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辅导石林红第一章 绪论 一、心理健康 二、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辅导第一节 心理健康 一、儿童 请讨论什么是儿童?(分小组讨论) 儿童: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儿童是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 医学界:14岁以下而在医学界看来,14岁是判定儿童的一个标准。 法学界:从法律责任上,10岁是一个界线。从民法上来讲,10周岁以下,是无民事行为能力者,10周岁以上至18周岁,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者,18岁以上则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者。 教育界:儿童期分为:围产期。胎儿满28周到生后一周。新生儿期。从娩出到生后28天。婴儿期。或称乳儿期。从生后28天到1 周岁。幼儿期。13周岁。学龄前期。从幼儿
2、期结束到入小学前,即37岁。学龄期。从入小学到青春发育开始,一般指 712岁。青春期。从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成熟。随地区、气候、种族而异,中国大部分地区女孩自1012岁、男孩自1213岁开始,分别在1820岁完成,上述各时期各有特点,但也有连续性。二、健康与儿童心理健康(一)健康的演变 近代社会,形成了生物医学模式:人们认为健康是宿主(人体)、环境与病因三者之间动态平衡,这种平衡被破坏便发生疾病。 20世纪,生物医学模式开始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1、神灵自然医学模式阶段 “健康”(health)这个词在英语语系中,最初和“神圣”(holy)一词同源,它的本意指向“健全”( sound
3、ness)与 “完整”(wholeness),包括体格魁梧、机警、聪慧以及精神的得救。 早期人类社会,健康被认为是神灵赐予人类获得生存和延续生命的礼物。生命为神灵所赐,病痛为神灵之惩,为治病而求神问卜是情理中事。 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就,诸如细胞说、进化论等,动摇了机械的自然科学健康观,随着解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及遗传学等学科体系的形成,人类能够以生物学的观点来认识生命现象以及健康与疾病的关系,确定了生物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的贡献在于它揭示了许多因生物因素所造成的人类疾病,确定了生物病因,然而仅仅从生物属性去考察人类的健康和疾病,将“健康”的意义狭隘地指向了“没有
4、生理疾病”,仍然忽视人的社会性,忽视了社会因素的影响。3、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阶段 20世纪后半叶,人们发现,由理化、生物刺激所导致疾病的死亡率已退居次要地位,而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高血压、冠心病、癌症、溃疡和精神疾病等,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则明显提高。这些身心疾患的死亡率已进入人类疾病死亡谱的前三名。 政治、经济、战争、教育、居住、职业等社会因素以及冲动、孤独、紧张、恐惧、忧虑等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也日趋严重。可见,仅从生物医学的角度来描述健康是不够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19471947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WHO)在宪章中写下在宪章中写下健康的定
5、义:健康的定义:“健康是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健全健康是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健全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 这一定义指出了健康的多维特质这一定义指出了健康的多维特质生理的健康、生理的健康、心理的健康和社会的健康,完善了现代生物心理心理的健康和社会的健康,完善了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但是人们对于社会医学模式。但是人们对于“没有疾病没有疾病”、“社会健全社会健全”也提出了质疑。也提出了质疑。 1948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宪章中指出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宪章中指出 “ “健康不仅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现象,而且是一种在躯体、没有疾病和衰弱现象,而且是一种在躯体、 精神精神和社会
6、上的完满状态。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二)健康的定义(二)健康的定义 1989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的概念调整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的概念调整为: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生理健康生理健康身体各器官组织结构是否完整,发育是否正常,功能是否良好,生理生化指标是否正常。 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人格发展是否健全,智力、情感、意志行为活动是否正常,人际关系是否良好,社会适应能力是否强。 社会健康社会健康包括家庭教育、群体关系、社会环境、应变能力、处理角色的能力和工作能力等是否正常。 道德道德完善完善主要指能够
7、按照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准则约束自己,并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辨别真伪、善恶、美丑、荣辱的是非观念和能力。(三)健康的特质 (四)健康的内涵健康具共有前提健康具共有前提健康有个性特征健康有个性特征健康含不同层面健康含不同层面健康呈可变状态健康呈可变状态健康需自我努力健康需自我努力健康为人生之本健康为人生之本 精力充沛,对负担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不感到过分紧张和疲劳 乐观、积极、乐于承担责任 善于休息,睡眠好 应变能力强,环境适应能力强 能抵抗一般性疾病 体重适当,身体匀称 眼睛明亮,反应敏锐 牙齿清洁,无龋齿,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头发光泽,无头屑 肌肉丰富,皮肤富有弹性健康的标志(
8、五)亚健康 情绪有些抑郁 时常会对窗外发呆 昨天想好的事情,今天就忘了 懒得走进教室,觉得学习令人厌倦 不想面对同学、老师,有自闭式的渴望 学习一小时后,就感到身体倦怠,胸闷气短 一日三餐,进餐甚少,食之无味 对噪声很敏感,非常渴望清幽宁静的山水 晚上失眠,梦多,睡眠质量差 感觉免疫力在下降三、心理健康 (一)定义 是指在身体、只能以及情感上,与其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情绪较稳定,无长期焦虑,少心理冲突 乐于工作,能在工作中表现自己的能力 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而且乐于和他人交往 对于自己有适当的了解,并且有自我悦纳的态度 对于生活
9、的环境有适切的认识,能切实有效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而不逃避。四、心理辅导 (一)心理辅导的定义与特点 P5 (二)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异同 P5(三)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的异同 1.心理咨询的定义 P7 2.心理咨询的特点 3.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的区别(四)心理辅导的功能 1.矫治功能 2.预防功能 3.发展功能 (五)心理辅导的目标 1.提高个体的心理素质 2.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第二节 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辅导 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呢?特殊儿童感官残疾儿童残疾儿童视觉障碍儿童听力障碍儿童聋盲双残儿童肢体残疾儿童语言残疾儿童病弱与多重障碍儿童发展障碍儿童学习障碍儿童情绪和
10、行为障碍儿童自闭症儿童智力障碍儿童超常儿童分清儿童行为障碍与行为偏差心理健康 心理障碍正常行为行为偏差行为障碍从心理健康到心理障碍的连续分布示意图从心理健康到心理障碍的连续分布示意图儿童一般的行为偏差的临床表现主要有:第一,问题突出发生在某一个年龄阶段,如害羞; 第二,行为问题表现形式单一,不存在明显的综合症候群,也就是说个体的其他行为基本良好; 第三,没有类似的人格缺陷或家族继承性。如:口吃、怕陌生人、任性、说谎、过度依赖、打人、在家呆不住等。具有心理或行为障碍的儿童,临床表现如下: 第一,具有比较严重的和广泛的生活和社会功能损伤; 第二,持续时间长久,通常不会随年龄增长自行消失; 第三,许
11、多问题与家族继承性有关,通常在一些直系亲属中可找到相似的问题。如“自闭症”(一)视觉障碍 1.定义 又称“视力残疾”、“视觉缺陷”,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不同程度的视力损失或视野缩小,以致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 2.视觉障碍儿童的主要心理特点 (1)思维特点 概念不完整;抽象概况困难;对方位、空间认识困难。 (2)人格特点 不爱动,爱幻想;缺乏安全感;有依赖感、无力感和自卑感。注注 1.盲或低视力均指双眼而言,若双眼视力不同,则以视力盲或低视力均指双眼而言,若双眼视力不同,则以视力较好的一眼为准。如仅有单眼为盲或低视力,而另一眼的视较好的一眼为准。如仅有单眼为盲或低视力,而另一眼的视力达到或优于力达到或优于0.3,则不属于视力残疾范畴。,则不属于视力残疾范畴。 2.最佳矫正视力是指以适当镜片矫正所能达到的最好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是指以适当镜片矫正所能达到的最好视力,或以针孔镜所测得的视力。或以针孔镜所测得的视力。 3.视野半径视野半径10度者,不论其视力如何均属于盲。度者,不论其视力如何均属于盲。 3.视觉障碍儿童的特殊表现 (1)具有较高的听觉注意力 (2)具有较强的听觉选择性 (3)具有较好的听觉记忆力 (4)触觉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