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单元 单元导语解读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单元导语原文拥有美好而充实的人生,是我们共同的心愿。本单元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对人物美好品行的礼赞,有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思考,还有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令我们感动的,是其中彰显的理想光辉和人格力量。本单元继续学习默读。在课本上勾画出关键语句,并在你喜欢的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的思路。单元导语解读一、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意义、价值1.人文主题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人生之舟”,所选的课文都是关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纪念白求恩一文是毛泽东对白求恩一生的总结,高度赞扬
2、了他的国际主义精神,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植树的牧羊人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在荒漠中默默无闻种树的故事。这个故事让人相信,人类可以凭借满怀无私的大爱、不懈的毅力和精神,创造出奇迹。走一步,再走一步写了作者童年时克服恐惧、收获自信的一段回忆,从而阐发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即“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信,文短意长,是一篇修身立志的名篇佳作。课文中彰显出来的人格力量和人生智慧,有着指导人生、矫正时弊的价值,有助于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
3、,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语文素养本单元在语文素养方面的要求是:阅读方法上,继续学习默读;阅读策略上,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理清作者的思路。默读,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不出声地读书,是语文教学上训练阅读能力的一种方法。”由此可见,默读是阅读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文本对话的一种独特形式。在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各学段的默读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中,第四学段(79年级),要求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语文课程目标之一是“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默读”可以算得上是人们终生学习的一
4、种主要阅读方法。默读要求做到:眼到、手到、心到。“眼到”,就是每一个字都要认清,不能随便放过;“手到”,就是动手,做些标记,查阅资料,抄录摘要,写下感想等;“心到”,就是集中注意力,边读边想,理解语句意义和句段间的内在联系。本册书从第三单元开始学习默读: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性和一定的阅读速度。看来,第三单元重点要求学生做到“眼到”,也就是引导学生养成一气呵成读完全文的习惯,保证阅读的完整性,以便整体地感知文本的内容。本单元要求“继续学习默读”,“继续”一词说明本单元是对前面单元的进一步延伸,即在“眼到”的基础上,“在课本上勾画出关键语句,并在你喜欢的
5、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无论是“勾画”,还是“做标注”,重点要求学生做到“手到”。“手到”便能“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而第五单元还将在本单元的基础上,继续学习默读,要求“边读边思考,勾画出重要语句或段落,并学做摘录”。显而易见,“勾画”和“学做摘录”还是进一步要求学生练习、巩固“眼到”“手到”。同时,“边读边思考”是要求做到“心到”,“心到”就能理解文章的深层意蕴,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到第六单元学习快速阅读,也是在养成默读习惯,形成默读能力的前提下,力争每分钟不少于400字,达到提高阅读速度的目的。关于“默读”这一阅读方法,教材在安排上可谓由浅入深且体系完备。
6、值得一提的是,三、四、五单元在逐层教学生掌握“默读”这一方法的同时,学生阅读时所应具有的普遍意义的阅读策略也在随之步步落实。单元阅读方法阅读策略第三单元要求学习默读: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性和一定的阅读速度。学会在阅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第四单元本单元继续学习默读。在课本上勾画出关键语句,并在你喜欢的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第五单元继续学习默读,要求边读边思考,勾画出重要语句或段落,并学做摘录。能在把握段落大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第六单元学习快
7、速阅读,力争每分钟不少于400字。阅读时,尽量扩大一次性进入视野的文字数量,寻找关键词语以带动整体阅读,提高阅读速读。调动自己的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把握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从表格中不难看出,阅读方法与阅读策略是相辅相成,彼此支撑的。教材编排的内容是有机联系、不可割裂的整体。下面,我们再深入细致地解读一下三、四、五、六单元的阅读策略。第三单元要求“学会在阅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是阅读的最基本要求,是人人都应具备的能力。本单元说的“阅读”,应该是“默读”。“学会”,就是说既要“学”如何在默
8、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还要掌握这种方法和技能。“学会”了之后,本单元的阅读策略也在随之变化“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的思路”。“整体把握文意”是承接上一单元而来,“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更深层次的阅读要求。如若学生不会“整体把握文意”,就谈不上理清作者思路。所以,每个教学单元的目标一定要步步为营。到第五单元,阅读策略要求“能在把握段落大意的基础上,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显而易见,“把握段落大意”是第三单元的目标,“理清思路”是第四单元的目标,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的阅读“更上一
9、层楼”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第六单元则进一步要求“调动自己的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把握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可以说,本册书的阅读策略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具有一定的普适性。这样,各单元螺旋式地逐步达到课标要求的“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等。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习惯就会逐步养成,阅读能力也会逐步提升并受益终身。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二、本单元的内在逻辑结构及指向的核心素养1.本单元的内在逻辑结构本单元语文素养部分共有三句话。第句指出了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即“继续学习默读”。第句说的是如何继续学习默读,即“在课本上勾
10、画出关键语句,并在你喜欢的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也就是实现学习目标的具体学习内容。第句指出了本单元的第二个学习目标,即“理清作者的思路”。这样,三句话的逻辑层次相当明显,两句为一层,第句为一层,两层为并列关系,第句和第句之间则是解说关系。如图所示:本单元继续学习默读。|(解说)在课本上勾画出关键语句,并在你喜欢的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并列)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的思路。值得注意的是,第句、第句内部也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第句“在课本上勾画出关键语句”,是教学的起点,是学生在上一单元已经学习并已经具备的能力,“并在你喜欢的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
11、”中的“并”字提示我们,本节课就是在“勾画出关键语句”的基础上,学习“在喜欢的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进一步提升默读的能力。所以,第句内部的逻辑结构是递进关系。同样,第句中,“理清作者的思路”是另一个学习目标,如何实现这一学习目标呢?就是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其中,“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是教学的起点,是在上一单元已经学习并掌握的阅读策略,在此基础之上,教学生学会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一些方法,进而理清作者的思路。也就是说,“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是大前提,“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是路径,是阅读策略,是学习的内容,而“理清作者的
12、思路”是最终要达成的学习目标。至此,我们不难发现,句号与句号之间,逗号之间,甚至顿号之间都是有逻辑层级的。单元内在的逻辑结构,是我们教学中“教什么”“怎样教”的有效依据和支撑。2.本单元指向的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在喜欢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在积累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的过程中形成个体的言语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运用。“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的思路”,帮助学生在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在探究中理解,掌握一定的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律。思维发展与提升:“在喜欢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可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和辩证思维,促进他们深刻性、批判性等
13、思维品质的提升。“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的思路”,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促进他们思维敏捷性、灵活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在喜欢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鉴赏品味,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文化传承与理解:“本单元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令我们感动的,是其中彰显的理想光辉和人格力量。”这些人文精神的力量和感召,能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因子,增强文化的自信与自觉,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三、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对单元说
14、明的理解与分析,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为:1.学习在阅读中勾画关键语句,学做标注的默读方法。2.学会理清作者的思路。学习重点:学习在阅读中勾画关键语句,学做标注的默读方法。学习难点: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四、本单元的教学建议、指导1.厘清几个重要概念“学习”与“学会”“学习”是“学”并“习”。学到相关的知识、方法或策略,然后反复练习,逐渐熟练甚至形成一种不自觉的技能。“继续学习默读”就是既要进一步学“默读”的方法在课本上勾画出关键语句,并在你喜欢的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又要不断练习学到的此种方法。那么,学生学习默读到哪种程度呢?教材编者没有说明。但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到
15、,初中阶段阅读要养成默读习惯。所谓习惯,是逐渐养成而不易改变的行为。也就是说,默读教学要按照教材的阶梯式编排,循序渐进地“教”,教师更要引导学生在“学”中反复练习,增进体验,进而在“习”中养成默读习惯,形成阅读能力。“学会”是在“学习”之后,感受了,理解了,掌握了。“会”是对“学”的结果的明确指向。“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的思路”,就是要求在这一单元中,学生必须掌握划分段落层次和抓取关键句的方法,并且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达到理清作者思路的学习目的。因此,一字之差,教学的指向不同,落脚点也就不同。做标注做标注指的是标示并注明。“标示”是标明,显示的意思。“注明”是注解说明
16、的意思。也就是说,在默读的过程中,要训练学生边默读边在文本中用相关的符号对喜欢的语句、有疑惑的语句、关键语句等做出标记,同时还可以加以注解或说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所以,学生学做标注既有助于学生默读时做到眼到、手到,也有助于做到心到,达到对文本的个性化体验与理解。理清作者的思路所谓思路,指的是作者在写作时思考的条理脉络。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
17、决不乱走的。”要想理清作者的思路,前提需要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大意。要想把握文章整体的思路,就要先理解每一段的意思,再分析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同样,要想理清文章局部的思路,也要从理解句意入手。做到了理清作者的思路,才能进一步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受到感情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2.统筹分解单元目标本单元共四篇文章。其中纪念白求恩植树的牧羊人和诫子书为教读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为自读课文。那么,四篇文章如何科学有效地落实单元目标呢?分清“教读”与“自读”统编教材中,“教读课”与“自读课”的使命不同。教读课文,重在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自读课文,重在教师的“导”,学生的“习”
18、。学生在“习”中增强理解,弥补漏洞,形成能力。备课授课时,要依据教材编排,依据课型,该“教”则“教”,该“习”则“习”,科学授课,落实教材。目标因文适当分解一个单元,教读课占主体,如何科学有效地落实单元目标呢?既不可集中在一篇教读课文中落实所有的目标,也不可在每一篇教读课文中涉及每一个目标。几篇教读课,应该依据文本本身的特点,统筹布局,承担各自适合的目标。比如纪念白求恩这篇课文思路明晰,条理分明,适合落实“理清作者思路”这一单元目标。那么,进一步思考,理清作者思路的方法与路径是不尽相同的,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最适合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来达成理清作者思路的目的。而植树的牧羊人一文,则适合通过勾画表示时
19、间的关键语句,梳理故事情节。当然,即便一篇文章的不同课时,学习目标也应该是不尽相同的,有层次的。比如纪念白求恩,要想最终理清作者的思路,还有一个前提,就是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这样的话,本课的第一课时就比较适合落实本单元“勾画关键语句,并在你喜欢的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这一目标要求。然后在此基础上,整体把握文意。第二课时就可以让学生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的方法,理清作者思路。有效借助助读系统教材中的助读系统非常完备,从预习到随文批注,从课后思考探究到积累拓展再到课后补白,都是对单元导语的充分诠释。教学中,我们要借助这些助读内容,而且要有效充分地借助。何为有效借助呢?重要的
20、一点就是要让这些助读的内容真正发挥出教材编者设计的作用,为教师的“教”所用,为学生的“学”所用。这就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将一篇课文的助读系统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融合在一起,有效利用,统筹布局。3.具体建议纪念白求恩是一篇纪念性的文章,以“说理”为主,兼叙述和抒情。整篇文章思路清晰,逻辑严谨。所以,教学重点应教给学生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如何整体把握文意,就是运用默读的方法,边默读边勾画出关键语句,促进对文本的理解。如何划分段落层次呢,从具体的句意、段意入手,句间关系、段间关系切入,抓取关键语句,层层梳理,划分出文章的段落层次。如何
21、抓取关键语句呢,上一单元已经学习了诸多的方法,如标题、开头、结尾、过渡以及文段中的关键语句等。这一单元既是巩固,也是运用。最终要让学生学会理清作者思路的方法,并掌握“说理性”文章的思路,即叙论颂。植树的牧羊人是一篇小说,文本较长,时空跨度较大。整篇文章以时间为顺序,“叙事”为主,最后“议论”点题,是先叙后议的典型。所以,教学的重点适宜在上一单元的基础上,继续训练学生默读。教学生边读边勾画,把握文章的大意;抓住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划分段落层次,理清作者的思路,加深对牧羊人行为的认知,获得精神的滋养。走一步,再走一步也是一篇小说,它叙写了一件完整的事情,先叙后议,篇末将人生的个别体验升华为普遍的人生经验。由于是一篇自读课文,所以应在纪念白求恩植树的牧羊人两篇教读课的基础上,重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加强边默读边勾画的习惯,巩固所学的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取关键词以理清作者思路的方法。诫子书是一篇文言文,篇幅较短但说理性较强。考虑到文言文这一特点,语段中富有意蕴深长的语句,且句间关系较为复杂。所以,这篇文章适宜训练学生在默读的过程中,画出自己喜欢或有疑问的语句,并作出标注,体会诸葛亮的殷殷之情。同时,还可以利用文本短小这一特点,训练学生划分一个复杂而独立的语段的结构层次,体验正反论证的逻辑思路,获得理清作者思路的一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