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层教学下的初中数学作业分层设计探讨一、引言随着我国素质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很多中学都逐渐重视初中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初中数学不仅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同时还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模式。文章将从初中数学作业分层的意义、初中数学作业分层存在的问题以及初中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策略三个方面进行相关论述,以供参考。二、初中数学作业分层的意义(一)巩固基础知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更多,难度也更大,通过课后练习的方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巩固。而分层的数学作业设计则能够提高作业的针对性,使得不同学习情况的学生都能够在其所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开展练习活动,这样才能够
2、满足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同时帮助每个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数学学科的知识本就是多角度、多思维方面的,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思维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如果教师始终采取同一种练习模式则很难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甚至还会出现走弯路的现象,导致班级中的一些学生难以得到提升。(二)开发学生思维作业的分层设计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数学学习以及练习的需要,而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更加有利于学生思维方法的改善,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取得较大的进步,进一步缩短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差距,同时也能够创建和谐健康的教学环境,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比如,当教师在进行有关三角形角度的题目练习时,教
3、师可以从较为简单的问题入手,先初步检测学生对知识概念的理解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知全等角、补角、余角等不同的概念。此时教师可以增加问题的难度,请学生判断图中的全等三角形数量。这样的练习题目检验的就是学生对全等三角形概念以及判定条件的认知,对于那些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靠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提问能够帮助其巩固理论知识。除去等腰三角形和角平分线这样的判定条件,就可以将以上问题变为开放性的题目,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就能够引导学生拓展其思维,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与逻辑性。(三)提高教师素养教师在进行数学作业分层设计之前需要对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够对学生群
4、体进行准确分层,进而提高学生课后学习的效率。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备课,使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方法,在课堂中更要重视学生学习的反馈情况,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同样的,有效的评价设计也是作业分层的必要环节,因此教师还需要在每堂课之后不断反思和总结自己的得失,并以此补充和完善学生的作业内容,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与专业能力。三、初中数学作业分层存在的问题(一)缺乏科学性尽管分层作业设计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能够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初中数学教师对于分层作业设计的原则与理念认知并不准确,很多人认为分层作业只
5、需要在作业的题量以及难易程度方面进行区分,在内容设置上却忽略了学生个体的特征与需求,导致很多分层设计缺乏科学性,难以取得效果。比如有的初中数学教师针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会减少其做题量,降低其学习压力,而对于學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则是增加题量练习。但是从两者的题目内容来看,其中存在较大的重复性,导致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总是出现重复练习的情况,难以对其潜能进行挖掘,同时也很难起到开发智力的效果,甚至还会导致学生出现枯燥的心理,进而失去对数学学科的兴趣。还有的初中数学教师只是简单地从题目的难度出发进行分配,对于作业的具体内容并没有进行筛选,这样一来,对于那些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过于基础性的题目会严重限制其
6、发展,导致其数学能力得不到提升。(二)缺乏指向性教师在进行作业分层设计的时候还应该符合该阶段教学的目标,而在分层教学中,教师作业设计的一大难点就在于学生难以实现科学的分层,进而导致教学目标混乱缺乏指向性。比如,有的学校为节省时间,按照学生的成绩将其简单地分为快班和慢班,而教师在进行不同班级作业设计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班级的学习进度,在内容方面应该保持知识广度与深度的一致性。除此之外,还有的学校会将学生分为提高班与普通班,对于这样的分层方式,教师则应该改善作业的内容设计,为其挑选不同深度的作业内容。(三)缺乏多样性要想提高初中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探究的热情,教师在进行分层作业设计的时候应该不断提升
7、其创新性与多样性。与小学阶段的数学相比,初中数学的知识内容更加趋向于实践性与应用性,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理性思维,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的时候应该突破书本形式的限制,采取实践研究、数学建模等方法为学生布置作业,并引导学生用小组探究的方式完成作业。这样就能够为学生创建一个有趣的学习探究氛围,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深化自身对知识的理解与认知,提升自己运用知识的能力。四、初中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策略(一)学生分层教师在进行作业分层设计之前首先需要对学生实施分层管理,一般来说,教师都是通过对学生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特点等进行分组,分别为优秀生、中等生、学困生三个不同的层次,不同层次在班级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0%、50%、20%,以上分组是动态且相对稳定的,也就是说,如果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则教师就应该将其提升层次,最终保持在352的比例构成中,这样才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竞争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