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2 本章知识概览第一章第一章 教育技术概述教育技术概述1.1 信息时代的教育1.2 教育技术基本概念1.3 教育技术发展简史1.4 教师专业发展与现代教育技术第一章 教育技术概述3第一节 信息时代的教育1.1.1 信息与信息时代1.1.2 教育与教育的发展1.1.3 教育信息化第一章 教育技术概述4第一节 信息时代的教育1.1.1 信息与信息时代1.认识信息2.信息的革命3.信息时代第一章 教育技术概述5第一节 信息时代的教育1.认识信息1)信息是到处存在的2)信息是可以而且应该被感知的3)信息是一种资源4)信息永远处于一种运动的状态5)信息可以通过运载、存储、传播、再
2、生等为全人类共享第一章 教育技术概述6第一节 信息时代的教育2.信息的革命1)语言的产生2)文字的创造3)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4)电报、电话、广播和电视等现代通讯技术的发明第一章 教育技术概述7第一节 信息时代的教育3.信息时代1)信息时代2)信息技术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指在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指导下扩展人类信息功能的技术。一般认为,信息技术是以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为主要手段,实现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和利用等功能的技术总和。第一章 教育技术概述8第一节 信息时代的教育1.1.2 教育与教育的发展1.认识教育2.教育的发展3.不同历史发展时期
3、教育的特点第一章 教育技术概述9第一节 信息时代的教育1.1.2 教育与教育的发展1.认识教育 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它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第一章 教育技术概述10第一节 信息时代的教育1.1.2 教育与教育的发展3.不同历史发展时期教育的特点时期时期特点特点教育形态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方法原始教原始教育育不可分:教育溶
4、于生产与生活之中,没有专职教师。普遍性:人人受教育、教育机会人人均等。局限性:简单的生活、生产技能。原始性:动作、语言的简单模仿。古代教古代教育育独立性:从生产生活中分离出来,有了专职教师。特权性:只有特权阶级的子女才有受教育的权利。阶级性:总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单一性:教师面对个别学生,利用语言、文字来教,学生则以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近代教近代教育育统一性:学校班级授课形式。广泛性:教育对象不再仅仅是少数特权阶层的子女,而是涉足到各个阶层。学科性:围绕社会的需要设置各门学科进行教学。多样性:已开始思考并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对教育对象的作用。现代教现代教育育多样性:幼稚园、小学、中学、大学
5、、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在职教育。普及性:初级教育作为义务教育使得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在普及初等教育的同时,高等教育也逐渐扩大受教育面。综合性: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开始被打破,综合学科的教学逐渐引起重视。先进性:由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人们有可能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改进教育环境、提高教育效率。第一章 教育技术概述11第一节 信息时代的教育1.1.3 教育信息化1.认识信息化2.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3.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社会过程第一章 教育技术概述12第一节 信息时代的教育1.1.3 教育信息化1.认识信息化2.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3.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社会过程第一章 教育技术概述1
6、3第二节 教育技术基本概念1.2.1 技术的理解1.2.2 教育技术1.2.3 现代教育技术1.2.4 教育技术学1.2.5 相关概念的辨析第一章 教育技术概述14第二节 教育技术基本概念1.2.1 技术的理解1.技术的含义Technology(技术)由希腊文techne(工艺、技能)和logos(词,讲话)构成,意为对工艺、技能的论述。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Instructional Technology:The Definition and Domains of the Field):技术不只是科学的应用,还包括过程和工具的改进。科学学辞典和科技辞典:技术是为社会生产和人类物质文化生
7、活需要服务的,供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物质手段、智能手段和信息手段的总和。第一章 教育技术概述15第二节 教育技术基本概念1.2.1 技术的理解2.技术的特征技术的特征主要有目的性、可操作性、统一性和广泛性。目的性表现:技术是人们通过对自然资源的有目的的造型和处理而从人类思想中产生出来的现实。可操作性表现:技术一旦形成,就能让人学会使用和操作,并在操作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改进。统一性表现:物质和非物质的统一,有形与无形的统一,工具与使用方法的统一,物与人的统一。广泛性表现: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需求向更高更广的空间伸展,导致技术向更高更广的范围发展。第一章 教育技术概述16第二节 教育技术基
8、本概念1.2.2 教育技术1.教育技术AECT94定义2.教育技术AECT05定义3.AECT05定义与AECT94定义的区别第一章 教育技术概述17第二节 教育技术基本概念1.2.2 教育技术1.教育技术AECT94定义1994年,AECT出版了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书中对教育技术做出了如下定义: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development,utilization,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
9、ning.目前,国内一般将上述定义翻译为:教育(学)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第一章 教育技术概述18第二节 教育技术基本概念1.2.2 教育技术1.教育技术AECT94定义图1.2 AECT94定义的内涵结构 第一章 教育技术概述19第二节 教育技术基本概念1.2.2 教育技术2.教育技术AECT05定义2005年,AECT发表了教育技术新定义: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study and ethical practice of facilitating learning and improving perfor
10、mance by creating,using,and managing 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目前,国内一般将上述定义翻译为:教育技术是通过创设、利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第一章 教育技术概述20第二节 教育技术基本概念1.2.2 教育技术3.AECT05定义与AECT94定义的区别(1)AECT05定义采用的是“educational technology”(教育技术),而在AECT94定义采用的是“instructional technology”(教
11、学技术)。(2)AECT05定义主要包括3个范畴:创设、利用、管理,其中AECT94定义中的设计、开发职能在新定义中演化为一个职能:创设。在新定义中,评价范畴也不再被列为一个单独的范畴,已经将其融入创设、利用、管理中。第一章 教育技术概述21第二节 教育技术基本概念1.2.2 教育技术3.AECT05定义与AECT94定义的区别(3)AECT05定义添加了有关改善绩效的新内容。改善绩效的提法强调了学习的含义不单指获取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和提高能力。(4)AECT05定义更加强调过程和资源的技术性与合适性。倾向于认为教育技术的技术性是教育技术区别于教育领域中其他过程或资源的根本所在。第一章 教育技
12、术概述22第二节 教育技术基本概念1.2.3 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是20世纪90年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而产生的新术语,是我国特有的称法。在此之前,国内与其对应的术语是“电化教育”。但是,国内部分专家对此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电化教育与教育技术不是一回事。第一章 教育技术概述23第二节 教育技术基本概念1.2.3 现代教育技术1.“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的几个重要定义“电化教育,简单的说,就是指利用现代化声、光、电设备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萧树滋,1983)“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最优化就是电化教育。”(南国农,1985)“在教
13、育、教学中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发展多种能存储、传递声、像教育信息的媒体,采用先进的教育方法,控制教育过程的信息,以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李运林,李克东,1986)第一章 教育技术概述24第二节 教育技术基本概念1.2.3 现代教育技术1.“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的几个重要定义“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李克东,1998)“信息化教育(即电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
14、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南国农等,2004)“教育技术学是通过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育过程与教育资源,来促进学习并提高绩效的理论与实践。”(何克抗,2005)第一章 教育技术概述25第二节 教育技术基本概念1.2.3 现代教育技术2.对应现代教育技术定义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众说纷纭,没有定论。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种不同的认识:(1)手段、方法说。(2)认为我国的现代教育技术相当于美国的教育技术。(3)以美国AECT94定义为基础,结合我国实际,提出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第一章 教育技术概述26第二节 教育技术基本概念1.2.4 教育技术学 教育技术学是对教育技术的产生、
15、发展、相关理论研究、开发、应用及其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问。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是:视听教育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和系统理论。第一章 教育技术概述27第三节 教育技术发展简史1.3.1 教育技术的产生1.3.2 教育技术发展历程1.3.3 教育技术发展趋势第一章 教育技术概述28第三节 教育技术发展简史1.3.1 教育技术的产生1.关于教育技术起源的观点一:教育技术作为进行教育活动的手段、方法和技巧,它的产生应当推向更久远的古代。2.关于教育技术起源的观点二:国外更多的学者倾向于把教育技术列为新的领域,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第一章 教育技术概述29第三节 教育技术发展简史1.3.2
16、 教育技术发展历程1.外国教育技术发展历史1)外国教育技术的形成(1)视听教学(2)程序教学(3)系统化教学第一章 教育技术概述30第三节 教育技术发展简史1.3.2 教育技术发展历程1.外国教育技术发展历史2)外国教育技术的发展(1)视觉教育阶段(20世纪初30年代)(2)视听教育阶段(20世纪3050年代)(3)视听传播阶段(20世纪5060年代)(4)教育技术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第一章 教育技术概述31第三节 教育技术发展简史1.3.2 教育技术发展历程2.我国教育技术发展历史1)初创阶段(20世纪20初40年代末)2)奠基阶段(20世纪40末70年代中)3)发展阶段(20世纪7
17、0末90年代初期)4)深入发展阶段(20世纪90中期)第一章 教育技术概述32第三节 教育技术发展简史1.3.2 教育技术发展历程2.我国教育技术发展历史阶段名称起止年代采用的技术和方法所依据的学习理论特 点媒体技术智能技术初创阶段20世纪20年代初期40年代末期电影、广播、幻灯 在国外视听教育的影响下,我国少数城市和地区开展了电化教育试验。奠基阶段40年代末期70年代中期电影、幻灯、广播、录音 行为主义奠定了我国电化教育的基础。发展阶段7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电影、幻灯、投影、广播、录音、电视、录像、计算机系统方法行为主义、认知理论以音像技术为主。电化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引入国外教育技术的基本
18、理论。深入发展阶段90年代中期以后幻灯、投影、广播、录音、电视、录像、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仿真教学系统系统方法、整体技术行为主义、认知理论、建构主义、人本主义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智能技术得到重视。教育技术学科体系初步确立。第一章 教育技术概述33第三节 教育技术发展简史1.3.3 教育技术发展趋势1.教育技术作为交叉学科的特点日益突出2.教育技术开始从重视技术应用过渡到重视技术的设计与效果检验3.教育技术的研究开始逐渐关注技术化环境中的学习者心理研究第一章 教育技术概述34第四节 教师专业发展与现代教育技术1.4.1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历史进程1.4.2 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及能力要求1.4.3 现
19、代教育技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1.4.4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第一章 教育技术概述351.4.1 教师专业化发展历史进程1.教师专业化2.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历史进程第四节 教师专业发展与现代教育技术第一章 教育技术概述361.4.2 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及能力要求1.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2.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第四节 教师专业发展与现代教育技术3.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要求第一章 教育技术概述371.4.3 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1.从视听教育到远程开放教育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第四节 教师专业发展与现代教育技术2.从网络教育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第一章 教育技术概述381.4.4
20、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1.美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第四节 教师专业发展与现代教育技术2.我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40 本章知识概览第二章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2.1 视听教育理论2.2 学习理论2.3 教学理论2.4 传播理论2.5 系统科学理论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41第一节 视听教育理论2.1.1 视听教育理论产生的渊源2.1.2 “经验之塔”理论422.1.1 视听教育理论产生的渊源 1658年,夸美纽斯出版了世界教育史上第一本有插图的教科书世界图解(The Visible World in Pictures)。以他为代表的感性现实
21、主义对17至18世纪课程的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第一节 视听教育理论432.1.2 “经验之塔”理论1.“经验之塔”的基本内容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第一节 视听教育理论图2.1“经验之塔”理论442.1.2 “经验之塔”理论2.“经验之塔”的内涵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第一节 视听教育理论戴尔把“经验之塔”理论的要点概括为以下6个方面。(1)最底层的经验即做的经验,是最直接最具体的经验,越往上升,越抽象。这并非意味所有的经验需要一个由底层到顶层的阶段,而是说明各种经验的具体与抽象程度。(2)教育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过渡到抽象经验。有效的学习方法,应试首先给
22、学生丰富的具体经验。452.1.2 “经验之塔”理论2.“经验之塔”的内涵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第一节 视听教育理论戴尔把“经验之塔”理论的要点概括为以下6个方面。(3)教育不能只满足于获得一些具体经验,而必须向抽象化发展,使具体经验普遍化,最后形成概念。(4)在学校中,应用各种教育教学工具,可以使教学更为具体、直观,从而获得更好的抽象经验。462.1.2 “经验之塔”理论2.“经验之塔”的内涵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第一节 视听教育理论戴尔把“经验之塔”理论的要点概括为以下6个方面。(5)位于经验之塔中层的视听教具,比用言语、符号更能为学生提供较为具体和易于理解的经验,它能冲破时空
23、的限制,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6)如果把具体经验看得过重,使教育过于具体化,则是很危险的。472.1.2 “经验之塔”理论2.“经验之塔”的内涵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第一节 视听教育理论 “经验之塔”理论所阐述的是经验抽象程度的关系,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规律。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对视听教育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种对人类学习经验划分层次的构想,使教育技术研究的数量化、科学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视听教育理论阐明了视听教育的规律,及各种视听教育媒体在学习中的地位与作用,因此,它是教育技术必须遵循的重要规律与理论基础。48第二节 学习理论
24、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2.2.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2.2.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2.2.4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49第二节 学习理论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2.2.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它在60年代以前一直是作为占统治和主导地位的心理学派而存在,分为经典行为主义和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巴甫洛夫(Pavlov,18491936)、华生(Watson,18781958)、桑代克(Thorndike,18741949)、斯金纳(Skinner,19041990)。50第二节 学习理论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2.2.1
25、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经典行为主义(巴甫洛夫、华生):人们的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代替另一种刺激建立相应的条件反射的过程。51第二节 学习理论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2.2.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新行为主义(斯金纳):(1)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是反应概率的变化。如果一种反应之后伴随着一种强化物,那么,在类似环境里发生这种反应概率就增加。(2)反应有两种:一是应答性反应(由刺激引发的反应),是有机体被动地对环境做出的反应。二是操作性反应(由有机体自发产生的反应),是有机体主动作用于环境的行为反应。(3)学习应是小步子、自定步调、积极反应、及时强化,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52第二节 学习理论第二章 教
26、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2.2.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核心观点:将人的外显行为作为研究对象,认为学习是一个刺激和反应(S-R)的联结过程,行为的多次愉快或痛苦的后果改变了学习者个体的行为。合理之处:行为主义学者以实验为基础研究了人类学习行为,提出学习的刺激和反应理论,并对各种强化程序安排的效果作了详细而较科学的考察。不足之处:(1)无法适当地解释如何获得高层次技能以及理解深层次学习过程(如:语言发展、问题解决、做出推测、批判性思维)。(2)过度关心人的外部反应,完全忽视了人的内心感受,把人类的学习仅仅看成是机械式的刺激和反应的过程。53第二节 学习理论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2.2.2 认知主义学
27、习理论 20世纪60年代之后,认知心理学派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其代表人物有: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1915)、戴维保罗奥苏贝尔(David Pawl Ausubel,19182008)等。54第二节 学习理论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2.2.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核心观点:关注学习的内部过程和内部条件,将学习的内部过程作为研究对象。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心理过程,应重视观念理解、推理、思维、解决问题等较高级认知能力的培养。强调学习是通过对情境的领悟或认知而形成认知结构而实现的。55第二节 学习理论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2.2.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合理
28、之处:弥补了行为主义只注重研究学习的外显行为这一缺陷,注重对学习者内部如何学习这一过程的研究。认知理论强调,无论学什么,都要以形成认知能力为根本出发点,围绕这一核心,认知主义学者关注了理解、技能与策略的掌握、解决问题的认知过程以及动机等几方面的问题。56第二节 学习理论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2.2.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不足之处:(1)忽视了社会情感因素对认知技能形成的影响。脱离了个人或社会的情感因素,一方面认知能力难以真正形成,另一方面即使形成,也毫无用武之地。(2)完全否定了行为主义的理论观点。过度关心学习者内部学习活动过程,忽视学习的外显行为和外部条件对学习的影响。57第二节 学习理
29、论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由认知学派进一步发展而来,也可以说是认知学派的一个分支。代表人物有维果斯基(Lev Vygotsky,18961934)、让皮亚杰(Jane Piaget,18961980)等。58第二节 学习理论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核心观点:学习是一种能动建构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法而获得。59第二节 学习理论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被认为是认知主义的一个分支
30、,它既继承了认知主义的合理之处又另有发展,它不仅仅停留在研究怎样认知这个客观过程,还重点研究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怎样利用学习情境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提倡在意义建构时运用多种形式和方法来进行,包括外显的行为方式。提出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新颖的学习方法。60第二节 学习理论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难以解决个人差异建构问题。建构主义理论指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个人决定,因此导致了个人对外部世界理解的差异性。(2)容易缺失换位思考能力。61第二节 学习理论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2.2.4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强调人的个性的培养,重
31、视感情问题的研究。代表人物:卡尔罗杰斯(Carl Ranson Rogers,1902-1987)。核心思想主要有:学习是丰满人性的形成,它的根本目的是人的“自我实现”;人生来就有学习的动力,对世界充满好奇心;教师的基本任务是要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学习,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有效地学习在于使学习具有个人意义;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应受到尊重;只有当学生受到尊重时,他们才能更好地朝向自我实现。62第三节 教学理论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u 2.3.1 教学理论研究的内容u 2.3.2 几种典型的教学理论 教学理论也被称为教学论,是研究教师教学行为及其对学生学习影响的各种途径和方法的学科,其研究范
32、围主要包括教学过程、教师与学生、课程与教材、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评价和管理等。教学理论是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并抽象出来的科学知识体系,它来自教学实践又指导教学实践。63第三节 教学理论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2.3.1 教学理论研究的内容(1)教学是一个怎样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本质是什么?它有哪些基本功能、基本规律?(2)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教学规律、目的,处理教学活动各因素之问的关系?(3)如何正确理解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他们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的某些规律?教学理论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六个方面:64第三节 教学理论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2.3.1 教学理论
33、研究的内容(4)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如何有效地应用到教学过程中?(5)如何有效地发挥学校教育环境的显性与隐性功能?(6)如何实施全面的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使教学工作发挥最大的效能?教学理论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六个方面:65第四节 传播理论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u 2.4.1 传播的主要模式u 2.4.2 教育传播的效果传播理论产生于 20 世纪 40 年代的美国。被誉为“传播学之父”的威尔伯施拉姆(Wilbur Lang Schramm,19071987)最早研究传播学,以后经拉斯韦尔、香农、戴维贝罗等人的不懈的努力,到 20世纪50年代已基本形成一个学科。66第四节
34、 传播理论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2.4.1 传播的主要模式 传播可以看作传播者借助于一定的媒体,将信息传递给受传者,并和受传者进行交流,以达到相互影响的一种活动。而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传递信息(包括教学信息、学生的反馈等)的活动,它也是一种传播过程。为获得有效的教学,就需要借助传播理论,对影响教学传播效果的各因素进行分析。而教育技术最初被赋予的功能就是借助各种媒介传播它所承载的信息,以弥补口头信息交流的不足,因此传播理论也成了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之一。目前传播的主要模式有拉斯韦尔的“5W”模式、香农韦弗传播模式和贝罗传播模式。67第四节 传播理论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2.4.1
35、传播的主要模式1.拉斯韦尔传播模式图2.2“5W”模式及其扩展的五个研究领域68第四节 传播理论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2.4.1 传播的主要模式2.香农韦弗传播模式图2.3 香农韦弗模式信源编码信道译码信宿噪音反馈69第四节 传播理论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2.4.2 教育传播的效果教育传播要产生良好的效果,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理。1.共同经验原理2.抽象层次原理3.重复作用原理4.信息来源原理70第五节 系统科学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系统”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是由部分构成整体的意思。一直以来,系统科学都是众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和指导。近代,科学家和哲学家常用“系统”一词来
36、表示复杂、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从系统科学来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多功能的复杂系统,把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分析研究,统筹全局,立足整体,对教育的优化提供了重要思维方式和重要手段。现在我们就来认识系统科学论理论。71第五节 系统科学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2.5.1 系统科学的基本理论2.5.2 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2.5.3 系统科学的基本方法72第五节 系统科学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2.5.1 系统科学的基本理论 从系统的角度观察研究客观世界的学科,就是系统科学。它研究的领域横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却除去其中较为狭窄的物理,生物,心理,经济意义,而把研究重心放在探究各个
37、系统的本质规律上。系统科学主要研究系统的要素(或元素)、结构和系统的行为(性质)。73第五节 系统科学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2.5.1 系统科学的基本理论系统科学理论包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被称为“三论”。1.系统论2.控制论3.信息论74第五节 系统科学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2.5.2 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三论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从它归纳总结出的三大原理:1.反馈原理2.有序原理3.整理原理75第五节 系统科学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2.5.3 系统科学的基本方法 系统方法就是运用系统理论的观点、方法,研究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系统问题而形成的方法,即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
38、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它侧重系统的整体性分析,从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问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中发现系统的规律性,从而指明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一般步骤、程序和方法。76第五节 系统科学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2.5.3 系统科学的基本方法1.系统科学方法的基本步骤 系统科学方法简称系统方法,该方法是从系统与要素之间、要素与要素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中综合地研究对象的一种方法,是系统科学基本原理和基本观念在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系统科学方法论是现代教育技术的方法论基础。77第五节 系统科学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2.5.3 系统科学的基本方法1
39、.系统科学方法的基本步骤系统科学方法的基本步骤是:(1)从需求分析中确定问题。没有需求也就没有问题,系统方法都是从需求分析开始的。需求分析是对现状和预期结果之间的差异分析。(2)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根据所提出的问题和所需达到的目标,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一般情况下提出多种方案,如果一种方案不能有效解决问题,就马上采取第二种方案。78第五节 系统科学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2.5.3 系统科学的基本方法1.系统科学方法的基本步骤系统科学方法的基本步骤是:(3)从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中选择问题解决的策略。(4)实施问题求解的策略。这个步骤是实施策略阶段。(5)确定实施的效率。在实施过程中收集信息(
40、包括过程信息和产出信息),并把这些信息与确定的目标相比较,给以评价和修正,确定实施的效率。79第五节 系统科学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2.5.3 系统科学的基本方法2.系统科学方法的基本特点系统方法具有显著的特点,表现以下三个方面:(1)整体性(2)综合性。(3)最优化现代教育技术81 本章知识概览第第3章章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u3.1 教学设计概述u3.2 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u3.3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u3.4 教学设计模板与案例教学设计概述83教学设计的概念84 教学设计主要是以促进学习为根本目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以促进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的运用系统方法,将
41、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的具体计划,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的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过程”或或“程程序序”。目的:解决教学问题、促进学习目的:解决教学问题、促进学习85教学设计的意义和作用86有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有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有助于教学工作科学化有助于教学工作科学化有助于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助于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助于系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系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减负增效和优化教学有助于减负增效和优化教学878889
42、产品课堂系统9091学习者学习者特征特征学习目学习目标标资源和资源和策略策略评价评价92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9495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的阐明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流程的设计实施教学并进行形成性评价课程总教学目标总结性评价修改96学习者特征分析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知能力特征认知风格内外控制点焦虑水平左右脑功能优势学习风格分析认知结构变量认知结构分析初始能力(预备技能)一般特征学习态度学习起点能力97教学内容分析分析教学内容所处的地位,理清教材知识体系确定知识点、重点、难点确定教学内容之间的顺序98教学目标的阐明教学目标的含义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
43、的具体、明确的表述。99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知道知道领会领会应用应用分析分析综合综合评价评价100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本杰明本杰明.布卢姆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1)知识:指先前学习过的材料的记忆,知识:指先前学习过的材料的记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等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等的回忆。所要求的心理过程主要是记的回忆。所要求的心理过程主要是记忆。这是最低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忆。这是最低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例子:例子:回忆杜甫的诗回忆杜甫的诗“烽火望三月烽火望三月”认知目标分类(2)领会:指能把握材料的意义。可借助于三种形式来表明:一是转换,即用自己
44、的话或用与原先的表达方式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二是解释,即对一项信息加以说明或概述;三是推断,即估计将来的趋势。领会超越了单纯的记忆,代表最低水平的理解。例子:用自己的话表述“烽火望三月”认知目标分类(3)运用:指能将习得的材料应用于新的具体情境,包括概念、规则、方法、规律和理论的应用。代表高水平的理解。例子:学习了加减法之后,学生能到模拟商店自由购物认知目标分类(4)分析:指能将整体材料分解成它的构成成分并理解组织结构。分析又包括三种形式:一是要素分析,如区分事实与假说,结论与证据等;二是关系分析,如确定事实与假说之间的关系,结论与证据之间的关系;三是组织原理的分析,如识别文学作品的形式
45、和模式等。例子:区分新闻报道中的事实、观点认知目标分类(5)综合:指能将部分组成新的整体。包括发表一篇内容独特的演说或文章,拟定一项操作计划或概括出一套抽象关系。它强调创造能力,需要产生新的模式和结构。例子:写作文或发表演说;给出一些事实材料,写出一篇报道认知目标分类(6)评价:指对材料(论点的陈述、小说、诗歌、研究报告等)作价值判断的能力。评价不仅是认知领域的目标的最高层次,而且它也是联系情感领域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评价包括两种形式;一是根据内在证据来评价,如根据陈述、文献资料、证据的确切性,评估研究报告的真实性;二是依据外部准则来评价,如历史作品要用历史标准来判断而不能用文学标准来衡量。例
46、子:评价2篇有关某一事实的报道,哪一篇较为真实可信认知领域认知领域 知道知道 领会领会 应用应用 分析分析 综合综合 评价评价动作技能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感知感知 准备准备 有指导的反有指导的反应应 机械动作机械动作 复杂的外显复杂的外显反应反应 适应适应 创新创新情感领域情感领域 接受或注意接受或注意 反应反应 评价评价 组织组织 价值与价值价值与价值体系的个性体系的个性化化107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108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学习类型功能表现范畴言语信息为学生提供指导;帮助学习的迁移陈述信息,或用其他方式传递信息心智技能进一步学习和思
47、维的成分具体应用时,能表现出知道如何进行心智的操作认知策略控制学生学习和思维的行为用有效的手段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动作技能调节动作表现在各种情境中从事动作活动态度调节行为的选择对某一类人/物/事选择某种行动109布卢姆布卢姆加涅加涅认知认知言语信息言语信息智力技能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动作动作动作技能动作技能情感情感态度态度110两种分类理论的比较两种分类理论的比较111新课标三维教学目标新课标三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编写方法A对象对象阐明教学对阐明教学对象象B行为行为说明通过学说明通过学习,学习者习,学习者应该能做什应该能做什么,即行为么,即行为的变化的变化C条件条件说明行为的说明行为的变化是在
48、什变化是在什么条件下产么条件下产生的生的D标准标准规定达到上规定达到上述行为述行为变化变化的的112ABCD编写法:编写法:大学历史系的学生参考教师提供的阅读材料,能全面比较两种古代文化的差异,并列举每种文化的主要特征至少5个。ACBDD例1:在实验室测试时,现代教育技术选修课学生,能在30分钟时间内做好刻录光盘的准备工作。CADB例2:ABCD法教学目标案例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在十分钟内阅读完一篇1000字的文章,并说出文章结构和段落大意。给出10个有关革命战争的是非题,初二学生能分别在正确和错误的命题上标出是与非,8题正确为及格。115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策略的含义教学目标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
49、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而采用的手段和谋略,它体现在教与学的互动活动中。116教学策略制定的依据依据教学目标依据教学目标依据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依据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依据学科内容的客观要求依据学科内容的客观要求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117几种常见的教学策略教学阶段教学阶段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教学活动阶段阶段1呈现先行组织者呈现先行组织者阐明本课学习的目的阐明本课学习的目的呈现作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确认正在阐明呈现作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确认正在阐明的属性;给出例子;提供上下文的属性;给出例子;提供上下文使学习者意识到相关知识和经验使学习者意
50、识到相关知识和经验阶段阶段2呈现学习任务和学呈现学习任务和学习材料习材料使知识的结构显而易见;使知识的结构显而易见;使学习材料的逻辑顺序外显化;使学习材料的逻辑顺序外显化;保持注意;保持注意;呈示材料呈示材料演讲、讨论、放电影、做实验和阅读有关的演讲、讨论、放电影、做实验和阅读有关的材料材料阶段阶段3扩充与完善认知结扩充与完善认知结构构使用整合协调的原则;使用整合协调的原则;促进积极的接受学习促进积极的接受学习提示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提示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118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引起注意引起注意告知目标告知目标刺激回忆刺激回忆呈现刺激材料呈现刺激材料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