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知识点梳理-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docx

上传人(卖家):大布丁 文档编号:3038050 上传时间:2022-06-2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知识点梳理-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知识点梳理-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知识点梳理-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知识点梳理-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知识点梳理-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知识点梳理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一、一战前国际秩序的特点? 1、东方从属于西方;2、西欧是世界的中心;3、维也纳体系;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革命),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掀起瓜分世界狂潮;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列强瓜分世界的争斗(根本原因);欧洲列强矛盾激化,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协约国:英、法、俄;同盟国:德、奥、意)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极端民族主义的推波助澜;(二)进程(1914-1918):战线与交战双方西线英法德东线俄德奥南线俄奥战争阶段与重大战役第一阶段(1914)

2、马恩河战役德军失败,速战速决计划破产第二阶段(1915-1916)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战略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第三阶段(1917-1918)美、中参战;俄退出、德投降一战以同盟失败告终(三)性质:重新瓜分世界的帝国主义战争(四)影响:带来灾难,改变人们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运动兴起;削弱帝国主义力量,促进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动摇欧洲世界优势地位,开始改变以西欧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建立了帝国主义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影响战后欧洲政治版图的变动;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相关会议与条约(了解): 1919年,巴黎和会缔结凡尔赛和约,强力制裁德国(赔款、裁减军备、瓜分

3、其殖民地),成立国联(威尔虚十四点原则),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日本; 19211922年,华盛顿会议签署九国公约等,限制美、英、日等国的海军军备,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诸多特权,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2、实质: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国际关系新秩序,体现强权政治;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怎样体现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特征? 对德国的强力制裁(赔款、裁减军备、瓜分其殖民地); 损害中国利益(如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英法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控国际事务的工具,如委任

4、统治制度。4、评价: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和东亚以及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使资本主义在20年代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具有不稳定性,埋下了更大的冲突种子;5、威尔逊“十四点原则”:动机是为了建立美国领导的世界新秩序;反应战后人们要求和平的呼声;6、国联的“全体一致”原则:对侵略行为采取有效行动,无法制止战争发生;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一、十月革命1、背景:俄国资本主义相对落后,沙皇专制强化,社会矛盾尖锐; 一战激化社会矛盾; 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列宁主义指导;2、过程: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两个政权并存,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控国家政权; 列宁发表四月提纲,主张社会

5、主义革命,七月流血事件后和平夺权调整为暴力夺权; 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3、意义:对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对西方: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格局,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与竞争,开创实现现代化的新模式;对世界:鼓舞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理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4、特点:资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由和平夺权到暴力夺权;城市中心道路;二、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提出)新经济政策(1921年提出)背景十月革命后,国内外敌对势力武装干涉,国内战争爆发战时共产

6、主义政策损害农民利益,导致战后经济、政治危机;主要内容余粮收集制,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归国家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同时允许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存在;意义保证前线粮食供应,赢得战争恢复国民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实质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手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恢复资本主义,利用市场机制发展生产力,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二)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1、1924年以来,在斯大林领导下,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经过两次五年计划,逐步建立“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到30年代苏联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实现工业化;2、背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现代化国防

7、的需要;3、表现: 经济上生产资料公有制;指令性计划经济; 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4、评价:积极: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为卫国战争(二战)胜利创造物质条件; 消极:排斥市场,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 农业集体化中采取强制手段,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5、其他考点解析:(1)斯大林模式”与“新经济政策”有何不同点?所有制:前者单一公有制,后者多种所有制并存; 经济调节手段:前者行政指令、计划,后者市场;(2)中、苏及西方工业化道路比较? 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注意调整农业、重工业、轻工业之间的关系;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

8、通过农业集体化等方式,以牺牲农业和轻工业为代价,筹集工业资金; 西方从轻工业到重工业,通过殖民扩张等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爆发工业革命;(3)评价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提高农业机器化程度(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筹集了资金;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长期落后;第16课 (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一、一战后,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背景:1、政治:一战和十月革命削弱帝国主义势力;2、经济:各地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力量壮大;3、思想:民族民主意识的传播;二、一战后,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基本史实:(一)亚洲1、东亚:1921年中共成立,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19261927),收

9、回汉口、九江的英租界;2、东南亚:20年代,印尼共产党武装起义被荷兰镇压后,苏加诺领导印尼民族党,民族资产阶级开始掌握独立运动的领导权,采取与殖民当局不合作的政策,争取民族独立; 越南掀起了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斗争;3、西亚: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地,爆发了反对英法占领的斗争;4、南亚:印度“圣雄”甘地和国大党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争取印度自治;(抗税、手工纺织运动、食盐进军) 评价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进步性:沉重打击英国殖民统治,推动印度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局限性: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群众运动的发展,丧失革命时机; 以落后文明抵制先进文明,不利于印度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二)非洲1、20

10、年代,埃及扎格鲁尔领导华夫脱运动,埃及独立,但英国保留驻军、苏伊士运河、领事裁判等特权;2、埃塞俄比亚反抗意大利法西斯的斗争,1941年恢复国家独立;3、摩洛哥里夫地区酋长克里姆打败西班牙和法国,建立里夫共和国,后失败;(三)拉丁美洲1、尼加拉瓜,桑地诺领导抗美斗争,被誉为“人民的良心”“美洲自由的标志”;2、墨西哥:卡德纳斯总统民主改革;(1)背景:墨西哥国内军事独裁、大土地所有制盛行;欧美国家的政治、经济侵略;1917年颁布墨西哥宪法;墨西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2)内容:对内土地改革,发展教育、遏制军人势力,确立总统一任制;对外将石油等资源收归国有;(3)意义:引

11、领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三、一战后,民族民主运动的意义:1、沉重打击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影响国际秩序;2、推动了亚非拉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进程;3、为二战后亚非拉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奠定基础;四、一战后,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1、地域的普遍性和参与阶层的广泛性;2、过程具有持续性和曲折性;3、领导阶级多样且层次较高:民族资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政党;4、斗争方式多样:武装起义、非暴力不合作、民主改革、反法西斯斗争等;5、各地运动的不平衡性;6、影响更深远;7、多肩负反侵略和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演变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背景: 1、德意日对“凡

12、尔赛华盛顿体系”不满; 2、法西斯国家兴起并对外侵略扩张意大利墨索里尼,德国纳粹希特勒,日本军部);3、1929年经济大危机,法西斯鼓吹通过战争寻找出路,加剧国际形势紧张;4、西方大国绥靖政策,加速世界大战爆发; 美国为何没有走上法西斯道路? 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达,罗斯福新政成功应对经济危机;政治:民主法治完备;追求民主、自由的历史传统; 英法绥靖政策(1)原因:英法自身实力削弱;一战后反战思潮;英法等国为了国家利益,妄图将战火引向苏联;(2)表现: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九一八事变后英法默认日本侵占东北; 默认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二)过程:1、开始:1931年九一

13、八事变,拉开二战序幕;2、1937年七七事变,标志着二战在亚洲爆发,中国成为对日本法西斯作战的东方主战场;3、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4、扩大:1941年,日军偷袭珍珠港,美国参战,二战发展到全球阶段;5、联合: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发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成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6、反攻:中途岛、阿拉曼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分别成为太平洋战场、北非战场和欧洲战场转折点;7、胜利:1945年,德国签署投降书、日本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三)评价:1、性质是一场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2、带来灾难与损失;3、沉重打击帝国主义,加速殖民体系崩溃,促

14、进民族解放运动发展;4、促进国际社会主义力量壮大;(二战后,社会主义由一国扩展到多国)5、客观上推动科技进步与军事理论发展;6、世界格局:欧洲衰落,美苏强大,国际格局从以欧洲为中心转向美苏两极对峙;7、推动了新国际秩序雅尔塔体系形成;二、雅尔塔体系(二战后期1991年苏联解体)1、形成: 二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相继召开开罗、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等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2、主要内容: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审判战犯;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成立联合国等;3、联合国: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原则及其意义:“大国一致”原则,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4、评价:是全球性国际政治体系,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共处与合作;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是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知识点梳理-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docx)为本站会员(大布丁)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