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授课人:XX XX XX学院 XX 专业【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q 第第1章章 历代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本草代表作简介q 第第2章章 中药的性能中药的性能q 第第3章章 中药中药的功效与主治病证的功效与主治病证q 第第4章章 中药中药的应用的应用q 第第5章章 解表解表药药精品课程精品课程q 第第6章章 清热清热药药q 第第7章章 泻泻下药下药q 第第8章章 祛风祛风湿药湿药q 第第9章章 芳香芳香化湿药化湿药q 第第10章章 利利水渗湿药水渗湿药q 第第11章章 温里温里药药 q 第第12章章 理气理气药药 精品课程精品课程q 第第13章章 消食消食药药 q 第第14章章 驱驱虫药虫药
2、 q 第第15章章 止血药止血药q 第第16章章 活血化瘀活血化瘀药药 q 第第17章章 化痰化痰止咳平喘药止咳平喘药q 第第18章章 安神安神药药q 第第19章章 平平肝息风药肝息风药 精品课程精品课程q 第第20章章 开窍开窍药药q 第第21章章 补补虚药虚药q 第第22章章 收收涩药涩药q 第第23章章 涌涌吐药吐药q 第第24章章 杀虫杀虫燥湿止痒药燥湿止痒药q 第第25章章 拔毒拔毒消肿敛疮药消肿敛疮药精品课程精品课程PPTPPT内容可自行编辑内容可自行编辑第一章历代本草第一章历代本草代表代表作作简介简介精品课程精品课程 中药和中药学的概念:中药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主要组成部分。中药
3、的认识和应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中医学理论为基础。其品种繁多,发展至今已达1280012800余种。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前言前言第一章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第一章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大单元小单元细目要点一、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一)宋及其以前 1.神农本草经(1)作者(2)成书年代(3)学术价值2.本草经集注3.新修本草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二)明清以后 1.本草纲目(1)作者(2)成书年代(3)学术价值2.本草纲目拾遗3.中华本草大纲要求:大纲要求:1.神农本草经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各论载药365种,以上、中、下三品分类。该书系统总结
4、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为本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 A.本草经集注 B.本草纲目 C.神农本草经 D.证类本草 E.新修本草答案 C 2.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著,南北朝,载药730种。在本经基础上,补充了大量药物采收、鉴别、炮制、制剂、“诸病通用药”、“服药食忌”等。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等。系统、全面地整理补充了本经内容,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的主要药学成就,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的是 A.新修本草 B.本草经集注 C.本草纲目 D.本草纲目拾遗
5、E.神农本草经 答案B 3.新修本草 又称唐本草,为隋唐时期唐代的本草代表作。书成于公元659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以本草经集注为祖本,继承并多有创新,新增药物120种,共850种;书中除本草正文外,还增加了图谱,并附以文字说明,开创了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的先例。比欧洲的纽伦堡药典早887年。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是 A.新修本草 B.本草经集注 C.本草纲目 D.本草纲目拾遗 E.神农本草经 答案A 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作者:唐慎微 简称证类本草,为宋金元时期宋代的本草代表作。书稿初成于公元1082年,定稿于公元1108年以前。全书共30
6、卷,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5.本草纲目 明代,李时珍,公元1578年,共五十二卷,卷首附图1100余幅,载药1892种。自然属性,分为十六部,六十类,不分三品。该书不仅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将本草学的发展提高到一个空前的高度,而且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等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6.本草纲目拾遗 作者:赵学敏,成书于乾隆三十年。专为补遗、正误本草纲目而作,载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未收载的716种。其他名著本草备要本草从新本草求真本草再新植物名实图考。总结了1618世纪本草学发展的新成就 7.7.新中国的
7、本草新中国的本草中华本草中华本草当代本草代表作当代本草代表作。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南京中医药大学总编审,全国60多个单位500余名专家历时10年编纂的划时代巨著。89808980种种。全面总结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传统药学成就,集中反映20世纪中药学科发展的综合性本草。A.隋唐朝 B.魏晋南北朝 C.清代 D.明代 E.宋金元朝、本草纲目拾遗为哪个朝代的本草代表作 答案C、本草纲目为哪个朝代的本草代表作 答案D、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是哪个时期的本草代表作 答案E、新修本草是哪个时期的代表作 答案APPTPPT内容可自行编辑内容可自行编辑第二章中药的性能第二章中药的性能精品课程精品课程二、中药的性能
8、(一)性能1.主要内容(1)药性理论的内容(2)中药防治疾病的机理(二)四气的主要依据1.确定依据(1)确定四气(2)四气与所疗疾病的关系2.所示效用(1)寒凉性所示的效用(2)温热性所示的效用3.指导意义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三)五味1.确定依据(1)确定五味的主要依据(2)五味与所疗疾病的关系2.所示效用与临床应用辛味、甘味、酸味、苦味、咸味、涩味、淡味的效用与临床应用3.气味配合(1)气味配合的原则与规律(2)气味配合与疗效的关系【大纲要求】第二章中药的性能第二章中药的性能(四)升降浮沉1.确定依据(1)确定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2)升降浮沉与所疗疾病的关系2.所示效用(1)升浮性所示效用
9、(2)沉降性所示效用3.临床应用(1)顺其病位用药(2)逆其病势用药(3)据气机运行特点用药4.影响因素升降浮沉转化的条件(五)归经1.基础与依据(1)归经的理论基础(2)归经的确定依据2.表述方法归经的表述方法3.指导意义归经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六)有毒与无毒1.特性“毒”的特性2.确定依据确定中药有毒无毒的依据3.影响因素影响中药有毒与无毒的主要因素4.不良反应的原因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5.使用注意使用有毒中药的注意事项何谓中药性能?又称药性,即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与特征的概括。何谓药性理论?即有关药性的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多选)中药的性能是依据用药后的机
10、体反应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中药的性能是指 A中药的功效 B中药的性状 C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D中药的基本作用 E中药的四气五味 正确答案:C第一节四气第一节四气一、四气的含义一、四气的含义四气,也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性质,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二、四气的确定依据二、四气的确定依据 药性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机体所发生的反应反应概括出来的,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反。故四气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基准。三、四气的所示效用 寒凉性药物,即表示其
11、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多选)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 寒凉性有伤阳助寒之弊,温热性则有伤阴助火之害。四、具体表述 有些药物,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予以区别,这是对中药四气程度不同的进一步区分。五、阴阳属性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即在共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六、四气的临床意义 1.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药物,治热病投寒药,治寒病投热药。如治气分高热,投性寒的石膏、知母;治亡阳欲脱,投性热的附子、干姜等 2.据病证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药物。如治亡阳欲脱,选大热之附子,而治一般中寒腹痛,投温性之煨姜;反之,则于治疗不利,甚则损伤人体。3.寒热错
12、杂者,则寒热并用,至于孰多孰少,据情而定4.对于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者,则又当分别治以热药或寒药,必要时加用药性相反的反佐药。A寒病 B中寒腹痛 C热病 D亡阳欲脱 E气分高热 1煨姜 2投热药 3投附子、干姜 4投石膏、知母 1.答案答案 B 2.答案答案 A 3.答案答案 D 4.答案答案 E 第二节五味第二节五味(重点)重点)一、五味的含义一、五味的含义 五味,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其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此外还有淡味、涩味。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二、五味的确定依据二、五味的确定依据 五
13、味确定最初是依据药物真实滋味。黄连、黄柏之苦;甘草、枸杞之甘;,桂枝、川芎之辛;乌梅、木瓜之酸;芒硝、昆布之咸。随着用药实践的发展,人们对药物作用的认识不断丰富,一些药物的功能很难用其滋味来解释,因而采用以功效推定其味的方法。如葛根,临床证明其既能生津止渴,又能发表 透疹,用口尝所得甘昧只能解释归纳其生津止渴作用,而发表透疹则难以归纳解释,故又据发表透散多味辛的原则,再赋予其辛味 由此可知,确定味的主要依据有二:一是药物的真实滋味,二是药物的功能。三、所示效用与临床应用三、所示效用与临床应用 1.1.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等作用。一般治疗表
14、证的药物,如荆芥、薄荷;治疗气滞的香附;治疗血瘀的川芎、红花,都有辛味。副作用:辛味药大多能耗气伤阴,气虚阴气虚阴亏者慎用。亏者慎用。辛味药注意 A多耗气伤阴 B多收敛邪气 C多腻膈碍胃 D大伤元气 E气滞血瘀 正确答案:A 2.2.甘:能补、能缓、能和,即有补益、缓甘:能补、能缓、能和,即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如治虚证的黄芪、熟地、枸杞子;治挛急作痛、调和药性的饴糖、甘草等;某些甘昧药还能解药、食毒,如甘草、蜂蜜等。此外,甘味药多质润而善于滋燥。副作用:甘味药大多能腻膈碍胃,令人中满,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关于甘味的应用,指出下面错误的是
15、A多腻膈肠胃 B食积者慎用 C气虚中满者慎用 D令人中满,气滞者慎用 E湿阻者多用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E:E 3.3.酸:能收、能涩酸: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于体虚多汗,久泻久痢,肺虚久咳,遗精滑精,尿频遗尿等滑脱不禁的证候。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乌梅敛肺止咳、涩汤止泻等。副作用:酸味药大多能收敛邪气,凡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酸的作用有A解表散寒 B活血行气 C清热利湿 D平肝息风 E收敛固涩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E:E 4.4.苦:能泄、能燥、能坚苦:能泄、能燥、能坚。能泄的含义较广,通泄:如大黄泻下通便,用于热结便秘;降泄:如杏仁降泄肺气,用于肺气上逆之咳喘。枇
16、杷叶能除降泄肺气外,还能降泄胃气,用于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清泄:如栀子、黄芩清热泻火,用于火热上炎,神躁心烦,目赤口苦等证。苦能燥即燥湿,用于湿证。湿证有寒湿、湿热的区别。温性的苦燥药如苍术、厚朴,用于寒湿证,称为苦温燥湿;寒性的苦燥药如黄连、黄柏,用于湿热证,称为苦寒燥湿。21苦坚的含义包括 A收敛固涩 B坚阴 C清热 D活血 E发散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B 5.5.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通便作用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通便作用 如治瘰疬、痰核的昆布、海藻,治癥瘕的鳖甲,治热结便秘的芒硝等。6.6.涩:能收敛固涩涩:能收敛固涩,与酸味作用相似。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禹余粮涩
17、肠止泻,莲子固精止带,乌贼骨收敛止血、固精止带等。7.7.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多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薏苡仁、通草等。2咸味药的功效包括 A软坚散结 B清热利湿 C收敛固涩 D缓急止痛 E行气消肿 正确答案:A四、阴阳属性四、阴阳属性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五、气味配合五、气味配合(一)意义 气与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其中气偏于定性,味偏于定能气偏于定性,味偏于定能,只有将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性能。如紫苏与薄荷虽均味辛而能发散表邪,但紫苏性温而发散风寒,薄荷性凉而发散风热;
18、黄芪与石斛虽均味甘而能补虚,但黄芪性温而善补气升阳,石斛性微寒则善清热养阴(二)原则 气与味配合的原则有二:一为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二为一药中气只能有一,而味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两个或更多。味越多,说明其作用越广泛。(三)规律 气味规律有二:一为气味均一;二为一气二味或多味。(四)气味配合与疗效的关系味同气异者,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例如,紫苏、薄荷皆有辛味,能发散表邪,但紫苏辛温,能发散风寒;薄荷辛凉,能发散风热。再如,麦冬、黄芪皆有甘味,麦冬甘凉,有养阴生津作用;黄芪甘温,有温养中焦,补中益气作用。例如,黄连、生地黄均性寒,皆能清热,用治热证。黄连苦寒,清热燥湿,主治湿热证。生
19、地黄甘寒,清热养阴,用治虚热证。性味还必须与药物的具体功效结合起来,方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药物。紫苏、辛夷性味皆是辛温,都有发散风寒的作用。而紫苏发散力较强,又能行气和中;辛夷发散力较弱,而长于通鼻窍。例题:(1)A辛味 B甘味 C酸味 D苦味 E淡味 1邪未尽者慎用 2津伤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用 3气虚阴亏者慎用 4阴虚津亏者慎用正确答案:1.C,2.D,3.A,4.E(2)A清泄 B苦坚 C苦燥 D辛散 E酸收 1厚肠止泻 2坚阴 3黄连味苦,能清热泄火,治火热内蕴或上攻诸证 4栀子味苦,能降泄清利,善导三焦之火及湿热从下而解 正确答案:1.B,2.B,3.A,4.A第三节升降浮沉一、升降浮沉
20、的含义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这种趋向与所疗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与所疗疾患的病位相同。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二、确定依据 1.药物的质地轻重药物的质地轻重:凡花、叶类质轻的药多主升浮,如菊花、桑叶等;种子、果实及矿物、贝壳类质重的药多主沉降,如苏子、枳实、磁石、石决明等。2.药物的气味厚薄药物的气味厚薄:凡气味薄者多主升浮,如苏叶、银花;气味厚者多主沉降,如熟地、大黄等。3.药物的性味药物的性味:凡性温热、味辛甘的药为阳性,多主升浮,如桂枝等;而性寒凉、味酸苦咸的药为阴性,多主沉降,如天花粉、芒硝等。4.药物的效用药物的效用:药物疗效是确定其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病势趋向常表现为
21、向上、向下、向外、向内,病位常表现为在上、在下、在外、在里;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也具有向上、向下、向里、向外的不同作用趋向。如白前能祛痰降气,善治肺实咳喘、痰多气逆,故性属沉降;桔梗能开提肺气、宣肺利咽,善治咳嗽痰多、咽痛音哑,故性属升浮。三、所示效用 升浮类药升浮类药能上行向外,分别具有升阳发表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祛风散寒、涌吐、开窍开窍等作用,宜用于病位在上在表或病势下陷类疾病的防治;沉沉降类药降类药能下行向内,分别具有泻下、清热、分别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积导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积导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作滞、
22、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作用用,宜用于病位在下在里或病势上逆类疾病的防治。四、临床应用 1.顺其病位选择用药 如治疗病位在上之风热目赤肿痛风热目赤肿痛,常选用药性升浮的薄荷、蝉衣、蔓荆子等;又如治疗病位在下的脚气肿痛脚气肿痛,常选用药性沉降的黄柏、苍术(以沉降为主)、牛膝等。2.逆其病势选择用药 如治疗病势下陷之久泻脱肛久泻脱肛,常在补中益气的基础上再配用药性升浮而能升举阳气的升麻、柴胡等;治疗病势上逆之肝阳上病势上逆之肝阳上亢亢,常选用药性沉降的夏枯草、磁石、熟地黄等 3.据气机运行特点选择用药 有时也根据气机升降出入周而复始之特点,在组方遣药时,常将升浮性药与沉升浮性药与沉降性药同用
23、降性药同用。至于以何为主,以何为辅,当据情酌定。如黄龙汤黄龙汤为泻热通便、益气养血之方,即主以性沉降之大黄、芒硝、枳实等,佐以少量性升浮之桔梗升浮之桔梗,使降中有升,以增强疗效。五、阴阳属性升浮属阳,沉降属阴。六、影响因素 炮制: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下行。配伍:在复方配伍中,性属升浮的药物在同较多沉降药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的制约。反之,性属沉降的药同较多的升浮药同用,其沉降之性亦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A姜炒 B蜜炙 C醋炒 D酒炒 E盐炒 1收敛 2发散 3下行 4上升 正确答案:1.C,2.A,3.E,4.D第四节归经 一、归经的含义 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
24、的概称。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就是把药物的作用与人体的脏腑经络密切联系起来,以说明药物作用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从而为临床辨证用药提供依据。二、理论基础 脏象学说、经络学说。三、归经的确定依据 1.药物特性 每种药物都具有不同的形、色、气、味等特性,有时以此作为归经的依据,其中尤以五味多用,如辛入肺,陈皮、半夏、荆芥均味辛,故归肺经;甘入脾,饴糖、甘草、党参均味甘,故归脾经等2.药物疗效 如苏子、白前能治疗咳喘,而咳喘为肺脏功能失调所致,故归肺经;茯神、柏子仁能治疗心悸、失眠,而心悸、失眠为心脏功能失调所致,故归心经,等等。四、表述方法 一般采用十二脏腑经络法表述,常直接书为归心、肝、脾、
25、肺、肾、胃、大肠、小肠、膀胱、胆、心包、三焦经等;或不提脏腑之名而用经络的阴阳属性表述,如入少阴、入太阴、入厥阴、入少阳、入太阳、入阳明;有时也将上述二法合并表述,如入少阴心经、入厥阴肝经等。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使临床用药更加合理。如热证有肺热、肝热等不同,治肺热咳喘,即选归肺经而善清肺热的黄芩、桑白皮等;治肝热或肝火证,即选归肝经而善清肝火的龙胆草、夏枯草等。第五节有毒与无毒第五节有毒与无毒 一、含义一、含义狭义:是指药物用于人体后能否造成伤害而言。广义:除指药物的作用能否对人体造成伤害外,还应包括药物对人体治疗作用的强弱。药物的有毒与无毒反映了其偏性
26、对人体的两面性。一般说,药物的有毒与无毒和“毒”的大小,与其对人体伤害程度的轻重及治疗作用的强弱成正比。二、毒的特性二、毒的特性狭义的“毒”:即指药物可以对人体造成伤害的性质。广义的“毒”:主要有两种涵义:1.药物的总称药物的总称:即“毒”与“药”通义。2.药物的偏性药物的偏性:古人常将药物的这种偏性称之为“毒”。三、确定依据6 5 F1 Y#S/t2 c2 L1.含不含有毒成分:一般有毒药主含毒性成分,如砒石、马钱子等;无毒药不含毒性成分或含毒性成分甚微。2.整体是否有毒:中药大多为天然药,一药中常含许多成分,这些成分相互制约,有毒成分也不例外,致使有些含毒性成分的中药在整体上不显示毒性3.
27、用量是否适当:使用剂量是否适当,是确定药物有毒无毒的关键,未超出人体对药物的最大承受量即为无毒,超过则为有毒。四、影响有毒无毒的因素 药物的有毒与无毒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主要有品种、来源、入药部位、产地、采集时间、贮存、加工炮制、剂型、制剂工艺、配伍、给药途径、用量、用药次数与时间长短、皮肤与黏膜的状况、施用面积的大小、病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种属、证候性质,以及环境污染等。五、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1.品种混乱品种混乱有些人不辨真伪,误将混淆品种作正品使用,引发中毒。如有的地区将有毒的香加皮作五加皮入药,导致中毒。2.误服毒药误服毒药有些人迷信传说和文献错载,误服有毒中药,致使中毒。如有
28、人误信马钱子能避孕,取七粒捣碎服,遂致中毒死亡。3.用量过大用量过大有些人误认为中药均无毒或毒性甚小,不必严格控制剂量,在求愈心切的心理支配下,盲目加大用量,导致中毒。如有人过量服用人参或大面积涂敷斑蝥而致中毒死亡。4.炮制失度炮制失度有些有毒药生用毒大,炮制后毒减。若炮制失度,毒性不减,即可引发中毒。如有人服用含有炮制失度的草乌制剂而致中毒。5.剂型失宜剂型失宜有些药物在服用时对剂型有一定要求,违则中毒。如砒石不能作酒剂,违之则毙命砒石不能作酒剂,违之则毙命。6.疗程过长疗程过长有些人误认为中药均无毒或毒性甚小,长期使用有毒的中药或含有有毒成分的中成药,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7.配伍不当配伍不
29、当中成药组方不合理、中药汤剂配伍不合理、中西药联用不合理等,也会导致不良反应。8.管理不善管理不善有些单位对剧毒药管理不善,造成药物混杂,或错发毒药,遂致中毒。如有人在调剂时,误将砒石当花蕊石等发给病人,造成中毒身亡。9.辨证不准辨证不准临床因辨证失准,寒热错投,攻补倒置,导致不良反应的案例时有发生。如明为脾虚泄泻,反用大剂黄连,致使溏泄加重。10.个体差异个体差异各个体对某些药物的耐受性相异,乃至高度敏感,也常引起不良反应。如白芍、熟地、牡蛎,本为无毒之品,常人服之一般不会发生不良反应,但有个别病人服后引起过敏,临床时有报道。11.离经悖法离经悖法无论是应用单味中药,还是复方中药及中成药,都
30、应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进行,否则就会引发或轻或重的不良反应。六、使用有毒药的注意事项1.用量要适当,采用小量渐增法投药,切忌初用即给足量,以免中毒。2.采制要严格,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严格把住采制药各个环节,杜绝伪劣品。3.用药要合理,杜绝乱用滥投,孕妇、老幼及体弱者忌用或慎用毒烈之品。4.识别过敏者,及早予以防治。PPTPPT内容可自行编辑内容可自行编辑第第三章三章中药的功效中药的功效与主治病证与主治病证精品课程精品课程第三单元中药的功效与主治病证【大纲要求】第三部分:中药的功效的认定、表述与分类;主治病证的表述。(一)功效 1.功效的认定 要点:功效的认定2.功效的表述 要点:表述功效的方法
31、 3.功效的分类 要点:功效的分类方法(二)主治病证 主治病证的表述 要点:主治病证的表述方法,第一节功效 一、含义 功效功效是指中药防治、诊断疾病及强身健体的作用。又称功能、功用、效能、效用。其有高级与初级之别。所谓高级功效高级功效,是指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应用分析、归纳、推理、概括等手段,对中药防治、诊断疾病及强身健体作用的高度概括。其表述用语,成熟精炼,简明扼要。所谓初级功效初级功效,是指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应用直接观察等手段,对药物防治、诊断疾病及改善机体某种状况的客观记载其表述用语,原始直白,虽也简明,但不精炼。二、认定 中医对中药功效的认识、概括和确定,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根据机
32、体的机体的用药反应用药反应,即用药前后症状、体征的变化,通过审证求因、辨证论治及归纳分析反推而得。中药功效的认定,与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于初级功效的认定,相对容易简单。而对于高级功效的认定,则相对困难复杂。三、表述中药功效的用语大多采用动宾短语动宾短语。其中,对初级功效的表述,常常与病证或症状等相对应,所用语句多为动词加疾病名称构成的词组,如“截疟”,“治瘘”,“延年”等。四、分类由于中药的功效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通过临床实践推导而得,故其表述用语也基本上与中医的治疗学或辨证学等相呼应。据此,其分类主要如下(1)针对八纲辨证的功效:是指中药的某些功效分别与八纲辨
33、证相对应。对应表里辨证的有解表、发表、温里、攻里等;对应寒热辨证的有散表热、清里热、散表寒、散里寒等;对应虚实辨证的有补虚、泻实等;对应阴阳辨证的有补阴、滋阴、敛阴、补阳、温阳、回阳等。(2)针对病因辨证的功效:)针对病因辨证的功效:指中药的某些功效分别与病因辨证的六淫与疫疠、七情、饮食劳伤、外伤等辨证相对应。如对应六淫与疫疠的有散风、祛寒、清暑、渗湿、燥湿、化湿、润燥、清热、泻火、解毒等;对应七情的有镇惊、定惊、解郁、安神、醒神等 对应饮食劳伤的有消食、消积、补虚、强身等;对应外伤的有生肌、敛疮、续筋接骨、解蛇虫毒等。(3 3)针对气血津液辨证的功效:)针对气血津液辨证的功效:指中药的某些功
34、效与气血津液辨证的气、血、津液病证辨证相对应。对应气病辨证的有补气、行气、降气等;对应血病辨证的有养血、活血、止血、和血、摄血等;对应津液辨证的有生津、保津、化痰、涤痰、化饮、逐饮、利水、逐水等。(4)针对脏腑辨证的功效:是指中药的某些功效分别与脏腑辨证的各脏腑病证辨证相对应。对应心脏的有养心、清心、泻心火、补心血、通心脉等;对应肺脏的有宣肺、温肺、清肺、润肺、敛肺等;对应脾脏的有补脾、健脾、温脾、运脾、升脾阳等;对应肝脏的有疏肝、清肝、养肝、暖肝、泻肝火、平肝、潜阳、养肝阴(血)、息肝风等。(5 5)针对经络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功效:)针对经络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功效:是指中药的某些功效与经络辨证或
35、六经辨证的各经病证辨证相对应。如和解少阳、散太阳经风寒、散少阴经风寒等。(6 6)针对卫气营血辨证的功效:)针对卫气营血辨证的功效:是指中药的某些功效与卫气营血辨证的卫分、气分、营分、血分病辨证相对应。如疏散风热、清气分热、清营分热、透营转气、清营凉血、凉血解毒、散血解毒等。(7 7)针对三焦辨证的功效:)针对三焦辨证的功效:是指中药的某些功效与三焦辨证相对应。如宣化上焦湿浊、芳化中焦湿浊、清中焦湿热、清利下焦湿热、补中气、温中散寒等。这种分类法,突显了中药学与中医辨证的紧密关系,有助于深入掌握与研究提高中药的功效。2.2.按中医治疗学分类按中医治疗学分类.(1 1)对因功效:)对因功效:是指
36、某些中药能针对病因起治疗作用。具体包含祛邪、扶正、调理脏腑功效、消除病理产物等。属于祛邪的功效有祛风、散寒、除湿、清热、泻下、涌吐、解毒、杀虫等;属于扶正的功效有补气、助阳、滋阴、养血等。(2 2)对症功效:)对症功效:是指某些中药能缓解或消除疾病过程中出现的某些或某种症状,有助于减轻患者痛苦,防止病情恶化,如止痛、止血、止呕、止咳、平喘、止汗、涩肠止泻、涩精止遗等。(3 3)对病证功效:)对病证功效:是指某些中药对疟是指某些中药对疟疾、赘疣、痹证、鼻渊、黄疸、肺痈、疾、赘疣、痹证、鼻渊、黄疸、肺痈、绦虫证等病证,具有明显优于它药的绦虫证等病证,具有明显优于它药的疗效,如截疟、蚀疣、祛风湿、通
37、鼻疗效,如截疟、蚀疣、祛风湿、通鼻窍、利胆退黄、消痈排脓、驱杀绦虫窍、利胆退黄、消痈排脓、驱杀绦虫等。等。(4 4)对现代病症功效:)对现代病症功效:是指某些中药对现代医学所描述的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肿瘤等病症有明显的疗效,而使用传统功效术语又难于表达清楚,权借现代药理学术语来表达,如夏枯草降血压,决明夏枯草降血压,决明子降血脂,天花粉降血糖子降血脂,天花粉降血糖。第二节主治病证 一、含义 所谓主治病证,是指药物在临床的主要适应病证,也称主要适应范围,简称主治。二、认定 中药主治病证的认定,主要是通过生活实践与临床实践而得。其与中药功效的认定一样,也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三、表述一般说,中药
38、主治病证的表述用语可分为三类,即:1.病名类主治病证是指以疾病的名称表述中药的主治病证,如疟疾、肺痈、肠痈、水火烫伤、毒蛇咬伤等。2.证名类主治病证是指以疾病的证名表述中药的主治病证,如热淋、血淋、热咳、冷哮、湿热黄疸、风热表证、风寒表证、风寒挟湿表证等。3.症状名类主治病证是指以病或证的某一症状名称表述中药的主治病证,如惊悸、耳鸣、耳聋、口臭等。第三节相互关系一、初级功效与高级功效一、初级功效与高级功效 初级功效是高级功效的基础,而高级功效是初级功效的升华与提高。明末清初之前,二者常相混杂表述,且多用初级功效,少用高级功效。二、功效与主治病证二、功效与主治病证 中药的功效与主治病证是相互关联
39、、密不可分的。主治病证是确定中药功效的依据,功效又提示了中药的主治病证。如“治热痢”是黄连的初级功效,提示黄连的适用范围为“热痢”;而去掉“治”字后,“热痢”就是它的主治病证,成了它“治热痢”功效的依据了 三、性能特点、功效主治、配伍应用的内三、性能特点、功效主治、配伍应用的内在联系在联系在论述中药时,往往从性能特点、功效主治、配伍应用三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性能特点性能特点是论述其在性(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方面所显现的特点,也可称为作用机制或偏性所在 功效主治功效主治是论述其在临床治疗中所显现的效用与适应范围;配伍应用配伍应用是依据其性能特点与功效主治论述其在临床的具体应用。药物
40、的性能特点统领并高度概括其功效主治,而功效主治又是其性能特点在防治疾病时的具体展现;药物的性能特点与功效主治是指导其配伍应用的基本依据,而配伍应用又是其性能特点与功效主治在防治疾病与强健身体时的具体运用。PPTPPT内容可自行编辑内容可自行编辑第四第四章章中药的应用中药的应用精品课程精品课程第四单元中药的应用【大纲要求大纲要求】第四部分:中药配伍理论的内容。中药配伍1.目的要求:配伍的目的2.内容要求:(1)七情配伍的内容与应用原则(2)君臣佐使的内容中药的应用包括配伍、用药禁忌、剂量和用法等内容,掌握这些知识,是确保用药安全有效所必需的。第一节配伍一、配伍的含义 配伍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
41、按照病情、病情、治法治法和药物药物的性能,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二、配伍的目的1.通过配伍,能增强药物的疗效增强药物的疗效。如麻黄配桂枝,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2.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3.通过配伍,减少不良反应减少不良反应。如半夏配生姜,半夏的毒性被生姜所降低或消除。三、内容(一)七情配伍(重点)(重点)1.含义:所谓“七情配伍七情配伍”,又称配伍七情、药物七情。除“单行”外,皆从双元配伍用药角度,论述单味中药通过简单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它高度概括了中药临床应用的7种基本规律,是中医遣药组方的基础。2.内容:(1)单行)单行即应用单味药就能发挥预期治疗效果,
42、不需其他药辅助。如独参汤,单用人参一独参汤,单用人参一味补气固脱等。味补气固脱等。(2)相须)相须 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可以增强原有疗效。以增强原有疗效。石膏与知母石膏与知母配合,能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大黄与芒硝配合大黄与芒硝配合,能增强攻下泻热的治疗效果。(3)相使)相使 即性能功效有某些共性的药物,以一种药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为主,另一种药为辅的形式配伍,辅药增强主药疗效。如补气利水的黄芪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茯苓配合时,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4)相畏)相畏 即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能被另一种药物即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减轻或消除。
43、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消除。(5)相杀)相杀 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烈之性。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由此可知,相畏、相杀实际上是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对而言的。(6)相恶)相恶 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7)相反)相反 即两种药物合
44、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应或副作用。如乌头反半夏、甘草反甘遂等。“十八反”(见“用药禁忌”)。七情配伍总结:七情中,相须、相使属于增强疗效的配伍关系。七情中,相畏、相杀属于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的配伍关系。七情中,相恶、相反属于避免配伍(配伍禁忌)的配伍关系 练习题:多项选择题 1.配伍用药时应加以注意或禁止的是()A.相畏B.相恶 C.相使D.相反 E.相杀 答案答案BD 2.应用毒烈药时必须考虑选用的配伍关系有()A.相恶 B.相畏 C.相须 D.相杀 E.相反 答案答案BD 3.表示增效的配伍关系有()A.相反 B.相使 C.相杀 D.相须 E.相恶
45、 答案答案BD 4.表示减毒的配伍关系有()A.相畏 B.相反 C.相使 D.相恶 E.相杀 答案答案AE(二)君臣佐使(二)君臣佐使1.含义:所谓“君臣佐使”,即从多元用药的角度,论述各药在方中的地位及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它高度概括了中医遣药组方的原则,是七情配伍的进一步发展,对学习研究中药成方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内容(1)君药:君药:即对处方的主证或主病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它体现了处方的主攻方向,其药力药力居方中之首,是方剂组成中不可缺少的药物。(2)臣药:臣药:意义有二: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和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3)佐
46、药:)佐药:意义有三:一为佐助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二为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三为反佐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使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4)使药:)使药:意义有二:一是引经药,即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调和诸药的作用,使其合力驱邪。第二节用药禁忌 用药禁忌主要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禁忌、服药食忌、证候禁忌(各论讲解)四个方面。一、配伍禁忌配伍禁忌(一)配伍禁忌的含义 即指在一般情况下不宜相互配合使用的药物。包括十八反、十九畏。(二)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甘草反甘遂、
47、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南沙参、丹参、玄参、苦参、藜芦反人参、南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细辛、芍药。十八反歌诀:本草名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本草名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芫遂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藻戟芫遂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三)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人参畏五灵脂。硫黄原是火中精,
48、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二、妊娠禁忌(一)妊娠禁忌的含义即指有些中药能损害胎元或导致堕胎,在妊娠期应予以避忌或慎用。二)妊娠禁忌药确定原则(分类)在妊娠禁忌药中,不同的药对妊娠的危害程度有所不同,因而在临床上也应区别对待。近代则多根据临床实际,将妊娠禁忌药分为:禁用与慎用两大类。禁用药:禁用药:大多系剧毒药,或药性作用峻猛之品,如水银、砒霜、雄黄、轻粉、斑蝥、马钱子、蟾酥、川乌、草乌、藜芦、胆矾、瓜蒂、巴豆、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子、商陆、麝香
49、、三棱、莪术等。慎用药:慎用药:则主要是活血祛瘀药、破气行滞、攻下药、辛热及滑利之品。如牛膝、川芎、红花、桃仁、姜黄、牡丹皮、枳实、枳壳、大黄、番泻叶、芦荟、芒硝、附子等。三、服药食忌在服药期间,一般应忌食生冷、辛热、油腻、腥膻、黏滑及有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引起消化不良、胃肠刺激;或助热、助升散,以及敛邪等不良作用。具体应用时,须根据不同病情和治疗需要具体应用时,须根据不同病情和治疗需要区别对待:区别对待:如寒性病忌食生冷;热性病忌食辛热油腻;胸痹患者,忌食肥肉、脂肪、动物内脏及烈性酒;肝阳上亢者,忌食胡椒、辣椒、大蒜、酒等辛热助阳之品;脾胃虚弱或消化不良者,忌食油炸、黏腻、寒冷固硬等不易消化的
50、食物;疮疡、皮肤病患者,忌食鱼、虾、蟹等腥膻发物及辛辣刺激性食品;外感表证忌食油腻类食品,等等。第三节剂量 一、含义一、含义剂量即药剂的用药量。一般是指单味药单味药的成人内服一日用量。的成人内服一日用量。也有指在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即相对剂量。二、市制与公制计量单位及换算 明清以来,采用16位进制.即1斤=16两=160钱。现今采用公制,通常按规定以近似值进行换算即 1 1两(两(1616位制)位制)=30g=30g,1 1钱钱=3g.=3g.1 1分分=0.3g.=0.3g.1 1厘厘=0.03g=0.03g。一般干品药为39g,部分为1530g。各单味药后所标用量即此。三、确定剂量