昏庸与愚钝,可以限制而又不可以限制;(那些)自己不受昏庸限制而用心学习、不倦息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浙江省温州市202
36、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末教学质量统一检测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7小题,2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3题。(甲)泰山之怛,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口,古长 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 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 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學
37、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 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彿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戌中呼,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孺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 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亭西有岱 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有穹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山多石少土。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 观数里内无树,而雪
38、与人膝齐。桐城姚鼐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登泰山记)(乙)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碼石为城墉高千余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 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厚其高当岩之 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周望万山,殊鸯而诡趣,帷张而军行。岩尻有泉,皇帝 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酌以頌余。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擾入壁内者, 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曰咚壬口云。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侔泰安人聂剑光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 东,越一岭,则
39、入于琨瑞之山。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 山之北谷也。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 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口。”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 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 不及往,书以告子颍。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 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返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张峡夜宿,姚鼐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游灵岩记)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疋确的一项是(3分)A
40、.山巅崖限当道者限:像Hffi-样B.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度:推测C.僧出器酌以供余饮:喝D.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俾:使派8.古文在流传中常常有缺字,后人阅读时需要联系前后文,考虑字词用法去填补。下面三句中均有缺字,选出填入空缺处相对合理的字的一项是(3分)(1)当其南北分口,古长城也。(2)登周望万山(3)而灵岩有朗公石口。A. 之则矣 B.者则焉 C.者乎焉 D.乎者矣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其状如碱石为城墉/高千余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 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B. 其状如嘛石为城墉/高千余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
41、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 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C. 其状如嘛石为城墉/高千余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 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D. 其状如碣石为城墉/高千余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 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疋碉的一项是(3分)A. “阳”,古时指山南水北,“阴”则指山北水南。如“华阳”指华山的南面。B. “晦”,为农历每月三十,“朔”为农历每月初一,可推“戊申”为除夕日。C. “行宫”,指京城以外帝王的临时居所。如“佛狸祠“原是北魏太武帝行宫。D. “政和
42、”,是宋徽宗赵佶的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可十几个。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疋磧的一项是(3分)A. 姚鼐所记登泰山路线不同于古时登山路线。他沿着泰山正南面三谷中的中谷进山,途经 中岭的天门溪水,又沿西面的山谷走,终到山顶。B. 游灵岩记第二段有对泰山周围地理环境进行补充说明的内容,又详述了琨瑞之谷被 称为朗公谷的原因及相关的历史地理名物的沿革。C. 姚鼐叙写游泰山按明显的时间顺序,日观峰看日出按日将出、日正出、日出后的时序显 示出泰山的非凡气势,写游灵岩则时序不明显。D. 这两篇散文叙述与描写并用,自然生动,富有情致。描写时注重“炼字,如“明烛天 南,,的“烛”字、
43、“寒光动寺壁”的“动”字。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4分)(2)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5分)13.姚鼐所属桐城派主张散文创作要“义理”(鲜明的思想观点)、“考据”(确凿的事实材料)、“辞章”(精练的文字表达)三者并重,请就其中任意两点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4分7.C(饮,使动用法,给喝。)8.B(1)者,句式为判断句,者也;(2)则,根据前后文语意为“就”,其它的虚词不包含这一层意思;(3)焉,语气词,根据前后文,矣也可以,但不如焉的语气自然。9.D(解析:第一处“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两句中的“
44、之”都指代的是整个南面,如果断成“面南”,主语都是“我”,“之”默认指代我,重嶂遮蔽“我”,溪水缠绕“我”,明显不符合文意。第二处“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岩”在高处,“溪”在低处,有从高到低看的意味,“地有尺寸平者”是定语后置句,译为“一点儿平坦的地方”,如果中间不断,那么“有尺寸平”的中心语就很模糊,而且“地”作为下一句“皆种柏”的主语,不断,则“皆种柏”缺少主语。)10.B(晦,为农历每月最后一天,不一定都是三十,也有二十八,二十九。比如这一年的戊申除夕日是二十九。)11.A(由原文“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可知选项中“途经中岭的天门溪水”有误。姚鼐的登山路径经过天门,但此天门并非天门溪水。)12(9分)(1)逐渐看见云中几十个立着的白色的像掷具(骰子)的东西,是山峰。或:逐渐看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掷具一样的立着的东西,是山峰。【评分标准】共4分。“稍”,逐渐,译为“渐渐”也可,1分;“樗蒲数十”或“樗蒱数十立”按下划线意思2分,其中“樗蒲”,掷具,译为“骰子”也可,1分;判断句译为“是”,1分。(2)回头看日观峰西面的山峰,有的能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鞠躬的样子。【评分标准】共5分。“或”,有的,1分;“得日”被照到,“否”没被照到,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