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走之底”指导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指导学生观察“走之底”三个笔画的外形特点,关系位置,掌握“走之底”的书写要领。2. 通过自主观察,掌握带有“走之底”这个偏旁的汉字的结构特点,体悟其结构的精妙之处。3. 感受书法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4. 继续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认真书写的好习惯。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规范书写“走之底”及带“走之底”的字。教学难点:指导学生观察,并能领悟其特点和规律。教学策略:引导观察,示范讲解;反复练习,多元评价;体验成功,审美熏陶。教学准备:ppt课件,实物投影仪,写字专用纸,教学课时:一课时(25分钟)教学过程:一、 谈话导入同学们,汉字是我们中国的文
2、字,是我们学习交流的工具,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把汉字写正确,写美观。今天老师给同学带来几位当代书法家的作品,请欣赏。看了这些作品,你们有什么感受?想不想和他们一样把字写得那么漂亮?我们今天就来上写字课,学写偏旁“走之底”,简称“走之”,板书课题。二、 学写偏旁1. 引导学生观察“走之底“三个笔画的具体写法课件出示“走之底”,要求逐个笔画讲解要领并练习。(1) 点画要右斜,位置不宜过低,这样才有精神(点高右斜有精神)。(2) 横折折撇的横要短。上部要向左倾,好像人在向前跑动,这样就能写出笔画的动态美。横折折撇还可以看成是横加“S”(横成斜势加“S”) 。折尖要对准点的收笔处(折尖对准点末端)。(
3、3)最后一笔是平捺,其外形像弯曲的河流,要写得一波三折,富有变化(一波三折显飘逸)。在撇尖稍左的位置轻按入笔写短平横(一折短、平、轻)。然后略向右斜,写较长,由轻入重的斜横(二折长、斜、重)。最后捺脚稍顿,平拖出锋,向右伸展,也可看做右尖横(三折顿笔出捺脚)。注意三个局部的自然过渡,使整个笔画显得圆润流畅,舒展大方。2. 课件在这个部分要圈画关键的部位,引导学生好观察。3. 总结,出示写字儿歌,学生读。 点高右斜有精神, 横成斜势加“S”, 折尖对准点末端, 一波三折显飘逸,4. 师边讲解边示范。5. 学生描红,仿影,临写6. 师生点评,深化规律:(1)口诀,指名对照口诀点评,教师根据点评用红
4、笔修改并补充点评。找两个共性问题的)(2)你的走之底与例字相比,还有哪些没做到位的地方?先看,看清楚了,再临写1个,并点评有进步的或写得好的作品。(找两个有进步的)三、学写例字:道1 观察例字,发现规律 出示例字:道 观察分析,引导生说说要点:一般来说,走之底上的字应是长方的,不适写成偏方,处于平捺的正中。(出示走之底上面的字方框)内外部分又要互相靠拢,写得紧凑,这就要求内部部件宜靠左下。(课件显示);里外结构间要留有适度的空当,避免过松过紧。(课件显示)从结构看半包围结构,半包围结构的字书写时应注意,内部外撑,字才丰满(课件显示);走之底的左围高度要适中,下部必须宽展,要能拖住上部(课件显示
5、)。从局部和个别笔画看,点画起笔竖中线上,撇画高,横画起笔竖中线左侧,第二笔撇画短小,较直,目的竖画压住竖中线,目里的第一横在横中线偏下一点点。“目”上下一样宽(课件展示要点)2 总结规律:字形长方要外撑,互相靠拢写紧凑,左围高度需适中,平捺伸展托上部。2、教师范写,学生练写。师讲边写:半包围结构的字要先写里面,点画起笔竖中线上,撇画高,竖中线左侧起笔写横,横要平;撇画起笔在横画的不足1/2处,短小,较直,“目”的竖画压住竖中线,横折的宽度不能超过上边的横,第一横起笔在横中线偏下一点点,中间的两横靠左不靠右。走之的高度要注意不能超过里面的“首”, 横折折撇的起笔在横中线上 折笔较小,空间均匀,平捺伸展,托住上部。学生描红1个,仿影2个,临写1个3、师生点评,深化规律:投影有代表性的字(书写不到位,班级中集体不好现象的字),指名评价,教师补充评价;学生再次临写,投影有进步的同学的字,教师简单评价四、拓展练习:给“先、力、大、米”加上“走之底”五、总结:同学们,一节课的时间很短,但我们的收获不少。看来,写好汉字并不难,只要我们用心品悟,认真训练,谁都可以成为小小书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