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一、五大早期人类文明及多元特点类型文明名称地域产生时间早期文明成就政治文化大河文明(农耕文明)巴比伦文明两河流域前3500年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最早成文法典楔形文字是世界最古老文字。吉尔伽美什是世界上最早史诗。埃及文明尼罗河流域前3500年君神合一,法老至上象形文字;第一部太阳历;建造法老陵墓金字塔。印度文明印度河、恒河流域前3000年种姓制度公元前6世纪,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创造阿拉伯数字。中国文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前2070年西周分封制、宗法制夏历;商朝甲骨文、青铜器;中国最早诗歌总集诗经海洋文明希腊文明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
2、地区前2000年1. 城邦制(小国寡民)2. 斯巴达寡头政治;3. 雅典民主政治(开创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希腊的神话、戏剧是世界文学的瑰宝;希罗多德是“史学之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结论:1.文明产生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2.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3.不同的时空条件造就不同文明,显示文明的多样性;4.历史环境是影响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不是决定因素。二、古代世界的三大帝国1.波斯帝国:前6世纪,波斯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 2.亚历山大帝国:前4世纪末,亚历山大东征打败波斯,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 3.罗马帝国:前1世纪罗马
3、帝国建立,12世纪达到繁荣的顶峰,整个地中海变成了罗马的内海。1世纪,基督教产生于巴勒斯坦,后成为罗马帝国国教。4世纪末(395年),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三、文明的交流1.文明交往的总趋势是不断加强,相互影响不断扩大;2.腓尼基文字是字母文字的源头,在西方形成希腊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3.公元前后,秦汉帝国和罗马帝国分别兴起于亚欧大陆的两端。两大帝国通过丝绸之路有经贸和文化交流。东汉的班超曾派甘英出使大秦;2世纪,大秦遣使来华。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一、西欧封建社会1.封君封臣制度(比较西周分封制)内容:封君对封臣提供土地与保护;封臣效忠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特
4、点:以土地为纽带、层层分封、等级森严、依次主臣关系(我的主人的主人不是我的主人)。影响:统治阶级形成、政治分裂割据。4. 庄园与农奴制度: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特点是自给自足。领主主持庄园法庭,维护庄园秩序。自由农交纳地租,服劳役;是法律上自由人。农奴法律上非自由人,耕种领主自营地,收入归领主;被固着于土地上。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二、中古西欧的王权、教会与城市1.15世纪晚期,英格兰逐步形成比较强大的王权,法兰西基本统一,王权得到强化。15世纪末形成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国家。2.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地位显赫,拥有大量庄园和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它控制
5、着人们的精神生活。3.10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市民主要是工商业者。一些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等方式,获得一定的自治权。城市自治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三、拜占庭帝国与俄罗斯 1.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境内工商业发达,6世纪编订的查士丁尼法典,后演变为罗马民法大全,形成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罗马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2.1547年,俄罗斯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到17世纪末,俄罗斯扩张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四、阿拉伯帝国 7世纪,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建立政权,后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8世纪建立起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6、首都是巴格达,最高统治者称哈里发。阿拉伯人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东西文化的发展。五、奥斯曼帝国 兴起于两河流域,信奉伊斯兰教,1453年灭掉拜占庭帝国,并把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定为首都。16世纪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最高统治者是苏丹。帝国控制欧亚商路,征收重税,阻碍东西方贸易。六、东亚日本 646年,孝德天皇进行大化改新,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12世纪末,武士集团建立了镰仓幕府,将军掌握国家实权,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七、古代的非洲与美洲 1.西非班图人最早种植西瓜、棉花等;11世纪末在南非建立津巴布韦(“石头城”)。2.美洲人培育了玉米、甘薯、马铃薯、番茄、花生等。
7、中美洲的玛雅文明建有祭祀的金字塔庙宇;在今天的墨西哥,阿兹特克文明发明了“浮动园地”,以增加耕地;南美洲有印加文明。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一、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1.动因:经济:西欧商品经济发展,渴望拓展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根本原因)社会:马可波罗行纪在西欧掀起寻金热;直接:奥斯曼帝国控制东西方之间的陆路贸易;宗教:通过向海外扩张来传播基督教;思想:人文主义的鼓舞;航海家们的冒险精神。2.条件:经验:在长期航海中积累了经验,相信地圆学说,了解洋流和季风;技术:指南针等航海和造船技术提高;资金: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积极支持。二、新航路开辟的过程时间航海家到达地意义1487 年迪亚士绕过好望角
8、,到达非洲东海岸1492 年哥伦布到达美洲巴哈马群岛发现美洲新大陆,开辟欧洲到美洲新航路洲14971498年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绕道非洲到达印度和东方的新航路,成为欧亚贸易主干道之一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横渡大西洋-绕道南美洲-穿越太平洋-进入印度洋-返回西班牙完成人类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证明地圆学说的正确性。三、新航路开辟的影响1) 把世界连为一个整体世界各地开始建立广泛的直接联系,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给欧洲带来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商业革命指商品种类与流通量成倍增长;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价格革命指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9、促进新兴的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崛起。2)出现人口迁徙与物种交换欧洲人大批移民到美洲、非洲黑人被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三角贸易”)、美洲印第安人数量锐减;美洲、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等地区族群混合。欧洲人把欧亚大陆的家畜、农作物、水果等引入美洲;美洲的高产作物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和经济作物可可、烟草等流向世界各地。人口迁徙与物种交换,既推动了世界文明的交流,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导致疾病的传播,造成美洲和大洋洲原住民大量死亡。3)加速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齐头并进,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欧洲商人在与阿拉伯商人的竞争中逐渐占据优
10、势。4)开始早期殖民扩张先后出现的殖民帝国有1516世纪,西班牙、葡萄牙;17世纪,“海上马车夫”荷兰;18世纪,“日不落帝国”英国。以欧洲为主导的世界格局逐步形成,世界逐步连为一个整体,但同时也中断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社会发展进程,打破了多元文明格局,给当地带来巨大灾难。第四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一、欧洲近代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一)文艺复兴(14-17世纪)1.背景:西欧中世纪晚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根本原因);丰富的古希腊罗马文化遗存(文化基础);新兴资产阶级的支持(阶级支持);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文人聚集(中坚力量);黑死病在欧洲流行促使人们反思宗教信仰(导火线)。2.特点:以学习和恢复古希
11、腊罗马古典文化为号召;3.实质:是欧洲近代第一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4.核心:人文主义。5.成就:时间地点领域代表人物成就14世纪意大利兴起文学三杰但丁神曲(诗歌)彼特拉克歌集(诗歌)薄伽丘 十日谈(小说)15世纪意大利发展艺术三杰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大卫(雕塑)拉斐尔西斯廷圣母(绘画)16世纪英国扩展文学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李尔王(戏剧)6.影响: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秩序,解放了人性,使人们开始更多关注人本身与现世世界。(二)宗教改革 1.背景: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质疑,人们对罗马教廷的剥削日益不满; 2.导火线:1517年,教皇兜售“赎罪券”;3.序幕:1517年,神学
12、教授马丁路德撰写九十五条论纲;4.内容:主张“因信称义”;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德国宗教改革确定了“教随国定”原则,形成了路德教派。5.发展:继德国之后,瑞士的加尔文教和英国的新教影响最大。6.影响:宗教改革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发展了人文主义,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成长,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启蒙运动(17-18世纪)1.核心:理性主义(强调独立思考与自主精神)。2.过程:17世纪,英国出现早期启蒙思想,18世纪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18世纪后期启蒙运动达到高潮,并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和北美地区。3.代表:18世纪法国成为启蒙运动中心。启蒙
13、运动领袖伏尔泰,主张天赋人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孟德斯鸠著有论法的精神,主张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衡;卢梭著有社会契约论,主张主权在民、直接民主、“社会契约论”4.意义:进一步解放了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有助于资产阶级统治确立; 也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武器。(三)近代科学的兴起16-17世纪,近代科学兴起称为“科学革命”。波兰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否定天主教会的“地心说”。17世纪英国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确立了较为完整的力学体系。科学革命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17-19世纪,各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改革和王朝统一战争
14、等方式,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经过: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取得胜利;1689年,议会颁布权利法案,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扩大议会权力,限制国王权力;1701年,议会颁布王位继承法,国王权力进一步受限。2.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以代议制为基础,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国王统而不治,虚君制;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掌握立法权;责任内阁制:形成于18世纪20年代,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首相为内阁首脑,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掌握行政权。3.意义: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为
15、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二)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发展1.美国独立战争(1)背景:英国的统治阻碍了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过程:开始: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打响独立战争第一枪;建国: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阐述了人民主权思想,宣告美国独立;胜利:1781年华盛顿率大陆军打败英军;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3)意义:美国独立战争既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也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2.1787年联邦宪法(1)内容(原则):民主共和、分权与制衡、联邦制(中央集权);(2)评价:是第一部比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保证了美国的长治久安,促进了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16、,但黑人奴隶制依然存在。3.美国内战(18611865年)(1)交战双方:北方工商业资产阶级与南方奴隶制种植园主。(2)焦点:黑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3)意义:林肯政府的胜利,维护了国家统一,基本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宅地法),废除了黑人奴隶制(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为美国的发展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但黑人仍受歧视。(三)法国资本主义制度的曲折发展1.法国大革命(1)背景:18世纪,法国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根本原因);(2)过程:开始: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发展:颁布人权宣言(纲领),明确提出人权、自由、平等、法治、人民主权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原则;1799年,拿破仑
17、发动雾月政变,建立军事独裁,率法军侵略他国;1804年,颁布拿破仑法典(民法典),确定了现代民法体系;1815年,法军兵败滑铁卢,拿破仑帝国覆灭。(3)意义:法国大革命是一场最伟大、最彻底资产阶级革命,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制度。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颁布1875年宪法,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英国德国美国法国政体君主立宪制共和制行政首脑首相皇帝总统总统宪法(法律)1689年权利法案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1787年联邦宪法1789年人权宣言1875年宪法特点国王统而不治,虚君制; 议会至上军事色彩浓厚封建传统深厚皇帝权高位重民主共和;分权与制衡;联邦制途径资产阶级革命王朝统一战争独立战争法国
18、大革命相同点都是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分权与制衡;议会立法;政党制度(四)俄国1861年改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1.背景:农奴制阻碍沙俄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 2.内容:农奴获得人身自由,通过赎买得到土地;实行地方自治等;3.评价: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性质),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但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五)意大利和德国的统一1.意大利:1861年建立君主立宪的意大利王国,1870年实现了国家统一。2.德国:普鲁士“铁血宰相”俾斯麦统一德国,1871年成立德意志帝国,颁布了德意志帝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六)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明治天皇) 1.内容:政治:建
19、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废除等级制度;制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肯定了天皇至高无上的地位。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2.评价: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但保留了大量封建势力,日本很快开始对外侵略扩张。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及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比较表三、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历史意义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取代封建君主专制是历史的必然;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极大提高了生产力;但其本质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一)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 1.政治前提: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政局稳定;
20、2.资本: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三角贸易,殖民扩张等积累了资本;3.劳动力:圈地运动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4.技术:手工工场积累的经验和生产技术的进步;5.市场: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导致需求的增长。(二)进程(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者是前者发展)1.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纺纱机,工业革命始于英国棉纺织业;1785年,瓦特蒸汽机开始在棉纺织工厂使用;蒸汽机成为工业革命标志发明。19世纪初,汽船、火车先后问世,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9世纪中叶,英国的机器制造业也实现了机械化,英国工业革命完成。2.19世纪中后期,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出现第二
21、次工业革命,主要表现为电力的广泛应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内燃机的创制和应用,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应运而生。3.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表:项目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后期标 志蒸汽机的广泛使用电力的广泛使用主要特点以英国为中心(“一枝独秀”);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美国、德国等多国同时进行(“百花齐放”);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生产力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动 力蒸汽动力电力、内燃机能 源煤电、石油交通工具火车、汽轮汽车、飞机生产组织工厂制 垄断组织新兴工业部门机器制造业、采煤业、铁路运输业电力工业、电器工业、化学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殖民扩张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
22、为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最终形成(三)影响 1.促进了生产力巨大发展,给工业化各国带来了空前的繁荣; 2.工业革命建立了大工厂制度,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两大对立阶级;3.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发达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4.带来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活有所改善,人口增加明显;5.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社会问题;6.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19世纪末20 世纪初,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即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二、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一)诞生的历史条件(时代背景)1.经济根源:资本主义大工业建立和发展,社会矛盾尖锐;
23、2.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需要科学理论指导;3.思想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广泛吸取人类优秀思想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空想社会主义);4.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长期的革命实践。1848年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即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二)共产党宣言内容(基本原理)1.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作用;2.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3.肯定阶级斗争对
24、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4.宣告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并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目的和策略原则;5.1867年马克思写成资本论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三)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历史意义: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2.成为各国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推动世界工人运动和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世界各国建立和发展。(四)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成立,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871年3-5月,法国巴黎人民武装起义,建立了巴黎公社-人类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打碎旧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新的无产阶级国家机器等;公社失败后,欧
25、仁鲍狄埃作词、狄盖特谱曲的国际歌,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战歌。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国际工运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第六单元 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一、 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一)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拉丁美洲指美国以南的美洲,简称拉美。 1496年,西班牙建立了第一个殖民地圣多明各,而后占据南美大部及中美洲;葡萄牙占据巴西。西葡两国在殖民地通过实行总督制度;推行奴隶制种植园经济;进行黑奴贸易等方式,对拉美实行殖民统治,给拉美带来灾难;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生;引起“价格革命”,对欧洲社会结构形成巨大冲击。(二)亚洲沦为殖
26、民地半殖民地早在16世纪中叶,葡萄牙在中国澳门等地建立商站。17世纪,英国通过武力侵略,成立东印度公司,掠夺大量财富,成为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到19世纪中后期,使印度、缅甸和马来西亚沦为殖民地。法国侵占越南、柬埔寨和老挝(印度支那地区)。荷兰占领印度尼西亚。美国通过1898年美西战争,从西班牙手中夺得菲律宾。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半岛。 (三)西方列强瓜分非洲埃及是英法两国争夺的重点,共同控制苏伊士运河;1882年, 埃及沦为英国殖民地。1884年,欧洲列强召开柏林会议,制定“有效占领”原则,史称“地图上作业”会议。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列强侵占了几乎整个
27、非洲。(四)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整个世界被西方列强瓜分完毕,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形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二、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1804年海地的独立,揭开了拉美独立运动的序幕;1822年,巴西摆脱葡萄牙的统治获得了独立;1826年,西属拉美在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等领导下,基本实现独立。拉美独立运动彻底推翻了西班牙、葡萄牙殖民统治,完成了民族独立,打击了西班牙、葡萄牙的封建势力。(二)亚洲的觉醒1908年,英国殖民当局逮捕了印度国大党领袖提拉克,引发孟买工人罢工,成为2
28、0世纪初印度人民反英斗争的高潮,表明印度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1911年中国辛亥革命,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推动了中国的进步,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三)非洲的抗争1881年,苏丹利用宗教发动马赫迪反英大起义;1882年埃及在非洲第一个政党祖国党领袖爱国军官阿拉比领导下,提出“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的口号。苏丹和埃及武装抗英斗争虽然失败,却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 1896年,埃塞俄比亚皇帝孟尼利克二世率部取得阿杜瓦战役胜利,打败意大利军,取得抗意战争胜利。(四)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意义:1.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2.削弱了本国的封建势
29、力;3.推动了民族独立和世界历史的发展。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一)一战的原因1.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2.欧洲列强为瓜分世界产生矛盾,其中英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3.20世纪初,为争夺世界霸权,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组成“同盟国”,英国、法国、俄国组成“协约国”。(或形成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4.1914年6月萨拉热窝事件成为一战的导火线。(二)战争的进程(1914.7-1918.11)1.1914年7月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一战爆发;2.欧洲战场有西线、东线、南线三条战线,其中,英法联军对阵德军的西线是主要战场:1914年的马恩
30、河战役,德军战败,“速决战”破产;1916年2-12月凡尔登战役,持续时间最长,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索姆河战役,伤亡人数最多,英军首次使用坦克; 3.1917年美国和中国参战,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于1918年退出战争;4.1918年11月11日,德国投降,同盟国战败,战争结束。(三)一战的影响1.一战是帝国主义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非正义掠夺战争,给世界带来深重灾难;2.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3.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4.飞机、坦克和远程大炮等新式武器的出现,使战争空前惨烈,世
31、界人们反战运动日益高涨。(四)一战后的国际秩序1.一战后,战胜国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缔结了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等系列条约,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但只是暂时的和平。 2.国际联盟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重要组成分,实行“全体一致”原则,但无法制止战争发生,英国、法国更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一)列宁主义的形成1.标志: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召开,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成立;2.内容:(1)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2)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32、(3)工人阶级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3.影响:是俄国十月革命的指导思想;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1917年11月,俄历十月)1.过程:1917年二月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统治,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1917年十月革命(无产阶级革命),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取得彼德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苏维埃政权。2.意义:十月革命是第一次取得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历史新纪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为无产阶级革命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树立了榜样,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33、1.1918年夏,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中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2.1921年3月,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征收固定粮食税,允许私营企业和外国资 本有一定的发展,从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这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3.1922年12月苏联成立。1924年列宁逝世后,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为卫国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4.1936年苏联颁布宪法,形成政治上高度集权,经济上实行严密的计划经济的政治经济体制-苏联模式
34、,造成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等弊端。三、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一)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1.1924年中国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中,中国收回了汉口、九江等英租界,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2.1927年印尼民族党领袖苏加诺领导反抗荷兰殖民者的民族独立运动。3.1919年阿姆利则惨案点燃印度人民与英印当局斗争的导火线,国大党领袖“圣雄”甘地发起持久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二)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1.埃及在华脱夫党领导下,迫使英国作出让步。2.埃塞俄比亚反抗意大利墨索里尼的侵略,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三)拉丁美洲的民主革命与改革1.1926年,桑地诺带领游击队展
35、开武装斗争,迫使美军于撤出尼加拉瓜。2.卡德纳斯总统的民主改革,引领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四、罗斯福新政 19331939年为应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19331939年罗斯福就任总统期间,通过立法,整顿银行业、调整农业、以工代赈、核心是调整工业。使美国渡过经济危机;开创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先河,缓和了社会矛盾,为二战胜利奠定基础。五、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一)二战的原因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2.具体原因:(1)德、意、日等国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满,力图摆脱其束缚;(历史原因)(2)1929-1933年经济危机激化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3)德
36、、意、日建立法西斯专政,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4)英、法大国的绥靖政策助长法西斯侵略气焰。(二)二战经过亚洲战场欧洲战场非洲战场局部阶段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7年七七事变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占领捷克苏台德区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全面爆发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战争扩大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苏德战场成为抗击纳粹德国的主要战场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战争转折1942年中途岛战役是亚洲战场转折点1942-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1942年阿拉曼战役是非洲战场转折点
37、战争反攻1943年2月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结束后1944年苏联反攻;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1943年5月,非洲战场结束战争结束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标志着欧洲战场的结束1943年5月,非洲战场结束(三)二战影响二战是一场世界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既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也促进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四)战后国际秩序雅尔塔体系1.含义:二战中后期,同盟国在雅尔塔等地缔结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苏美英等为主导的战后国际秩序。2.内容:(1)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
38、,日本由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归还侵占中国的领土,承认朝鲜独立;(2)成立联合国。(1945年10月)性质:作为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原则:五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原则。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1947-1991年1.冷战的含义:二战,以美国、苏联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2.冷战的原因:(1)战时同盟基础消失直接原因(2)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对立重要原因(3)国家利益根本原因3.拉开序幕:1946年3月,英国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4.开始标志:1947
39、年3月,美国杜鲁门抛出“杜鲁门主义”。5.冷战的表现(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美国(资本主义阵营)苏联(社会主义阵营)影响政治“杜鲁门主义”( 1947年3月)“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9)标志冷战的正式开始经济“马歇尔计划”(1948年)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年)军事北约(1949年)华约(1955年)标志着两级格局正式形成地缘政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直接导致1949年德国分裂6.冷战的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瓦解,两极格局中出现的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二、挑战两极力量的成长1.西欧和日本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2.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
40、的政治力量;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三、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一)国家的宏观调控: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国家干预。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1.背景:20世纪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两次世界大战的客观促进。2.兴起:20世纪40年代中期3.内容:原子能的开发利用;电子计算机与互联网;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新材料的出现;生物工程技术。4.影响:使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地提升了社会生产力。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农业和工业就业的人口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从事服务业即第三产业的人口上升。(三)“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1.“福利国家”,指西方国
41、家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会服务投入,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缓和收入分配不均,保持社会稳定,但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2.社会运动:马丁路德金等领导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迫使美国宣布种族隔离和民族歧视政策为非法。3.评价:无论自由放任、国家干预,还是建立福利国家,实质都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其目的都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四、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一)苏联三次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鼓励垦荒,大规模种植玉米;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扩大企业自主权,效果有限。3.戈尔巴乔
42、夫改革:1985年开始经济改革,承认市场调节作用,成效甚微;政治改革脱离马克思主义,放弃党的领导,推行政治多元化,导致苏联解体。三次改革都是对苏联模式的小修小补,从经济入手,力图解决计划经济弊端,结果都失败。(二)苏联的解体:1.标志:1991年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标志苏联解体。2.实质: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3.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根本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直接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外部原因)(三)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南斯拉夫最早进行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1968年捷克的改革,史称“布拉格
43、之春”,却遭遇“莫斯科寒流”阻断。东欧国家的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1989年东欧剧变,1990年德国统一,1991年苏联解体,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史称“苏东剧变”。(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1978年,中共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1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二位。五、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1.亚洲的民族独立二战后,印度在国大党领袖甘地、尼赫鲁和穆斯林联盟真纳等领导下摆脱英国殖民统治;50年代,成立印度和巴基斯坦共和国,史称“印巴分治”。2.非洲的
44、民族独立(1)1956年,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英军撤离运河区。(2)1962年,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与法国殖民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获得独立。(3)非洲殖民体系崩溃:1960年有17 个非洲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60年代末,非洲的殖民帝国彻底崩溃。3.拉美的民族独立(1)1961 年,卡斯特罗宣布古巴是社会主义国家;(2)1999 年,巴拿马从美国手中收回了巴拿马运河区的全部主权。4.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1945-1991年,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获得独立;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瓦解。第九单元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一、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当今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一超”指美国;“多强”指中国、俄罗斯、欧盟、日本、印度等。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1.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动力、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起步于新航路的开辟;二战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96年发展为世界贸易组织)等世界性经济组织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