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木兰诗说课稿木兰诗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古诗,这一单元以爱国 为主题, 选编了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 从各个角度表现不同时代、 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 木兰诗是我国 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 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 彩。本诗为民歌,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 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多种艺术形式了解了木兰的形象,对本文比较感兴趣; 语言较浅显,阅读起来没有多少困难。 三、教学
2、目标的确定 课标对初中古诗文的教学,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 体, 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词句知识。 通过诵读、 积累、 感悟和运用,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依据课标要求、教材和学情分析, 确定目标如下: 1了解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理解词句意思,积累文言词汇、 背诵诗歌。 2从木兰的形象中感悟学习热爱祖国、孝敬父母的美德。 3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学习本 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这三个目标的设置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 值观三个维度,也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程性质。 四、教学重点、难点: 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理解
3、木兰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 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五、教学方法 1、教法与学法 经典诗文的丰富内涵和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 使我们在教 学中既要落实“言”的知识,又要关注“文”的品味。如何做到“言 文”并重,我采用了自主阅读法、诵读法、复述、品味法、质疑探究 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 内涵。 2、教学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六、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1、借助课下工具书读不准的字词;2、了解乐府、乐 府诗和木兰诗的相关内容。 课前预习既培养了学生的预习习惯和自学 能力,又体现了新
4、课标提出的“能熟练运用字典词典,能利用图书馆 和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的要求。 七、教学过程 (一)视频歌曲:谁说女子不如男,创设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 趣。 (二)反复阅读,读通读顺课文。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强调“”等字的读音。虽然进入初中, 但字词的积累是不可少的,知识的积累是提高能力的基础。 2指读,师生共评读准文章的停顿。 特别强调: “”等易误读句子的停顿。文言语句是以意义为 单位停顿的,读准了停顿,文章也就理解了一半。 3师范读。给学生提供正确朗读的典范。 (三)自学课文,积累词语,读通文意,梳理情节。 1、让学生对照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积累词汇,理
5、解文意。 本文注释详尽,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凭借课下注释读懂文意,实在读不 懂的小组合作或请教师协助解决。 教师大屏出示重点词句的理解,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这一环节,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担当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这 体现了新课标中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让学生 牢固掌握“言” ,为下一步深入理解“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2情节:本文字的木兰女扮男妆代父从军故事。围绕中心内容, 叙述了木兰哪些经历? (提示:时间的变化,地点的转移:决定从军、踏上征程、沙场 征战、荣归故里。 ) 3抓住情节变化,借助词的理解,复述课文。在复述过程中, 教师及时修正学生不准确的理解。 (四)仔细阅读,品味
6、语言,理解表现和理想内容。 文章言简意丰,在一字一句中透出丰富的人、事、情、理,让学 生用找出表现力强的语句,反复阅读,加以分析,并在旁边写下自己 的理解,品味语言。有疑问也可以柡注。 1教师示例:东市用排比和互文的修辞方法,抓住东、南、 西、北四个方位词语,形象地表现出木兰征前紧张的准备。 2学生自评。 (深入理解;品味语言、理解内容的方法;课堂上 要让学生动动笔,克服浮躁的现像。 ) 3全班交流。 (指导朗读;教师点评答疑:如最后的赞词、激励 唤醒;梳理学生零散的理解、副板书) 4全班齐诵,感受语言。 5争取当堂背诵。 (五)理解木兰形象。 一千多年过去了,木兰的故事人们仍然在传颂,木兰的形象仍然 活在戏曲、影视等各种艺术形式当中,近年来迪拍成了动画片,题目 就叫花木兰 ,说说千百年来,木兰这一形象为什么得到人们的喜 爱? 理解木兰的形象及其意义。 (六)拓展延伸 搜集身边花木兰的故事 语文的实践性;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