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核心概念与结论性语句汇总.docx

上传人(卖家):青草 文档编号:2926555 上传时间:2022-06-1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3.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核心概念与结论性语句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生物核心概念与结论性语句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生物核心概念与结论性语句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生物核心概念与结论性语句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生物核心概念与结论性语句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中生物核心概念与结论性语句汇总第一单元:细胞与分子组成1.核心概念(1)(必修1 P5)种群和群落: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2)(必修1 P10)拟核:原核细胞内有一个环状的DNA分子,位于细胞内特定的区域,这个区域叫做拟核。2.教材结论性语句(1)(必修1 P4)对于多细胞生物而言: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基础是细胞代谢;生物生长发育的基础是细胞的增殖、分化;遗传与变异的基础是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2)(必修1 P8)科学家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两大类。(3)(必修1 P9)蓝藻细胞内含有藻

2、蓝素和叶绿素,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4)(必修1 P10)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在结构上的统一性表现在都有细胞膜、细胞质与核糖体,遗传物质都是DNA。(5)(必修1 P10)细胞学说的意义: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1.核心概念(1)(必修1 P35)水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相结合,叫做结合水。(2)(必修1 P35)细胞中绝大部分的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叫做自由水。2.教材结论性语句(1)(必修1 P16)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在元素种类上具有统一性,而在元素含量上具有差异性。(2)(必修1 P17)占细胞鲜重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占细胞干重含量最多的元素是碳。(3

3、)(必修1 P17)占细胞鲜重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占细胞干重最多的化合物是蛋白质。(4)(必修1 P36)一些无机盐是细胞内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许多种无机盐对于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的作用。生物体内的无机盐离子对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渗透压平衡非常重要。(5)(必修1 P30)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6)(必修1 P32)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7)(必修1 P31)淀粉和糖原分别是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主要储能物质,纤维素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构成它们的基本单位都是葡萄糖。1.核心概念(1)(必修1 P22)脱水缩合是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

4、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的过程。(2)(必修1 P22)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叫做肽键;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叫做二肽。2.教材结论性语句(1)(必修1 P21)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为 。(2)(必修1 P21)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共同特点是每种氨基酸分子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3)(必修1 P22)由肽键连接氨基酸分子形成肽链,肽链盘曲、折叠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分子。(4)(必修1 P23)形成肽链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是蛋白质结构具有多样性的直

5、接原因。(5)(必修1 P24)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6)(必修1 P26)核酸的功能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7)(必修1 P28)DNA和RNA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为五碳糖和含氮碱基(T和U)的不同。(8)(必修1 P28)一个核苷酸由一分子含氮的碱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第二单元 细胞的结构与物质运输1.核心概念(必修1 P68)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的糖蛋白,叫做糖被,糖被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密切关系。2.教材结论性语句(1)(必修1 P41)细胞膜主要

6、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糖类;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2)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3)(必修1 P42)细胞膜的功能: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4)(必修1 P68)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都是可以运动的,体现了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的结构特点。(5)生物膜选择透过性的物质基础是生物膜上的载体蛋白。(6)(必修1 P54)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样的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7)(必修1 P54)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8)(

7、必修1 P54)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1.核心概念(必修1 P49)生物膜系统:由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细胞器的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2.教材结论性语句(1)(必修1 P44)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差速离心法。(2)(必修1 P48)分泌蛋白的研究方法:同位素标记法。(3)(必修1 P48)分泌蛋白经过细胞膜的运输方式为胞吐,需消耗能量,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结构特点。(4)(必修1 P48)分泌蛋白的修饰、加工由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共同完成。1.核心概念(1)(必修1 P61)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称为原生

8、质层。(2)(必修1 P70)顺浓度梯度的扩散统称为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3)(必修1 P70)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叫做协助扩散。(4)(必修1 P71)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2.教材结论性语句(1)(必修1 P61)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是指液泡里面的细胞液。(2)(必修1 P64)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生物膜的这一特性,与细胞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是活细胞的一个重要特征。(3)(必修1 P64)物质的跨膜运输并不都是顺相对含量梯度的,细胞对物质的输入和输出具

9、有选择性。(4)(必修1 P72)胞吞和胞吐是借助于膜的融合完成的,与膜的流动性有关,它是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进出细胞的物质运输方式,某些小分子也可通过胞吞、胞吐进出细胞,靠ATP提供动力。第三单元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1.核心概念(1)(必修1 P80)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2)(必修1 P83)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3)(必修1 P83)酶活性:酶对化学反应的催化效率。2.教材结论性语句(1)(必修1 P80)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2)(必修1 P85)酶所催化的化

10、学反应一般是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3)(必修1P8385)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较温和的特性。(4)(必修1P85)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低温下酶的空间结构稳定,因此,酶制剂适于在低温下保存。1.核心概念(1)(必修1 P88)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2)(必修1 P91)细胞呼吸: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3)(必修1 P94)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大量ATP的过程。

11、2.教材结论性语句(1)(必修1 P89)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是时刻不停地发生并且处在动态平衡之中的。(2)(必修1 P89)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相联系,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3)(必修1 P93)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线粒体的内膜上和基质中含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4)(必修1 P95)酵母菌、乳酸菌等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也叫做发酵。产生酒精的叫做酒精发酵;产生乳酸的叫做乳酸发酵。1.核心概念(1)(必修1 P101)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2)(必修1 P103)光反应阶段:

12、光合作用第一阶段中的化学反应,必须有光才能进行,这个阶段叫做光反应阶段。(3)(必修1 P104)暗反应阶段:光合作用第二个阶段中的化学反应,有没有光都可以进行,这个阶段叫做暗反应阶段。(4)(必修1 P105)化能合成作用:自然界中少数种类的细菌,能够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的过程。2.教材结论性语句(1)(必修1 P98)绿叶中的色素有4种,它们可以归纳为两类:叶绿素(含量约占3/4)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约占1/4),其中叶绿素包含叶绿素a(蓝绿色)和叶绿素b(黄绿色)。类胡萝卜素包含胡萝卜素(橙黄色)和叶黄素(黄色)。(2)(必修1 P99)叶绿素a和叶绿素

13、b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3)(必修1 P100)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它内部的巨大膜表面上,不仅分布着许多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子,还有许多进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酶。教材结论性语句1.绿色植物组织在黑暗条件下测得的数值表示呼吸速率。2.绿色植物组织在有光的条件下,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同时进行,测得的数值表示净光合速率。3.真正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用O2、CO2或葡萄糖的量表示如下:(1)光合作用产生的O2量实测的O2释放量细胞呼吸消耗的O2量。(2)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量实测的CO2吸收量细胞呼吸释放的CO2量。(3)光合作用产生的葡萄糖量葡萄糖的积累量(

14、增重部分)细胞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第四单元 细胞的生命历程1.核心概念(1)(必修1 P112)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2)(必修1 P114)无丝分裂:是真核细胞的增殖方式之一,分裂过程中不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但是也有DNA分子的复制和分配。2.教材结论性语句(1)(必修1 P111)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2)(必修1 P112)细胞在分裂之前,必须进行一定的物质准备。细胞增殖包括物质准备和细胞分裂整个连续的过程。(3)(必修1P113)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实质为DN

15、A的复制)之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DNA,因而在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1.核心概念(1)(必修2 P16)减数分裂: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2)(必修2 P18)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3)(必修2 P18)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4)(必修2 P18)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

16、,叫做四分体。(5)(必修2 P18)交叉互换: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经常发生缠绕,并交换一部分片段。(6)(必修2 P24)受精作用: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2.教材结论性语句(1)(必修2 P18)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2)(必修2 P25)精子的头部入卵细胞后不久,精子的细胞核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融合,使彼此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这样,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方),另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1.核心概念(1)(必修1 P117)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

17、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2)(必修1 P119)细胞的全能性: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3)(必修1 P119)干细胞:动物和人体内仍保留着少数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4)(必修1 P123)细胞凋亡: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也常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5)(必修1 P125)癌细胞:有的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就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2.教材结论性语句(1)(必修1 P118)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2)(必修1 P126)致癌病毒能够引起细胞发生

18、癌变,主要是因为它们含有病毒癌基因以及与致癌有关的核酸序列。(3)(必修1 P126)人和动物细胞的染色体上本来就存在着与癌有关的基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第五单元 遗传的基本规律与伴性遗传1.核心概念(1)(必修2 P3)相对性状是指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2)(必修2 P4)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纯种亲本杂交,子一代显现出来的亲本性状为显性性状,子一代未显现出来的亲本性状为隐性性状。(3)(必修2 P4)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4)(必修2 P5)遗传

19、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叫做纯合子;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叫做杂合子。(5)(必修2 P7)测交: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2.教材结论性语句(1)(必修2 P5)纯合子自交后代一定是纯合子,杂合子自交后代既有纯合子也有杂合子。(2)(必修2 P30)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教材结论性语句(1)(必修2 P13)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表现型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2)(必修2 P30)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20、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1.核心概念(1)(必修2 P33)伴性遗传: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的现象。(2)(必修2 P36)交叉遗传:男性红绿色盲基因只能从母亲那里传来,以后只能传给女儿的遗传特点。(3)(必修2 P90)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大类。(4)(必修2 P9091)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染色

21、体异常遗传病是指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遗传病。2.教材结论性语句(1)(必修2 P27)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2)(必修2 P30)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3)(必修2 P91)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4)(必修2 P92)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是监测和预防遗传病的主要手段。第六单元 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教材结论性语句(1)(必修2 P43)格里菲思实验的结论是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存在“转化因子”。(2)(必修2 P44)艾弗里实验的结论是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即DNA是遗传物质。(3)(必修2

22、 P44)在T2噬菌体的化学组成中,仅蛋白质分子中含有S,P几乎都存在于DNA分子中。(4)(必修2 P46)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核心概念(1)(必修2 P49)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关系。(2)(必修2 P54)DNA的复制是指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2.教材结论性语句(1)(必修2 P49)DNA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DNA双螺旋结构的基本骨架是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而成的。DNA上的碱

23、基对严格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通过氢键连接。(2)(必修2 P54)DNA分子的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复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基本条件。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3)(必修2 P57)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代表了遗传信息。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的特定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4)(必修2 P57)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1.核心概念(1)(必修2 P61)基因的表达:基因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性状的过程。(2)(必修2 P63)转录:R

24、NA是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这一过程称为转录。(3)(必修2 P64)翻译: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这一过程叫做翻译。(4)(必修2 P64) 密码子: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每3个这样的碱基称做1个密码子。(5)(必修2 P66) 反密码子:tRNA的一端可以与mRNA上的密码子互补配对的3个碱基。2.教材结论性语句(1)(必修2 P6970)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2)(必修2 P70)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并不都是简单的

25、线性关系。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1.核心概念(1)(必修2 P81)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2)(必修2 P83)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2.教材结论性语句(1)(必修2 P82)由于自然界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很多,基因突变还可以自发产生,因此,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是普遍存在的。(2)(必修2 P82)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3)(必修2 P85)基因突变是染色体的某一位点上基因的改变,不能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染色体变异则可用显微镜

26、直接观察到。1.核心概念(1)(必修2 P86)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互相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一组染色体。(2)(必修2 P87)二倍体、多倍体与单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就叫二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就叫多倍体。单倍体是指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2.教材结论性语句(1)(必修2 P86)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而导致性状的变异。(2)(必修2 P86)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

27、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3)(必修2 P98)育种方法包括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及基因工程育种等,育种原理则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及染色体变异等。(4)(必修2 P99)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5)(必修2 P100)诱变育种是利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等)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1.核心概念(1)(必修2 P114)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2)(必

28、修2 P115)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3)(必修2 P119)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4)(必修2 P119)地理隔离: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5)(必修2 P119)生殖隔离:不同物种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这种现象叫做生殖隔离。(6)(必修2 P124)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2.教材结论性语句(1)(必修2 P111)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

29、及适者生存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四大要点,该学说强调物种形成均是渐变的结果。(2)(必修2 P116)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这就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3)(必修2 P118)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4)(必修2 P12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包含四大要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5)(必修2 P121)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标志,生殖隔离的产生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1.核心概念(1)(必修3 P2)体液:体内含有

30、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2)(必修3 P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3)(必修3 P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2.教材结论性语句(1)(必修3 P2)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三种细胞外液组成内环境。(2)(必修3 P8)内环境稳态的实质: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3)(必修3 P9)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4)(必修3 P5)内环境的功能: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5)(必修3 P32)在水盐平衡调节中,下丘脑既

31、是感受器,又是效应器(分泌激素)。(6)(必修3 P32)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垂体后叶释放。(7)(必修3 P32)人体体温和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但产生冷觉、温觉、渴感的部位是大脑皮层。1.核心概念(1)(必修3 P16)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2)(必修3 P16)兴奋: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3)(必修3 P18)局部电流: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了局部电流。(4)(必修3 P18)突触小体: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

32、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2.教材结论性语句(1)(必修3 P16)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2)(必修3 P18、P19)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突触上的传递是单向的,在机体的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3)(必修3 P20)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4)(必修3 P20)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1.核心概念(1)(必修3 P24)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2)(

33、必修3 P27)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3)(必修3 P31)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2.教材结论性语句(1)(必修3 P26)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2)(必修3 P28)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具有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的特点。(3)(必修3 P28)激素通过体液运输,随血液流到全身,但是只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其根本原因是控制相应激素的受体合成的基因只在靶细胞中表达。(4)(

34、必修3 P33)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一方面神经调节主导体液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激素又能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1.核心概念(1)(必修3 P35)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骨髓、胸腺、扁桃体、淋巴结、脾)、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2)(必修3 P37)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具有大分子性、异物性和特异性等特点。(3)(必修3 P37)抗体:机体接受特定的抗原刺激后,由浆细胞产生的能与该抗原结合的免疫球蛋白。(4)(必修3 P38)自身免疫病: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

35、地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5)(必修3 P38)过敏反应是指已经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2.教材结论性语句(1)(必修3 P36)由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参与完成的免疫为非特异性免疫,由第三道防线参与完成的免疫为特异性免疫。(2)(必修3 P37)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3)(必修3 P37)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次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4)(必修3 P38)免疫系统的功能包

36、括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1.核心概念(1)(必修3 P48)植物激素是指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2)(必修3 P50)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3)(必修3 P54)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生长素类似物也是植物生长调节剂。2.教材结论性语句(1)(必修3 P50)植株表现出顶端优势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枝条上部的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较高,而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因此它的发育受到抑制。

37、(2)(必修3 P54)赤霉素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还可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细胞分裂素可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可促进果实成熟。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1.核心概念(1)(必修3 P60)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必修3 P66)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3)(必修3 P67)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38、,称为“S”型曲线。(4)(必修3 P67)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2.教材结论性语句(1)(必修3 P6162)估算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前者适用于植物及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后者适用于身体较大、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2)(必修3 P62)种群密度的直接决定因素是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性别比例可通过影响出生率而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则可通过影响出生率、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3)(必修3 P6667)“J”型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S”

39、型增长曲线成因: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从而使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直至平衡。“S”型曲线增长有K值,且在K/2处增长速率最快。(4)(必修3 P67)在自然界中,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均会影响种群数量,故大多数种群数量总处于波动中。1.核心概念(1)(必修3 P71)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2)(必修3 P72)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3)(必修3 P73)竞争: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相同的资源和空间而表现出来的相互抑制现象。(4)(必修3 P73)捕食: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的现象。(5)

40、(必修3 P73)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6)(必修3 P73)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7)(必修3 P78)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优势取代(8)(必修3 P80)初生演替: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9)(必修3 P80)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2.教材结论性语句(1)(必修3 P74)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

41、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对光的利用有关;动物的分层现象则与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2)(必修3 P80)如果陆地环境条件适宜,群落都能演替到最高阶段森林阶段。在干旱地区,一般只能演替到草原或低矮灌木阶段。(3)(必修3 P81)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1.核心概念(必修3 P88)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2.教材结论性语句(1)(必修3 P89)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2)(必修3 P90)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3) (必修3

42、P91) 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就是食物网。(4)(必修3 P93)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5)(必修3 P94)太阳能经过生产者的固定进入生物群落,在食物链中以化学能的形式流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6)(必修3 P95)生态系统的能量单向流动的原因:食物链中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不可逆转;生产者不能再利用散失的热能。(7)(必修3 P95)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原因:某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自身呼吸要消耗一部分,还有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所以不能将全部的能量流入下一个营养级。(8)(必修3 P96)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43、逐级递减的,一般来说,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9)(必修3 P96)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农田除草、除虫的目的: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10)(必修3 P96)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特点出发,分析“桑基鱼塘”的设计理念是从人类所需出发,通过能量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1.核心概念(1)(必修3 P101)物质循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2)(必修3 P109)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2

44、.教材结论性语句(1)(必修3 P101)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CO2的形式循环的,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2)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的原因:大气中的CO2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运动。(3)(必修3 P105)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等形式。(4)(必修3 P107)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5)(必修3 P107)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6)(必修3 P109)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7)(

45、必修3 P110)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一般来说,二者呈负相关。1.核心概念(必修3 P124)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2.教材结论性语句(1)(必修3 P124)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2)(必修3 P124)植被破坏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也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之一。(3)(必修3 P124)各种污染物通过河流和空气进入海洋,以及海洋运输时的石油泄

46、漏和倾倒污染物等造成海洋污染。(4)(必修3 P125)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一般包括潜在价值、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5)(必修3 P126)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或风景名胜区等属于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6)(必修3 P128)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第十单元 现代生物技术专题1.核心概念(1)(选修3 P1)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愿望,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

47、(2)(选修3 P6)质粒是一种裸露的、结构简单、独立于细菌拟核DNA之外,并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很小的双链环状DNA分子。(3)(选修3 P9)目的基因主要是指编码蛋白质的基因,也可以是一些具有调控作用的因子。(4)(选修3 P12)转化: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内,并且在受体细胞内维持稳定和表达的过程。(5)(选修3 P23)基因治疗:把正常基因导入病人体内,使该基因的表达产物发挥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是治疗遗传病的最有效手段。2.教材结论性语句(1)(选修3 P4)实现基因工程操作过程至少需要三种工具,即准确切割DNA的“手术刀”(限制酶)、将DNA片段再连接起来的“缝合针”(DNA连接酶)、将体外重组好的DNA导入受体细胞的“运输工具”(载体)。(2)(选修3 P5)当限制酶在它识别序列的中心轴线两侧将DNA的两条链分别切开时,产生的是黏性末端;而当限制酶在它识别序列的中心轴线处切开时,产生的则是平末端。(3)(选修3 P56)Ecoli DNA连接酶只能将双链DNA片段互补的黏性末端之间连接起来,不能将双链DNA片段平末端之间进行连接。而T4 DNA连接酶既可以“缝合”双链DNA片段互补的黏性末端,又可以“缝合”双链DNA片段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部编版 > 必修 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高中生物核心概念与结论性语句汇总.docx)为本站会员(青草)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