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道上面两幅图片是哪里的建筑吗?北京四合院傣家竹楼你知道吗?建筑、饮食、服饰和性格都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直观看上去,你们能说出它们的差别吗?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什么是区域2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一、区域的含义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一定划分依据:气候和地貌我国三大自然区我国三个经济地带划分依据: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可变性划分依据:一个地方降水量与蒸发量的 对比关系 整体性(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区域内部特征相对一致) 差异性(具有与其他区域不同的特点) 开放性(与其他区域有联
2、系+如经济,人文) 层次性 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边界 二、区域特性明确的边界 如行政区不明确的边界 如干湿区整体性关于区域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的大小、形状相同B.任何区域都有明确的分界线C.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绝对一致D.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 又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D1 1区域具备的特征有区域具备的特征有( )( ) 一定的面积和形状一定的面积和形状 明确的边界明确的边界 明确的区域明确的区域特征特征 一定的政治地位一定的政治地位 A A B B C C D D2、区域内部特征具有 性,区域之间的特征具有明显的 性( )A、相对一致性 差异 B、绝对一致性 相对一致
3、性C、差异 整体 D、地带 非地带3、下列区域属于包含关系的是( )A、东北地区、东北平原、松辽平原、松嫩平原B、长江经济地带、西部经济地带、中部地带、东部地带C、东亚文化区、华夏文化区、汉文化区、伊斯兰文化区D、热带、温带、亚热带、亚寒带cAA三、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差异人们生产、生活特点差异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差异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VS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思考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纬度位置差异导致了太阳辐射的大小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从南向北递减松嫩平原
4、的年降水量基本呈现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规律。(夏季风、地形)课堂小结 一、什么是区域1.区域的概念(空间单位,有指标方法划分)2.区域的特征(层次性,整体性,差异性,可变性,开放性)如何比较两个区域差异:、自然地理环境: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气候、地形、植被、水文、土壤、矿产资源等。农业、工业、人口、城市、交通、商业、科技、文化、市场、历史基础等、人文地理环境:方法指导长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松嫩平原地地理理环环境境地理位置地理位置 地形地形 气候气候 水文水文 土地土地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区区域域发发展展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入海口 地形平坦为平原亚热带季风气候河
5、网密布,河湖众多水稻土为主土地较为分散矿产资源贫乏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温带季风气候河流密度小黑土分布广泛集中连片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旱地耕作业 玉米、春小麦、大豆等 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 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一年两熟至三熟 水田耕作业 水稻(主)、油菜、棉花等 水产业较为发达 商业贸易发达 耕作方式主要作物作物熟制农业其他其他方面工业商业商业相对落后一年一熟 东北民居长江三角洲民居据图分析两地民居差异?(提示:窗户、墙壁厚度、屋顶坡度、楼距等方面考虑。)中国南北方气候要素差异对建筑的影响 光照光照降水降水气温气温北北方方 太阳高度小,光照弱。太阳高度小,光照
6、弱。一般正南正北布局,一般正南正北布局,房屋高度与进深小且房屋高度与进深小且楼间距大楼间距大降水少。降水少。屋顶坡度小,房檐屋顶坡度小,房檐窄窄季节变化大,冬季季节变化大,冬季寒冷。寒冷。墙体严实厚重,建墙体严实厚重,建筑成本高,冬季保筑成本高,冬季保温御寒温御寒南南方方 太阳高度大,光照强。太阳高度大,光照强。房屋布局受方位影响房屋布局受方位影响小,进深和高度大且小,进深和高度大且楼间距小楼间距小降水多。降水多。屋顶坡度大,房檐屋顶坡度大,房檐宽宽气温高,季节变化气温高,季节变化小。小。墙体轻薄,建筑成墙体轻薄,建筑成本低,夏季通风透本低,夏季通风透气气四、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同
7、区域因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故其发展方向、水平、特点等也有所不同同一区域因其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也会有所不同,故其发展方向、水平、特点等也会有所差异。区域发展受当地、当时的地理环境影响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案例宜昌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湖口苏皖沿江平原里下河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1.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理环境自然状自然状况况开发时开发时期期地理环境对农业生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产活动的影响原因分析原因分析稠密的稠密的水系水系早期早期中后期中后期黏重的黏重的土壤土壤早期早期中后期中后期交通的阻隔交通的天然水道开垦困难,耕作业发展缓慢不再是限制条件,农业发展较快人们利用和改造
8、自然能力低下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提高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低下2.不同时期地理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影响(1)农业社会期间自然自然状况状况总体地位总体地位发展区位条件分析发展区位条件分析农农业业社社会会工工业业社社会会2.不同时期地理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影响(2)工业发展以后粮食生产地位的变化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和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水稻具有单位面积产量较高的优势人口稠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种植业可以精耕细作 全国“粮仓”的地位和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下降 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稠密的水网,耕地被分割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较低。
9、课堂小结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1.长江中下游平原开发早期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中后期开发2.农业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3.工商业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典型例题1】关于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A.区域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B.区域划分的指标有自然、经济和社会的某一方面,也有综合性的C.按照指标的不同,区域可分为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行政区、综合区等D.区域内部地理环境完全一致,区域与区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标准解析】区域内部地理环境是相对一致,但不是完全一致,区域与区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答案】D【典型例题2】美国和中国分别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比较图中
10、两国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开发条件等方面的区域特征,并回答有关问题:(1)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比较相同点:不同点: 【典型例题2】美国和中国分别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比较图中两国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开发条件等方面的区域特征,并回答有关问题:【标准解析】(1)题所考查点不难也不偏,但关键在于从那四个方面比较两国的差别。题目中要求比较自然环境特征,而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地理位置(纬度、海陆)、气候、地形、资源、土壤、植被等方面,只要抓住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就可从容解答。 相同点相同点不同点不同点美国西部美国西部中国西部中国西部地理位置地理位置纬度位置相近(或均位纬度位置相近(或均位于
11、温带、亚热带)于温带、亚热带)濒临海洋濒临海洋地处内陆地处内陆地形地形均以高原山地为主均以高原山地为主山脉南北纵列分布山脉南北纵列分布山脉东西走向山脉东西走向为主为主气候气候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西岸有温带海洋性西岸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缺失大陆西岸缺失大陆西岸气候类型气候类型资源资源能源能源( (石油、天然气、石油、天然气、煤、水能煤、水能) )有色金属矿有色金属矿产产( (铜、铅锌铜、铅锌) )均很丰富均很丰富缺少稀土、铁等矿缺少稀土、铁等矿产产有稀土、铁等有稀土、铁等矿产矿产考点二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典型例题2】美国和中国分别是世界上经济最
12、发达的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比较图中两国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开发条件等方面的区域特征,并回答有关问题:(2)开发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比较相同点:_ _ _不同点: _ _ 【标准解析】(2)题的思路则在于影响一个区域开发的因素有哪些,即:资源、能源、交通状况和自然特征等。相同点相同点不同点不同点美国西部美国西部中国西部中国西部开开发发条条件件有利有利能源、有色金能源、有色金属矿产丰富属矿产丰富西濒太平洋,西濒太平洋,海运便利海运便利利用铁路利用铁路( (或第或第二亚欧大陆桥二亚欧大陆桥) )与国际联系与国际联系不利不利多山、气候干多山、气候干旱、水源紧张旱、水源紧张生态环境更为脆生态环境更为脆弱
13、弱(2)【典型例题2】美国和中国分别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比较图中两国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开发条件等方面的区域特征,并回答有关问题:(3)按可持续发展观点,借鉴美国西部开发经验,你认为中国西部开发应采取的措施是: _ _ _ _ _ _【标准解析】(3)题则要求学生有开阔的思路和扎实的基础知识,中国西部开发无外乎工业、农业、交通、城市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以此为依据并联系美国的经验,即可得出相应的答案。【答案】立法管理:加强国土立法,实行科学管理保护环境:退耕还林,退耕还牧(或保护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农业:农业走向专业化,利用现代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工业:利用资源优势,
14、因地制宜发展能源、冶金工业交通:利用陆上交通优势,促进对外贸易城市:因地制宜,推进城市化进程【典型例题3】我国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明显,形成了特点各异的三大自然区。读图完成(1)(3)题。(1)关于我国自然地理要素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形从西向东表现为山地一高原一平原B气温无论冬夏均为由南向北递减,等温线和纬线大致平行C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D河流径流量变化从北向南依次增大(2)东部季风区的同一性主要表现在:A受夏季风影响B位于地势第三级阶梯C位于湿润地区 D南北热量条件相差不大 (3)下列关于三大自然区区域内部差异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热量为基础B西北干旱半干
15、旱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水分为基础C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主要随海拔的升高而发生变化D三大自然区存在的内部差异均以热量的变化为基础【标准解析】我国三大自然区主要是依据地形、气候的地域差异来划分的,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为季风区,反之为非季风区,山地、高原、盆地交镨分布,受地形的影响等温线弯曲变化很大,河流径流量随降水的变化而变化,从北向南依次减小。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主要以热量为基础,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水分为基础,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主要随海拔的升高而发生变化。【典型例题3】我国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明显,形成了特点各异的三大自然区。读图完成(1)(3)题。【答案】(1)C (2)A (
16、3)D (1)“无山不洞,无洞不奇,五村不榕,无榕不荫。有水皆成瀑,城为石头砌。左手拎芭蕉,右肩挎黄橙。相逢毋需问,十九布依人”。以上诗句描绘的景观可能出现在:A.黄土高原 B.东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云贵高原【标准解析】(1)此题关键是对民谣的理解,根据民谣意思可知是反应我国云贵高原地区的景观。【典型例题4】诗歌民谣中往往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回答(1)-(2)题。【答案】(1)D【标准解析】(2) 刘伯温的预言表明了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不同的,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一些原来制约区域发展的地理因素得到克服,甚至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
17、素。 (2)六百年前刘伯温曾预言:“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姑且不谈其预测依据,若将来真的如预言所讲,那么合理的理解是:A.江南水资源被开发殆尽 B.江南生态环境恶化威胁人类生存C.云贵的现代文明超过江南地区 D.“云贵万重山”的资源都被人类开发利用【典型例题4】诗歌民谣中往往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回答(1)-(2)题。【答案】(2)D【典型例题5】下图中的甲图和乙图为我国的两个区域,读图回答有关问题。区域区域位置优势位置优势政策优势政策优势在全国农业在全国农业中的地位中的地位主要开发主要开发能源能源主要环境主要环境问题问题甲甲乙乙(1)比较两区域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优势
18、和存在的主要问题。(2)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两区域都吸引了大量人口流人,试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上的差异。(3)甲、乙两区域内都有我国的著名河流,但它们对各自区域经济发展所发挥的主要作用却有很大不同,试说明之。(4)从两区域的合作基础来看,两区域最适合合作的工业部门应当是 工业和 工业,与之相关的国家重大工程是工程 。(5)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两区域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分析两区域在外贸活动中货物运输采用的主要交通方式。【典型例题5】下图中的甲图和乙图为我国的两个区域,读图回答有关问题。【典型例题5】下图中的甲图和乙图为我国的两个区域,读图回答有关问题。考点三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9、【标准解析】甲为新疆地区,乙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它们一个临边,一个临海;一个是西部大开发实施地区,另一个有浦东开发区,都具有政策方面的优势。新疆石油和天然气丰富,又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而且光照丰富,很适合棉花和瓜果的生产,属于我国的商品棉与瓜果生产基地。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棉基地,但能源矿产缺乏,因而与新疆在能源与纺织方面可以进行很好的合作。两区域境内的著名河流分别是塔里木河与长江,塔里木河主要作用是解决了荒漠地区水源短缺的问题,长江则主要发挥了水运廉价且运量大的优势。从交通看,长江三角洲河运与海运方便,新疆地域辽阔,铁路运输最有利。【典型例题5】下图中的甲图和乙图为我国的两个区域,
20、读图回答有关问题。甲甲与多国相邻,与多国相邻,有边贸优势有边贸优势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沿边开放沿边开放重要的商品棉、瓜果重要的商品棉、瓜果生产基地、畜牧基地生产基地、畜牧基地石 油 、 天石 油 、 天然气、煤然气、煤荒 漠 化荒 漠 化严重严重乙乙沿江邻海,沿江邻海,交通便利交通便利浦东开发,沿浦东开发,沿海沿江开放海沿江开放重要的商品粮、棉、重要的商品粮、棉、水产基地水产基地核能核能环 境 污环 境 污染严重染严重【答案】(1)(2)甲区域吸引大量流动人口迁人与其发展边境贸易及资源开发给人们增加了较多的经商与就业机会有关;乙区域则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经济收人高等因素有关。(3)甲区域河流主要作用是解决乐灌溉水源不足的问题,乙区域河流主要作用是提供了便利的运输条件(4)纺织 能源 西气东输(5)甲区域采用铁路运输,乙区域采用水路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