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教材政治《哲学与文化》与旧教材对比说明.doc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文档编号:2668609 上传时间:2022-05-1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7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教材政治《哲学与文化》与旧教材对比说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新版教材政治《哲学与文化》与旧教材对比说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新版教材政治《哲学与文化》与旧教材对比说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新版教材政治《哲学与文化》与旧教材对比说明.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新版教材政治《哲学与文化》与旧教材对比说明.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政治新版教材哲学与文化与旧教材对比说明哲学与文化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和思维?如何看待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总体说明:新教材旧教材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1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追求智慧的学问 哲学的基本问题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2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世界的物质性 运动的规律性第3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综合探究 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4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第5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社会历史的本质 社会历史的发展社会历史的主体第6课 实现人生价值 价

2、值与价值观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价值创造和实现综合探究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7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保留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说法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民族精神这里再次提出了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第8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正确对待外来文化保留了文化复古主义、全盘西化论,两种

3、观点都是错误的说法第9课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保留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保留了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努力改造获剔除落后文化,坚决抵制、依法取缔腐朽文化。建设文化强国,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要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

4、人民,药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弘扬时代新风,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综合探究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1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生活处处有哲学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第2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哲学的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第3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以上三课合并为新教材的第一课综合探究 走进哲学 问辩人生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4课 探究世界的

5、本质 世界的物质性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第5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作用以上两课合并为新教材第二课,第五课思维的相关知识并入新教材第二课第一框题世界的物质性中,内容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第6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本课认识论并入新教材第二单元历史唯物主义范畴综合探究 与时俱进 求真务实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7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第8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第9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以上三课辩证法的特征

6、融合至新教材第一单元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第10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删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综合探究 坚持唯物辩证法 贯彻新发展理念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社会发展的规律本框题分解为新教材第五课第一框题和第二框题 社会历史的主体第12课 实现人生价值 价值与价值观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本课与新教材第六课基本保持一致综合探究 坚定理想 铸就辉煌文化生活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第1课 文化与社会第2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以上两课融合至新教材第七课第一框题,保留了文化的内涵;文化与社会实践、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7、;“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综合探究 聚焦文化实力和竞争力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第3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本课融合至新教材第八课三个框题新教材第八课第一框题:保留了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新教材第八课第二框题:保留了文化交流的意义,

8、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新),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才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新)。第4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保留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说法。第5课 文化创新保留了“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删第7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保留了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的说法。保留了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

9、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保留了民族精神随着时代不断丰富的过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丰富和发展的民族精神。综合探究 筑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8课 走进文化生活删第9课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第10课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上两课融合至新教材第九课第一框题和第三框题综合探究 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知识清单:思想政治 必修4 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一框 追求智慧的学问1.哲学的起源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第二框

10、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第三框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第二框 运动的规律性1.物质与运动2.规律3.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第一框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1.联系是普遍的2.联系是客观的3.联系是多种多样的4.整体与部分5.系统和要素第二框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1.发展的普遍性2.发展的实质3.形式和状态4.发展的趋势第三框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1、1.矛盾的含义2.矛盾的基本属性3.矛盾的普遍性4.矛盾的特殊性(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5.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6.主次矛盾和主次方面综合探究一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认识2.实践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二框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1.真理的含义2.真理的属性3.认识差异的原因4.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5.认识的特点6.认识的发展过程7.追求真理的历程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一框 社会历史的本质1.劳动的作用2.实践的作用3.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第二框 社会历史的发展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2

1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4.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5.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第三框 社会历史的主体1.人的作用2.人民群众的作用3.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第一框 价值与价值观1.价值2.人的价值3.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4.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第二框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1.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3.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主体差异性第三框 价值的创造和实现1.弘扬劳动精神实现人生价值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3.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4.坚定的理想信念综合探究二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

13、化创新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一框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1.文化的内涵2.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3.文化与政治经济4.文化的核心5.文化与文明6.文化及其载体7.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8.文化的功能第二框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1.传统文化的形成2.传统文化的内容3.实现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措施4.传统文化的作用第三框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1.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2.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第一框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1.文化具有民族性2.文化具有多样性第二框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1.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2.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第三框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1.面向世

14、界博采众长2.立足国情交流互鉴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一框 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2.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3.判断文化生命力的标准4.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第二框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1.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2.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3.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第三框 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1.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2.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要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4.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5.坚定文化自信综合探究三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一框 追求智慧的学问一、哲学

15、的起源1.哲学的特点:哲学是一门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它致力于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2.哲学的含义: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3.哲学的产生: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4.哲学的作用:哲学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教材P4“相关链接”1.哲学的实质: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2哲学的发展:哲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时代和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3.哲学的差异(1)面对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哲学家可以反映它的这一方面,也可以反映它的那一

16、方面;(2)可能正确或比较正确地反映,也可能不那么正确乃至歪曲、错误地反映。(3)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就是因为它从最一般本质和最普遍规律的层面上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1.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2.哲学与世界观: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哲学是哲学家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3.世界观与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4.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教材5“相

17、关链接”1.世界观所涉及的问题,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问题。2.世界观是哲学研究的对象。三、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则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2.联系(1)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2)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第二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内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1)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2.不同表达:不同的时代、不同的

18、地区有不同的哲学。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哲学家,其表达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和方式不尽相同。教材P8“相关链接”1.在不同的哲学传统中,哲学基本问题有不同的理论表述。2.在同一哲学传统中,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表述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2.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3.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2.区别:(1)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

19、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2)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3.形态(1)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唯心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教材P10“相关链接1”1.二元论的观点:认为思维与存在是平行的,都是世界的本原。2.二元论的趋势:事实上并不存在彻底的二元论,因为任何二元论最终都会滑向唯心主义。教材P10“相关链接2”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1)观点:试图从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出发来说明世界的统一性,把

20、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2)评价:这就把物质混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了,带有明显的朴素和直观色彩。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1)观点:把自然科学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质结构如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2)评价使唯物主义克服了原先的朴素性和直观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直接混同于物质概念,把原子的属性等同于物质的属性,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受力学支配的机械运动,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3)马克思主

21、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或那些不可再分的物质结构。教材P11相关链接”1.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2.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3.唯心主义(1)产生:如果把认识的某一片段片面地、夸大地发展,就会导致唯心主义。(2)评价:唯心主义虽然华而不实,但它的长期存在及其与唯物主义哲学的长期斗争,在客观上推动了哲学的历史发展。就其局部作用而言,唯心主义哲学也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

22、。第三框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1.阶级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斗争的必然产物。2.科学性: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成果。3.方向性: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它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4.使命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就是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5.进步性: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劳动群众就有了自己的精神武器,哲学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教材P12“相关链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

23、生有其自然科学前提,有其社会科学前提。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1.核心观点: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2.特征(1)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2)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于社会历史研究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3)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正确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理论品质(1)品质: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

24、质。(2)原因: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3)意义:依然具有强大的现实生命力,依然闪耀着光辉灿烂的真理光芒,散发出永恒的思想魅力。教材P13“相关链接”1.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2.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与世界的关系方面,从实践出发理解周围世界。3.在历史观中,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存在和发展。4.在认识论中,把实践作为全部认识的基础。5.离开实践,我们就不能科学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1.中国共产党把马克

25、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毛泽东思想(1)精髓:实事求是。(2)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贯穿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1)产生: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2)贡献:所蕴含的丰富的哲学思想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哲

26、学思想的重要贡献。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创立: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2)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为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原创性贡献。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一、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2.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

27、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3.物质的特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4.世界的物质性: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人类社会,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即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即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3.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没有高度发达的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4.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离开了客观存在,就不可能有意识。5.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物质是本原

28、、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2)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6.要求:我们应当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定科学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第二框 运动的规律性一、规律是客观的1.物质与运动(1)运动的含义: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2)物质的运动性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2.规律(1)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客观性

29、: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3)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2)不仅能够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3)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1)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2)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3.意识能动作用的条件性(1)尊重客观规律是

30、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2)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3)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必须坚持一切从实践出发,实事求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2.一切从实践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3.一切

31、从实践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4.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第一框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1.联系是普遍的(1)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联系的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没有一件事物

32、是孤立存在的。2.联系是客观的(1)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原因自在事物中的种种联系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了,它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为事物的联系虽然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具有“人化”的特点,但仍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3)方法论: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3.联系是多种多样的(1)表现: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2)要求: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1.整体与部分(1)区别含义:整体是事物的全局或发展的

33、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地位: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2)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3)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2.系统和要素(1)系统的含义: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2)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

34、构的优化趋向。(3)方法论要求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要立足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第二框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一、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1.发展的普遍性:物质世界处于永恒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2.发展的实质(1)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原因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的事物,它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的东西,汲取了

35、其中积极的、合理的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教材P32“相关链接”1.运动、变化与发展: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唯物辩证法的发展概念揭示了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总趋势是前进和上升的。2.判断新旧事物:判定一个事物究竟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的标准,不是形式的新旧,不是出现时间的先后,也不是力量的强弱,其根本

36、标志在于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二、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1.形式和状态(1)量变含义: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状态: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等。(2)质变含义: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状态: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3)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种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4)要求我们

37、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2.发展的趋势(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2)发展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新事物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肯能一蹴而就,

38、必然经历曲折的过程。(3)趋势: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4)要求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教材P34“相关链接”在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上,形而上学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否认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另一种是否认质变,否认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认为事物的发展只有量的渐进,没有质的飞跃。第三框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一、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1.矛盾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2.矛盾的含义: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39、3.矛盾的基本属性(1)内容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2)同一性含义: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内容: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斗争性含义: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实质: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3)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特点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4)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

40、一;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材P37“相关链接”哲学上所说的“斗争性”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仅仅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形式。哲学上所说的“斗争性”,包括一切差异和对立。二、矛盾问题的精髓1.矛盾的普遍性(1)含义: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2)地位: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3)要求:敢于承认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2.矛盾的特殊性(1)含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

41、个侧面各有其特点。(2)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1)实质: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2)地位: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3)关系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在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由于事物范围的

42、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4)要求:(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三、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1.主次矛盾(1)区别: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2)联系: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主次方面(1)区别:每一矛盾中的两

43、个方面的力量都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而另一方则处于被支配地位。前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后者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2)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坚持两点轮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1)两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2)重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3)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

44、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含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2)理论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3)现实意义: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综合探究一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基本的发展观。2.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1)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唯物主义辩证法,要求人们在观察和分析问题时,要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入手,不能只看到一个个孤立的事物;(2)要把事物的现状与它的过去和将来联

45、系起来考察;(3)既要看到事物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更要看到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和发展;(4)在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时,既要着重抓住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内因),又不忽视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外因)。3.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1)它只看到一个个孤立的事物,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2)只看到事物的现状,看不到事物的过去和未来,或者只看到事物数量的变化和场所的变更,看不到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3)只看到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看不到事物的整体;(4)只看到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看不到事物发展的内在根据。4.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1)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2)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政治 > 统编版(人教部编版2019) > 必修4 哲学与文化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新版教材政治《哲学与文化》与旧教材对比说明.doc)为本站会员(小豆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