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者 : 张祥松,单位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一章,核医学物理基础,第一节 同位素、核素、同质异能素,第二节 核衰变,第三节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重点难点,核物理的基本概念,带电放射性粒子和光子与物质相互作用方式,放射性核衰变主要方式,同位素、核素、同质异能素,第一节,核医学(第9版),一、原子与原子结构,原子核,中子,质子,电子,原子结构示意图,(一)原子结构,核医学(第9版),一、原子与原子结构,(二)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1. 原子核结构表示为:,(1)X为元素符号,A为质量数,Z为质子数,N为中子数。 (2)可以省略为: 。,核素:质子数、中子数、能级状态均相同。 同位素:质子
2、数相同,中子数不同。 同质异能素:质子数、中子数相同,能级状态不同。 激发态:原子核能量较高的状态,表示为: 。,核医学(第9版),二、同位素、核素、同质异能素,稳定核素:原子核稳定,不产生射线。 放射性核素:原子核不稳定,自发产生射线。,核医学(第9版),三、稳定核素和放射性核素,核衰变,第二节,1. 衰变反应式:,(一)衰变,2. 射线,即粒子流(氦原子核) 3. 射线特点:,(1)质量大。 (2)射程很短。 (3)穿透能力很弱。 (4)电离能力很强。,核医学(第9版),一、核衰变方式,1. -衰变反应式:,(二)-衰变,2. -射线,即-粒子流(高速电子流)。 3. -射线特点:,(1)
3、质量小。 (2)射程较短。 (3)穿透能力较弱。 (4)电离能力较强。,核医学(第9版),一、核衰变方式,1. +衰变反应式:,(三)+衰变,2. +粒子,即正电子 3. 湮灭辐射:,+粒子射程仅12mm,其在较短的时间内与邻近的自由电子碰撞,转变成两个能量同为511keV、方向相反的光子。,核医学(第9版),一、核衰变方式,正电子湮灭辐射,1. 衰变反应式:,(四)衰变,2. 射线,即光子流 3. 射线特点:,(1)不带电荷。 (2)运动速度快。 (3)穿透能力强。 (4)电离能力很小。,核医学(第9版),一、核衰变方式,衰变及内转换模式图,1. 衰变常数: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目占总
4、数的比率, 用表示。,(一)衰变常数,2. 衰变规律:随时间呈指数规律减少。 3. 表达式:,核医学(第9版),二、核衰变规律,1. 半衰期:放射性核素数量因衰变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用T1/2表示。,(二)半衰期,2. 与衰变常数的关系:T1/2 0.693/ 3. 有效半衰期:,核医学(第9版),二、核衰变规律,1. 定义:放射性核素在单位时间内的衰变数,表示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强度。,(三)放射性活度,2. 单位:,核医学(第9版),二、核衰变规律,(1)贝克(Bq):1秒钟内发生一次核衰变 (2)居里(Ci):每秒3.71010次核衰变,1Ci=3.71010Bq GBq(109Bq)、
5、MBq(106Bq)、kBq(103Bq) mCi(103Ci)、Ci(106Ci)、nCi(109Ci),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第三节,1. 电离 带电粒子(、粒子等)与物质的核外电子发生静电作用,使电子脱离轨道束缚形成自由电子;失去电子的原子成为离子。 2. 电离密度 带电粒子在单位路程上产生的电子-离子对的数目,表明带电粒子的电离能力。 3. 激发 核外电子获得的能量不足,只能由能量较低的轨道跃迁到能量较高的轨道。,(一)电离与激发,核医学(第9版),一、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二)散射 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时运动方向发生改变,其中运动方向改变而能量不变者称为弹性散射。 (三)韧致辐射
6、(四)湮灭辐射 (五)吸收,核医学(第9版),一、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散射示意图,(一)光电效应,核医学(第9版),二、光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光子与介质原子的轨道电子碰撞,把能量全部交给轨道电子,使之脱离原子而发射出来,而整个光子被吸收消失;脱离原子轨道的电子称为光电子。,光子,光电效应示意图,(二)康普顿效应,核医学(第9版),二、光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能量较高的光子与原子的核外电子碰撞,将一部分能量传递给电子,使之脱离原子轨道束缚成为高速运行的电子,而光子本身能量降低,运行方向发生改变;释放出的电子称作康普顿电子。,康普顿效应示意图,(三)电子对生成,放射性核素是核医学的基本工具。 核素、同位素、同质异能素等描述放射性核素的不同种类。 核衰变、半衰期等描述放射性核素的物理变化方式、规律和生成核射线的种类。 放射性活度是放射性核素放射性强度的度量单位。 电离和激发、光电效应等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方式是核射线探测、核医学显像和核素治疗最主要的物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