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解高考文言文断句的5个关键点一、找名代,定句读文言文中的名词和代词常用来作主语和宾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物名等;也可先找出代词,如吾、予、余(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其、彼、止匕、之等。这些名词和代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它的前面就可能断句;如果作宾语,那么它的后面也可能断句。【例解】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赵总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桂木授军会宝哮之丕肯右图庭之赵氏有孤列、青信义蓍多愿得哮之更始乃征意。工.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丽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碎之/
2、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意/信义著名/愿得降之/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意/信义著名/愿得降之/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意信义著名/愿得降之/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意信义著名/愿得降之/【解析】根据语境,“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是说李氏不肯投降,“云”后是他不肯投降的理由,“云”前后都要断开,排除B、C两项。“赵氏有孤孙”的意思是“赵氏有独孙“孤孙”指赵;,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3、D项。【答案】A【参考译文】赵慧字伯阳,是南阳宛郡人。年轻的时候就有节操。更始即位,舞阴(地名)大户人家李氏拥城不投降,更始派遣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他们。李氏不肯,说:“听说宛人赵氏有孤孙赵;ft,以信义闻名,我愿意向他投降。”更始就征召赵;。二、找虚词,定句读应注意以下6类虚词: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一一其前一般断开。句首时间词:顷之、向之、未几一一其前一般断开。句末语气词:也、矣、焉、耳一一其后一般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一一其前一般断开。复句关联词语:虽、虽然、纵、纵使一一其前一般断开。复音虚词: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一一不能点断。【例解】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
4、的一项是()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釉,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更惯惑丕熊用逐委身堂教茗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表1而飘下并疝刺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C.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5、D.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解析】“芝坐爽下狱”意思是“鲁芝受到曹爽牵连而被下狱”,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项和D项。口不讼直”和“志不苟免”是对称句式,应在“直”与“志”中间断开,排除B项。【答案】C【参考译文】等到宣帝起兵讨伐曹爽,鲁芝率领其余众兵过关斩将,冲了出去赶赴曹爽处,劝曹爽说:“将军处在伊尹、周公的位子上,一旦因获罪被罢免,即使想再牵黄狗,又怎么能办得到!如果挟天子保有许昌,倚仗帝王的威势用羽檄征召四方兵马,谁敢不听!如果放弃这个决定离去,那就是想去刑场,难道不令人痛惜吗!”曹爽懦弱疑惑没有听取鲁芝的意
6、见,于是身受杀戮。鲁芝也受到曹爽的牵连而被下狱,论罪当死,但他不争辩曲直,不想求赦免。宣帝赞许他,赦免而不杀他。不久被起用为并州刺史。三、看对话,定句读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问”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厘清问者、答者,明辨句读。虽然在历年高考题中这种例子并不多,但关键时候还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例解】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信孺日反俘归币可也缚送首谋于古无之称藩割地则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日若不董鑫喃藏靛蒋福亩而荒薪总P蓝芾在四航W浣同完颜宗浩,宗浩叱之日:
7、“前日兴兵,今日求彳口,何也?”A.信孺曰/反俘归币可也/缚送首谋/于古无之/称藩割地/则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若不望生还耶/信孺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B.信孺日/反俘归币可也/缚送首谋/于古无之称藩/割地则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若不望生还耶/信孺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C.信孺日/反俘归币可也/缚送首谋/于古无之称藩/割地则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若不望生还耶/信孺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D信孺曰/反俘归币可也/缚送首谋/于古无之/称藩割地/则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若不望生还耶/信孺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解析】解答此题,首先通读画波
8、浪线部分,了解大意。然后重点注意三个日,就能较容易判断。【答案】A【参考译文】方信孺说:“交还战俘、交纳岁币是可以的,绑送主谋,自古没有这样做的,自称藩国、割让土地,则不是臣子忍心谈论的事。”纥石烈子仁发怒说:“你不想活着回去了吗?”方信孺说:“我接受命令走出国家大门时,就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了。”方信孺来到汴京,会见金国左丞相、都元师完颜宗浩,完颜宗浩大声叱骂:“从前发动战事,今天前来求和,为什么呢?”四、按句式,定句读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固定结构、判断句、被动句、变式句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判断句式,“者,也”等。反问句式,“不亦乎”“孰与乎”等。被动句式,“为所”见于”等。固定句式,“
9、如何”何之有”无乃乎”等。【例解】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司马消难之以那州入陈也,陈遣将樊毅、马杰等来援。景山率轻骑五百驰赴之。毅等惧,掠居民而遁。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皴等退保觐出镇其城色为消难所降者悉坐之拜安州总管,进位柱国,前后赐帛二千匹。A.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B.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C.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
10、悉平之/D.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解析】首先将选项分为A、B和C、D两组。比较“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可知:“一日一夜”作为时间应修饰“行”,不可断开,由此排除A、B两项。“与毅战于漳口”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漳口”是完整的介宾结构,后面应断开,排除D项。【答案】C【参考译文】司马消难率邨州郡投降陈国,陈国派遣将领樊毅、马杰等来接应。元景山率五百轻崎飞奔迎击。樊毅等人心里恐惧,抢掠了居民就逃跑了。元景山追赶他们,一天一夜跑了三百多里,与樊毅等人在漳口作战,两次交战都胜利了。樊毅等人退守甑山镇。那些被司马消难攻陷的
11、城邑,全都平定了。元景山被授予安州总管,又提升为柱国,前后赏赐(他)两千匹丝帛。五、凭修辞,定句读古人写文章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称,好用对偶、排比、反复、对比、顶真等修辞。另外,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进行断句。【例解】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念虑之不正者,顷刻而知之,即可以正。念虑之正者,顷刻而失之,即为不正。有可以形迹观者有不可以形迹观人则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迹绳人则不足以救A.有可以形迹观者/有不可以/形迹观人/则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迹/绳人则不足以救之B.有可以形迹观者/有不可以/形迹观人/则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迹绳人/则不足以救之C.有可以形
12、迹观者/有不可/以形迹观人/则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迹绳人/则不足以救之D.有可以形迹观者/有不可/以形迹观人/则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迹/绳人则不足以救之【解析】首先将选项分为A、B与C、D两组,两组不同之处“有不可以形迹观人”中,“以”是介词,明显与其后面的“形迹”组成介宾短语,故可排除A、B两项。C、D两项相比,“则不足以知人”与“则不足以救之”明显为对偶句式,故选C。【答案】C【参考译文】想法不正的人,如果在短时间内知道了,可以使之纠正。想法正的人,如果在短时间内失去了,就成为不正。有些人可以通过他的行事来观察他,有些人则不能这样。通过行事来观察人,则不足以体察他的品性或才能。一定要用行迹来约束人,则不足以挽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