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案必修3.doc

上传人(卖家):欢乐马 文档编号:286173 上传时间:2020-02-23 格式:DOC 页数:51 大小:3.4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教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高中政治教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高中政治教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高中政治教案必修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高中政治教案必修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中政治教案必修文化生活教案 第一单元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第一框 体味文化【本框教材分析】一、三维目标1. 知识与能力(1)知识目标 识记文化的概念; 理解文化的内涵及特征;理解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2)能力目标 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2. 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情景导析,并要求学生自主思考、讨论、合作探究。综合运用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本课内容从文化“万花筒”入手,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剖析文化的内涵,探究文化的作用。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形成对文化的基本认识,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激发学

2、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热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感悟文化现象,理解文化内涵,分析文化的作用,增强文化学习的自觉性。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过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关注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质量和水平,领悟文化与社会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增进学生积极参与文化生活的情感。二、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什么”三、教学难点文化的作用“文化的力量”四、教学建议新课标的实行最大的特点是增加了许多旧教材所没有的综合探究活动,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实践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 ,实践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在以学生发展为

3、中心的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蓝图。在初中阶段,学生对文化就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刻认识,对文化的意义、作用还不了解。因此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经历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让他们去发现,去感悟,再提炼,从而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使用启发式教学法提出“文化是什么”的问题,让学生从最常见的文化现象去发现、思考,激发学生对文化生活的兴趣;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引导学生联系身边实际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对文化及其特色的理解。【新课导入设计】导入一:探究导入探究活动:北京城历史久远,早在三千多年前,这块土地上就出现了土城。元、明、清三朝以来,北京更是贵为“国都”。六百年的皇城史使

4、现代的北京城弥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也留下了或堂皇或精致、举世闻名的名胜古迹。其中,故宫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的宫殿群。想领略地道的老北京的生活吗?那你可得离开威严富丽的内城,走进那些像血管一样密密麻麻遍布外城每一个角落的胡同和胡同墙内幽静的四合院。可就这并不够,你还得去天桥瞅一眼。那里有各种京味小吃,有文活、武活,有“八大怪”表演:拉洋片、说书、口技、硬气功,还有老北京的特色玩物:面人、漆器、风筝。把这些都看过了,那你也就快成为一个地道的老北京了。北京的魅力在于它浓厚而独特的文化氛围。这是一种在深厚的本土传统文化背景下透露出来的多种文化交融的激情与活力。兼容并蓄、广纳博收,使得北京文化绚丽

5、多彩,博大精深。教师设问:(1)你到什么地方旅游过?见过哪些文化景观?这些文化景观各有什么不同?讲出来与大家交流。(2)文化生活为什么各具特色?学生活动:自主预习、交流讨论。探究提示:(1)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自由交谈。文化形式多种多样,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文化生活各具特色。2区域不同: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文化生活也各不相同导入二:情景导入 情景:文化是什么: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据不完全统计,时至今日,人们关于文化是什么的答案有近三百种之多。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认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美国人类学家克鲁克洪

6、和凯利认为。文化是历史创造的生存形式系统,既包合显性形式,又包含隐性形式,并具有为整个群体或在一定时期为其某个特定部分所共事的倾向。我国1989年出版的辞海对“文化”一词的注释为:(1)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2)泛指一般知识,包括语文知识。如“学文化”即指学习文字和求取一般知识。(3)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所施的文治与教化的总称。南齐玉融曲水诗序:“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设问:文化到底是什么?对本课程所讲的文化概念,你是怎能样理解的?讨论交流分享: (1)我们讲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

7、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即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3)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都可以从中透

8、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第一单元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第二框 文化与经济、政治【本框教材分析】一、三维目标1. 知识与能力(1)知识目标 识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2)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2. 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情景导析,并要求学生自主思考、讨论、合作探究。综合运用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1)自学探究。以课本的简单提示为线索,深入探究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交融,探究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2)集体讨论。针对当前国际竞争的实

9、质,探讨我国应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竞争力;讨论为更好地应对文化竞争,作为中学生目前应做好哪些准备。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培养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3)树立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和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的意识。二、教学重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三、教学难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四、教学建议在高一思想政治课的两个模块中,学生分别了解了经济、政治的基础内需,并在前一框题中懂得了文化的含义,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三者的关系的理性认识基本上是空白。使用启发式教学法提出“文化是什么”的问题,

10、让学生从最常见的文化现象去发现、思考,激发学生对文化生活的兴趣;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引导学生联系身边实际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对文化及其特色的理解。【新课导入设计】导入一:探究导入2008年9月27日-29日,2008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会隆重举行。本届文博会与孔子文化节相结合,以“文化、创意、财富”为主题,努力打造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平台。文博会设立济南和济宁两个会场,安排了博览交易、项目招商、文化节会、重要赛事、论坛讲座和宣传推广等项重要活动,文博会期间,济南和济宁两个会场参观各项展览和参加各项活动的总人数达 158万人次,参加签约仪式的 36个文化项目投资总额276.3

11、3亿元。本届文博会是一届齐鲁文化成果展示的盛会,是一届文化产品交易和项目招商丰收的盛会,是一届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盛会。教师设问:(1)2008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会是文化活动吗?为什么?(2)2008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会期间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说明了什么?学生活动:讨论交流、探究分享。探究提示:文化的形式丰富多彩,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导入二:问题导入 文化是软国力,但其作用并不“软”。一定的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维持,对于一个国家的精神状态和凝聚力,对于一个国家国民的素质及其能力

12、,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现在人们已普遍使用“文化力”的概念,意在强调文化也是一种力量。 世界不同国家之间,围绕着文化的传播与封锁、扩张与抵制、消亡与保护等等,展开了复杂的较量。像美国这样的少数国家,借助于经济力量和先进的传播手段,大力进行以核心价值观为主的文化扩张,对其他文化造成不同程度的威胁。有人说,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已不再是地里的农作物,也不再是工厂里制造的产品,而是批量生产的流行文化电影、电视节目、音乐、书籍和电脑软件等等。面对美国文化的大举入侵,许多国家忧心忡忡。小国弱国,对强势文化的扩张无能为力。而有一定实力的国家,则以不同方式起而捍卫自己的文化。如以法国为首的法语地区,举起了

13、捍卫法语文化的旗帜。教师设问:材料体现了什么道理?如何理解文化对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作用?学生活动:讨论交流、探究分享。探究提示: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 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思想文化上的独立,就不会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独立。要改变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地位,不但要改变其政治上、经济上的独立性质,而且要使其思想文化成为他国和他民族的附庸。在世界

14、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当今时代,思想文化作为国家、民族独立重要基石的作用更为明显和突出。第一单元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第一框 感受文化影响【本框教材分析】一、三维目标1. 知识与能力(1)知识目标 识记文化对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思维方式的影响。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既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又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懂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各种文化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 结合实例分析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2)能力目标结合文化对人的影响,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2. 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情景导析,并要求学

15、生自主思考、讨论、合作探究。综合运用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1)调查。通过调查本村、本社区以及当地的文化产业、文化市场、文化消费的状况,了解文化发展对当地社会、经济、人们生活的影响。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析文化对人类产生影响的性质、方式和程度,领悟文化对人的影响,激发学生参与文化活动,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初步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二、教学重点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三、教学难点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而持久的特点。四、教学建议核心解读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16、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易忽略点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同一个民族,同一个国家的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交往方式会有所有不同。不同地域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同一个历史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的交往方式各有不同。文化是影响人们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惟一因素。人们的利益立足点不同,其价值观念也不同,从而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文化对人的影响,既包括特定文化环境的影响,也包括各种形式文化活动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有不同性质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影响。2文化影响的特点(1)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

17、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2)深远而持久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而持久的。易错点提示: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这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的影响深远持久,这是相对于其他影响因素而言,并不是说人们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旦形成就终生不变,随着人们生活阅历的变化,长期的学习和受环境的影响,人们的文化素养会逐步提高,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得到改造。文化素养的可变性,并不否定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深远持久的特

18、点。3文化素养(1)文化素养,我们平常称它为悟性、灵感,创造性与它分不开。文化素养是一个精灵,是一种批判能力和统摄能力,好比润滑油,有了它,知识和经验的各种“硬件”才可能运转起来;它又好比催化剂,有了它,知识和经验的各种“硬件”才有可能发生“核聚变”,爆发出巨大的能量和创造出新的元素。它是后天努力学习的结果,也需要先天的基础。(2)文化素养是由高尚的价值观和辩证而又融通的思维方式构成的创造力基础。作为一个人来说,要想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首先要有一个渊博而大致均衡的知识结构;其次在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之后,必须进入深入的消化过程,通过消化把隐藏在知识后面的价值观念和辩证的思维方式吸收到白己的血液里

19、,储存在自己的显意识和潜意识里;当然这种价值观应该是高尚的、为人类献身的,它是一种驱动力,它可以把一个人从事的事业与整个世界联系起来,整合起来,因此这种价值观又通向融通的思维方式,这也就是一些成大事业者往往要强调做人的缘由。(3)文化素养是人类生活所特有的,人们生活得愉快不愉快,幸福不幸福,仅有物质财富是不够的,还需要良好的文化素养。俄国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没有文化财富知识、文学、艺术、音乐以及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美,那么生活就会变得暗淡、狭隘,从而失去了真正的人的幸福。”如今,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人们的文化素养也在不断地进步,但这并不等于说人人都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行为习惯。4文化

20、氛围(1)文化氛围是一个系统,构成文化氛围的主要要素是:教育、科技、文艺、道德、宗教、哲学、民族心理、传统习俗等状况。(2)文化氛围对于人的素质的形成和提升作用独特,影响深远,不容忽视。这种作用的机理在于:任何人都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生存、生活、成长,文化氛围潜移默化、无孔不入的作用,内化为诸如人格、素质、个性、角色、历史轨迹等人人都不可或缺的因子。要改变人、充实人,必须在文化氛围上下工夫,必须充分重视文化氛围的营造。(3)人的长期文化活动造就了特定的文化氛围;一定的文化氛围反过来又直接影响、作用于人的塑造。比如,文化环境通过教育、科学的状况,影响人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通过哲学、文艺、道德的

21、状况,培育社会主导型价值观,以影响人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等等。特别是在影响人们选择和形成主导型价值观的过程中,文化氛围中的理论氛围、宗教氛围、道德氛围等的作用格外强大。能够形成让人心里正面的良好的东西表达出来的渠道,这就是好的文化氛围。(4)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人们从事文化活动,如阅读文学作品、欣赏艺术表演、外出旅游观光、参加体育活动等,或得到思想的启示、精神的享受,或产生思想的困惑、精神的失落,许多是发生于潜移默化的过程之中。【新课导入设计】导入一:探究导入材料一:美国华人家长教育方式频遭误读,上演家庭悲喜剧。看过电影刮痧的人都会知道,那事中

22、美文化差异下的产物,中国传统文化在美国人眼中遭到误读,由此酿成了华人夫子的骨肉分离材料二:一般说,美国人不随便送礼。探病大多是赠鲜花,有时也赠盆景。美国人认为单数是吉利的。有时只送三个梨也不感到菲簿,不同于中国人讲究成双成对。美国人收到礼物,一定要马上打开,当着送礼入的面欣赏或品尝礼物,并立即向送礼者道谢。美国人的礼物包装讲究,外表富丽堂皇,里面却不一定是太贵重的东西。教师设问:(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2)结合材料一说明造成中美之间这种差异的文化因素是什么?这种文化因素是怎样起到影响作用的?学生活动:讨论交流、探究分享。答案提示: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

23、,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人们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同时,文化对人们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导入二:问题导入 有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位诗人、一位哲学家和一位植物学家同去春游,感到田野景物大不相同。诗人看到的是风和日丽、鸟语花香、潺潺的流水和蜿蜒的小路,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的美;哲学家看到的是枯木逢春、万物复苏,想到的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大自然在永恒运动中保持着和谐的秩序;植物学家看到的是路旁栽着什么树、河边长着什么草、墙上开着什么花。原来,他们三个各有自己的春游目的,诗人是为了激发创作的灵感;哲人为了领悟宇宙的真谛;植物

24、学家为了探究生命的奥秘。教师设问:他们三个为什么对同样的对象会有不同认识?这说明了什么?学生活动:讨论交流、探究分享。答案提示:(1)由于受不同的文化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情感和习惯的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不同。(2)这说明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人们要正确思考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就要参加健康的文化生活,学习优秀先进的文化,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第一单元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第二框 文化塑造人生【本框教材分析】一、三维目标1. 知识与能力(1)知识目标赏析优秀文化作品,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意义,确信其促

25、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理解优秀文化如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2)能力目标结合文化塑造人生,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2. 过程与方法文化塑造人生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3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个框题内容,在学习了文化影响的特点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从个体角度,学会利用文化塑造人生。它是本课知识的落脚点。同时,也为下一单元学习作准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习好这堂课能进一步明确学习文化生活的目的意义,对现实生活具有指导意义。因此,该内容在第二课甚至说在全册教材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教学过程以情景导析,并要求学生自主思考、讨论、合作探究。综合运用情景讨论法

26、、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本堂课应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以下学法:(1)小组合作学习法。(2)讨论法:把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的误区加以讨论交流,达到明辨是非,提高认识。(3)赏析法。(4)实例分析法。运用典型事例引导学生分析、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5)反思评价法。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展现优秀文化作品带来给人们的精神享受,感受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体验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和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端正对文化活动的态度,体认先进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巨大鼓舞作用,树立不断追求自身全面发展的远大理想,形成正确的个人发展观。二、教学重点1. 丰富精神世界2. 增强精神力量

27、三、教学难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四、教学建议新课标的实行最大的特点是增加了许多旧教材所没有的综合探究活动,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实践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 ,实践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蓝图。针对高二学生普遍具有视野开阔,思维敏锐,接受性强的特点,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综合能力,他们对文化的作用有一定的认识,但这些认识都还停留在浅层次,必须引导他们全面的了解文化对个人成长有深刻的影响。因此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文化的重要性,能积极去体验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和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从而使自己全面发展。

28、(1)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动漫、图片资料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地去解决认知发展的不平衡,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2)合作探究法。围绕本课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成长的实际、关注校园社会热点问题,组织探究活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探究知识的同时形成了丰富的情感体验。(3)明理导行法。政治教学的最终落脚点还是要教会学生“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格健全的人”。在学习中,使学生相信文化塑造人生的观点,并外化为行为。【新课导入设计】导入一:问题导入遍布城乡角落的网吧,就像一个个美丽的陷阱,使许多学生丢魂失魄、丧失意志、无心学习、废弃前途。

29、一到寒暑假,不少学生通宵达旦的玩游戏、上网。网络游戏、网上聊天和网上色情是三支网络魔手,是使青少年堕落的三大杀手。由于网络游戏、网上聊天和网上色情充满刺激、惊险和诱惑,许多学生一旦接触便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网络三魔爪又被称为“电子海洛因”,是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可见,不良网络文化严重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教师设问:(1)文化与个人成长是怎样的关系?(2)如何用优秀的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生活动:讨论交流答案提示:(1)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又在影响着人。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2)我们要自觉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文化活动。同时,面对

30、不良文化的诱惑时,要自觉的做出正确的选择。导入二:情景导入2009年3月4日,新华网报道,为贯彻党和国家关于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的指示精神,落实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日前,中国青少年宫协会、中国青少年社会服务中心在京举办“中国未成年人网脉工程全国培训班和研讨会”。团中央、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文化部等部门有关负责人到会讲话。团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文化部等单位有关负责人和专家,围绕“网络文化政策解读”、“青少年网络文化建设”、“中国网络教育发展现状和方向”、“未成年人网络文化平台”等作了专题讲解和案例分析。认为要加大建设未成年人专属网络平台的研究,积极推荐优质互联网内容,继续建

31、立未成年人公益上网场所网脉实践基地,从内容建设、平台导航、基地实践等多方面入手,引导未成年人健康文明上网。教师设问:结合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抵制低俗,为未成年人营造文明的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有什么重要意义?学生活动:讨论交流答案提示:(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通过抵制低俗,为未成年人营造文明的网络环境,充分发挥网络文明对人们的影响,提高人们的应用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由于受到网络中色情、凶杀、

32、暴力、污秽等的影响,很多青少年痴迷于网络,既荒废了学业,也损害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因此通过抵制低俗,为未成年人营造文明的网络环境,有利于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提高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3)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优秀文化体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通过抵制低俗,为未成年人营造文明的网络环境,会净化网络环境,给广大网民特别是未成年人多提供优秀、健康的文化,不仅会促进人的健康、全面发展,也会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第二单元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第一框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本框教材分析】一、三维目标1. 知识与能力(1)知识目标识记文化多样性的表

33、现、涵义理解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及原因。理解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理解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分析法,体会不同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正确对待文化的多样性的能力。运用所学的道理分析说明没有民族文化也就无所谓世界文化。2. 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启发、引导为主,同时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充分认识在世界文化出现全球化趋势的今天,我们应充分认识、关注世界文化的特殊性和独立性,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二、教学重点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原因三、教学难点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四、教学建议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从总体上首先要

34、把握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化多样性主要表现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二是文化多样性是文化魅力之所在,三是文化多样性是文化繁荣的前提。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原因和意义等知识是教学重、难点,且较为抽象。建议在新课讲授过程中多应用PPT图片或视频进行对比和分析,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新课导入设计】导入一:探究导入2009年月5日,张艺谋奥运团队被评为2008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张艺谋奥运团队的颁奖词:长卷舒展,活字跳跃;圣火激荡,情感喷放。他们用人类共通的语言,让五千年文明跃然呈现,那一夜,中国惊艳世界。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于丹:他们的中国式的写意圆了世界一份梦想,这不是中国的展示,而是

35、世界的融通。经过一千多个日夜的努力,奥运开幕式以出人意料的方式,精彩阐述了以中华文明的演进和世界文明的交融,用中国文化打动了世界。 教师: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的表演中,导演组选择戏曲、汉字、画卷等等艺术形式,旨在向世界人民传递一种什么样的信息?学生:探究中国传统建筑、传统体育、中国服饰的魅力(为中华文化的存在而骄傲)归纳:展示古老的中华民族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中国的文化曾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传播,对世界文明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中华民族在自己发展的历程中,也曾不断地得益于同外域文化的交流,中国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世界人民的友好情感和欢

36、迎之情。导入二:情景导入 欣赏PPT上图片:1、我国泼水节、2、巴西狂欢节、3、希腊巴特农神庙。播放京剧视频和非洲舞蹈视频。导语: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各具特色。不同的国家、民族具有各自特色的文化,这使世界文化呈现出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如何正确认识、对待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这是本节课探究的问题。 第二单元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第二框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本框教材分析】一、三维目标1. 知识与能力(1)知识目标识记文化传播的途径、传媒和大众传媒的作用。理解大众传媒的出现是否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结合电视、互联网、电子读物或大众传媒的具体作用,分析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

37、的作用。(2)能力目标运用实例说明文化交流、传播的必要性,做文化传播的使者。2. 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情景导析,并要求学生自主思考、讨论、合作探究。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确在保持自己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多种文化相互沟通、交流、理解、融合,共同构筑新世纪的多元文化。二、教学重点文化交流、传播的必要性三、教学难点文化交流、传播的必要性四、教学建议文化在交流中传播主要把握三点:一是文化传播有多种方式和途径,二是文化传播有多种媒体和手段,三是现代大众传媒对文化传播的作用。文化交流、传播的必要性等知识是教学重、难点,而且内容分散、包罗万象。建议在新课讲授过程中多应用PPT图片或设计情景进行讲解

38、和分析,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新课导入设计】导入一:问题导入血缘、地缘、业缘、情缘、机缘,都可以把人与人紧密相连。现代社会,还有一条重要的纽带,那就是传播媒介。它可以把地球变成一个小小的村落,无论在天南、在地北,都可以“天涯若比邻”;它可以把所有的人们联在一起,无论在乡间、在都市,都可以感受“纷纷世事无穷尽”。现代传媒,不仅使人类变得更加了解、更加依赖、更加聪明、更富有想象力,也推动着人类社会的文化交流。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1什么叫文化传播?文化传播有哪些方式和途径?2什么叫传媒和大众传媒?大众传媒有什么作用?导入二:情景导入2009年1月31日晚,

39、历时一年的“20082009澳大利亚中华年”在富丽堂皇的新州州立大剧院降下帷幕。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悉尼总领事胡山、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潘振宙、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副秘书长万王安南等应邀出席闭幕式。胡山总领事应邀致词。他高度评价“中华年”组委会一年来在弘扬中华文化、增进中澳友谊、支持北京奥运、抗震救灾等方面所作出的积极贡献。他还特别感谢不远万里专程前来献艺的中国艺术家们,称他们为“促进中澳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增光添彩”。教师:(1)澳大利亚中华年活动的举办,对于两国文化的交流、传播、借鉴和发展会有什么样的推动作用?(2)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外文化交流?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40、。教师:澳大利亚中华年的举办,有利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增进澳大利亚人民对中国的了解,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因此我们应该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第二单元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第一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本框教材分析】一、三维目标1. 知识与能力(1)知识目标 我国传统文化的含义。 传统文化继承性的四个方面具体内容。 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的重要意义。 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十六字方针)。(2)能力目标感受中国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

41、想等在现实生活中的深远影响,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作用”,以及“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的分析,尝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2. 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情景导析,并要求学生自主思考、讨论、合作探究。通过介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让学生了解文化的继承性。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知道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而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发展的消极作用。明确一

42、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的道理;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明确一座城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的道理。(2)通过分析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作用,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二、教学重点我国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及影响。三、教学难点1分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2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四、教学建议

43、1总体思路:通过生活化的事例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几种具体形式把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含义引导学生辩证认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双重影响得出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2设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教学过程,体现目标导向。3挖掘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经典事例等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4教学设计思路要体现建构主义“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核心理念。5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特别提示:要辩证地分析传统文化,既看到它的积极作用,又要看到它的消极作用。同时还要分清主次。【新课导入设计】导入一:情景导入2009年3月11日,由中央文史研究馆、国务院参事室主办的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有关专家就春节、清明

44、、端午、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珍视、继承和创新等问题进行座谈。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传统节日对内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对外是代表中国的符号,研究弘扬传统节日文化非常适时、非常必要。教师设问:(1)传统节日属于传统文化中的哪一方面的内容?(2)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我们应如何看待它在今天的作用?学生活动:讨论探究,交流归纳提示: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果能够顺应社会发展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发展和个人的成长起到积极作用,反之,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妨害人的成长。正因于此,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就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导入二:问题导入 镜头一

45、:“磨剪子来,戗菜刀”北京民俗博物馆展厅里,不少参观者正在通过点击电子触摸屏感受京城“叫卖大王”臧鸿的原声。剃头挑子、招揽顾客的各种响器、同仁堂的药罐、全聚德的匾额、六必居的酱缸“老北京商业民俗文化展”上300余件展品,生动再现了老北京的商业历史、三百六十行等民俗文化,让参观者留连驻足。“看这些物件儿,听这些叫卖声,觉得很亲切,总能令我们想起过去的日子。”正在参观的一位北京市民如是说。一些外国朋友在那里看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欣喜的赞叹声。人们呼吁留下祖先的记忆,留住民族之根。镜头二:在人们不太遥远的记忆中,浙江定海古城在一片推土机的轰隆声中,成了瓦砾与尘土;另据报载,代表北京民居特色的传统四合

46、院的面积在逐年下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针对一些地方民间艺术日渐衰落,绝活绝技后继乏人的现状,近年来多次呼吁,如不抓紧抢救,“再过20年,我们原生态的民间文化遗产基本上就会失去了”。文化部部长孙家正表示,精美的民族民间文化,是我们的母亲文化,是我们的根。留下祖先的记忆,非常重要。教师设问:(1)在现代社会,留住“祖先的记忆”和“民族的根”有何现实意义?(2)我们应当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学生活动:讨论、课前预习归纳提示:(1)文化具有继承性。传统文化,世代相传,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

47、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留住“祖先的记忆”和“民族的根”,有利于强化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2)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要自觉地加以改造和剔除。第二单元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第二框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本框教材分析】一、三维目标1. 知识与能力(1)知识目标 识记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理解教育在文化发展中作用、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联系具体事例,说明应如何正确继承、发展传统文化 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分析、理解文化继承与发展等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初步探究学习的能力。2. 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情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数学 > 人教版 > 九年级下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高中政治教案必修3.doc)为本站会员(欢乐马)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