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商业银行1ppt课件|了解商业银行的产生、发展,了解商业银行的产生、发展,掌握商业银行的概念。掌握商业银行的概念。|掌握商业银行的职能。掌握商业银行的职能。|了解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了解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理解并掌握商业银行的经营原理解并掌握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及其关系。则及其关系。|了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的了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的发展及内容。发展及内容。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公元前2000年,古巴比伦的寺院放款|因异地和国际间贸易的需要而出现的货币兑换商,并代客办理支付、结算和汇款|货币兑换商利用存款向外放款,获取高额利息收入|货币兑换商发展成为集存款、贷款、汇兑、结
2、算等业务为一身的早期银行|金匠替人们保存金银,开立凭条。人们凭借金匠开具的凭条就可以支取金银|到17世纪中叶,英国的金匠业已经极其发达,金匠保管金银、开立凭条并根据客户的书面要求将金银划转给第三方,同时还进行放款,赚取利息收入|金匠以自身的信誉担保,开具代替金条(块)进入流通的融资票据并得到广泛接受,银行券出现|银行券的出现标志着具有近代意义的银行在英国出现|早期的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基本上都是高利贷,且基本面向政府等特权阶层而非工商业。|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抵制高利贷,通过组织股份制银行的方式建立了资本主义银行,形成了现代银行制度。|1694年成立的英格兰银行是历史上第一家股份制银行,它的成立也
3、是现代银行业产生的标志|11世纪出现的“银行” 指的是从事银器铸造与买卖的行业|中国较早的银钱业是南北朝时的寺庙典当业|唐代出现了类似汇票的“飞钱”,这是我国最早的汇兑业务|北宋真宗时,由四川富商发行的“交子”成为我国早期的纸币|明末,一些较大的钱铺发展成银庄。|为了摆脱外国银行的支配,清政府于1897年在沪成立中国通商银行,标志着中国现代银行的产生商业银行的职能和组织制度商业银行的职能和组织制度 商业银行是以追求利润为目标、以经营金融资产和负债为对象的综合性多功能金融企业。 |是商业银行最基本,也是最能反映其经营活动特征的职能|商业银行将社会上各阶层的闲置资金以储蓄的形式汇集起来,转换成可以
4、用来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的资本|这个过程并不改变货币资本的所有权,而只改变资金的使用权 |突破了借贷资本在数量、期限等方面的局限性,使货币资本得到了充分有效的运用,促进了生产的扩大 |商业银行是其客户的“出纳”和“账房”,执行支付中介|通过存款在账户上的转移代理客户支付,在存款的基础上为客户兑付现款|支付中介职能的发挥,大大减少了现金的使用,节约了流通费用,加速了结算过程和货币资金周转,促进了经济发展。 |支付中介职能和信用中介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两者的互动构成了银行借贷资本的整体运动 |在支票流通和转账结算的基础上,商业银行利用吸收的存款发放贷款,贷款又转化为派生存款|在存款不提现或不
5、完全提现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增加了资金来源,银行又可据此发放贷款|如果借款人以转账形式支取,它又会变成另一家银行的资金来源。|银行在缴足法定准备金之后,又可发放贷款并形成新的存款|如此继续下去,最后整个银行体系就会形成数倍于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商业银行信用的扩大不是无限的,要受到银行本身现金准备状况和经济发展对信用的客观需要量的限制。|指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多方面的金融服务,赚取手续费|商业银行的业务逐渐从传统的储蓄、支付、中介等业务内容发展到了现在包括信托、租赁、咨询、经纪人业务等多种业务在内的业务服务内容|金融服务职能大大拓展了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利润增长点|商业银行可以把短
6、期货币资本转化为长期货币资本|在利润原则的支配下,将货币资本从效益低的部门引向效益高的部门|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放款和投资引导资金流向|可以通过办理消费信贷来调节和引导消费|可以通过在国际市场上融资来调节本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商业银行通过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传递来调控社会信用量,是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环节|信用创造的含义 1. 随着信用制度的发展,商业银行在银行信用的基础上创造了可以代替货币的信用流通工具, 2. 商业银行能够在支票广泛流通和实施转账结算的条件下,进行存款货币的创造,从而在货币供给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商业银行信用创造的条件|存款不完全支取现金甚至完全不支取现金,。| 1.必要条
7、件|可以经营存款业务和贷款业务。(所以,只有商业银行才能进行信用创造)| 2.前提条件|指制度前提。商业银行信用创造的制度前提是部分准备金制度和非现金结算制度。|信用创造过程 1. 设定基本假设条件: 第一,存款客户暂不提取现金,都通过转账了结其间的债权债务关系; 第二,各商业银行自身不留准备金,存款余额全部贷出; 第三,假定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法定准备金的比率为20。|信用创造过程 2.创造过程 在设定的制度前提和基本假定条件下 ,商业银行开始货币创造(商业银行在同时经营存贷款业务的情况下,通过存贷款业务不断循环向社会公众提供存款的资金渠道)|假设某企业将1万元现金存入甲银行,甲银行以20%
8、比例保留付现准备金0.2万元,其余0.8万元用以发放贷款。甲银行的资产负债情况如下:| 表7-1 甲银行简易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准备金1万元储户存款1万元|在法定存款准备金20%的条件下,甲银行将存款余额全部贷放给A企业,则甲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变为:| 表7-2 甲银行简易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法定准备金0.2万元A企业贷款0.8万元储户存款1万元|假设A企业开户银行为乙银行,并假定乙银行之前没有负债业务,则乙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为:| 表7-3 乙银行简易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准备金0.8万元储户存款0.8万元|乙银行在上交0.16万元的存款准备金后,将存款余额全部贷放给B企业,则乙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变为:|
9、 表7-4 乙银行简易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法定准备金0.16万元B企业贷款0.64万元储户存款0.8万元|假设B企业开户银行为丙银行,并假定丙银行之前没有负债业务,则丙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为: | 表7-5 丙银行简易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准备金0.64万元储户存款0.64万元|丙银行在上交0.128万元准备金后,将存款余额全部贷放给C企业,则丙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为:| 表7-6 丙银行简易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法定准备金0.128万元A企业贷款0.512万元储户存款0.64万元|7-7 商业银行信用创造功能 银行存款(万元)法定存款准备金(万元)贷款(万元)甲乙丙10.80.640.20.160.1280.
10、80.640.512总计 514|在银行系统中,商业银行最初接受客户现金所形成的存款称为原始存款,通过发放贷款等资产业务创造的存款,称为派生存款。通过对表7-7的简单观察可发现,经过派生后的存款总额实际上是原始存款的一定倍数,其倍数值正好为准备金比率的倒数。如果用K代表存款派生的倍数,rd表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则:| K=1/rd (7-1)|如果所有的贷款客户均为甲银行客户,则存贷、贷存的活动在甲银行内部持续下去,其结果和上例是一样的|制约因素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该比率越高,商业银行能够用于发放贷款的存款越少,存款派生的倍数越小。 2.超额准备金率 超额准备金留存越多,商业银行用于发放贷
11、款的存款越少。因此,超额准备金率越高,存款派生的倍数也越小。 3.现金漏损率 商业银行被提取的现金部分无法形成派生存款,被视为存款派生过程中的现金漏损。现金漏损越多,派生存款越少。|除了以上三个主要制约因素外,还存在其他的制约因素。比如,许多国家对期限不同的存款规定了不同的存款准备金率,还有市场因素等|如果将超额准备金率和现金漏损率都考虑进去,则存款派生倍数公式可修正为:| K=1/(rd +rc+re) (7-2) K: 存款派生倍数 rd: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rc: 现金漏损率 re:超额准备金率|必须要注意,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功能不能简单理解为单纯的信用扩张。当原始存款减少时,银行系
12、统的存款总量也会呈倍数紧缩。其原理与扩张过程是一样的,只是方向相反。|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是指商业银行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商业银行按照效率的原则来确定组织形式,以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功能。|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外部组织形式和内部组织结构。|单一银行制 也称独家银行制,即商业银行只有一个独立的银行机构,不设立或很少设立分支机构。|目前只有美国还有这种银行制度。|单一银行制的优点是: 1.限制银行业垄断,有利于自由竞争; 2.集中全力为所在地区服务,适合本地需要; 3.独立性和自主性较大,经营灵活; 4.管理层次少,有利于管理和控制。|单一银行制的不足是: 1.不利于银行业的发
13、展; 2.不利于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 3.不利于抵御风险; 4.不利于取得规模经济效益。|总分行制 又称分支行制,是指法律允许银行机构除总行外,还在其他地区设立分支机构。|这种制度以英国为代表。|分支行制是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商业银行采取的银行组织制度,我国也是实行总分行制。|总分行制的优点在于: 1.有利于提高银行的安全性; 2.有利于取得规模效益; 3.有利于商业银行提高自身竞争力; 4.有利于金融当局的宏观管理。 |分行制的缺点在于: 1.容易形成垄断,不利于自由竞争; 2.银行规模过大,内部层次、机构较多,管理困难。|银行控股公司制, 也称集团银行制,是指由一个集团成立股权公司,再由该
14、公司控制或收购两家以上银行的股票,从而使大银行通过持股公司把许多小银行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在法律上,这些银行是独立的,但其业务与经营政策统属于同一股权公司所控制。这种银行制度内部可以实行单一银行制,也可以实行总分行制,是规避限制开设分行法规的一种策略。 这种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在美国最为流行。|银行控股公司有两种类型:一是非银行控股公司;二是银行控股公司|银行控股公司制的优点在于: 1.有利于扩大商业银行资本总量,提高竞争力; 2.有利于商业银行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3.有利于获得稳定的资金来源和客户关系。|银行控股公司制的不足在于: 1.容易形成银行业的集中和垄断; 2.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
15、业银行的自主经营,不利于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商业银行的内部组织结构是指就单个商业银行而言,银行各部门内部及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组织管理系统|以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例,商业银行内部组织机构一般分为三大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机构|股东大会。 股东大会是商业银行最高权力和决策机构,由全体普通股东组成。 商业银行的任何重大决策都需经过股东大会通过才有效。|董事会 董事会由股东大会选举董事组成,代表股东执行股东大会的决议。|各常设委员会 常设委员会由董事会设立,主要职责是协调银行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商业银行的监督机构就是董事会下设的监事会。|监事会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代表股东大会对商业
16、银行全部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和检查。|监事会权威性大于董事会下设的稽核机构。|商业银行的执行机构包括行长(或总经理)、行长领导下的各委员会及各业务和职能部门。|主要包括行长(或总经理)、总稽核、业务部门、职能部门和分支机构商业银行的业务商业银行的业务|按照资金的来源和运用,商业银行的业务分为三类: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涉及到外来资金的业务为负债业务|涉及到资金运用的业务为资产业务|不涉及资金来源和运用的业务为中间业务|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包括自有资金和外来资金两部分|自有资金主要包括股本、资本公积等内容;外来资金主要是商业银行的负债|商业银行的负债作为商业银行资金最主要的来源,是商业银
17、行进行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的基础,决定着商业银行经营的规模和盈利|商业银行的负债主要有存款负债、借入负债、中间业务负债等|存款负债 又称为商业银行的“被动负债”,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活期存款 是指可由存款者随时存取和转让的存款 是商业银行传统的存款业务 |存款负债 定期存款 是指客户与银行预先约定存款期限的存款,到期后客户才能提取存款。 定期存款的利率与存款的期限正相关,且高于活期存款 |存款负债 储蓄存款 主要是针对居民个人积蓄货币和取得利息收入而开办的一种存款业务,也可分为活期储蓄存款和定期储蓄存款 储蓄存款一般凭存折或存单支取,但存折或存单不可转让流通|借入负债 是商业银行一
18、种增加资金来源的的手段,又被称为商业银行的“主动型负债”,包括银行同业借款、向中央银行借款、发行金融债券和在国际货币市场借款等内容|借入负债 银行同业借款 主要包括同业拆借、抵押、质押贷款、转贴现、同业存款、回购协议等|借入负债 向中央银行借款 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融通资金主要是通过再贴现和再贷款的方式进行的 一般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融通资金,只允许用于商业银行资金临时调剂的急需,而不能用于扩大银行资产规模|借入负债 发行金融债券 是商业银行筹集长期资金来源的重要途径。 可以及时、足额筹集资金,资金稳定程度高且不用缴纳存款准备金。|借入负债 从国际货币市场借款 从国际货币市场上借款的方式主要有吸收
19、存款、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出售商业票据和发行金融债券等 |其他负债 在商业银行的办理中间业务和同业往来过程中会出现临时占用的他人资金,形成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包括结算中的负债和中间业务负债|其他负债 结算中的负债 是指商业银行在为客户办理代客收付结清债权债务关系时,由于结算单位必须把结算资金或结算中的在途资金集中在银行的存款账户上而形成的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包括结算保证金、支票结算款项和联行汇差占用等内容|其他负债 中间业务负债 指商业银行在办理中间业务时,在收进款项和完成业务之间的这段时间内占用客户的资金形成的资金来源。|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是商业银行运用资金的业务|商业银行的资产
20、业务是商业银行获取收益的主要途径|资产业务包括放款业务和投资业务|放款业务 又称为贷款,是商业银行将其所筹集的资金按一定的利率贷放给客户并约定期限收回的业务。 贷款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产业务。按照不同的标准,贷款有不同的种类。 |放款业务 按银行贷款的偿还期限不同,可分为活期贷款、定期贷款和透支三类 按银行贷款的保障条件来分类,可以分为信用贷款、担保贷款和票据贴现|放款业务 按贷款的质量(或风险程度)分类,分为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和损失贷款 这种贷款分类是世界上通用的方式,我国从1999年开始也全面实行这种分类方法|放款业务 按照贷款的偿还方式划分,分为一次性还清贷款和分期偿
21、还贷款 |投资业务 商业银行的投资业务 与通常所说的投资不同,商业银行的投资业务指银行购买有价证券的业务活动 与贷款相比,商业银行证券投资具有较强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商业银行的证券投资盈利有可能高于放款的收益,但其风险也较大 |中间业务 指商业银行不运用或不直接运用自己的资金,在资产和负债业务的基础上,为客户提供各种金融服务,以收取手续费的形式获取收入的业务 中间业务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划分,2001年7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在这个文件中,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按照业务的功能和形式,共分为九大类。|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分类: 1.支付结算类中间业务。 2.银行卡
22、业务 3.代理类中间业务 4.担保类中间业务 5.承诺类中间业务 6.交易类中间业务 7.基金托管业务 8.咨询顾问类业务 9.其他类中间业务|表外业务 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通行会计准则不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银行资产负债总额,但会改变银行当期损益的经营活动。|表外业务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表外业务定义 指那些没有列入资产负债表,不涉及资产负债表内金额的变动,但与资产项目和负债项目密切相关,并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表内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经营活动。通常所说的表外业务是狭义的表外业务。|广义的表外业务定义 是指所有不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经营活动,除了包括狭义的
23、表外业务,还包括商业银行从事的不需要列入资产负债表中金融该服务类表外业务。|表外业务的分类 巴塞尔协议按照是否构成银行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将表外业务分为两类 1.或有债权/债务类表外业务 这类业务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表内资产和负债业务。业务主要包括贷款承诺、担保和金融衍生工具类业务。 2.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 这类业务主要是银行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以收取手续费为目的。主要包括代理类、信托类、信息咨询类、结算支付类以及与贷款和进出口有关的服务等。|表外业务与中间业务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1)都是收取手续费的业务 (2)表外业务与中间业务之间有一些重合。传统的中间业务都是表外业务,但表外业务不一定是
24、中间业务 (3)表外业务与中间业务都是以接受委托的方式开展业务活动|表外业务与中间业务的联系与区别 区别 (1)中间人的身份不同 (2)业务风险不同 (3)发展的时间长短不同|表外业务的风险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能够充分利用商业银行的非资金资源,服务产品种类繁多并且业务操作灵活。但表外业务的业务经营透明度低,金融监管难度大,金融杠杆性高,经营风险巨大。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有: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 安全性 是指商业银行资产免遭损失、保障安全的可靠性程度,是商业银行经管管理的首要原则。 流动性 是指商业银行能随时应付顾客提取存款的支付能力。商业银行经营的流动性包括
25、资产和流动性和负债的流动性两个方面。 盈利性 盈利性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盈利性是商业银行经营的最终目标。 |经营管理原则之间的关系 统一性 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者是统一的,共同保证了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其中,安全性是前提,流动性是条件,盈利性是目的。 矛盾性 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安全性高,流动性强的资产,盈利水平低;而盈利水平高的资产,安全性差,流动性差。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大致顺序经历了三个阶段: 资产管理理论、 负债管理理论 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这个发展过程是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从单独的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到资产负债一体化管理
26、的过程。|20世纪60年代前,占有主导地位的商业银行经管管理理论|资产管理理论认为商业银行的负债主要取决于客户的存款意愿,只能被动的接受负债。而银行的利润主要来源于资产业务,且资产的主动权掌握在银行手中,因此,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点应是资产业务。|资产管理理论产生于商业银行经营的初级阶段,与当时的经营环境相适应。|先后出现了商业贷款理论、资产转移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和超货币供给理论等几个不同发展阶段。|商业贷款理论 也称真实票据理论,认为银行资金来源主要是吸收流动性很强的活期存款。为满足客户兑现的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保持资产的高流动性才能避免因流动性不足而给银行带来的经营风险。银行的贷款应以真实的
27、、有商品买卖内容的票据为担保发放,在借款人出售商品取得贷款后就能按期收回贷款。 |资产转移理论 在20世纪初流行于美国银行界。 该理论认为银行保持流动性的关键在于资产的变现能力,因而不必将资产业务局限于短期贷款上,可将资金的一部分投资于具有转让条件的债券上。 根据这一理论,银行除继续发放短期贷款外,还可以投资于短期证券。另外银行也可以用活期存款和短期存款的沉淀额进行长期放款。资产与负债的期限没必要严格对称。|预期收入理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学者普鲁克诺提出,是在商业贷款理论和资产转移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该理论认为贷款的偿还或证券的变现能力取决于将来的预期收入,只要预期收入有保证,商
28、业银行不仅可以发放短期商业性贷款,还可以发放中长期贷款和非生产性消费贷款。预期收入理论认为无论贷款期限长短,只要借款人具有可靠的预期收入,资产的流动性就可得到保证。 |超货币供给理论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 该理论认为,金融竞争加剧的局面要求银行不仅能提供货币,还应该能提供各方面的服务。 根据这种理论,银行在发放贷款和购买证券提供货币的同时,还应积极开展投资咨询、项目评估、市场调查、委托代理等多种服务,使银行资产管理更加深化。|商业银行的负债管理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是以负债为经营重点来保证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经营管理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主张用借入资金的办法来保持银行负债的流动性,从而
29、增加资产业务,增加银行收益。|负债管理理论顺序经过了传统的银行券理论、存款理论和现代的购买理论和销售理论阶段。|银行券理论 是最古老的负债管理理论,存在于中烟该银行制度产生以前。(在中央银行制度产生以后不复存在) 该理论认为,商业银行应以贵金属做准备发行银行券,银行券数额与贵金属准备数额之间的比例应视经济形势而变动,以避免滥发造成严重后果。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强调负债的适度性。|存款理论 存款理论产生于各国中央银行收回货币发行权后。 该理论认为,存款作为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始终对商业银行经营获利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商业银行应尽最大努力去扩大存款。而由于存款者最关心的是存款的安全,因此商业
30、银行应注重稳健经营。|负债管理的现代思想 (1)购买理论 购买理论认为,资金可以被视为产品,商业银行可以主动从外界购买资金作为增加流动性的手段。商业银行通过购买的方式增加资产的流动性,可以更加主动和灵活地进行经营。 (2)销售理论 销售理论是将商业银行自己发行的负债凭证作为产品,认为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出售这类产品获取资金。销售理论强调银行可以推销其金融该产品以获取资金。在这一理论的支配下,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迅速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银行经营管理的观念逐渐改变,由负债管理转向更高层次的系统管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资产负债管理理论认为单靠资产管理或单靠负债管理都难以形成商业银行安全性、
31、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均衡。商业银行应通过资产和负债的共同调整,协调资产和负债项目在期限、利率、风险和流动性方面的搭配,尽可能使资产、负债达到均衡,以实现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完美统一。资产负债管理理论要求商业银行对资产和负债进行全面管理。|资产负债管理理论是从资产和负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出发来研究管理方法,因而被认为是现代商业银行最为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理论。|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主要内容 流动性问题 是核心问题。该理论要求从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去预测流动性问题,同时又要从这两个方面去寻找满足流动性需要的途径。 风险控制问题: 是指通过有效的资产和负债管理防范各种经营风险。 资产与负债的对称
32、 是指商业银行通过调整各类资产和负债的搭配,使资产规模与负债规模、资产结构与负债结构、资产与负债的偿还期限相互对称和统一平衡,保持一定的对称关系。|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重要意义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应用增加了银行抵御外界经济动荡的能力。资产负债管理从资产负债的总体上协调资产与负债的矛盾,使得银行在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方面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应变力,从而增加了银行对抗风险的能力。 资产负债管理有助于减轻银行“借短放长”的矛盾。利率自由化引起筹资成本的提高,迫使商业银行减少冒险性、放弃性、进攻性的放款和投资策略,采取更为谨慎的态度对待放款和投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缺陷 资产负债管理促使竞争更加剧烈,银行倒闭的可能性和数量增加。 不利于货币监督机构对银行的监控。银行业务日益多样化、复杂化,使得货币监督机构在风险测定方面面临更多的困难。 商业银行存款利率自由化而引起的放款利率提高,使企业的投资成本提高,阻碍经济的发展。86ppt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