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元史曹元用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曹元用,字子贞,父宗辅,德清县主簿。元用资禀俊爽,幼嗜书,一经目,辄成诵。每夜读书,常达曙不寐。父忧其致疾,止之,辄以衣蔽窗默观之。始以镇江路儒学正考满游京师。翰林承旨阎复,于四方士少所许可,及见元用,出所为文示之,元用辄指其疵,复大奇之,因荐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即论史院僚属非材,请较试,取其优者用之。御史台辟为掾史。元用初不习吏事,而见事明决,吏反师之。转中书省右司掾,与清河元明善、济南张养浩同时号为三俊。除应奉翰林文字,迁?郢主事。时累朝皇后既崩者,犹以名称,而未有谥号。元用言:“后为天下母,岂可直称
2、其名。宜加学号,以彰懿德。”改尚书省右司都事,转员外郎。及尚书省罢,退居任城,久之,齐、鲁间从学者甚众。泰定二年,授太子赞善,转礼部尚书,兼经筵官,及大朝会,为纠仪官,申卷班之令。俾以序退,无争门而出之扰。又谓太医、仪凤、教坊等官,不当序正班,当自为一列,后皆行之。时宰执有欲罢科举法者,元用以为“国家文治,正在于此,胡可罢也”。又有欲损太庙四时之享、止存冬祭者,元用谓:“曾窜学等,四时之享,不可阙一,乃经礼之大者,其可惜费而废礼乎!”三年夏,帝以日食、地震、星变,诏议所以弭灾者,元用谓:“应天以实不以文,修德明政座禾之笑也宜撰浅费节财用选守令悒贫民产崔是汰便裹止造作速纾民力慎赏罚以示劝惩。”皆
3、切中时弊。又论科举取士之法,当革冒滥,严考核,俾得真才之用。议上,朝廷咸是之。卒,帝嗟悼久之,谓侍臣曰:“曹子贞尽忠宣力,今亡矣,可赐野钞五千缗。”赠政奉大夫、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护军,追封东平郡公,谥文献。诗文四十卷,号超然集。(选自元史列传,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修德明政应天之/实也/宜搏浮费/节财用/选守令/恤贫民/严座祀汰/佛事止/造作以纾民力/慎赏罚以示劝惩/B.修德明政/应天之实也/宜搏浮费/节财用/选守/令恤贫民/严座祀汰/佛事止/造作以纾民力/慎赏罚以示劝惩/C.修德明政应天之/实也/宜搏浮费/节财用/选守/令恤贫民/严
4、槿祀/汰佛事/止造作以纾民力/慎赏罚以示劝惩/D.修德明政/应天之实也/宜搏浮费/节财用/选守令/恤贫民/严槿祀/汰佛事/止造作以纾民力/慎赏罚以示劝惩/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礼部,掌天下礼乐、祭祀、朝会、燕享、贡举之政令。长官为礼部尚书。B.徽号,中国古代尊崇帝后的称号为“尊号”或“徽号”,相当于谥号。C.谕祠尝蒸,祭祀的名称。祠为春祭、谕为夏祭、尝为秋祭、蒸为冬祭。D.婢,送布帛财物助人办丧事。“贿赠”是我国古代的丧葬习俗之一。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曹元用天资聪颖,嗜好读书且过目不忘,他经常彻夜读
5、书,父亲怕他生病就阻止他,他就用衣服遮住窗子,在房中默读。B.曹元用在京师游学时,经阎复推荐做了翰林国史院编修官,他认为国史院的官员才不称职,请在测试后选择优秀者录用。C.曹元用担任礼部尚书时,有人想要废除太庙四时的祭祀,元用认为四时的祭祀缺一不可,不能为减少耗费而废除应行之礼。D.曹元用认为,要避免天灾,不能讲空话,要务实际,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这些建议都能击中当时社会中的弊病。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元用初不习吏事,而见事明决,吏反师之。译文:(2)帝以日食、地震、星变,诏议所以弭灾者。译文:【答案】14 .D11.B12.C13 .(1)曹元用最开始
6、不通晓官务,但是处事明达有决断(或“英明果决”),御史台官吏反而向他学习。(2)因为发生日食、地震、星变,皇帝诏令廷臣商议用来消灾的办法。【解析】14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修养德行,使政治清明,这是应对天灾的实际办法。应该节省不必要的开支,节约国库的资源,选拔(贤能者为)地方官,抚恤贫民,严格执行祭祀,禁止佛事,停止不必要的制作以减轻人民负担,慎重地实行赏罚以表示奖惩。“应天之”是“实”的定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守令”为一个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D。15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相当于谥号”错,徽号与谥号不一样,徽号是褒美之称,谥号或褒或贬
7、。两者差异较大,不能“相当于”。故选Bo16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C.“有人想要废除太庙四时的祭祀”错误,原文第四段有“又有欲损太庙四时之享、止存冬祭者”,从这里可知不是全部废除,而是保留冬祭。故选C。1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得分点:“吏事”,政事、官务;“明决”,明达有决断(或“英明果决”);“师”,意动,以为师,向学习。(2)得分点:“以”,介词,因为;“所以”,用来的;“弭”,消除、停止。【参考译文】曹元用,字子贞,父亲曹宗辅,官至德清县主簿。元用天资聪颖,性格开朗,幼时酷爱读书,过目成诵。每夜读书,常常通宵达旦。父亲怕他因此得病,阻止他,
8、他就用衣服遮住窗子,在房内默读。元用开始任镇江路儒学学正,考绩期满后在京师游学。翰林承旨阎复对于各地来的士子很少有称赞的,等见到元用,拿出自己写的文章给元用看。元用立即指出其中的毛病,阎复认为元用是个奇才,于是推荐他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曹元用)就指出翰林国史院属官没有才能,请求考核比试,选取当中优秀的人录用。御史台征召他为掾史。曹元用最开始不通晓官务,但是处事明达有决断(英明果决),御史台官吏反而向他学习。转任中书省右司掾,与清河的元明善、济南的张养浩,并称为“三俊”。后授任应奉翰林文字,又转任礼部主事。当时历朝皇后死后,还是称名字,没有谥号。元用认为:“皇后是天下之母,怎么可以直接称呼她们
9、的名字?应该加上徽号,来发扬她们的美德。”改任尚书省右司都事,转为员外郎。等到废除尚书省后,他退居任城,在那里住了很久,齐、鲁间向他求学的人很多。泰定二年(1325),被任命为太子赞善,后来转任礼部尚书,兼任经筵官,等到大朝会的时候,又任纠仪官,曹元用下达退朝的命令,让大臣们按照顺序退朝,无夺门而出的事情发生。当时有宰执官想要废除科举制,曹元用认为:“国家以文教礼乐治民,正要用此制度,怎么能废!”又有大臣提出想要减少太庙四季的祭祀,只留下冬祭,曹元用认为:“檎祠尝蒸是太庙四季的祭祀,缺一不可,这是礼经中最重要的,怎么可以为减少耗费而废应行之礼!”泰定三年夏,因为发生日食、地震、星变,皇帝诏令廷
10、臣商议用来消灾的办法,曹元用提出:应对天灾要务求实际不讲空话,修养德行,使政治清明,这是应对天灾的实际办法。应该节省不必要的开支,节约国库的资源,选拔(贤能者为)地方官,抚恤贫民,严格执行祭祀,禁止佛事,停止不必要的制作以减轻人民负担,慎重地实行赏罚以表示奖惩。”这些意见都准确击中当时社会的弊病。他还说到科举取士的制度,认为应当革除冒名顶替,严格进行考核,使得有真才实学的人得到任用。意见上奏后,朝廷都肯定他的观点。不幸去世,文宗哀悼不已,对侍臣说:“曹子贞尽忠尽力,现在去世了,可赐安葬费五千缗。”追赠正奉大夫、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护军,追封东平郡公,谥号“文献”。有诗文四十卷,题为超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