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1年05月12日 1978年中国人均GDP不足100美元2003年突破1000美元2006年2000美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8.7:466:2471 18:487:395: 1978年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3元2006年分别达3587元和11759元; 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而貌发生巨变许多农村却落后面貌依旧村庄整治成当务之急; 2006年,受建设部村镇建设办委托课题组对10个村庄进行了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 第一组案例村庄 浙江省嘉兴市余南村 杭州市上城埭村 丽水市湖川村 浙江省是中国东南沿海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2006年全省人均GDP约4000美元,
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倍;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59、539和402。 第二组案例村庄第二组案例村庄 江西省瑞金市沙洲坝村 赣县枧田村 兴国县长迳村 南康市金塘村 江西省是中国中部经济欠发达而近年增势强劲的省份,2006年全省人均GDP突破了1300美元,但仍明显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70、502和328。 第三组案例村庄第三组案例村庄 辽宁省丹东市大梨树村 铁岭市河东村 大连市宝巨村 辽宁省是中国东北部经济稳步发展的省份,2006年全省人均GDP约2700美元,略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05、510和385。 案例村
3、庄概况 指标指标村村 总户数总户数(户)(户)总人口总人口(人)(人)劳动力劳动力(人)(人)人均纯收入人均纯收入(元)(元)村集体经济收入村集体经济收入(万元)(万元)余南村余南村860252515807958120上城埭村上城埭村3351111700966498湖川村湖川村4011144765842860.5沙洲坝村沙洲坝村398181683542004.6枧田村枧田村4631914105014001.2长迳村长迳村9654211189527087.6金塘村金塘村617236887533502.1大梨树村大梨树村13004800260090008306河东村河东村1223420017005
4、00015宝巨村宝巨村10053060110039000 这些案例村庄,在区域条件、资源状况、人口规模、产业特色或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和不同的特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这些差异和特点,也直接影响到村庄整治的进程。二、整治重点的选择 三组案例村庄整治的基本内容: 整修乡村道路; 整建供排水设施; 整治河道和垃圾; 配套公共服务和改善农村风尚等。 但整治的重点,却由于发展基础和条件的不同,由于因地制宜制和解决村民最迫切的问题,而呈现区域性的特征: 浙江案例村庄的整治建设,总体启动于2003年。整治的重点是在进一步完善村庄基础设施的同时,着力健全村庄公共服务: 1、改善医疗卫生设施和服务
5、; 2、建立文体活动中心: 3、改进教育基础设施和服务; 4、发展社区便民服务 5、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以余南村为例,通过村庄整治,建立了标准化的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执业医生2人,病床2张,由镇医队疗卫生机构统一配送药品,并建立了所有村民的健康档案; 建立了退休金制度,男60岁、女55岁以上的村民,每月可领取退休金475元:与此相关,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等的普及率,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江西案例村庄的整治建设,总体启动于2004年。整治的重点是推进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基本人居环境: 1、“三清”,即清垃圾、清污泥和清路障; 2、“六改”,即改路、改水、改厕和改房、改栏、改环境; 3、“四普及”,
6、即普及太阳能、沼气池、有线电视和电话。 以沙洲坝村为例,20042005年的整治,累计投工投劳19200余次,消理垃圾380吨,清运淤泥480吨,拆除废旧猪牛栏和厕所85间,新建猪牛栏35间,新建公厕7所,完成外墙粉刷8985平米,延伸村内水泥路干道1000米,并通过改水工程,将水管接进家门,改变了“肩挑手提”的状况。 辽宁案例村庄的整治建设,总体启动于2005年。整治的重点是合理调整村庄生产生活的空间布局,加快改造村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 1、通过土地整理来改善最基本的生产条件; 2、通过划分功能区和改造农居来改善最基本的生活条件; 3、通过“六项整治”和“八项建设”来改善村容村貌。 以大
7、梨树村为例,该村通过土地整理,实现了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为大面积种植中药材五味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通过制定规划和进行“六项整治”和“八项建设”,明确了工业、商贸、旅游和住宅四类功能区,实现道路、电力、 供水、供暖等基础设的集中建设和生活条件的集中改进,村容村貌也焕然一新。三、组织方式的异同 在村庄整治的动员和组织方面,三组案例村庄的共同点是: 1、所在地的各级政府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以行政政推动和组织协调等形式,积极进行引导; 2、几乎所有案例村庄,都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编制了村庄的整治规划和行动方案,明确了阶段性的工作目标和任务要求; 3、案例村庄在整治过程中,都注重发展特色产业,
8、彰显地方历史文化风貌。主要的不同点是: 1、组织机构的差异 浙江和辽宁的案例村庄以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为核心的“村庄整治领导小组”。 它们往往具有一定的行政组织功能,在上级“村庄整治领导小组”的指导下,确定目标、制定方案、开展 工作并接受检查和考核。 江西的案例村庄,则建立了村民自治性的“新农村建设理事会” 村户主大会民主选举产生,候选人为“五老”人员(即村里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干部、老劳模、老军人和老教师等)。 这种理事会,充分利用了血缘、亲缘、人缘关系和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在征求整治意见、动员建设捐款、组织项目实施、落实村规民约和化解矛盾纠纷等方面,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2 2、筹资
9、方式的差异、筹资方式的差异 浙江和辽宁的多数案例村庄,集体经济发展得比较好,因而整治建设资金以“各级政府投入+村集体经济投入”为特征。 例如,在辽宁大梨树村的整治建设中,政府投入占20,集体经济投入占70,村民投入占10。 再例如,在浙江余南村的整治建设中,各级政府投入占42,集休经济投入占30,村民投工投劳占20,企业投入占8。 江西的案例村庄,集体经济相对比较薄弱,因而整治建设资金以“各级政府投入+村民群众投入”为特征。 以沙州坝村为例,在整治建设中各级政府投入占412,村民自筹及投工投劳占558,企业投入占3。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的建设往往是以政府投入为主、群众投入为辅
10、的,两者的比例约为6:4;而居住条件和环境的改善以群众投入为主、政府奖补为辅,两者的比例约为7:3。 仍以沙州坝村为例,在修路和供水设施等建设中,政府投入分别到61和583:而在房屋改造和村容村貌方面,村民自筹及投工投劳分别占到601和556。 辽宁的宝巨村集体经济薄弱且群众积极性未能有效调动起来,因而整治建设资金基本上依赖于“各级政府投入”。 宝巨村不仅没有村级集体经济,没有属于集体的预留土地,而且尚有15万元的历史欠债,在村庄整治的投入上基本是“无能为力”,它折射出了一部分欠发达村的现状。3、参与程度的差异 对三组案例村庄农户的问卷调查表明,江西和浙江案例村庄的农户,对村庄整治的信息有更多
11、的了解。 而且这种信息,主要是通过村委会的公告和会议等正规渠道来获取的。 问卷调查还表明,江西案例村庄的农广,对村庄整治规划的参与程度最高,其次为浙江案例村庄的农户,再次为辽宁案例村庄的农户。 从参与村庄整治的具体形式看,江西和辽宁的绝大多数农户倾向于投资投工投劳;而浙江有更多的农广采取“公共表达”的方式。四、主要影响的研判 调查表明,尽管影响程度不一,但村庄整治给三组案例村庄都带来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 1、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的深刻变化。 村庄整治之前,基础设施较落后和人居环境“脏乱差”的现象,在案例村庄中是普遍存在的。“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污水横流、蚊蝇肆虐”等,既是真实的写照,也是
12、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 村庄整治使这种状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村庄更“整洁”了; 村庄更“生态了: 村庄更有“个性”了。2、生产条件和生产方式的深刻变化。 村庄整治无论对农业还是非农产业的发展,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并从整体上提高了村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特色产业加快发展; 土地资源有效利用。 3、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深刻变化。 村庄整治以来,生活环境和生产条件的改善,特色产业和村庄经济的发展,都使越来越多农民的生活发生了显著的变迁。 扩大了就业机会; 增加了村民收入; 提升了生活品质。 4、精神风貌和文明素质的深刻变化。随着村庄整治的推进,案例村庄农民的思想观念、行
13、为习惯和价值取向也悄悄地发生着改变,呈现出一种“人改造环境”与“环境改造人”互动的局面。 普及新观念;普及新观念; 弘扬新风尚;弘扬新风尚; 培育新农民。培育新农民。 5、干群关系和城乡关系的深刻变化。 体现农民意愿、增进农民利益,是村庄整治的基本要求,也促进了干部作风的转变和公共财政向农村的倾斜。 密切干群关系; 落实民主建设; 融洽城乡发展。五、若干问题和建议 调查也表明,村庄整治进程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这些问题及其对策,主要可以归纳如下: 1、进度很不平衡,有些村庄则行动相对滞缓,改变不多。其中有现实基础和客观条件方面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农民群众尚未广泛发动起来。 因此,需要准确把
14、握并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需求偏好,确保他们的参与权利,健全他们的参与机制,降低他们的参与成本,提高他们的参与收益,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公共服务滞后,医疗卫牛条件等方面的改善明显落后于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案例村庄中农户对整治建设最不满意的地方,就在于落后的医疗卫生条件尚未得到根本的改变。 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整治规划,丰富建设内涵,拓宽整治领域,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的同时,健全农村的公共服务,增强农村的现代文明。 (交通事故、食品安全) 3、建设投入不足,资金的筹措、使用和管理仍面临不少困难。这在经济欠发达的村庄,尤为突出。 解决这一问题,当然需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投入,以形成整治的合力。但关键是要进一步明确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定位,改变“重城轻农”供给格局,扩大公共财产对农村的覆盖范围,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力度,逐步使农民群众也能享受与城市居民基本“均等化”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4、长效机制缺损,稳定的支撑和有约束力的保障尚待加强。 整治成果的巩固和扩大,不仅需要落实“村规民约”和“保洁制度”等,不仅需要配套相关政策和规范管护行为,而且还必须强化农村社区组织。 这种社区组织,可以是村民委员会,也可以是其他的村民自治组织,它们应以村级集体经济为依托,成为农村社区性公共产品的重要组织者、提供者和维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