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章第七章 学前儿童的社会化学前儿童的社会化第一节 学前儿童的语言1PPT课件一、语言准备期一、语言准备期产生理解2PPT课件(一)语言产生的准备1、反射性发声阶段未分化分化2、牙牙语阶段5个月左右出现,9个月达到高峰发声不具备信号意义牙牙语的作用:学会调节和控制发音器官的活动3PPT课件前言语交流啼哭、注视、手势4PPT课件二、学前儿童口语的发展语音的发展词汇的发展语法结构的发展口口语语表表达达能能力力的的发发展展5PPT课件3岁前基本能掌握本民族的全部发音语音的发展6PPT课件词汇量的增加词类范围扩大积极词汇的增长词汇的发展3-6岁时词汇量增加较快的时期,6岁儿童的词汇量较3岁儿童增加了
2、3-4倍儿童掌握词汇类型的顺序一般为:实词、虚词实词掌握的顺序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其他7PPT课件1、从混沌一体逐步分化2、句子结构 简单复杂3、句子结构 不完整完整4、句子长度 短长语法结构的发展8PPT课件 从总的发展趋势上看:3-6岁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在顺序性、完整性、逻辑性等方面的发展都随着年龄的增长日趋完善 顺序性发展最好,逻辑性较差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9PPT课件三、学前儿童言语的交际功能(一)自我中心言语 重复 独白 集体独白(二)社会化言语1、适应性告知2、批评或嘲笑3、命令、请求和威胁4、问题与回答10PPT课件11PPT课件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亲子关系12
3、PPT课件一、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亲子关系是指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联系; 广义的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即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亲子关系是一种血缘关系 。13PPT课件二、依恋的含义二、依恋的含义 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一般意义上的依恋是个体对另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结。 ) 依恋具有三个特点:1、寻求与依恋对象身体上的亲近。2、可以从依恋者那里获得慰藉、安全感和丰富的刺激。3、依恋遭到破坏后会造成依恋者情感上的痛苦。14PPT课件三、依恋的理论三、依恋的理论 按照鲍尔贝的观点,依恋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4、:第一阶段:前依恋期(无差别的反应期,0-6个周) 第二阶段:第二阶段:依恋关系建立期(有差别的社交期,6周到6-8个月) 第三阶段:第三阶段:依恋关系明确期(积极寻求与专门照顾者的接近,6-8个月到18个月-2岁) 标志性事件是分离焦虑和怯生出现。 第四阶段:第四阶段:交互关系形成期(18个月-2岁以后)15PPT课件四、依恋的类型埃斯沃斯“陌生情境”研究法 安全型 6570% 回避型 20% 反抗型 1015% 16PPT课件五、影响依恋形成的因素1、母亲的抚养方式2、婴儿的气质特点 17PPT课件 (1)安全型安全型的母亲的特点。 对婴儿发出的各种信号、需要非常敏感,并给予迅速的反应;
5、主动调节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婴儿,而非以自己的个性、情绪要求婴儿,或把自己的行为习惯强加给婴儿; 富有充满感情的、积极的情绪表达,与婴儿的接触总是充满爱抚; 积极鼓励婴儿探索周围环境和事物,并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对他们提供帮助和保护; 喜欢与婴儿的密切的身体接触,如搂、抱、亲吻婴儿,并从中感到快乐和喜悦。18PPT课件 (2)回避型回避型婴儿母亲的特点。 对婴儿所发出的各种信号及需要不敏感,常不能及时意识到或忽视,更谈不上作出迅速的反应; 与婴儿的密切身体接触很少,对孩子没有兴趣,不喜欢与婴儿的密切身体接触; 对婴儿常常不是充满感情,而是怒气冲冲,经常以生气、发火的方式对待孩子。19PPT课件 (3)
6、反抗型反抗型婴儿的母亲特点。 好像对婴儿感兴趣,也愿意接触婴儿甚至密切的身体接触; 对婴儿的信号、需要常常错误理解,或捉摸不定,作不出及时、恰当的反应; 对待婴儿的行为,态度多变、不稳定,对婴儿的态度与方式依赖于自己的心境、情绪。20PPT课件第三节 学前儿童的同伴交往21PPT课件一、同伴关系的性质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22PPT课件一、同伴关系的性质哈特普 垂直关系水平关系垂直关系 权威服从水平关系 平等互惠 儿童通常喜欢与同龄伙伴交往,喜欢与年长儿童交往胜于与年
7、幼儿童交往。23PPT课件二、同伴关系的功能请同学归纳总结24PPT课件三、同伴交往的方式游戏共同活动随机交往25PPT课件四、同伴关系发展的趋势 (一)婴儿的同伴关系 客体中心阶段客体中心阶段 简单相互作用阶段简单相互作用阶段 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26PPT课件四、同伴关系发展的趋势 (二)幼儿的同伴关系(二)幼儿的同伴关系 游戏游戏人缘儿人缘儿 嫌弃儿嫌弃儿 忽视儿忽视儿 27PPT课件五、影响同伴交往的因素 教育方式 身体吸引力 行为特征 认知能力 教师的影响28PPT课件第四节 学前儿童性别的社会化学前儿童性别的社会化一、性别与性别差异(一)性别 性别是根据生物学特征对
8、人类群体的基本界定,即通常称谓的“男性”或“女性”。1、身体与动作、身体与动作男婴:身长、体重、肌肉女婴:触觉和痛觉阈限男婴从受精卵开始就显示出身体生长的脆弱性。120:100110:100106:100(二)性别差异的表现(二)性别差异的表现(二)性别差异的表现2、认知、认知(1)男女性别差异的年龄倾向(2)男女智力有不同的优势领域 学前期男女认知几乎没有差异,幼儿时期女孩的智力略优于男孩,但是不显著。语言:语言:女优于男感知:感知:男婴对视觉模式敏感,女婴对听觉模式敏感记忆:记忆:男孩理解和抽象记忆,女孩机械和形象记忆思维:思维:男偏逻辑思维,女偏形象思维(二)性别差异的表现3、社交和情绪
9、、社交和情绪男性:物体、事物女性:人 在应付各种紧张情境中,无两性差异,但是女性比男性更易报告和表现他们的胆小、怯弱和焦虑等感受。(三)性别差异的解释(三)性别差异的解释 1、生物学因素、生物学因素 2、社会学习、社会学习荷尔蒙大脑单侧化(男)二、性别角色 (一)性别角色的相关概念(一)性别角色的相关概念性别:性别:我们通常称谓的“男性”或“女性”,这是根据生物学特征对人类群体的基本界定。性别认同:性别认同:一个人在基本生物学特征上属于男女的认知和接受,即理解性别。性别角色标准:性别角色标准:社会成员公认的适合于男性或女性的动机、价值、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等,反映了文化或亚文化对不同性别行为适当
10、性的期望。每个社会对男性和女性都会提出种种不同的要求,小到服饰、言谈举止、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大到家庭分工、社会分工、形成一套男女性别有意无意必须遵守的刻板的性别模式。性别角色认同:性别角色认同:对一个人具有男子气或女子气的知觉和信念性别角色偏爱:性别角色偏爱:对与性别角色相联系的活动和态度的个人偏爱。 (二)性别角色化的发展(二)性别角色化的发展 1、性别恒常性的发展2、性别角色标准的获得 性别认同(2-3岁)性别稳定(4-5岁)性别一致性(5-7岁)家庭学校社会传媒(二)性别角色化的发展(二)性别角色化的发展 3、性别角色化行为的发展 游戏中的玩伴与游戏的内容 儿童对玩具的偏爱在很早的年龄
11、就有了性别差异。研究表明,14-22个月,男孩卡车和小汽车卡车和小汽车,女孩洋娃娃或柔软的玩具。儿童对同性别玩伴的偏好也出现得很早,2岁的女孩就表现出更喜欢与其他女孩玩而不喜欢吵吵闹闹的同伴男孩。到了3岁,男孩就明显地选择男孩而不选女孩作为伙伴。研究表明女孩对性别相适行为的遵从没有男孩那么严格女孩玩卡车比男孩玩布娃娃更多。 (三)双性化教育或无性教育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它是指个体既具有明显的男性人格特征,又具有明显的女性人格特征,兼有强悍和温柔、果断和细致等性格,根据情况需要而作出不同表现。双性化人格既不是两性的混乱、错位,也不是异性癖,而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它是一种兼有传统意义上男女两性人格优点和长处的人格类型。 Add your company slogan39PPT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