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1课 三面包围的字左包右 下包上教学目标:1.通过读帖,发现三面包围的字中含三框栏和下部含“凵”部的字的特点,把握笔法要点。2.通过临帖练习,掌握三面包围的字含三框栏和下部含“凵”部的字的基本写法。3.欣赏米芾的蜀素帖,感受书法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4.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认真书写的好习惯。教学重点:了解三面包围的字中含三框栏和下部含“凵”部的字的特点,掌握此类字的基本写法。教学难点:感受不同字体的特点,体会书法的博大精深。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实物投影仪 毛笔 墨水 毛毡 习字纸教学过程:一、 猜谜激趣,引入课题1.导入:同学们,汉字如一个一个的小精灵,用它独特的符号传达它
2、想表达的内容。在我们学过的汉字中,哪些是三面包围的字呢?2.引题: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三面包围的字3.板题读题:第十一课 三面包围的字二、 观察练习,教学“匡”字过渡:我们先来学习三面包围中左包右的字。请同学们看到“匡”字。(板书:左包右 匡)(一)观察字形,了解书写要领1.出示要求:请认真观察“匡”字,想想它由哪些笔画组成,这些笔画有什么不同之处?2.学生按要求观察。3.学生反馈。(引导学生了解匡字中横和竖的长短、粗细、起笔等的变化)4.同桌探究:“匡”字的三框和被包围部分在笔画组织上有什么特点?5.学生交流。(引导学生了解(1)三框的上下横取势一致,上短下长,上框的角不封闭。(2)被包围部分
3、往左靠,宽度在上下横宽度之间,笔画分布均匀)(二)临帖练习,掌握书写方法1.学生临帖一个,教师随机指导。(注意坐姿和握笔的姿势)2.展示学生书写作品,点评。3.观看教师范写后学生再书写一个。4.整体点评。(三)举一反三,习得基本写法1.出示“区”和“匹”字。让学生观察左包右的字在书写时还应注意什么?(被包围部分应该窄于部首中国的底横,向左靠拢)2.各练习一个,教师随机点评并总结。三、 方法迁移,引学“山”字(一)小结方法,指导学习1.回顾学习“匡”字的方法。2.小结学习方法:观察字形知要领,临帖练习悟方法,举一反三习写法。(二)学生讲解,了解写法1.出示下部含“凵”部的字“山”。2.老师范写,
4、让学生讲解其写法。3.其他学生认真听,之后进行适当的补充。(三)学生练习,掌握写法1.学生书写。2.展示点评。3. 结合“齿”和“函”这两个下包上的字加深写法指导。四、观察欣赏,感受魅力过渡:同学们,你们了解哪些古代的书法家?颜真卿和柳公权他们写的字有“颜筋柳骨”之赞誉,我们一起来看看。(一)观察比较,感受书法艺术1.出示“匡”字的颜体、柳体、赵体。2.学生欣赏,比较字中笔画的形状、粗细和位置有什么不同。(二)欣赏作品,感受书法魅力1.出示米芾头像和蜀素帖作品。2.配乐介绍。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鹿门居士,北宋书法家、画家,名列书法“宋四家”。米芾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集书画家、鉴定家和收藏家于一身。 蜀素帖,又名拟古诗帖,行书绢本,米芾作于宋元祐三年,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美帖 ”。 这幅作品用笔多变,长短粗细体态万千。加之丝织品不易受墨,使通篇墨色有浓有淡,更觉精彩动人。五、总结评价,激励书写1.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三面包围的字,掌握了他们的写法。认识了米芾及他的蜀素帖。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能勤学苦练,也能像优秀的书法家一样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做优秀的文化传承者。2.作业,(1)课后搜集有关米芾、颜真卿、柳公权等书法家的作品进行欣赏。 (2)书写汉字“匡”“区”“匹”“山”“齿”“函”各五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