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析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的发展历程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 指导老师:摘要 本文将采用谈古论今的手法,通过研究现代建筑发展史来寻找21世纪现存建筑型式形成的原因,并以此为依据推测未来的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必将朝着向多元化的道路发展.。 关键词 现代主义、后现代、多元化目 录1.前 言 . 32.现代主义建筑的朔源 .4 2.1 现代主义建筑的萌芽.4 2.2 工艺美术运动.8 2.3 新艺术运动兴起. .83.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发展 . .114.后现代建筑思潮 .195.21世纪及未来的建筑 . .22结论 . . .23致谢.24参考文献 . .25 1 前 言室内设计是从建筑设计中分离出来的,
2、要想了解室内设计方面的历史知识(现代室内设计)最好的办法就是研究现代建筑史。现代室内设计的成长历程包括它的流派都可以从建筑史中找到。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现代建筑史。住宅我们可以理解为民用住宅、商业住宅、工业住宅、教育住宅等。而并非我们平时那种狭义的理解(只有民用住宅),这样一来光住宅就占据了建筑的绝大部分内容,所以我们更有必要研究现代建筑史,这样才能更深刻地对我们未来的住宅设计发展做出的更合理的预言。下面就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现代建筑这一百多年的历史吧。2现代主义建筑的朔源2.1 现代主义的萌芽自建筑上的古典复兴运动以后我们有一段时间没有谈建筑结构上的进展了,好象只顾去谈建筑风格的演变。可实际情况
3、就是这样的。结构的进展似乎到肋就停了下来,再怎么精心设计、复杂计算,好象结构的创新已经到此为止了。其实大家都在等待新材料的出现。而工业化大生产终于给建筑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材料,这就是铁(包括后来的钢)。和石头相比,铁的强度大、重量轻、价钱相对低、便于加工。这使得一方面建筑的数量开始大幅增长,另一方面各种以前不可能的设计成为可能。从此之后,建筑和工业之间就紧密地联系到一起了。其紧密程度是以前的建筑师难以想象的。其实这种现象(社会各方面越来越卷进以工业为中心的发展进程)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之后最显著的整体性变化。虽然同类的建筑有更早些的巴黎旧王宫奥尔良廊(如图1)和巴黎植物园温室,但被公认为“第一个
4、现代建筑”的是伦敦的水晶宫(如图.2和如图3)。其实这多少有点偶然,因为伦敦1851年要举办首届“世界博览会”主展厅当然要是体现时代最先进水平的建筑。但究竟什么是最先进的建筑呢?候选方案层出不穷,候选人争吵不休。离开幕只有一年多,居然方案还没有定下来。按我们不陌生的如建造教堂的进程,现在是无论如何来不及了。绝望的主办方只好孤注一掷,请了一位花匠出身的建筑师约瑟夫帕克斯顿爵士来主持建造。帕克斯顿创造性地运用铁框架加玻璃墙的办法,用9个月时间在海德公园搭建了一个563米124米的圆拱顶大厅。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所有材料都是工业化生产的,造价比原定的还省。这样的规模、这样的速度、更不用说以前闻所未闻
5、的全透明的建筑,当时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博览会开完之后,水晶宫被拆掉,另择地方重建了起来。拆掉之后完全能重建,这在以前也是没有听说的。于是水晶宫继续成为英国一景,直到1936年毁于一场大火。图1.巴黎旧王宫奥尔良廊图2.伦敦水晶宫图.3伦敦水晶宫侧面说到新材料铁的好处,我还可以举两个例子:伦敦的桑德兰桥(2.1.4)和同在英国的赛文河铁桥(2.1.5)。这些结构要是在以前以石头为主的年代,建筑师是想也不敢想的。图.4英国伦敦桑德兰桥图5.塞文河 图6.埃菲尔铁塔另一个可能会被忽视的技术上的进展也对现代建筑起了不小的推动,这就是升降机的发明。可以想象,没有升降机(以及以后的电梯),高层建筑将永远
6、不可能造出来,就算造出来也没有人愿意使用啊!世博会和新建筑的缘分还不算完。为了迎接1889年的巴黎世博会,法国人当时的心病、现在的骄傲出现了埃菲尔铁塔(如图2.1.6)。关于这座全部用铁构造的328米高的巨形结构,可说的实在太多,我只想说它是工程史上的奇观,也是现代建筑正式走上历史舞台的一个宣言。其有点怪异的美感是无法用希腊罗马、拜占庭、哥特、巴洛克等等以前一切风格来解释的。这就是现代的美、工业化时代的美。毕加索、马蒂斯们,就是在它下面开始了对美的新的探索。这届博览会上还值得一提的是展出新机械的机械馆。它的跨度115米的铁架结构创造了当时的单一拱跨度世界记录。世博会开完之后,机械馆继续惊讶着人
7、们的感官,直到1920年被拆除,其原址就在埃菲尔铁塔的下方。三种新结构方法铁结构、铁和玻璃的结合以及我们马上要谈的钢筋混凝土,可以说是材料上推动现代建筑的动力。钢筋混凝土的强度较大、自重较轻的特点使得它一出现就被建筑师认为是长久以来就在寻找的理想材料。最初混凝土在罗马万神庙时就有所使用(它是用火山灰和粘土配比而成的),但中世纪之后混凝土的制造方法已失传,19世纪末才重新发现。人们用它建构了许多奇观,其中一个就是法国的Orly飞艇库。那时飞艇正盛行于欧洲。其巨大的体积需要巨大的存放空间。建筑师们迎接了挑战,Orly飞艇库的跨度有96米,高度有58米。有一点是怎么强调也不过分的,工业化绝对将人类历
8、史分成了两段。如果说人类文明自存在以来只有过一次变化的话,那就是工业化带来的。全新的材料、全新的社会关系、全新的哲学在这个新的时代里层出不穷,全新建筑的出现也就不奇怪了。如果说工业化以前的建筑学是“考古建筑学”,对于过去总有一种景仰的话,工业化以后的建筑学就是“技术建筑学”,是由围绕着技术的进步展开的。从水晶宫建成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段时间,各种各样的全新风格建筑纷纷崭露头角。这里只能简要地介绍几个影响比较大的流派。2.2工艺美术运动首先是19世纪50年代在英国兴起的“工艺美术运动”。 “工艺美术运动” 有一种回归田园的倾向。他们对工业化采取了排斥的态度,甚至要求家具、栏杆、生活用品全部由手工制
9、造。其代表人物是拉什金和莫里斯,代表建筑就是莫里斯的住宅“红屋”。全部用红砖建造,不加粉刷,整体的布局完全出于实用功能的需要。对照那时的折衷主义,这是相当难得的。不过退回田园去终究不能面对工业化。2.3 新艺术运动兴起19世纪80年代在比利时兴起了“新艺术运动”,后来也影响到了德国和英国。这一派认为以往的装饰都过时了,他们想创造一种简洁的、植物的美,认为这就是工业化时代所需要的。由于铁的易于加工最合适表现植物的曲线,他们大量地使用了铁来作装饰。现在比较时髦的铁艺就此诞生。其代表建筑是布鲁塞尔的都灵路12号住宅,其代表人物是运动的创始人凡德费尔德,他后来就任德国的魏玛艺术学校的校长。“新艺术运动
10、”在英国的代表人是麦金托什,在德国的代表人是贝伦斯。有一位建筑师虽然和“新艺术运动”没有什么联系,但其意旨相近,所以也放在这里讲。他身后的名气一直不响,但现在大有成为圣人的趋势。他就是西班牙建筑师安东尼戈地。他一生的设计都围绕着巴赛罗那。他的风格带有明显的拉丁民族特有的富有激情的想象力,常用鲜艳的彩色砖、大量的彩色玻璃窗制造瑰丽的光线效果,用旋转的楼梯、突兀变形的墙面制造离奇的空间感。其代表建筑有:圣家族教堂,其中混合了各种建筑风格,以植物和抽象图案作为装饰,整体给人一种迷幻感,由于资金的关系,这座教堂至今没有完工。米拉公寓,外观呈现一种奇妙的流动感,似乎是风在沙滩上吹出来的形状,内部的空间却
11、很实用。古爱公园这里简直是对一个人想象力的考验,各种扭动的曲线和明亮的色彩在地中海的阳光下让人以为进入了神话。不能不说安东尼戈地将建筑和雕塑以及其它造型艺术天才地结合了起来。但这毕竟不是工业化时代最急需的建筑风格,所以他的身后寂寞也就可以理解了。只有到了时下后工业化时代,人们需要反思工业化的时候,他的天才才会重新被发现。维也纳学派。因其发源地在奥地利而得名,影响波及荷兰与芬兰。他们也是主张建筑减少装饰的,其中极端的人甚至宣称“装饰是罪恶”。最坚决的一部分人自称“分离派”,就是要和以前所有的传统分离。其代表人物有奥托瓦格纳、阿道夫路斯。代表建筑有同在维也纳的邮政储蓄银行。和维也纳学派遥相呼应的有
12、荷兰的贝尔拉格、芬兰的埃利尔沙里宁。这一派对后来欧洲新建筑风格的影响很大。美国建筑确实没有自己的风格,往往是欧洲大陆上流行什么,他们就仿效什么。出于清教徒拘谨的本性,他们模仿地最多的还是古典主义,比如白宫、国会山、最高法院、一些老牌大学的老建筑等等。到欧洲流行折衷主义的时候他们也跟风,后来那边都不流行了他们也仍然乐之不疲,反正浮夸和暴发户心态永运是结伴而行的。不过作为19世纪后半叶成长最快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最终有了一种代表自己的风格芝加哥学派。他们大概得感谢1873年芝加哥的一场大火。整个城市几乎烧光了。对新建筑需要量的巨幅增加注定了这一派的特点高层建筑、铁(或钢)框架、箱式结构。用铁构成的
13、箱式框架足以承担重量,外墙已无承重功能;铁框架便于搭建,外面敷上石料或混凝土一层楼就出来了;高层建筑便于容纳更多的人。这些做法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赶时间,弥补火灾的损失,却恰恰符合资本主义高速发展对建筑的需要。办公大楼、高层公寓、百货大楼等建筑形式都是在芝加哥学派这里最初定型的。而做法一旦固定成风格,最初的出发点就不重要了。现在摩天大楼里的格子间生活,多少仍然受制于这种火灾后遗症引发的风格。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亨利理查森和刘易斯沙利文。后者说过“形式跟从功能”,这句话既是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的一种反映,也是时代的精神。现代派建筑理论自此始。后者还为高层建筑的设计制定了一些规则,且让我们看看现在的摩天大
14、楼是否还遵守它们:动力、取暖、照明等设施在地下室;底层用于商店或银行等服务机构,空间要宽敞、采光要好;二楼是底楼功能的延伸,要有直通的楼梯与底层相连;二楼以上是相同结构的办公室;最上面一层是包括水箱等的设备间。如果没有其它的大的改进,一座无论再怎么新的摩天大楼从布局的意义上来说就是芝加哥学派的翻版,已经是一个多世纪之前的风格了。芝加哥学派的代表建筑有:芝加哥的信托大楼和布法罗的信托银行大楼等。从沙利文的事务所走出了一位叫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建筑师,先让我们记住他的名字。最后要介绍的现代派建筑雏形是出现得最晚的“德意志制造联盟”。这是一战前德国为了提升自己的工业水平建立的一个类似协会的组织。里面有
15、一些建筑师在和工业界接触的过程中认识到建筑必须要和工业接近。他们的风格的要点仍然是去掉装饰、向实用靠拢。“德意志制造联盟”的领袖是前面提到的彼得贝伦斯,他年轻时是“新艺术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其代表建筑有德国通用电气公司的涡轮车间,钢结构作为骨架,不要柱子支撑的大拱为下面留出了宽敞的空间,大玻璃窗提供了充足的光线,这些都是启发后人的地方。不过其大拱的侧面上的装饰,仍然让人想起了希腊神庙的山花。石头转角虽然稳重,但是仍然有些累赘。全新的建筑还没有真正到来。从贝伦斯的事务所先后走出了三位需要我们记住的建筑师:沃尔特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勒柯布西耶。纵观这五种主要的现代派建筑雏形“工艺美术运动”、“
16、新艺术运动”、维也纳学派、芝加哥学派、“德意志制造联盟”,可以说都在某种程度上把握住了时代的精神建筑必须面向工业化、减少装饰、实用。而继承了他们精髓的现代派建筑,紧跟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来临了。3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首先要明确一点,现代派建筑并不是指现代的、时下的建筑。“现代主义”是一种风格,主要流行于20世纪20到60年代。现代派建筑是和四个人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他们被公认是20世纪前半期最重要的建筑师,就是前面提到的赖特、格罗皮乌斯、密斯、柯布西耶。他们的风格在前面讲到的那些雏形中都有影子,但是把个别的趋势集中起来,成为一种潮流,不能不说是这四位的功劳。在他们之前、一战之后,有些艺术家
17、也涉及了建筑。这里稍微提一下。表现派。在德、奥兴起的以夸张造型为主的运动,可以说是前面的“新艺术运动”的一种发展。代表建筑有恩里希门德尔松设计的位于波茨坦的爱因斯坦天文台。未来派。意大利的知识分子提出的拥抱工业化的风格。他们认为“现代房屋应该造得和大型机器一样”。还好他们只是流于空谈,没有实际的建筑。风格派和构成派。前者兴起于荷兰,后者兴起于俄国。两者意趣相投,主要的思想是追求最简单的几何形体和最纯粹的颜色。他们追求的方向虽然对,但影响比较小。现在让我们来分别认识那“四巨头”吧!前面提到“新艺术运动”的费尔德去德国的魏玛艺术学校任校长。1919年,格罗皮乌斯继他任校长。他将学校改组为魏玛建筑学
18、校,这里就是后来有名的“包豪斯”。沃尔特格罗皮乌斯,生于德国。他当校长的时候也才30多岁,是个富有创造力的人。他从“德意志制造联盟”的贝伦斯那里继承了简单化和实用化的建筑风格。而他在任包豪斯校长时又延请了不少当时最激进的艺术家为教师,比如现在已成为标志的抽象主义绘画代表人物康定斯基、超现实主义绘画代表人物胡安米罗等。包豪斯是当时欧洲激进艺术的堡垒之一。他自己的建筑风格此时也渐渐成熟了。这就是构图的简单灵活、布局的实用、建筑材料便于大批量生产。最后这一点可以说是针对德国当时的现状的。一战战败的德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大量失业的工人急需便宜耐用的住宅,很多建筑师都投身过这样的工程。他的风格被
19、后人成为“理性主义”或“功能主义”。他在这一阶段最有代表性的建筑是在德国的包豪斯新校舍。在这里他首次提出了建筑要从内向外设计的思想,即先确定各部分的功能,再确定相互之间的关系和联系,最后确定整体的外观。在构图上他大量使用不对称构图,主要入口也不只一个。虽然整个建筑没有使用任何装饰,但各部分之间的高低错落,自然具有一种和谐的外貌。更由于他大量使用了钢筋混凝土及其它工艺,近万平方米的建筑,整体造价仅每立方米7美元左右(当时货币)。勒柯布西耶相比格罗皮乌斯要激进得多。他是瑞士出生的法国人,真名是查尔斯爱德华让雷内。他那个时代法国艺术家的特点或者说通病就是爱发宣言,他也不例外。他首次出名是1923年出
20、版的一本书走向新建筑。这本书可以说是现代建筑理论问世的一个宣言,虽然里面也充斥了大量狂热的言语。他的主张是:以往的建筑样式都是虚构的;新建筑需要革命;建筑需要简单的线、面、块;大规模生产房屋;新建筑需要造型艺术。相对其它三巨头,他的理论最多且最激进。他有许多奇思妙想的设计,给后人的印象也最深刻,但相对来说设计最后得到实施的比较少。到后来后现代建筑思潮出来时,这成了他遭受大量攻击和讥笑的原因之一。总地来说,柯布西耶是四巨头中最重视造型的。他在二战之前最有名的建筑是萨沃伊别墅(如图1和如图2)。这个由简单的几何形体构成的房屋体现了他自己提出的新建筑的五个特点:底层的独立支柱,房间的主要部分都放在二
21、层;屋顶花园;不承重的自由平面;横向长窗;不承重的自由立面。这些都是有了框架结构之后才可能实现的。虽然萨沃伊别墅外表简单,内部的空间还是很复杂的。比如他采用了当时不多见的旋转式楼梯。而且上下两层之间主要的连接靠的是平滑的斜坡面,而不是阶梯,这样两层可以很自然的上下,空间的连续性增加了。图1. 萨沃伊别墅图2. 萨沃伊别墅楼梯密斯凡德罗德国人,和柯布西耶一样,也不是正规学建筑的出身,多少有点自学成材的味道。早年他曾经是德国现代艺术团体“十一月社”建筑部的负责人,参与设计了柏林市区的廉价公寓。1927年,他任“德意志制造联盟”的副主席,1930年他继格罗皮乌斯任包豪斯校长直到1933年学校被纳粹解
22、散。他这一阶段的主张也是建筑要抛弃传统,不需要在乎形式,建筑要工业化。他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少就是多。西欧的三巨头中,赖特最欣赏他。密斯二战前的代表建筑是1929年巴赛罗那世博会的德国馆。这是一座奇怪的建筑,没有具体的功能,墙、屋顶、柱子似乎都是偶然搭在一起的,各部分之间全是直角相接,没有任何的过渡。整个建筑没有明显的内部和外部的区分,给人的空间感是奇妙的。装饰只是保持原有色泽的大理石墙面。简单的装饰反而给人以高雅的感觉。这次世博会上他还展出了自己设计的“金属藤椅”。这一启示了后来无数室内设计师的椅子又被称为“巴赛罗那椅”,是现代室内设计的经典之一。至于德国馆,世博会开完了也就拆掉了。现在我们要
23、看他这一阶段的代表性建筑只能去捷克,那里有他1930年为一位银行家修建的住宅。这里也是简单的形体、简单装饰的结合。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美国人,是四巨头中最多产的一位。从年纪上说他比上面三位要大一些,风格也有所不同。事实上,后现代建筑思潮兴起时,有人揭发他对另三位有不小的看法。其实他为人比较孤傲,看谁差不多。总地来说,他并不十分排斥装饰,但强调建筑的整体效果必须和环境相协调。正是因为这一点,在后现代诸人纷纷挑战其它三巨头的今天,唯独他有越来越成为神的迹象。他在一战之前的设计中最出名的是芝加哥郊区的草原住宅。这是他从“芝加哥学派”的沙利文的事务所中走出来之后,来到美国西部,发现的属于自己和美国的风格
24、。为了配合平原的自然景观,他使用了水平的大屋檐和花台,并强调了空间的开阔感。事实上,草原住宅对当时还在摸索新建筑形式的西欧建筑师确实是一个指路牌。也难怪他一直认为在西欧兴起的现代主义建筑是剽窃了他的思想。他从不认为自己是现代主义建筑师,只管自己的建筑叫“有机建筑”。他为日本东京设计的帝国饭店也是一处精品。整体建筑融合了西方和东方的特色。更关键的是,在那个地质学本身尚不发达的年代,他在整体设计中发明了许多减少地震损失的办法。比如管线深埋、悬臂结构、铜制屋顶等等。1923年的关西大地震中周围的房屋尽毁,而这座建筑丝毫未损就是他能力的证明。影响更为深远的是,他到日本工作期间引发了日本人对建筑设计的兴
25、趣。他的助手后来就留在了日本。20年代末日本有了第一批学建筑的留学生。这批人以及他们的学生对于现在日本建筑设计稳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地位是起了决定性作用的。二战之前赖特最出名的设计是匹茨堡附近的住宅,其更为人所知的名称是“流水别墅”,现在已经是无可争议的经典建筑之一。整个建筑坐落在一条错落有致的小溪上,虽然外表也是似乎无意间堆积起来的大块的简单几何体,但其空间构成别致地和小溪的动势结为一体。加上有意挑选的颜色,整个建筑和环境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而他自己的住宅兼设计室也值得一提。这是一处没有固定布局的地方,很多部件可以拆卸或重新组装。里面充满着回旋和转折,而整体的效果又和周围的沙漠非常协调。二
26、战的到来使得在欧洲的三巨头先后到了美国,这也是美国建筑设计现在能领导世界的原因之一。这四人在二战之后也有许多值得记住的设计。格罗皮乌斯后来任哈佛大学建筑系主任,门生遍及美国各高校的建筑系。他和他最得意的7个哈佛的门生一起组成了名噪一时的“协和建筑师事务所”,对于建筑发展的方向作了不少探索。这个事务所实行的分工合作的工作方式也对其它事务所有不小的影响。他们比较有名的设计有: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是对原来包豪斯校舍的发展,更注意了和环境的协调。位于麻省的西水桥小学。“协和建筑师事务所”在这里尝试了以“簇”为单位设计房屋。每个簇都由独立的教室和其它设施组成,房间都是按标准设计的,可以依功能的不同自由地
27、组合。学校由从一个中央方形穹窿为中心长出来的两个簇组成,而以后学校要发展,加上新的簇即可。他们管这个叫“成长图形”。柯布西耶战后回到了法国,继续发挥着他的想象力。有名的设计有:马赛公寓。这是一个为了解决当时住宅紧缺问题而造的公寓楼。柯布西耶把这个可以容纳1600人的大楼设计成了一个自给自足的住宅单位,里面有商店、面包房、幼儿园、电影院等。房型有23种之多,可供各种类型的家庭入住。按他的设想,这种大楼就是未来城市的“居住单位”,人人都会生活在这样的“单位”里。可惜保守的法国政府并不这么看,他们始终没有让他在巴黎设计哪怕一幢建筑。他对未来城市的想法在50年代初印度的昌迪加尔城得到了部分实现。这里是
28、印度旁遮普省新建的省会。一切都得从头开始。柯布西耶为城市做了规划并设计了几幢主要的行政大楼。为了解决当地气候干热的问题,他大量使用了混凝土预制板构造的大屋顶和大框架,使得建筑既能遮阳,又能保证穿堂风的吹过。但是为了不妨碍穿堂风,建筑之间的距离拉得过大。法院和议会之间有450米。一来使得行走的人不得不忍受更长时间的暴晒,二来建筑物在空旷的热带平原中显得非常孤寂,也疏远了人和建筑物之间的关系。他在马赛公寓和昌迪加尔城的建筑中使用了表面未经处理的混凝土预制板,给人一种建筑尚未完工的感觉。而各构件之间又大多是直接相连,好象是撞在一起似的,显得十分出人意料。后人称之为“粗野主义”。对它的争论是引发后现代
29、建筑思潮的起因之一。但柯布西耶不愧是造型的大师,在规划昌迪加尔城的同时,他又设计了令自己的追随者也感到惊讶的建筑,这就是现在也成为经典的法国朗香教堂。整个建筑的外形几乎没有一处是直线,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幅抽象画。据他自己说他认为这座教堂是一个“听觉器官”,但这样还是无法完全解释其风格。这和他以前崇尚简单几何体的风格可以说完全背道而驰。也许是晚年的他想在上帝面前为自己以前的建筑做点平衡吧。反正朗香教堂多少为他在后现代批评者口中挽回了点面子。密斯后来是美国伊利诺斯州工学院建筑系的系主任。他也发展自己了战前的风格。其后期的主要设计有:伊利诺斯州工学院建筑馆。这是一个完全靠外部的钢柱支撑的结构,内部没
30、有柱子,整体用玻璃墙围起来,仅加工车间、厕所、储藏室等在半地下,就是个玻璃的大空间。可是据说学生们更喜欢去地下室而不愿在玻璃房中多呆。密斯生前最后的设计西柏林新国家美术馆(如图1),仍然保持了他钢与玻璃结合的风格。图1. 西柏林新国家美术馆密斯喜欢钢和玻璃的组合。早在1919年他就意识到这种组合十分适合造高楼。所以等他到了从芝加哥学派就开始有造高楼传统的美国,简直可以说是如鱼得水。现在很普遍的钢框架加玻璃幕墙的摩天大楼可以说全是出自密斯的构想。追随他的人曾经用“密斯风格”来称呼之。某种程度上这确实是密斯在战后的主要风格。而他在美国造高楼的最初尝试就是芝加哥的湖滨公寓(如图2)。图2. 芝加哥湖
31、滨公寓继湖滨公寓之后,战后他最著名的设计出现了纽约的西格拉姆大厦。随之他的名声在美国达到了顶峰。这座38层的大厦外形极为简单,综合了当时已知的各种先进技术,内部的设施尤其全面周到。其玻璃幕墙更是后来诸多摩天大楼仿效的对象。但这时他注意细节和新技术的应用,已经和以前的“少就是多”的原则有了一定的距离。比如按美国的规定,建筑物为了防火,主要的结构应该由混凝土构成。密斯没有像原来的芝加哥学派那样仅仅满足于用混凝土包住实际起支撑作用的钢结构,而是用铜把混凝土又包了一遍。虽然这样方便了传热,但工程费用就比原预算高出了一倍。到了后现代时期,这样的浪费和“密斯风格”使他遭受的批评并不比柯布西耶少。由于年纪的
32、关系,赖特战后的设计不多。最著名的是他逝世后落成的纽约的古根海姆艺术馆。这个螺旋形的艺术馆被他自己认为是得意之笔。整个建筑其实是一条盘旋而上的长廊,可以从底层沿斜坡一直走到顶层,采光则用了中央透明屋顶的自然光。可惜倾斜的墙壁上如何垂直地挂画就是一个问题了。观众也抱怨斜坡太窄,有时想退后一点欣赏绘画也不可能。为了适应赖特的这个得意之笔,其他人不得不有所牺牲。不过在赖特被神化的今天,媒体仿佛从来不关心这些“小问题”。以上就是现代派建筑的四元主将。其他的副将也有不少,比如芬兰出生后入美国籍的埃利尔沙里宁,荷兰的彼得奥德等,但他们的风格没有这4位这么鲜明。另有一位芬兰的天才,虽然设计思路和赖特相近,但
33、一直游离于现代主义之外,其重要性到后现代建筑时期才被普遍承认,。至于四巨头的追随者则命运不一。追随格罗皮乌斯的更多地是在各大学建筑系任教。追随赖特的人鲜有出色者。而追随柯布西耶和密斯的人,由于他们和后现代诸人的恩怨实在太复杂,也只好留在后面介绍了。4后现代建筑思潮首先先把二次大战以来建筑技术上的进展介绍一下以此来作为背景资料。没有这些,上面的四位巨头以及下面要介绍的这些位的奇思妙想只能停留在纸面上。自巴黎世博会的机械馆之后,大跨度建筑又有了长足的进步。这里有钢筋混凝土的发展的功劳。新的钢筋混凝土既能保持强度,又能做得很薄,使自重进一步减轻。比如法国的国家工业与技术中心的陈列大厅,跨度达218米
34、,但混凝土壳层的厚度仅12厘米。后来还出现了厚度仅1厘米左右的壳层。比如为迎接1960年奥运会建造的罗马小体育馆。折板结构是一种新的大跨度空间的构建方法,但应用得不是很多。比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会议大厅。悬索结构。这种结构在现在国内很流行的斜拉桥上的大梁应用使我们对它并不陌生。其实它出现得比较早,其使用也远不止斜拉桥这一个方面。由于受力形式和以往的建筑迥异,所以它的造型比较怪。有不少建筑师喜欢用它。远的比如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上由爱德华斯东设计的美国馆;近的比如2000年建成的英国伦敦的“千年穹顶”。混凝土预制件。最初是现代派为了房屋建造的工业化提出的概念,西欧三巨头尤其热衷,最后也实现得
35、很好。几千年来一贯的在现场一砖一石地盖房子的方式被淘汰了,现在是先大批量地按计划生产出预制件,然后到现场组装起来即可。有不少的公司和事务所都为推广它作出了贡献。柯布西耶率性地使用它造成的“粗野主义美感”也曾为它吸引了不少注意。比如大量使用混凝土预制件而出名的英国的海德公寓。一些大公司、大财团的热情和密斯的努力促进了高层建筑方面的技术进步。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金属玻璃幕墙。由于具有重量轻、便于安装等特点,它几乎是现代“密斯风格”摩天大楼的标准外衣。不过在单透光性(保护隐私)、既透过阳光又能绝热(否则大厦的中央空调就没有意义了)等问题上,金属玻璃幕墙还不算尽善尽美。城市里越来越严重的“光污染”也是对它
36、的一个挑战。不过有些人照例是要把这些问题算到密斯头上的。在技术上的进步的同时,不同于以往的针对单个建筑设计的所谓“整体规划”的概念也出现了。这种做法最早可以追溯到法兰西第二帝国时对巴黎的全面改造计划。比如古典主义里很多建筑,比如凯旋门附近的星形广场等等,就诞生于这一时期。巴黎现在的布局也是那时确定的。当时法国政府改造巴黎的初衷是认为之所以在大革命中巴黎人民总是“闹事”,是由于巴黎的街道太窄,几个人几条枪就能守住一个街堡,控制住一条街,所以他们要将巴黎的街道拓宽,以免再次发生革命。当然,这种愚蠢的政治浅见是不成立的。因为即使巴黎的街道拓宽了,也没能避免1848年的革命和巴黎公社的起义。不过类似的
37、改造计划当时在伦敦、纽约等城市都出现了。他们的初衷当然不是为了防止革命,而是他们看到了巴黎改造之后给交通带来的方便。资本主义的蒸蒸日上和工业化都要求人们对于居住环境进行彻底的规划、改造,以便达到人流、物流的合理化,产生最大利益。地铁、高架桥等等的出现就是这种想法的结果。而像欧文、圣西门等的“空想社会主义”当中也包含了很多城市规划方面的想法。二战之后,被战争摧毁的欧洲很多城市的重建使得“整体规划”又兴起了。战后资本主义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大发展从另一个角度推动了这个概念的成熟。前面提到柯布西耶的“居住单位”和昌迪加尔城的设计在当时不算新鲜事。很多建筑师,包括后面将提到的一些人,都投身于“整体规划”中
38、。对于人类居住环境的整体改造应该说是一个建筑师可能有的最大梦想。很多政府也通过这方面的实验探索新的发展方向。“整体规划”的进步推动了战后各种思潮的发展,比如像以第三次浪潮为标志的“未来学”等等,这里面当然包括建筑学。“整体规划”比较成功的例子有英国的考文垂市,瑞典的魏林比新城,芬兰的花园城市塔皮奥拉,法国巴黎的台方斯区,日本东京的新宿区,以及日本的筑波科学城等。以瑞典的魏林比为例,规划人口23000,距斯德哥尔摩10公里,以电气化铁路和高速公路相连。依托原有的城区,建设了百货商场、专业商店、饭店以及各种公用设施。住宅布局合理,且彼此之间形成不同的格局,避免了单调。在保证交通便利的同时,整个新城
39、与周围的自然环境仍然十分协调。“整体规划”不太成功的例子也有。比如美国的波士顿市中心,由于公用设施的设计单位争奇斗艳,使得整体风格不协调。还有前面提到的印度昌迪加尔城,棋盘式的格局过于理想化,一些建筑也没有贴近当地人民的实际需要。更著名的失败是巴西的新首都巴西利亚。整体布局如展翅的大鸟,虽然美观,但居住区和工作区被分在两个翼上,市民每天要花几个小时上下班,成了建筑师的牺牲品。城市景观的人造味也太重。至此,我已经将“现代主义之后”的各主要建筑风格概要地介绍了一下。由于进入21世纪之后,建筑和建筑师的数量都有大幅增加,风格的多样性也是以前无法想象的,所以大家可能看着有点眼花缭乱。另外,由于21世纪
40、以来建筑师大多风格多变,而限于篇幅和能力,我所做的分析和归纳仅仅是就其有代表性的建筑而言的,并不能涵盖其人的一切设计。而当代建筑的多样性,也正是其主要的特点。5 21世纪及未来的建筑从上面的内容我们不难看出在20世纪末的时候,建筑界已经形成了一种群雄逐鹿的环境。从人们开始质疑现代主义以来,各种新的建筑流派迅速的发展起来(粗野主义、典雅主义、高科技主义、折衷主义、动态主义、地方风格等)鼎足之势看来已不可逆转。当代建筑的多样性,也许正是21世纪及未来建筑的主要的特点。我们把这种建筑多样性特点也称之为建筑型式多元化。21世纪的建筑形式就像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样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它们大多都是20世纪各种
41、建筑型式的延续,唯一不同的就是人们更加重视建筑内部的人性化和智能化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正在深入人心。其实这也是高科技派的深入化表现。21世纪建筑的正统依然是现代主义风格,我们将这种正统在多元化中称之为主元 ,除主元外建筑设计的其他理论和派别统一称之为辅元。以我国为例,现在我们探讨一下21世纪多元化的发展。中国目前呈现的建筑多元化,是改革开放20余年以来设计思想趋于活跃的产物,并不是正统现代主义发展到颠峰后的必然结果。(20多年前现代主义正在遭受多方面的挑战,正是后现代风起云涌的时期)。因此在中国多元化更是尤为突出,它的主元现代主义风格的势力明显缩小,辅元后现代的各种派别和思想都在中国有所体
42、现。主元现代主义风格在中国有了它的新生点,这个新生点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城市发展、历史文脉等,都联系了起来而且更将这些新的体验与思辩,潜移默化地注入到了建筑作品的空间设计与环境设计中去。在中国的古城市比较多,因此在这些城市出现了很多历史折衷主义的建筑,以西安为例像西大街的改造、大雁塔周边的扩建改造、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历史博物馆等,它们的出现从很大程度上说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怀念和对民族精神的一种发扬,这是可以接受和理解的。历史折衷必须有它的历史根源否这就是无中生有,而且其中应用的历史元素符号必须是纯正的,这样才能保证建筑的风格独立性.也是对多元化未来的另一种支持。多元化发展不仅在中国进行着
43、在世界各地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结 论我们能够预见的未来是我们现在能够看到和感受到的这一百年到两百年,至于两百年以后甚至更远的未来没有人能够知道。1000年前建造150米的跨度拱桥是幻想,建造400米高的楼房是幻想,电灯、电话、电脑、空调等那就更是连想都不敢想的神话了。然而现在它们都实现了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而且不断地在改进。1976年美国出的一部电影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也引起了我们对未来建筑的思考,它就是星球大战。星球大战中每一个星球都有它独特的建筑造型和风格,有的建筑高耸入云,有的漂浮在半空中,有的在地下,有的在海底千奇百怪新颖至极。这些建筑虽然表面上不同,但是它们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建筑和建筑
44、内部的室内设计高度统一,整个星球建筑风格高度统一这也是风格的完整性的体现吧。我们的未来能不能发展到星际之间我不敢肯定,但是建筑发展成全球多样性,区域统一性这个还有可能,当然这也是一种理想的发展趋势。我们期盼着新建筑材料早日被发明,只有这样才能改变我们的居住环境,才能使建筑住宅设计跨入下一个新纪元。致 谢 三年时间匆匆而过,转眼又到了说再见的时候了,或多喜多忧,或徘徊不前,因为我们在学校的时光彻底的划上了句号。在此时,我们要说的太多了,但我们现在得说,我们不是毕业就失业,我们可以的,我们会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不断的在建筑行业创造佳绩,让城市更美,更健康,让人们住的更放心。在大学学习生活期间得到了许
45、多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和帮助在此向大家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在这里我首先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张老师。这篇毕业论文从开题、资料查找、修改到最后定稿,如果没有她的心血,尚不知以何等糟糕的面目出现,也不知以怎样的方式在这结束的仪式上给自己画上完美的句号。我很自豪有这样一位老师,她值得我感激和尊敬。还要感谢我的班主任朱老师,每当我遇到困难,你总是给我许多默默的帮助。大恩不言谢,一日为师,终生为师。更想说的是,老师:你们辛苦了。参考文献 1.莫钧、杨清平.公共空间设计 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 2 李宏.建筑装饰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3 常青、张晰.近现代建筑设计文化 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 刘森林.世界室内计划史略 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5 成涛.现代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的发展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