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6.卢因的群体动力学nB = f (P E)n B: Behavior 行为;n P: Person 个人;n E: Environment 环境; n(1)卢因认为人们结成群体,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属于不断地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过程。n(2)卢因所讲的群体指的是一个非正式的组织,它和正式组织一样,群体(非正式的组织)有3个要素:活动、相互影响、情绪。n(3)群体处于均衡状态的各种力的力场中,叫作生活场所或叫自由运动场所。这些力是相互作用的,它们涉及到群体活动的环境、每个成员的个性以及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和相互之间的看法。n(4)这种群体由于不是正式的组织,所以它有着和正式组织不同的组织目标,
2、以维持群体存在,使得群体持续发挥作用。n(5)这种群体也和正式组织一样有一个组织结构, 但是这一组织结构是非常的不明确也是不容易辨认的,其中包含正常的成员、非正常的成员、领导者和孤独者。一般来说正常的成员是接受并遵守群体的绝大多数规范的,而非正常的成员只接受其中的一部分的规范。在这样的一个群体中,其领导者在维持群体成员的团结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他不但帮助群体中较为弱小者,还要代表团体向正式组织提出群体的要求。而孤独者通常是向往其它群体的人。n(6)在这样的团体中,与正式组织一样存在着不同的领导方式,卢因把它分成为3种:专制型的领导方式。领导不在时活动便陷于停顿,只能达到中等效率;民主式的领导方
3、式,领导不在时仍然能达到应有的活动效率;自由放任式领导方式。这样的领导只承担向成员提供资料和情报,活动极不稳定,效率不高。一般人认为民主式最好,但也有的人认为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对待。n(7)这种群体的规模一般不大,因为这有利于交流各种信息和感情,以维持群体的长期存在。n7.领导的双因素理论n8.领导的管理方格理论从行为科学理论向管理论丛的转变:一方面,人们对人性认识得越多,其人性本身的复杂性和研究的深化就会产生更多的人性假设,因而人们在管理学的研究方向上,就越发呈现出多样性。另一方面,自然科学思想也以其成熟的魅力渗透进管理科学的研究中,众多自然科学新的研究成果,如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对管理
4、科学研究百花齐放局面的出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现代管理理论 二战后,科学技术和社会格局的巨大变化,使管理学的主流从行为科学演变为现代管理理论的丛林。这个阶段是从二战后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这个时期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类从工业革命(1765)向电气革命(1866)、信息革命(1942)转变。 这种科技的转变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是促进了人类经济的发展。人类的生产力导致了生产方式的转变,“从家庭手工业生产单元单个经营的生产方式转变到工业化大生产”,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自然科学思想等等,都促进了新的管理思想的产生。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流派包括: 管理过程学派,
5、孔茨,法约尔的继承者 社会系统学派,巴纳德 决策理论学派,西蒙 系统管理学派(一般系统理论,贝达朗菲,系统管理理论) 数量管理科学学派 权变理论学派,伯恩斯和斯托克 经验主义学派,彼得,德鲁克 经理角色学派,明茨伯格 计算机管理学派n巴纳德的社会系统学派n1938年正处于行为科学学派的发展初期,人际关系学说的兴起,使管理学者已经开始注意使用社会学、心理学的方法来分析和处理管理问题,注意协调好组织中的人际关系。但在巴纳德看来,梅奥等人的人际关系学说研究的重点只是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强调的是行为个体相互之间的关系,并没有研究行为个体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协调问题。而如果将组织看作是一个复
6、杂的社会系统,要使系统运转有效,则必然涉及到组织中个人与组织间的协调问题。例如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之间的协调,这也符合系统论的基本观点,即系统之间的协调。n它不仅包括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也包括各个子系统与大系统之间的协调。而当时的管理实践中也暴露出了某些单纯以人际关系学说为理论指导而不能解释的管理问题。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社会系统学派得以产生,并将协调组织中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作为其研究的主导方向。以巴纳德组织理论为代表的社会系统学派的现点也奠定了现代组织理论的基础,对管理思想的发展,特别是组织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n巴纳德认为正式组织是有意识地协调两个以上的人的活动的一个体系。n他
7、认为这个定义适用于各种形式的组织,从公司的各个部门或子系统直到由许多系统组成的整个社会。不管哪一级的系统,全都包含着三种普遍的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沟通。 n协作的意愿任何一个组织都是由许多具有社会心理需求的个人组成的,如果组织中的个人都不愿意相互协作,那么组织的目标就无法完成。 n好的组织是一个协作系统。组织成员有协作的意愿意味着个人要克制自己,交出自己的控制权、个人行为和非个人化等。没有这种意愿,就不可能将不同组织成员的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协调一致地活动。例如,作为工厂的一名工人,就必须按时上班,严格按照工厂机器操作运转的规律进行,遵守工厂的各项制度,使个人行为变得非个人化。大
8、多数时候,不同成员的协作意愿是不同的,同一个人不同时候的协作意愿的强度也是不同的,个人并不能自发地产生协作意愿。 n那么,为什么很多组织还能正常运转呢? n那是因为个人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牺牲,能使组织的目标得到实现,从而会有利于个人目标的实现。如果个人认为自己所做的努力和牺牲不会有利于个人目标的实现,他就可能不愿意做出努力和牺牲。 n因此,巴纳德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关系式: n诱因贡献 n所谓诱因是指组织给成员个人的报酬,这种报酬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所谓贡献是指个人为组织目标的实现而做出的贡献和牺牲。由于诱因和牺牲的尺度通常是由个人主观决定的,不是由客观决定的。因此,组织满足这些诱因也
9、是有点困难的。有的人看重金钱,有的人则看中地位,有的人侧重于自我目标的实现,对于不同的人,组织要给于不同的激励。 n共同的目标。可以说协作的意愿如果没有共同的目标是发展不起来的。如果组织成员不了解组织要求他们做什么,做成功以后他们会得到什么样的回报,就不可能诱导出协作的意愿来。 n对组织成员个人来说,组织的目标不一定是一种“个人”目的,但必须使他们看到这种共同目标对整个组织所具有的意义。组织动机和个人动机是不同的,而个人之所以为组织做出贡献,并不是因为组织动机就是他们的个人动机,而是因为他们感到,通过组织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实现他们的个人目标,并获得相应的满足。 n巴纳德认为只有当组织给个人的报
10、酬大于或等于个人为组织做出的贡献时,个人才可能愿意为组织目标的实现做出个人的努力和贡献。 n巴纳德认为只有当组织给个人的报酬大于或等于个人为组织做出的贡献时,个人才可能愿意为组织目标的实现做出个人的努力和贡献。 n在管理中把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结合起来的思想,被认为是管理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思想。巴纳德强调个人目标与组织共同目标之间相互协调的问题,并指出管理人员必须能够协调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之间的矛盾。 n巴纳德强调指出,组织目标是整个组织存在的灵魂,也是组织奋斗的方向。但是组织的共同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应当随着组织规模的变化、人员的变化、外界环境的变化和发展而随时调整。组织目标制定的
11、好坏对组织目标能否实现的作用也非常大。 n巴纳德认为在制定组织目标时,应具备综合性、总体性、清晰性、可分性和层次性等特点。确定组织目标时应遵循灵活性与一致性结合的原则,要有一定的可能性,同时也要有一定的挑战性。 n信息沟通作为第三要素,它使前两个要素得以动态地结合。个人协作意愿和组织共同目标只有通过信息沟通才能联系和统一起来,内部信息交流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基础。n巴纳德规定了信息沟通的一些“原则”: n信息交流的渠道要为组织成员明确了解。组织的每一个成员都有一个明确的、正式的信息交流渠道,即每一个成员必须向某个人作报告或从属于某人。信息交流的渠道必须尽可能地直接和简捷。 n信息交流和信息传递有正
12、式和非正式、书面与口头等不同的方式。很多情况下,信息往往要经过若干环节才能到达最终需要者手中,在这个传递的过程中,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都可能会产生信息的失真和误导。管理者必须采用各种手段纠正信息失真,譬如让信息表达的清楚明了、缩短信息传递路线、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等等。巴纳德也非常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非正式组织即为不属于正式组织的一部分,并且不与管辖它的有关的人员相互作用。非正式组织没有正式的结构,成员之间的联系非常松散,常常不能自觉地意识到共同的目的,而是通过同工作有关的接触或者是共同的兴趣爱好产生的,并因而确立了一定的习惯和规范。非正式组织常常为正式组织创造条件,反之亦然。企业的管理者如果
13、也能是非正式组织的领导者,那么这个管理是非常成功的。 n巴纳德发现,非正式组织起着三种作用: n信息交流。 n通过对协作意愿的调节,维持正式组织内部的团结。 n维护个人品德和自尊。 n这些职能是普遍存在的,能使正式组织更有效率,并提高正式组织的效力,使非正式组织成为正式组织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四)当代管理理论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剧烈变化,人类经济生活发生了重大进展,人类的管理思想进入了新的时代,出现了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约翰科特的领导理论,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等等。管理思想的发展历程(时间)古代管理思想、中世纪管理思想、资本主义早期管理思想、18世纪后半期到1
14、9世纪的管理思想 科学管理理论、古典组织理论 梅奥的霍桑实验,个体行为研究,群体的行为研究,领导行为研究 管理过程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一般系统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数量管理科学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经理角色学派、计算机管理学派 彼得斯、竞争战略学说、领导学说、学习型组织、质量管理理论、企业战略和核心能力、企业文化当代管理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后)现代管理理论(二战-20世纪80年代)行为科学理论(1920年前后)早期的管理思想古典管理理论(1911年前后) 管理思想的发展历程(人性)经济人假设亚当斯密、古典管理理论、麦格雷戈X理论社会人假设梅奥、行为科学
15、理论(期望、双因素、成就需要)全面发展的人假设马克思自我实现的人假设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麦格雷戈Y理论复杂人假设沙因、现代管理理论文化人假设当代管理理论西方的政治体系是以人性恶为前提的,是西方法制社会的基础依据,为了达到民主、公开、公平、公正的体制,制定了各种法律法规去限制它,把人性中恶的本性思想压制住,“先小人后君子”,丑话说在前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谁若越界,要受法律制裁,自己承担后果,而不是靠大家自觉。西方的现代管理体系同样是以此为前提的,体现到管理思想上,他们认定:人的本性是好逸恶劳,厌恶工作就会想办法少干工作;这样就需要加以控制、施加压力、进行惩罚或用物质刺激,使其就范去完成工作任
16、务。 通常把这种管理理论成为“X理论”,又称其为“硬式管理”,以美国为代表。泰勒说过“确切知道要别人去干什么,并注意他们用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去干”就是典型言论,在早期工业时期多把人当机器来管理。我们看过卓别林的喜剧片摩登时代中卓别林在流水线上拧螺丝的滑稽表演,实际上是对当时实际工作状态的夸张表现,但是却也是对把工人当机器管理使用把每一个动作都做了精确规定几秒钟完成这种冷酷管理方式的讽刺与控诉。 n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提高,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生产率也大幅提升,人的思想也逐渐趋向民主、自由,个人权利意思增强,再采用管机器的方法管人往往会遭到抵制、反抗,所以出现了与“X理论”相反的“Y理论”并逐渐
17、取代了前者。n“Y理论”强调调动人的主动性和对人的关心与尊重,其理论认为:人并非天生厌恶工作,他对工作的好恶主要取决于他所处的环境;强制的手段不是使人完成工作任务的唯一手段,人愿意实行自我控制去完成任务;缺乏抱负和怕负责不是人的本性,只要给与适当的激励,他们会主动发挥他们的能力解决问题。n马斯洛的五大生存层次理论推崇自我管理“自我实现”就是代表性管理思想之一,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得到了认同。n后来日本企业在Y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发挥形成了“日本式柔性管理模式”,丰田管理、松下模式等都成了管理界成功的管理模型。 n在管理理论的影响下,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不断完善和发展,促进了教育管理学科的形成。n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可以分为三种情况:n一种是对宏观与微观的教育管理现象与规律分别进行研究,形成教育行政学和学校管理学。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n一种是对宏观与微观的教育管理现象与规律进行综合研究。n一种是专门研究教育管理的基本原理,不涉及具体要素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